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评价的指标体系及量化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教学工作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教学管理科学也是这样,要提高、要发展,必须引入数学手段,尽可能施行量化管理。
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首先要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涉及到的因素很多,要评价的指标也很多,在这众多的指标中,不能随意选取,杂乱无章,也不能主次不分,盲目求全,要根据评价目的要求,将评价目标分解,选择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评价的指标体系,力求通过对各项指标的鉴定对教师作出符合评价目的要求的结论来,为了提高评价质量,设计出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问题的关键。
一、教学效果指标的分解
这个指标可分为两个二级指标。
1、教师教学成绩指标:
教师教得怎样,一般来说,能够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反映出来,它对教学效果尤其有直接参考价值。当然,考试的方式和整个组织过程,包括试卷的信度和效度,考试的时机,评分标准,阅卷的准确程度,学生的基础水平等,对学生的考试成绩都有重要影响。为了减少这种影响,目前常采用的办法是尽量按标准化试题或要求教师按大纲教学、命题;考试后进行流水阅卷;考试成绩做为学生的学业成绩,这样,考试成绩大体上可以反映出不同教师教学效果上的差异。
学生的考试成绩出来后,必须进行分析才能用于评价教师。分析时,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平均成绩,也要注意学生成绩的提高率、优秀率、及格率。
但用平均分、及格率的高低来衡量教师教学质量高低则有其片面性,它既不能把不同学科之间不同的教师横向比较,也不能把前后两次考试的成绩作纵向比较。因为,不同学科的试题或同学科不同层次考试试题的难度有所不同。只看分数高低是不能看出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提高还是下降了。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要落到“提高”二字上。要看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无变化。所以,衡量教学质量高低不仅要有各学科教师间的比较而且还要有本人前后教学质量的比较。尤其规模较小的学校,同一年级一个学科只由一个教师担任,如果打不破学科界限进行模向比较,就分不出高低好坏。为了避免平均分的这种片面性,我们提出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计算学生总分数的正态分配曲线下同一区间各学科学生所占的百分比。曲线下的区间分成3份--优等生区间、中等生区间、差生区间。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理论,优等生区间占总区间的1/4(25%),中等生区间占总区间的1/2(50%),差生区间占总区间的1/4(25%)。各学科学生在优等生区间、中等生区间的百分比就是各学科的优等生、中等生率。
计算时,首先把学生的总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列。排列好之后分成4等份。然后将各学科的考试分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列,也分成4等份。第一等份的最低分数为该科优等生的最低分数,第三等份的最低分数为中等生的最低分数。按照各科优等生、中等生的最低分数,从总分所确定的优等生、中等生段中,分别挑选该科的优等生、中等生数,并分别计算占全年级总人数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即是该科的优等生、中等生率。利用优等生率、中等生率,即可给教师进行量化打分。这两项满分为100分,各占50分。按正态分布理论,各学科优等生率最高能达到25%,满分定为50分。按照每1%计2分的比例计算得分。各学科中等生率最高能达到50%,满分定为50分,按照每1%计1分的比例计算得分。变化率是指该学科本次考试与相邻的前一次考试相比优等生率、中等生率的变化,优等生增加或减少1%记2分或-2分,中等生率增加或减少1%记1分或-1分。这两项得分之和作为变化率的得分。将三个分数相加起来,即可得教师教学成绩的量化分数。采用这种方法,同科或不同科教师之间既能横向比较,又能使老师个人进行前后纵向比较。将这种方法推广还可以用于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学生成绩的比较。所以这种方法是一种科学新颖、行之有效的方法。
2、教师从事教改、科研、论文和著作、写作情况的指标。
一个教师若能积极主动地从事教改实验、教学科研,积极撰写论文、著作,制作教具等项创造性的工作,那么,这位教师肯定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积极进取、工作认真负责,卓有成效的科研型教师。因此,这项内容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教学过程指标的分解
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态度等具有内在性、模糊性。这就使得教育效果的评价难以十分准确。完全从效果来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是片面的,也是不公正的。所以,一方面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由终端管理变为全程管理,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的、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
