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的发射光谱诊断

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的发射光谱诊断

王敏[1]2008年在《大气压下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电学特性及OH自由基发射光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大气压下氮气含水蒸汽体系中,对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分别进行了电学特性和OH自由基发射光谱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大气压下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进行了电学特性测量,包括增加放电峰值电压和减小放电峰值电压时的放电发光形貌,Ⅰ-Ⅴ曲线和李萨如图形等。为了便于讨论,在这里我们把增加放电峰值电压时的放电过程称之为“上过程”,把减小放电峰值电压时的放电过程称之为“下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峰值电压下,“下过程”中的放电明显强于“上过程”中的放电,而且前者放电要比后者放电要稳定得多;在放电过程中放电电流出现了周期性的多脉冲电流峰现象;根据李萨如图形计算得出的放电功率结果,“下过程”中的放电功率比“上过程”的放电功率中大3倍左右;同时,“下过程”中OH(A~2∑→X~2Π0-0)发射光谱强度也明显比“上过程”中OH(A~2∑→X~2Π0-0)发射光谱强度强。2.研究了大气压下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中OH(A~2∑→X~2Π0-0)自由基发射光谱强度在放电“上过程”和“下过程”随放电参数的变化的规律。由于N2(C~3Π_u→B~3Π_g)的△v=+1振动带序与OH(A~2∑→X~2Π0-0)自由基的发射光谱发生严重重迭,因此,我们利用N2(C~3Π_u→B~3Π_g)的△v=-3和△v=-4振动带序的发射光谱强度计算得出N2(C,v′)的相对振动布居,在与OH(A~2∑→X~2Π0-0)相互重迭的发射光谱中减去N_2(C~3Π_u→B~3Π_g)的△v=+1振动带序的发射光谱强度,从而求出OH(A~2∑→X~2Π0-0)自由基的发射光谱强度。实验表明:OH(A~2∑→X~2Π0-0)发射强度随着放电峰值电压的增加而增强。本文还测量OH(A~2∑)自由基和N-2~+(B~2∑u~+)离子的相对布居在针-板式电极间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OH(A~2∑)自由基相对布居沿着从针电极到板电极方向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且在接近介质板时有明显的增强;同时,激发态N_2~+(B~2∑u~+)相对布居从针到板电极方向的空间分布也呈相似的分布规律。3.研究了在氮气含水蒸汽放电体系中分别添加Ar或O_2杂质气体时对放电状态及OH自由基光谱发射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_2/H_2O体系中添加一定量的Ar时,放电随着添加Ar流量添加而逐渐增强,然而,在N_2/H_2O体系加入添加一定量的O_2时,则放电状态则呈现随着添加O_2流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OH(A~2∑→X~2Π0-0)的发射光谱强度分别随Ar流量的增加而增加,随O_2流量的增加而减弱。

刘晶[2]2005年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脱除氮氧化物的发射光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建立了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发射光谱测量系统。利用它对平衡气N_2、NO/N_2、O_2/N2以及NO/O_2/N_2等体系的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进行了诊断,获得了如下结果: 1.测得了N_2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在200~500nm范围内获得了N_2(C~3Π_u-B~3Π_g~+)的发射谱线,在600~900nm范围内获得了N原子的激发跃迁谱线。并考察了N_2(C~3Π_u-B~3Π_g~+)谱线强度随各种参数的变化,发现N_2(C~3Π_u-B~3Π_g~+)谱线强度随放电功率增加而增强,随气体流量的增加而减弱。 2.在NO/N_2、O_2/N_2和NO/O_2/N_2体系中,对分别利用50Hz和5kHz交流电源放电的等离子体进行了光谱测量。获得了NO(A~2∑~+-X~2Π)的振动带谱线。结合NO_x化学荧光分析仪等多种检测手段对上述叁种体系放电等离子体中的稳定物种进行了分析。讨论了NO/N_2、NO/O_2/N_2体系脱除NO的主要活性物种为N(~4S),而N_2(A),N(~4S)对副产物NO_2、N_2O的生成起到抑制作用。 3.测量了C_nH_m/He、C_nH_m/N_2、NO/C_nH_mN_2、NO/C_nHm/O_2/N_2(C_nH_m=CH_4,C_2H_4,C_2H_2)体系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于不同混合气体体系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中获得了CH(A~2Δ-X~2Π)(0,0)带、CN(B~2∑~+-X~2∑~+)(0,0)带、C_2(A~3Π_g-X~3Π_u)(0,0)带的谱线,初步分析了碳氢化合物的加入对脱除NO的影响。

