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的美学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本质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谐为美。旅游的美学本质在于三种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旅游的目的在于求取某种和谐,当然,三美毕具则是最好不过的了。
一
旅人走向大自然,放眼蓝天,偎依绿地,与白云絮语,沐浴清风,乐山乐水,目的是领略自然美,接受自然美的洗礼,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早就认为,天体宇宙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①]毕达哥拉斯本人就是一位旅游家,他在30岁时(公元前540年左右)壮游天下,埃及、巴比伦、波斯等地留下了不朽的足迹。在长达15年的学术之旅中,他与大自然相亲。正由于他与大自然取得和谐,他才认为整个宇宙是一部和谐的乐章。东方圣哲孔子也是旅游家,更是思想家,其旅游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美学本质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巨子达·芬奇自小就喜欢投身大自然,探寻深山幽壑,沐浴天光云影,欣赏奇花异木,与他相亲相爱的大自然给予他巨大的恩赐,甚至影响到他的世界观的形成,其哲学、自然科学、艺术、美学上的辉煌成就均从中获得厚益。我国清代诗人、学者袁枚也一生酷爱自然,某次旅游观瀑布时,他突然得到天人合一的感悟:“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②]朱自清在其记温州之旅的名篇《绿》中,更将可爱的潭水人化:“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拉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这是另一种表现形式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正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深刻认识,所以卢梭才标举“回到大自然去”的口号,其回归自然的意识才那样强烈。
二
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同样是旅游的美学本质。这里的人,既指个体的人,也指人所组成的社会,还包括人造的旅游景观,以及今人常说的“人生风景”云云。
文化旅游已经与山水旅游同为旅游的主要种类。文化旅游中的历史文化旅游是以观赏文物古迹、了解旅游地悠久的历史为目的。旅游主体往往通过寻幽访古的旅游活动,寻求与古人的默契,所谓“发思古之幽情”即达到今人与古人的某种和谐,或受古人所创造之和谐的熏陶。例如,古希腊以柱式结构为核心的宏伟的城堡、神庙,以体格匀称、神态动人为特征的人体雕塑,均以合理的比例、对称、均衡、节奏表现出某种和谐。在它们面前,后人或多或少能与这不朽的艺术的创造者达到一定的和谐。它们中的杰出代表——色雷斯的波赛冬神庙、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科林斯阿波罗神庙、克里奥比斯裸体立像、雅典卫城的着衣少女像和阿波罗神像,无不令世界上高品位的观光者与之作心弦的共振。这种共振,是人与人(后人与古人)和谐的表征。初唐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古建筑,纵目叹赏之余,念天地之悠悠,其“怆然而涕下”,正是今人(旅游者陈子昂)与古人心灵和谐的结果,其“涕下”乃是审美的产物。
自古到今的商务旅游,旅游主体无不是在从事人际交往,其目的是取得人际之间的和谐。新兴的会议旅游与之相类。民俗风情旅游今已风靡全球、且后劲十分强大。人与人的和谐,是民俗风情旅游的美学本质。民俗风情旅游很讲究旅游主体的亲身参与。不论旅游者参与哪个民族、哪个村寨的民俗活动(诸如泼水节、火把舞、傩舞、对歌),其所追求的,无不是为了达到众人和谐、同乐。即使能力所限,旅游主体不能参与摔跤、赛马、爬高杆等民俗活动,但他们的心已融入民俗活动中——这是人际和谐的另一种形式。
其实,人与人的和谐,是存在于一切旅游种类中的;何况所谓山水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等等分类都是相对的,往往是交叉的。例如赵景深与几位学者、作家友人结伴驾舟游西溪,最大的收获不在得山水之美而在撷取了人情美,“我本来不是写西溪的芦花,我写的是芦花一样坦白的友情,我写的是芦花一样密接的会聚!”(《西溪》)丰子恺携女儿游山,突然遇雨,不得已而避雨山中三家村,“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嗣后,三家村这个小社会的人情味牵引起他的兴趣,他便拉起胡琴,让女儿唱《渔光曲》,“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山中避雨》)这里的“齐唱”、“温暖”、“惜别”、“依依”正是典型的人与人之和谐。
三
与前所述的两种和谐相比,人自身的和谐常常被人们忽略。其实,人自身的和谐不仅是旅游审美三大美之一,而且是最根本者。因为,人们要去旅游,不论是去欣赏自然、艺术美、或社会美,其终极目的是求得自己的愉悦,达到某种满足。这种愉悦和满足的美学本质,便是人自身的和谐。
热衷于乡间旅游的英国人威廉·柯贝特在他的《乡行纪实》中说:“即使是在严冬,那些矮林灌丛看起来也是美丽的,它们是心灵的一种慰藉,使人从那里可以得到庇护与温暖。”郁达夫从富春江之游中发现“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他由山水的幽静,体味到“足以代表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荒凉的美”(《钓台的春昼》)。作者的落魄情怀在这避难之游中得到寄托,他所体味到的颓废荒凉之美与其说是属于大自然的,毋宁说是属于内心的。这种心理上的平衡也是一种自身的和谐。凡此,都是通过旅游达到了自身的和谐。