这项指标分解成三个二级指标:
1、执行教学环节情况指标
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是:备课、讲课、辅导、批改作业,所以,这项指标是评价教师教学过程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2、劳动态度指标
这项指标主要是考察教师的出勤、开会、误课情况,这些现象全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过程有直接影响,所以,这也是评价教师教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3、教师工作量指标
教师的工作量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教师的课时工作量,另一部分是教师的职务如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课外活动小组负责人的工作量。因为分配教师工作、教师按一定量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这项内容也归为评价教师教学过程的一个指标。
教师工作的质和量有密切关系。工作量大,每项工作所分配的精力相对少,干好一项工作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因此,评价教师教学过程优劣,一定要考虑教师工作量这个因素。
三、指标体系的量化与量化管理
根据评价目的要求,对目标进行分解,找出评价指标,组成指标体系后,为了恰当地、准确地评价目标,必须把这些指标转化成可测量的指标即进行量化。指标量化一方面要以相关技术理论为指导,另一方面要结合实践经验,在对各项指标量化的同时,还应对各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中作出规定,即给出各项指标的权重。本文中各项指标的权重规定,我们主要依靠实践经验确立。
根据我们的经验,教学效果指标的权值为0.6,教学过程指标的权值为0.4比较合适,即若评价总分为100分,工作效果分占60分,教学过程分占40分。
工作效果二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可按7:3分配,即教学成绩指标占工作效果分的70%(42分),从事教改、科研工作、撰写论文、著作、经验总结情况指标占30%(18分)。
例如,一位教师所教学科的教学成绩的量化分数是全年级第一名,又在全国性教育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篇。那么,他的工作效果分得满分(60分)。如果其中有几项没有达到或达到的程度不够,则要酌情减分或不给分。这可制定细则。如教师的教学成绩的量化分数是全年级第二名,则给40分,以后的依次递减2分。(递减的分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又如只有校级论文,则只能给3分。那么他的工作效果分为43分。
教学过程三项指标的权重值按4:3:3分配,即教师执行教学环节情况指标占教学过程分的40%(16分),劳动态度指标占30%(12分),教师工作量指标占30%(12分)。
教师执行教学环节情况,难以直接量化,可采用模糊数学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评定。
例如;评判某一位教师执行教学环节情况。
评判因素集合U={备课、讲课、辅导、批改作业}
评判结果集合V={优、良、一般、差}
经调查,对该教师的备课情况有50%的人说优,40%的人说良,10%的人说一般,说差的没有,该位教师的备课情况矩阵为:
R1={0.50.40.10}
类似可得其它三个评判矩阵(讲课、辅导、批改作业),假设为:
R2={0.60.30.10}
R3={0.10.20.60.1}
R4={0.10.20.50.2}
于是可得综合评判的矩阵为:
假设评判者对4个因素的权数分配为:
则综合评判结果为:
这就是评判结果。因0.4+0.3+0.2+0.2=1.1,不是归一的,为了归一化起见,可用1.1除以各项得:
0.360.270.180.101
这就是归一化后的综合评判结果。
模糊决策(取最大隶属度原则)
该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情况综合考虑为“优”。
按照本文的量化要求,综合评定为优,给16分,评定为良的12分,评定为一般的给8分,评定为差的不给分。
教师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评价人主要是:学生、同科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为了评价准确,这5部分人可规定不同的权值,根据经验,权值可按6:1:1:1:1分配,即学生意见占60%,同科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各占10%。
教师的劳动态度主要是指教师遵守工作纪律情况,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细则,如出满勤、没有缺课、缺会现象,可以给满分,有违反工作纪律的情况则酌情扣分。
教师的工作量主要包括教师的课时工作量和职务工作量,学校将这两项内容一律折合成课时数,课时数最高的教师得满分(12分),其他教师的得分按该教师的课时数占最高课时数的比例给出,如某位教师的课时数是最高课时数的50%,该教师工作量指标的得分为6分,其它以此类推。
指标量化后,即可按量化的指标评价教师的工作,同时也可按这些量化的指标对教师进行量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