肖重发[3]2003年在《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的发射光谱诊断》文中研究表明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是一种非局部热力学平衡的气体放电,它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建立了一套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发生装置,并通过测量它的放电电压和电流波形、李萨如图形以及时间分辨光谱,对其放电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在不同条件下的He放电中,获得了丝状、均匀以及辉光叁种不同的放电模式。发射光谱法是一种原位、实时、在线、对体系没有扰动、时空分辨性能良好的一种诊断手段,本文利用它对纯N2以及包含N2的N2+O2, N2+Ar, N2+He等体系的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进行了诊断,获得了如下结果:1、测得了N2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的发射光谱,考察了光谱强度随各种参数的变化,发现N2光谱(C3Пu-B3Пg)强度随放电电压和频率增加而增强,并在放电从丝状放电转变为均匀放电时,光强的增加有个突变;但随放电间距和气体流量的增加均有一个最大值。2、测得了N2+O2; N2+Ar ; N2+He体系的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的发射光谱,并对其光谱进行了解释。3、在N2+O2体系的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中,发现O2的加入对N2激发态具有淬灭性,但对N2各能级的淬灭没有选择性;另外还发现放电能产生NO,其产率随氧气含量的增加而下降,该结果对脱除NOx的机理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在N2+Ar; N2+He体系的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中,N2的激发电离主要靠Ar或He的传能,He要比Ar更容易对N2传能,He、Ar对N2各能级的传能具有很大选择性,Ar对N2的传能选择性大于He对N2的传能选择性,这可能是Ar的两个亚稳态的能量与N2的激发态的能量比较相近的缘故;相应地,N2对He和Ar的激发态具有很大的淬灭作用, N2对He的淬灭性大于N2对Ar的淬灭性,同时N2对He各能级的淬灭选择性大于N2对Ar各能级的淬灭选择性,这可能是N2具有高振动态的缘故。5、He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激发温度的变化范围在2500-4200K之间,它随电压的增加(3-7KV)几乎呈直线上升,而它的表观温度则始终保持在室温左右。

李杰[4]2012年在《重复频率亚微秒脉冲功率源常压空气均匀放电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体放电产生等离子体已经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材料改性、微电子工业表面沉积与刻蚀、等离子体显示屏等重要工业领域。采用重复频率高压脉冲功率电源可实现常压(一个大气压)空气中均匀放电,放电产生等离子体远离平衡态,具有更高能量及更多活性粒子,还可以有效解决传统高频及射频交流激励导致的温度升高带来局部过热问题的影响,并且具有操作方便结构简单等优点,直接在空气中产生大面积均匀放电,在工业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论文首先采用电路仿真软件研究脉冲变压器漏磁电感及分布电容、等待充电回路、直流高压电源脉冲电容等参数对高压窄脉冲电源输出波形的影响。采用1.2kΩ无感电阻作为负载测量得到最高输出电压70kV至80kV,脉宽230ns,脉冲前沿124ns,脉冲重复频率可实现单次及130Hz至1kHz连续可调,重复频率脉冲幅值抖动在5%至10%左右。搭建常压空气亚微秒脉冲激励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BD)等离子体产生研究实验平台。采用玻璃材料、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ene, PTFE)及有机玻璃薄板作为介质阻挡材料分别在4.5mm6.5mm与6.5mm气隙间距下实现了直径130mm区域的常压空气均匀放电,采用曝光时间0.25s相机拍摄图像及肉眼观察均分辨不出放电细丝的存在。采用Liu和Neiger的高压脉冲DBD等效模型计算得出气隙电压、放电电流、放电功率密度等参数,研究亚微秒脉冲激励DBD放电特性。外加电压脉冲幅值、前沿及介质挡板种类与厚度、气隙间距等条件决定了电场变化率的大小,从外界参数影响气隙电场变化率的角度分析外界参数对放电电学特性及放电均匀性的影响。采用光谱分析仪测量不同电压幅值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计算分析得出等离子体转动温度、振动温度及其它们随外加电压幅值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认识常压空气中亚微秒脉冲激励DBD等离子体特性与放电机理奠定基础。大气压空气脉冲激励均匀放电在聚合物薄膜处理方面具有优势,采用亚微秒脉冲激励DBD产生均匀等离子体对聚四氟乙烯薄膜进行了初步表面改性实验与分析,为工业应用奠定基础。采用流注放电机理,建立流注放电电子雪崩产生发展模型,计算并分析在亚微秒脉冲条件下,电子崩发展特点及空间电荷场对外加电场的畸变影响,通过计算不同时刻初始电子发展电子崩之间的影响作用,分析电场变化率对放电均匀性的影响。

