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体制改革应带来新陈代谢功能:试析出版企业破产退出机制的建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陈代谢论文,体制改革论文,机制论文,企业破产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出版企业破产退出机制的概念
为适应中国出版产业化潮流,中央已决定对出版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即除人民出版社及部分党报、党刊保留原来的公益型事业单位体制外,其他所有出版单位都将转型为经营型企业单位。由此看出,这一重大改革旨在大力推动出版业尽快面向市场,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出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出版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一些出版社虽实行了转制改革,但由于还保留着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事业型体制,一直进展迟缓。面对出版体制改革即将带来的巨大震动,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原有出版机制不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怎样改如何改的实质问题。笔者认为,这场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出版体制改革,必须以机制创新为重点。其中出版机制的创新包括出版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价格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等诸多层面,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就出版企业建立破产退出机制的紧迫性和策略进行分析。
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中对“破产”的界定:破产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其全部资产不足以抵偿其债务,或无能力清偿到期债务,由法院主持强制执行处理其全部资产,公平清偿全体债权人的法律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出版企业破产退出机制就是指利用破产退出这种重组社会资产的形式,将严重亏损出版企业的资源解放出来,促使它们更有效地利用,进一步使出版业从整体上建立起优胜劣汰、自由竞争的退出机制。其宗旨是要通过优胜劣汰的企业竞争机制和破产压力促使出版企业实现经营机制的转变,并完成走向市场的自我改造过程。实施破产退出机制对于出版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出版业整体改革也具有战略作用。
二、建立破产退出机制的紧迫性
1.从行业内外的对比状况来看
2003年11月19日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主任李荣融透露,从1995年到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从7.76万户减少到4.19万户,利润则从838.1亿元提高到2209.3亿元。这7年间,企业户数下降46%,但利润上升了163.6%,其主要原因则是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退出市场。李荣融说关闭破产政策的实施,不仅推动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也促进了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其突出表现就是国有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而我国的出版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着只生不灭的状况:据《中国出版年鉴》记载,我国出版社1988年底总数为502家,2000年底则上升为565家,在这漫长的11年内,无一家因经营不善而破产。根据我国以往的出版实践,只有单纯因为出版把关不严出现政治问题而被撤销的出版社,而没有因经营不善、资不抵债而破产或被兼并的出版社。即使是出现个别出版社被撤销这种情况,也存在不规范、缺乏统一尺度和缺乏政策依据的问题,“人治”的色彩较重。
2.从国内外的对比状况来看
美国出版界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强者生存发展,弱者破产倒闭。早年“大鱼吃小鱼”的方式比较多见,不少出版社由于种种原因濒于破产,最终被一些资金雄厚、财大气粗的大出版社吞并,成为其一个部门,或者保留招牌,成为大公司的一个子公司。而我国政府部门对出版企事业单位更多的是通过“放权”、“政策优惠”等激励方式来激发活力,而较少关注通过“破产”、“并购”等约束方式来强化外部竞争压力。但是这种仅有激励、缺乏约束的机制是不利于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目前我国出版业由于竞争不充分,缺少必要的淘汰机制,落后的,经营不善的单位不出局,新生的力量进不来,所以,整个出版行业仍然缺乏生机与活力。
3.从当前书业激烈的竞争形势来看
