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肠动力的影响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肠动力的影响

赵翠霞[1]2002年在《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肠动力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逐渐提高。其中营养因素对早产儿的生存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喂养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对早产儿各种喂养方法的利弊及鼻胃管喂养时是否需要口腔刺激一直存在争议。对于早产儿的喂养,常采用管饲法。而鼻胃管喂养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非生理性的,因其无吸吮机会。近些年,这种在管饲期间给予橡皮奶头进行的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 NNS),对新生儿、早产儿生理影响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但在许多方面均未达成一致。 本实验旨在研究NNS对早产儿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肠动力方面(胃排空功能及胃食管反流)的影响。 研究对象和方法 38名健康早产儿胎龄(28~33)周,出生体重<1800g(1025~1800g),适于胎龄儿,均予间断鼻胃管喂养,应用同一种早产儿配方乳,控制热卡和入液量无显着差异。随机分为NNS组及对照组。两组早产儿从开奶前即进入研究对列,NNS组于每次奶前、奶中及奶后分别吸吮橡皮奶头5分钟,每天吸7~8次,共吸吮2周,对照组则单纯鼻胃管喂养,不予吸橡皮奶头。分别于开奶前,生后7天、14天晨起奶后10分钟内采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浓度;奶量达8ml/kg以上时,应用实时超声显像法测定胃窦纵切面积(Antral crosss ection area, ACSA),分别于喂养前、喂养后即刻及奶后10、20、30、45、60、75、90、105、120分钟分别测定一次,直到ACSA恢复到喂养前值,计算胃半排空时间(50%ΔACSA时间);同时应用24小时PH自动监测仪配备晶体锑电极对食管进行24小时pH监测。 结 果 实验结果均用平均值。标准差k。S)表示。两组患儿在胎龄(*贴组为31.89。1.88W,对照组为3人10。1.86W入出生体重(NNS组 1561.39。220.39kg,对照组 1551.00 t209.89kg)开奶时间(实验组 8.58。5.72h。,对照组 8.05。4.59)及 1分钟 Apsar评分(实验组7.612 d 0.gi,对照组7 65。0.59)方面无差异;在第7天j 天时摄人的奶量、热卡方面无差异。 一.NNS对体重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NNS组患儿7日龄体重恢复或>出生体重者达38.9饨,14日龄体重Z出生体重者达88.89%,与对照组比较,7天时差异显着(P=o.阶<o.05),14天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88)。**S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50%汀=0.033<O.05);**S组达停静脉营养时间比对照组缩短(**S组12.36。4.29天,对照组15.50。4.58天,P<o.05)。NNS组完全经口喂养时间为门3.33。9.96天)比对照组门6.6o土12.ZO大)提前3天,其余未见明显差异。 H.NNS对胃泌素的影响: 两组早产儿出生血清胃泌素水平无差异,生后第7天两组早产儿胃泌素水平均升高,NNS组为乃.56。46.05pgilnl,对照组为 127.0。42.18pg/rnl,NN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K<0.05*生后第 14 天,NNS组 136.72 t 32.06pyml,对照组 116.43 t 29.22p砂d,实验组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汀<0.仍人 叁.NNS对胃动素的影响 两组早产儿出生时\生后7天* 天胃动素水平无差异。 四JNS对食管PH值的影响 PH监测时间为13.26O2J4)天,NNS组早产儿酸反流次数明显降低(NNS组为m.33。6.68次,对照组为15.30。7.37次,P ·2·<o.05厂**S组酸暴露总时间uH<4的总时间)和反流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下降趋势(NNS组分别为58.56 S 38.54分/.听*2.68防;对照组分别为83.74 S 76.71分,5.82 L 5.33助),但差异无显着性u分别0.205,0.205人其余参数无明显差异。 五JNS对胃排空的影响 测定胃排空时间为生后13.26O-14)天,奶量为13.69。0.65讪kg·次,两组间无差异。NNS组与对照组间空腹ACSA无差异,NNS组早产儿T;。为58.33。22.9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3.75土17.76分(P<o.05)。 讨 论 管喂养时予NNS,可促进胃泌素的分泌,加快胃排空率,降低酸反流次数。其原因考虑为NNS刺激口腔粘膜的感觉神经末梢,进而使迷走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胃泌素分泌的同时,也引起胃容受性扩张,从而加快胃排空率。另外胃泌素促进胃蠕动,可间接促进胃排空。证实NNS对早产儿胃肠激素的分泌和胃肠动力起正性促进作用,有利于早产儿消化道的成熟。NNS时还可刺激口腔舌脂酶分泌,而促进脂肪的吸收,且NNS使早产儿保持安静,减少行为刺激,进而降低能量消耗,增加能量储备,因而NNS可使早产儿体重恢复较快。NNS促进吸吮反射的成熟,增加吸吮力,可使早产儿较快适应奶瓶喂养,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结 论 一JNS可以促进早产儿血清胃泌素的分泌,加快胃排空,降低 GER的发生次数; 二、管饲期间予洲S可以使早产儿较快过渡到奶瓶喂养,减