史恒超[5]2011年在《OH自由基对甲醛脱除的影响及大气压均匀放电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氮气介质阻挡放电中的甲醛脱除进行了实验研究,并研究了大气压双向纳秒脉冲均匀放电等离子体的特性,取得了如下成果:1.测量了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OH(A2∑→X2Π,0-0)自由基发射光谱,研究了放电峰值电压、放电频率、体系中氩气以及氧气含量不同时,甲醛脱除率与OH自由基发射光谱强度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氮气含甲醛体系中,提高放电峰值电压,放电频率和增大氩气含量时,甲醛脱除率随OH(A2∑→X2Π,0-0)自由基发射光谱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在氮气含甲醛体系中增大氧气含量时,甲醛脱除率随OH(A2∑→X2Π,0-0)自由基发射光谱强度的减弱而降低。在11.5 kV放电峰值电压和9 kHz放电频率下,氮气含甲醛体系中的甲醛脱除率达93.8%。2.在大气压下,采用上升沿为20 ns的高压纳秒脉冲电源,在线-板式介质阻挡放电装置中成功地获得了氮气均匀放电等离子体。利用氮分子离子第一负带N2+(B2∑u+→X2∑g+,0-0)的发射光谱,拟合得到了氮气等离子体的气体温度。研究了脉冲峰值电压,脉冲重复频率,添加氩气和氧气含量对N2(C3Πu→B3Πg,0-0,337.1 nm)和N2+(B2∑u+→X2∑g+,0-0,391.4 nm)发射光谱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脉冲峰值电压,氮气均匀放电等离子体区域逐渐增大;提高脉冲重复频率,等离子体区域基本保持不变。N2(C3Πu→B3Πg,0-0,337.1 nm)和N2+(B2∑u+→X2∑g+,0-0,391.4 nm)的发射光谱强度随着脉冲峰值电压,脉冲重复频率和添加氩气含量的增大而增强,随着添加氧气含量的增大而减弱。

尚建平[6]2010年在《大气压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的发射光谱诊断》文中提出本文对大气压沿面介质阻挡放电进行了发射光谱研究。测定了Ar放电、N2/Ar放电、O2/Ar放电及O2/N2/Ar放电的电子激发温度、分子振动温度和气体温度,并对O2/Ar放电和O2/N2/Ar放电中O原子浓度的优化进行了定性分析。在Ar放电中,利用玻尔兹曼图法拟合了Ar原子的激发温度,并考察了激发温度随气体流量和输入电压的变化规律,发现激发温度随输入电压的增加而增加,但随气体流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Ar中的少量水蒸气通过放电产生了OH谱线,本文利用拟合OHA态转动温度的方法考察了Ar放电的气体温度随放电条件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在我们所考察的条件范围内,Ar放电的气体温度大约为450 K,基本不受气体流量和输入电压的影响。在N2/Ar放电中,着重考察了放电气体中N2含量对等离子体的影响,选取N2C3∏u—B3∏g的四个顺序带组(Δv=-1,Δv=-2,Δv=-3,Δv=-4)拟合了N2 C态的振动温度。发现在Ar中加入约1%的N2就会使Ar谱线强度大幅降低而N2谱线强度大幅增加;随着N2含量由0.1%增加至5%,Ar的电子激发温度从约4400 K增加至约6000 K,而N2 C态的振动温度由约2300 K下降至约1800 K。在02/Ar放电和02/N2/Ar放电中着重对O原子浓度的优化进行了讨论。利用O原子和Ar原子的谱线强度比I844.6/I750.4研究了O原子浓度随O2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在两种放电体系中O2含量为气体总流量的0.15%左右时,O原子浓度达到最大值,O2流量继续加大时,O原子浓度缓慢下降。此外,还研究了O2/Ar放电和O2/N2/Ar放电中Ar原子激发温度随输入电压的变化规律,激发温度均随输入电压的增加而增加。