文化旅游除文物古迹游、科学考察游、著名学府游等等之外,还有许多专门、专项旅游,如:到维也纳作音乐之旅,到绍兴作书法之旅。音乐之旅的旅游效果,往往可以使柔弱、怯懦者在高昂、刚烈、激越的乐曲的影响下变得勇敢、坚强,使暴躁、刚烈者在柔和、恬美、舒缓的乐曲熏陶下变得温存、谦和。其审美实质,无疑是引致旅游主体自身的和谐。就普遍性而言,不论是音乐之旅、书法之旅,还是美术之旅、戏剧之旅等等,当旅游客体的外在和谐与旅游主体心灵的内在和谐耦合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时,旅游主体便能产生愉悦的情绪,这就达到了自身的和谐。
日人鹤见祐辅在《往访的心》中曾以散文诗的笔法透彻地指出旅游的本质:“旅行者,是解放,是求自由的人间性的奔腾;旅行者,是冒险,是追究未知之境的往古猎人时代的本能的复活;旅行者,是进步,是要从旧环境所拥抱的颓废气氛中脱出的、人类无意识的自己保存底努力。而且,旅行者是诗。一切的人,将在拘谨的世故中秘藏胸底的罗漫底的性情,尽情发露出来。这种种的心情,就将我们送到山和海和湖的旁边去,赶到新的未知的都市去。日日迎送着异样的眼前的风物,弄着‘旅愁’呀、‘客愁’呀、‘孤独’呀这些字眼,但其实是统统一样地幸福的。”[③]这里所总结的“幸福”,也是旅游者达到自身的和谐。
以社会学、伦理学等眼光看旅游,常谓旅游具有净化人的情感的医疗妙用,旅游是一项社会疗法。其美学原理,正是以旅游来造成身心和谐、灵魂优美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名著《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中,提出人的自我需求说。他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五种,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如金字塔,其塔顶上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旅游也是一种人生自我证明、自我实现的过程,其美学底蕴就是自我和谐。
四
集三种和谐于一的旅游,可以获得最大的成功与和谐。如春秋时期孔子与高徒曾点们的暮春之游:“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④]在尽情享受自然美的同时,他们还接受人文美的熏陶,这里不仅有沂水之浴,还“风乎舞雩”。雩祭有乐舞,称“舞雩”。曲阜有名胜古迹舞雩台,沂水流域有丰饶、倩美的民俗。领略了自然美、历史美、艺术美、民俗美,取得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的同时,他们也取得自我身心的和谐。其自身和谐的最有力的证明便是“咏”。悦志畅神,乃发而为歌,“咏”是审美的产物。由于它是集三种和谐于一的最佳境界的旅游,所以孔子击节叹赏曰:“吾与点也!”王羲之们的兰亭雅游亦复如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不知老之将至”![⑤]这里人与自然、人与人、各人的内心,是何等的和谐!因了这三大和谐,所以不知老之将至。名流们如此,凡夫亦不俗:中国民间常见友人相携郊游、野游,一壶酒,一支笔,三两碟可口野蔬,几盘时新水果,纵情山水,饮酒赋诗,欣赏四时景致,敦睦人际关系,调和自我心态,所谓“一楼风月当酣饮,万里溪山欲醉眠”是也。
五
不能忽视的是,由对立而致的和谐,也是旅游审美的本质范畴。万物相反相成。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即认为:由对立造成整个宇宙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他也是旅游家,曾只身旅游于希腊各地和埃及、波斯等地。他的斗争、对立产生和谐之学说的形成,固然应归于他那过人的哲思,也应归功于他包括旅游在内的不断实践。作为后世的旅游景观,古希腊神庙建筑的整个构架与各个部分之间、建筑物本身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对立。然而,正是这种对立构成了神庙庄严肃穆的和谐之美。这是物的方面。
人的方面,如探险旅游之美,亦美在由斗争、对立产生和谐。独行侠余纯顺的八年苦旅,是最典型之例。余氏风雨八年,步行4.2万公里,离其走遍全中国的目标仅一步之遥。八年中,他无数次与艰险搏斗,无数次从死亡中挣脱过来。人与险是对立的;经过斗争而取得胜利,即取得和谐。山水旅游等,旅人也不免会在旅程中遇到风、雨、山洪、险径、袭击、饥饿等困难,这也是一种对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后的喜悦,便是对立、统一而致和谐。
有时,自然山水本身也向人类揭示这种对立的和谐,譬如丹霞地貌。到福建武夷山、广东丹霞山、安徽齐云山旅游过的人,无不为这种碧水丹山的美所叹服,其美乃在于对立而致的和谐。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演进,旅游已成为一项全球性、全民性的社会活动,旅游业也因之成为世界三大产业之一。随着双休制的推行,国人跨入旅游行列者将越来越多。对这项普遍的社会行为进行美学本质的探讨,当有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7页。
[②]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九《峡江寺飞泉亭记》。
[③]鹤见祐辅《思想·山水·人物》,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鲁迅全集》第十三卷第519—520页。
[④]《论语·先进》。
[⑤]王羲之《兰亭集序》。
标签: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