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鸿禧华庭幼儿园 李莉
一、数学学科的概念
对于数学学科的理解与定义,有着许多不同的争议。从学前教育数学教育的角度上,认为“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学源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对生产劳动的积累与总结,如: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对各种物体的大小、形状的感知,是在反复观察与比较、使用中习得,并逐步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最后得出形的概念。数学知识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都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取、提炼而来。因此,数学学科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幼儿与数学
很多教育家曾提出,早期的数学启蒙教育是否需要和是否有可能?国内外大量的研究都表明,人类在遗传中获得了一种先天的对数敏感和反应机制,这机制表现在计数、数量的运算、数学符号的表征与推理等能力。在心理学上曾有一个实验,运用经典的适应——复原法,探究婴儿目测是否知道物体的数量。实验结果证明,婴儿都具有识别数量的能力。这些先天的能力,为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上分析,这种先天能力即为数学智能。数学智能包括数学材料形式化、概括数学材料、用数学和符号来进行运算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逆心理过程的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数学记忆力和形成空间概念能力等九个方面。数学智能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能力,但数学智能的强弱则因人而异,同时也要结合后天的教育与环境。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幼儿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同化和顺应。而幼儿在学习数学、理解抽象概念时,会将外部环境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当中,同时会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去适应外部环境,获取知识。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经同化、顺应等自我调节,积累数学经验,建构其数学概念。所以,要为幼儿准备一个充分、愉悦、适宜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主动学习。
三、幼儿与生活数学
(一)数学围绕着生活
数学存在于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中,幼儿的一日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如:幼儿每天上下楼梯、在不同楼层活动、每天班级人数的统计、家庭的电话号码、积木的形状与颜色比较、玩具的整理分类摆放等,这些活动都与数学息息相关,蕴含着空间位置、数量、图形颜色、分类、排序等数学知识。幼儿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同时也运用着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发展着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概念的发展离不开生活环境
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有着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从同化到顺应等特点,幼儿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和具体操作,不断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在头脑中建构抽象逻辑概念。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不一样,数理知识必须依靠于幼儿操作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而获得。因此,幼儿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动手操作物体,从而主动建构数学思维。而且日常生活的情景,有助于幼儿思考数学知识,进一步地感知和促进数的思维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获得。所以,幼儿的数学概念的获得与发展要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四、幼儿在生活中的数学经验积累
学前儿童早期数学概念包括8方面:集合概念、模式概念、数概念、数运算能力、几何形体概念、空间量概念、空间方位概念、时间概念。这8个的数学概念,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事物,也会积累一定的相关经验。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幼儿在生活中已具备的数学经验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生活数学经验
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泛化笼统的知觉阶段,第二阶段是感知有限集合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感知集合元素数量的阶段,第四阶段是感知集合包含关系的阶段。幼儿在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对泛化笼统知觉阶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国外有一个对4~5个月的婴儿“物体量的多少的一个整体上认识”的研究。婴儿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能够对物体的持续量的多少,即物体的大小、长短等做出判断。这能力是人类后来对不持续量的数量比较的理解发展基础。国内刘范在《国内九个地区3~7岁儿童数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的初步研究》中,也发现我国2岁半的幼儿虽不会数数,但已能对明显不同的数量的糖果做出不同选择的反应,幼儿会倾向于选择拿多的糖果。幼儿在泛化笼统的知觉阶段中对集合概念的认识,都是源于幼儿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为幼儿在3~6岁学习系统的集合概念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儿童模式概念的生活数学经验
模式概念是“指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它反映的是对事物和对象的具有隐蔽性、抽象性的规律特征的认识。”幼儿最先接触到和接触最多的是重复性特征规律模式,即重复出现的规则性排列。这些重复性模式隐藏在幼儿生活当中,如:自然现象的重复“上午——下午——晚上、春夏秋冬”、身体动作的重复“踏步左右左”、视觉色彩的重复“红绿灯的绿黄红的转变”等。这些的数学知识蕴含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皮亚杰的研究证实了,幼儿在婴儿时就已经开始感知模式,他们会从一些惯性动作开始,如:妈妈喂宝宝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模式概念逐渐发展。儿童早期的模式发展在生活经验中表现出最初的粗浅认知。
幼儿早期的生活经验为幼儿早期模式认知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的生活数学经验
幼儿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与实体相联系到抽象出形体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幼儿对于形状的认识源于生活经验,从具体而熟悉的物体开始的。幼儿很早就有了物体的概念,如:婴儿时期能根据瓶子的形状找出自己的奶瓶,从形状上确认熟悉的玩具等。所以,幼儿认识几何图形、形成几何形体的概念往往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从熟悉物体开始的。
(四)学前儿童空间量概念的生活数学经验
空间量概念是指“对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粗细、厚薄、高矮、宽窄、轻重等连续量特征的认识与比较。”幼儿对于空间量的知觉恒常性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中形成与发展的。但这种认识受思维等影响,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即缺乏分化和不够精确。幼儿多数只能对量的明显差异做出区分。而且,生活经验虽能让幼儿区分物体的空间量,但还不能用准确的词语来表达或描述物体。因此,幼儿生活中的空间量数学经验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成人有目的地去引导。
(五)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生活数学经验
幼儿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并不是都有助于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的,就像时间概念。幼儿对时间概念的认知易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幼儿对于时间的感知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常会具体活动相联系或相等同,如:对“早上”的理解,会与“起床、上幼儿园”等生活事件相联系,这样子幼儿对于时间概念的认知就会表现出不够准确,带有模糊性。而且幼儿容易受到知觉的影响,把时间和空间概念等同起来理解。这样子的生活经验都不利于幼儿时间概念的发展,所以幼儿生活数学经验也并不一定能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与获得。
五、结论
数学学科知识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蕴含在日常生活当中,幼儿可以在生活中积累相关的数学经验,为以后系统性学习数学概念打下一定的基础。幼儿生活中的与集合概念、模式概念、几何形体概念相关的数学经验对于幼儿学习系统概念有着促进作用,而幼儿生活中与空间量概念、时间概念等相关数学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成人适度地调整教育。
论文作者:李莉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育儿·幼教荟》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8
标签:幼儿论文; 数学论文; 概念论文; 经验论文; 物体论文; 能力论文; 空间论文; 《现代育儿·幼教荟》2017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