应玲静, 戴玉璇, 赵雨芳[2]2017年在《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需要鼻胃管喂养(INGF)的8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鼻胃管喂养)和观察组(鼻胃管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各44例。对比2组患儿血清胃泌素(GAS)和血浆胃动(MOT)值、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至出生体重日龄、达到全肠内喂养的日龄。结果:观察组生后第3天和第7天胃泌素值(122.16±22.78pg/ml、139.32±26.22pg/ml)高于对照组(109.72±19.92pg/ml、127.66±24.90 pg/ml);观察组生后第3天和第7天胃动素值(296.40±38.42pg/ml、382.13±106.80 pg/ml)高于对照组(276.09±35.87pg/ml、337.29±83.78pg/ml);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3.6%)低于对照组(34.1%);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日龄、达到全肠内喂养日龄(8.2±1.0 d、11.2±1.3d)较对照组短(9.3±0.6d、12.3±1.8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能刺激早产儿胃泌素及胃动素分泌,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加速胃肠功能的成熟,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王鉴, 陈晓霞, 金皎, 黄康, 陈素昀[3]2007年在《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04-11—2005-09对贵阳医学院附院新生儿室收治的需经间断鼻胃管喂养(INGF)早产适于胎龄儿60例,根据是否辅以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分成无非营养性吸吮(N-NNS)组及NNS组;并以同期出生无窒息、无消化系统解剖及功能异常足月新生儿25例为对照。放射免疫法(RIA)动态监测早产儿生后第1、3、7天血、胃液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OT)水平,同时记录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的情况(呕吐、腹胀、胃潴留、消化道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生长发育指标(体重、头围)及其它临床指标。结果①随日龄增加,各组GAS、MOT有增高趋势,NNS组增高幅度较大。第1天N-NNS组、NNS组血GAS低于对照组(P<0.01),血及胃液MOT低于对照组(P<0.05);第3天N-NNS组及NNS组血GAS、MOT低于对照组(P<0.05),N-NNS组血GAS低于NNS组(P<0.05);第7天N-NNS组血GAS、MOT均低于NNS组及对照组(P<0.05)。②N-NNS组腹胀、胃潴留发生率均高于NNS组(P<0.05);N-NNS组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为60.0%(18/30),NNS组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为26.7%(8/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7,P=0.018)。③NNS组睡眠时间较N-NNS组长,烦躁时间较N-NNS组短,第14天体重及头围增长幅度较N-NNS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NNS组呼吸暂停发生率为43.3%(13/30),NNS组呼吸暂停发生率为16.7%(5/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0,P=0.047)。结论NNS能促进GAS、MOT分泌,改善胃肠转运功能,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加快早产儿体格生长。

