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现状分析论文_陈国军 王继

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现状分析论文_陈国军 王继

陈国军 王继

(湖南常德澧县人民医院 415500)

【摘要】传统恶性肿瘤治疗技术中主要包含有放射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药物化疗治疗,近年来碎细胞免疫技术、影像学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不端发展,肿瘤靶向治疗技术致力在微创或无创条件下以肿瘤为靶点而尽可能杀死和抑制肿瘤细胞,且尽可能降低正常组织的损害,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现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肿瘤;靶向治疗;现状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416-02

近20 年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受体、关键性基因及以调控分子通路为靶点的新型肿瘤治疗方案已逐渐开始向临床一线前进,肿瘤靶向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基础医学研究的热点。有相关专题报道表示[1~2],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肿瘤干细胞研究会成为今后30 年内肿瘤方面的研究热点。故本文针对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现状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思考和探讨,现分析如下:

1.生物靶向治疗技术

1.1 细胞因子技术

Rosenbreg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了IL-2 活化的NK 细胞对多种细胞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活性,并将此发现应用到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开创了肿瘤方面生物治疗的新篇章。在生物靶向治疗中的细胞因子技术方面,最早的药物则有白介素、IFN-α、TNF、转化生长因子β等10 多种。最近的研究表示还发现了抗肿瘤的免疫反应总具有不同程度作用的细胞因子,例如EGF、PDGF、FGF、HGF 等等[3]。在利用细胞因子技术治疗过程汇总,一部分的细胞因子会造成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研究人员师徒经突变或基因重组的手段来把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导到肿瘤细胞内,从而可以使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得到提高,更有效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降低不良反应。

1.2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技术

该项技术是利用有肿瘤杀伤活性的自身或同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通过输注治疗来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从临床治疗来看,使用到的则有NK 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毒T 细胞等。将此项技术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结合运用,形成了目前的分子靶向-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药物本身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而且此项技术还可以作为“刺激诱导”源,可以诱导NKG2DLs 与NKG2D 结合,从而使NK 细胞的杀伤活性得到有效激活。

1.3 单抗及偶联物技术

赫赛汀、美罗华、IMIC-C225 属于目前临床应用的单克隆抗体,多数的单克隆抗体需经交联携带一个细胞杀伤介质来形成一个偶联物结构,从而而使抗癌的活性得到有效提高,使对患者正常组织或细胞的损伤降低。DNA 重组技术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的人源抗体编码基因克隆到真核,或是克隆到原核系统中,体外表达人-鼠嵌合或人源化抗体,或转基因至剔除自身抗体编码基因的小鼠体内主动免疫,可以使人源抗体诱生,解决鼠源性问题可以使人源化抗体,均一性强,可实现量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基因治疗技术

在近些年的研究来看,部分研究人员在针对改造病毒天然嗜性、载体重靶向方面做出类不少努力,研究的防线侧重于:一是,在研究载体重靶向方面,是否应该保留,或者是只用部分保留病毒载体的天然嗜性。二是重靶向的载体是否比保留天然嗜性的病毒载体对靶细胞更具有特异性,其对患者机体的不利影响是否严重。多数研究表示,若不需要依靠基因组改造的重靶向载体,其仍然保留了病毒载体天然嗜性,那么机体可能发生再感染,若依赖于基因改造的靶向载体,病毒载体的天然嗜性会出现部分或全部失去,故对靶细胞感染更具有特异性,感染效率可能会出现减少。

1.5 肿瘤疫苗技术

免疫系统是重要的防御系统,正常免疫应答具有识别自我与非我的作用,可以达到对机体内衰老、变性细胞及时的清除作用,可以有效对突变细胞进行监视,并通过免疫系统将其消灭。从理论上来看,肿瘤细胞也是机体突变细胞中的一种,如果人体的免疫功能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调动,那么就可以有效清除肿瘤细胞。肿瘤疫苗技术借助此项思路,将肿瘤细胞或肿瘤抗原物质诱导机体的特异性细胞性免疫,诱导体液免疫,从而使肿瘤的免疫原性得到增强,使患者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得到增强,从而起到肿瘤治疗的效果。

2.物理靶向治疗技术

目前该项技术常用的有超声聚焦刀、调强放疗、三维适行放疗、立体放射外科治疗等,在物理靶向治疗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高疗效、高精度、高剂量及低损伤一直是研究的致力目标。有研究人员表示[4~5],将认知系统模型引入到靶向治疗中,将肿瘤图像、温度场分布信息集成,再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力场模拟、气泡充填技术处理的氩氦刀探针,将其运用到实时引导可以有效的使靶点定位得到明确,引导、穿刺的准确度得到大大提高,从而可以更精确的靶向破坏目标,使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降低。

3.其他技术

3.1 纳米技术

该项技术在目前使用到的有脂质体、微乳、磁性纳米粒、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纳米粒,在此些纳米药物载体中,以脂质体及磁性纳米粒属于目前研究热点,这两项纳米药物载体在不少动物模型试验中表现除了其独特的作用。运用磁性纳米粒实施靶向治疗,其是利用药物、生物活性物质或放射性核素等包裹、吸附或连接于适当的磁活性成分中,通过外磁场作用,可以到达,并且定位于肿瘤,具有定位性的特征,可以使药物有效释放在目标位,从而降低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在利用脂质体治疗方面,其是利用脂质体和某些单抗或者靶向介质联偶,使其靶向性将包裹于脂质体内的抗癌药物特异运送到靶器官 [6],从而收获到靶向治疗的效果。

3.2 超声微泡技术

该项技术是利用由惰性气体为核心和磷脂类化合物、糖类或高分子多聚物为外壳组成,直径低于5μm,大小相等于红细胞,能够自由通过组织器官的微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其表面装配特异性配体,或者装配上单克隆抗体,那么可以构建特异性靶向超声微泡,利用此项技术可以由生物效应、免疫反应而直接与特异性的抗原分子,或者与受体高效靶向结合,故超声微泡技术由高度的靶向性及特异性。此项技术将抗癌药或基因亦非公价键方式黏附于微泡外壳,或者将其包裹,由静注治疗方式来直达肿瘤目标位置,通过超声能量作用,可以产生空化效应,从而可以直接对肿瘤细胞造成伤害,并增强基因转染,增强药物输出,起到抗癌效果。

4.结语

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在目前有很多技术及药物的研究还处于实验状态,近年并未有新药物运用到临床试验中,还有一些药物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进一步研究,因此,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在目前还处于发展状态,技术尚不够成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顾爱琴,王慧敏,施春雷等.吉非替尼治疗125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杂志,2010,32(1):71-74

[2] 王慧敏,钟华,金波等.血清肿瘤标志物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疗效的临床价值[J].肿瘤,2012,32(12):1021-1024

[3] 张俊,李印.肺黏液表皮样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4,(12):1331-1333,1334

[4] 乔鹏岗,盛复庚,陆虹等.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前后CT 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的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2):117-120

[5] 陈静, 何霞云. 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治疗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2014,(4):310-315

[6] 鲁光平. 中晚期肝细胞肝癌非手术疗法新进展[J]. 国际肿瘤学杂志,2014,41(12):925-929

论文作者:陈国军 王继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5

标签:;  ;  ;  ;  ;  ;  ;  ;  

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现状分析论文_陈国军 王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