可以说,出版业正面临着内有积弊缠身,外有强手虎视眈眈的严峻形势。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出版业作为宣传和意识形态的阵地来看待,更多强调的是它的舆论宣传工具属性,避而不谈或很少谈及出版的产业属性和市场规律。我们习惯于将舆论阵地和出版市场看作是一对你死我活的矛盾,而不是互为因果的辩证统一体。另一方面,在我国入世后,文化领域正在有步骤地向外开放,使得出版产业链的广告、印刷、发行等已经向外开放。一些跨国媒体巨头在投资方面不断试水,试图建立自己的“滩头阵地”,而且民营书业也跃跃欲试。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形势,出版业只有自觉地从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顺应市场发展潮流。
4.从出版经济的本质来看
出版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公平竞争。要调整出版结构,优化出版资源配置,形成充满活力的出版业态,就只能靠市场的公平竞争来建立有进有出的调整机制,而其中一条就是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如果一个行业的市场主体不是有生有灭、有进有出,不是优胜劣汰,那么就容易成为一潭死水,缺乏活力,所以要发展出版经济,就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这两个机制加起来才会使出版企业有足够的发展动力。优胜劣汰就是风险机制,使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破产、停产。通过破产或并购使一部分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出版企业淘汰出局,一方面可以提高出版业的整体素质,实现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出版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得到释放,使整个行业轻装前进。因此,我们要发展壮大出版产业,就必须在出版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破产退出机制也成为企业的一种外在激励机制。
三、借鉴国外建立破产退出机制的策略分析
出版企业破产对于我国出版行业来说,虽然必要但也是无前例可循的大事,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和学习。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考虑我国出版企业特殊性的同时,可以借鉴国外出版企业和行业外企业成功破产的方法和经验来实施。
美国出版业由于存在着良好的优胜劣汰风险机制,图书出版社不是与大出版社合并,就是转向灵活的小规模经营,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出版产业结构。经过三百多年发展的美国出版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大约有2.8万家出版社。但在这2.8万家图书出版社中年销售在3000万美元或员工在150名以上的大型出版社不过40家,其中前20名规模最大的出版社年销售占全美总销售收入的75%,利润的50%,而且大型出版社一般都是集团型的。美国出版社这种数量多但大型出版社少的局面是美国出版界竞争日益激烈的必然结果。下表“1967-1988年期间美国出版社申请国际标准书号(ISBN)出版者号的情况”就很能说明美国出版产业状况。
1967-1988年期间美国出版社申请国际标准书号
出版者号
出版社数量
百分比
7位
15304
33.52%
6位
26345
57.70%
5位
3248
7.11%
4位
508
1.11%
3位
154
0.34%
2位
103
0.22%
从ISBN组号原则可以知道,出版者号越小,出版社的规模及出书量越大。从上述数字看出,美国大型出版社仅占0.56%,中型出版社占8.22%,小型出版社占91.22%。在这些出版社中,大型出版社比较稳定,但中小出版社,尤其是小型出版社变化多端,它们不仅出书量小,且今日倒闭明日改头换面复出者屡见不鲜。此外也反映了美国出版业大出版社少、小出版社多的出版产业结构。这种出版产业结构既保证了美国出版业在国际上的龙头优势地位,也有助于美国出版业多样性的形成。而且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集中优势便于竞争,美国出版界除了兼并之外,还出现了出版企业之间强强联合的行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现在的班坦—道布尔戴(双日)—德尔出版集团公司。这3家公司的联合,大大增强了它们在出版纸皮书方面的实力,在美国没有一家公司可以与之匹敌。1996年以后美国出版界的兼并还在继续,而且越演越烈。据报道,1996年美国全国出版界的兼并金额达18亿美元,而在1995年这种兼并金额近6.69亿美元,可见兼并势头之旺。
反观我国出版业,我国出版企业又该如何处理好破产退出的实际情况呢?笔者个人认为,面对破产退出,我国出版企业必须慎重地处理好以下三点:
1.转变传统意识和陈旧观念
我国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不论出版企业盈利、亏损,还是资不抵债,都必须生存,“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观念必须转变,这种好坏出版企业都争有限资源,好坏图书都挤有限市场对整体出版经济的不良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应该确立破产退出是一种“必要的丧失”的观念,“好死不如赖活着”是对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少数落后企业淘汰不掉,大多数企业就搞不活,没有必要的丧失,就将导致更大的损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出版企业破产退出机制对亏损的出版企业来讲是好事,可防止存量资产、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在这个无效供给出版企业内滞留,使这些生产要素向有效供给的出版企业内转移。对整个出版业来说,就能保证及时淘汰落后出版企业并使生产要素在出版业和全社会内得以重组,以达到出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出版产业结构的及时调整,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但在现阶段不少出版社领导为了追求政绩,最忌出版企业言“死”,认为破产退出是一件奇耻大辱之事,其实,一个地方出版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与低,主要应看出版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总体效益,地方的出版管理者不必掩盖局部出版企业亏损。