姜丹凤[4]2017年在《早期不同喂养方式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不同喂养方式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在陕西省中航工业叁二〇一医院就诊的320例危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60例)和对照组(16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于出生后6~12 h内开奶,奶量从0.4~4.0 ml·kg~(-1)·d~(-1)开始;对照组采用晚期按需喂养,于出生后48~72 h内或病情平稳后开奶,奶量从10~20 ml·kg~(-1)·d~(-1)开始。比较两组患儿胃动素、胃泌素、监测资料、临床症状(胃肠损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完成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和静脉营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9天、第15天的胃动素和第15天的胃泌素均高于第3天,对照组第9天、第15天的胃动素高于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动素在营养供给第3天和第9天显着高于对照组,胃泌素在第15天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黄疸和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肝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新生儿在出生后选择早期微量喂养方式喂养,可以显着提高喂养的耐受性,且可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董琳[5]2016年在《双歧杆菌乳杆菌叁联活菌片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叁联活菌片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胃肠功能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黄冈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新生儿给予常规非营养性吸吮治疗,观察组新生儿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叁联活菌片联合常规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比较2组新生儿胃残留量、胃半排空时间、腹胀消失时间、体质量恢复正常时间、喂养耐受时间、停止静脉营养时间及血清促胃液素、促胃动素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腹胀消失时间、体质量恢复正常时间、喂养耐受时间、停止静脉营养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促胃动素、促胃液素水平及胃半排空时间、胃残留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血清促胃动素、促胃液素水平显着高于治疗前(P<0.01),胃半排空时间显着短于治疗前(P<0.01),胃残留量显着少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促胃动素、促胃液素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胃半排空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胃残留量显着少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0%(42/50)和96.0%(48/50),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乳杆菌叁联活菌片和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的胃肠功能,促进胃肠激素分泌。

孙秀英, 付聪, 张丽娜[6]2010年在《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早期微量喂养的耐受情况及疗效。方法 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微量喂养组(EMF)和传统喂养(CF)组。EMF组生后12h内给予微量喂养,每天小于(10~20)mL/Kg新生儿奶粉,平均分成6~8次,经口管饲喂养,有吸吮、吞咽反射后改经口喂养,能耐受逐渐加量,至完全肠道营养。CF组生后禁食,72h后给予微量喂养,喂养方法同EMF组。结果观察EMF组同CF组在胃泌素水平、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头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完全胃肠营养时间、胎便排净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胃泌素水平,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促进胎便排净,缩短达完全胃肠喂养时间,加快生长发育,是对VLBW儿安全有效的喂养方法。

郑祖芬, 梁大康, 刘卫周[7]2018年在《渐进式喂养策略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渐进式喂养策略在极低出生体重(VLBW)早产儿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观察组以低能量密度配方奶(20 kcal/30 m L)开奶,奶量达到90~100 m L/(kg·d)时改等量的普通早产儿配方奶(24 kcal/30 m L)继续喂养;对照组以普通早产儿配方奶(24 kcal/30 m L)开奶及喂养,加奶方式与观察组一致。观察两组的NEC发生和喂养不耐受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出生时、出生后第1天、1、2周的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结果:观察组NEC和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LBWI达全量胃肠道营养、恢复出生体重、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外营养使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时、出生第1天、1、2周的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出生后的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式喂养能够有效降低极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肠动力的影响[D]. 赵翠霞. 中国医科大学. 2002

[2].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临床观察[J]. 应玲静, 戴玉璇, 赵雨芳. 浙江医学教育. 2017

[3].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 王鉴, 陈晓霞, 金皎, 黄康, 陈素昀.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

[4]. 早期不同喂养方式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J]. 姜丹凤.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5]. 双歧杆菌乳杆菌叁联活菌片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 董琳.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6

[6]. 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 孙秀英, 付聪, 张丽娜. 中国现代医生. 2010

[7]. 渐进式喂养策略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观察[J]. 郑祖芬, 梁大康, 刘卫周. 中国医学创新. 2018

标签:;  ;  ;  ;  ;  ;  ;  ;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肠动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