2.进行资产重组,搞好产权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明确提出了发展混合经济的基本取向,即“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决定》关于产权制度、混合经济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明确表述,为出版企业实行破产机制,进行资产重组提供了契机。业内人士分析,资产重组从动态看,是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对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的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资产上的权力进行处置的过程;从静态上讲,则是对资产的再配置或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
出版企业通过破产,力求在盘活存量、重组资产结构方面取得突破。其目标基本是形成优势出版企业积极扩张寻找可收购对象;专业分工和出版物编辑出版流程相近的出版企业主动以龙头出版企业为核心,组建出版集团共同发展;劣势出版企业寻找出路,放弃等待国家扶持的幻想,主动向优势出版企业靠拢,接受收购的氛围。加入WTO后,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传媒专家预测未来资产重组更多的趋势将是传媒业内部的兼并、整合,排名靠前的传媒多通过资产重组,合理分配、充分利用被重组方的资源,扩大市场份额,以达到巩固地位、拉大与其他企业差距的目的。
3.慎重选择适合于中国出版企业的破产之路和破产方法。
(1)妥善选择破产之路
借鉴同行合作的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有几条出路可供我国出版企业选择:1.对于底子好影响大的出版企业可采取政府扶植、政策倾斜的办法,设法让其尽快摆脱困境;2.有的出版企业可通过集资方式转变为股份合作制企业;3.走兼并联合之路;4.回天乏力的,依照破产法实施企业破产。上述提出的四条出路除第四条很少被出版企业采用外,前三条中的联合兼并和股份制形式在我国出版业中实际上也已经存在,只是出版界很少把它视为出版企业破产的出路罢了。如近几年来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出版和发行集团组建就反映出我国出版企业正在走联合之路。2003南通少儿书店和南通弘文书店、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与中国杭州宋城集团的两起重组案件,就进一步说明在其他行业并不新鲜的资产重组问题再一次触动了书业已经萌动的资产触角。在重组过程中,他们实行规范的股份制运作,将业务整合,资源重组,这既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动,又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2)积极稳妥地采取破产方法
为了实现整个出版业稳定发展的双赢目标,出版企业在实施破产过程中也必须注意破产的工作方法。在破产工作方法上,坚持“两择优”、“三同步”、“四突破”原则,积极稳妥地实现出版企业破产。
“两择优”,即在破产中,让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大出版企业、大出版集团在劣势出版企业中选择达到或接近破产条件的优先进行兼并收购;在劣势出版企业中,把那些虽处困境,但出版物产品有市场潜力,经过调整重组,在较短的时间即可走向复苏的出版企业,作为破产的首选对象,依法优先实施破产,以促进尽快实现资产重组优化。
“三同步”,即出版企业破产与职工安置同步,在破产前找好“婆婆”,使职工及时得到妥善安置;破产与收购同步,在破产前选好优化对象,确定资产流向,使出版企业破产后整体或大部分得到收购;破产与“三改一加强”同步,优势出版企业在收购破产出版企业前,要求其制定资产重组、企业转机建制方案,收购出版企业后,监督促进其尽快按方案进行运作,尽快实现优化重组和企业转机建制,增强活力。
“四突破”,即一是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债权债务,如职工集资款,在破产处理时优先偿还,或由收购的出版企业先予偿还或变为股权。二是与金融部门努力达成默契,取得金融部门的支持。同时,在依法清偿的前提下,能够变通的适当变通。三是对由行政干预形成的债务,政府不应推托责任,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处理,以取得有关方面对资产重组出版企业的支持。四是对出版企业破产兼并中涉及的较高成本,政府在财政紧张情况下,仍尽力承担。
总之,出版企业建立破产退出机制不是要惩罚某个出版企业,而是要警告所有出版企业,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但我们在觉醒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出版业建立破产机制与一般行业有所不同,需要从意识形态导向的正确性和产业发展状况两方面加以界定。我们认为,要使出版企业在竞争中壮大,不仅对违规出版企业的处罚以及退出要规范化、法制化,而且对经营不善的出版企业也要有一个通过破产、兼并等形式使其退出市场的政策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