张颖[7]2016年在《大气压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光电特性实验和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传统的体相介质阻挡放电相比,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更容易产生大面积等离子体层,并可以有效控制边界层气流分布,近年来在材料表面处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生物医学等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放电模式转换机理和均匀性控制是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发射光谱、高速图像采集和数值仿真的方法对大气压空气中沿面放电的模式转换和均匀性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一套大气压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和光学诊断系统,设计了一个延时仅为10ns的同步触发控制系统,用于实时触发ICCD相机以捕捉瞬态放电过程。2.利用发射光谱技术和电流电压探测技术,研究了不同放电参数对发射光谱、电子激发温度、转振温度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电子激发温度沿轴向放电间隙变化不大,而沿径向最大值出现在暴露电极边缘。随着峰值电压升高,氧原子的电子激发温度和氮分子的转振温度均随之增大。3.利用ICCD高速相机对大气压空气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的径向发展和模式转换过程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在正、负向电压阶段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放电模式,即丝状放电和弥散放电。利用时空分辨光谱测量的方法比较了丝状放电模式和弥散放电模式的发射光谱和转动温度,并分析了两种放电模式发生转换的原因。结果表明,丝状放电通道内的高能电子数密度大于弥散放电;随着丝状放电向弥散放电的转换,氮分子的转动温度减小;介质板表面积累的带电粒子以及表面二次电子发射,是导致正、负向电压阶段放电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4.通过提取阈值后统计图像的像素点,对放电区域的面积进行了检测。同时,提出了一种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中的灰度频率分布曲线来判定放电均匀性的方法,并讨论了激励频率、气体成分、气速、介质材料和厚度对沿面放电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电源频率对沿面放电均匀性的影响较小;惰性气体的加入有利于均匀放电的形成;气速的增加对丝状放电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介电常数较大的陶瓷作为阻挡介质时放电均匀性较好,介质厚度的减小可以有效减弱丝状放电的发展。5.利用大气压空气沿面放电二维流体力学模型,对介质表面电荷密度的周期演变过程及电场强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详细分析,验证了一个电压周期内放电的不对称性,并模拟了激励电压、介质材料及电极配置对空气中沿面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电区域中的电子雪崩导致初始电场分布发生改变;在电子密度最大位置处场强增大,反向电压阶段电子数密度最大可达3.6×10。6 m-3;最大电子密度随电压峰值的增大而增大,具有较高电子密度的区域也随之扩大。介质板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增加有效的减小了气隙击穿电压。滑动型沿面放电结构有利于产生大面积等离子体层。

张帅[8]2016年在《纳秒脉冲空气均匀介质阻挡放电发射光谱诊断》文中研究指明高压纳秒脉冲因具有陡峭的上升沿和较短的脉冲持续时间,能有效地抑制放电由均匀放电向火花或者电弧放电转变,可驱动空气、氮气及混合气体介质阻挡放电产生大面积弥散放电等离子体,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材料改性、能源化工和环境治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了多线-板式、板-板式和线-筒式叁种电极结构下纳秒脉冲空气弥散/均匀放电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特性,对放电等离子体中活性物种和振动温度、转动温度、电子激发温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了诊断研究。作为代表性应用,本论文还利用单极性纳秒脉冲、双极性纳秒脉冲和正弦交流电源驱动空气介质阻挡放电对气态甲醛开展了脱除研究,并对上述叁种电源驱动线-筒式电极结构产生空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气态甲醛时的脱除效率、功率消耗等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空气和氮气中实现了多线-板式电极结构纳秒脉冲弥散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研究了在不同脉冲峰值电压、脉冲重复频率、放电间隙距离下放电的发光图像、发射光谱,以及等离子体转动温度、振动温度和电子激发温度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空气和氮气中放电均呈现弥散放电状态,发射光谱主要是但是,空气放电中的发射光谱强度仅为氮气中的1/5左右,在空气中和发射光谱强度较弱,空气放电等离子体的转动温度、振动温度和电子激发温度分别约为320±5K、2175±50K、2145±50K,氮气的分别约为400±5K、1860±50 K、1690±50 K。随着脉冲峰值电压增加和放电间隙减小,空气和氮气放电等离子体中和的发射光谱强度和转动温度呈明显上升趋势,振动温度和电子激发温度呈下降趋势但不明显。而脉冲重复频率增加对空气和氮气中放电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强度和上述叁种温度影响不大。此外,还研究了氧气和氩气的浓度对氮气纳秒脉冲弥散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中发射光谱强度和等离子体温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氧气浓度从0%-5%的过程中,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强度急剧下降,随着氧气浓度的进一步增加,等离子体发射强度呈缓慢下降趋势,同时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等离子体转动温度不断降低,振动温度和电子激发温度却不断升高;而随着氩气浓度的增加,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强度增大而转动温度明显上升趋势,振动温度和电子激发温度变化趋势不明显。2.实验研究了介质板板材料(陶瓷,石英,环氧树脂,聚四氟)对大气压板-板式电极纳秒脉冲空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均匀性的影响,通过放电发光图像、电压电流波形和氮分子离子第一负带发射光谱考察了放电的均匀性和放电发生的击穿情况。当使用1 mm的陶瓷板时,在30 kV脉冲峰值电压、150Hz脉冲重复频率和3 mm放电间隙下呈现均匀放电状态,发射光谱强度较弱,转动温度和振动温度分别是350±5K和3045 K,此时是处于一种均匀放电的非平衡态等离子体形态。在选定的四种介质板材料中,当使用相对介电常数较大的陶瓷介质材料时,发生放电的击穿电压降低,放电的气体间隙增大;当增大陶瓷介质板厚度时,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强度降低,放电击穿电压增大,等离子体的均匀较差。利用发射光谱强度N2+/N2比值计算出约化电场E/N,并研究了放电均匀性与N2+/N2的比值关系,研究发现,随着放电峰值电压增大、放电间隙距离或者介质板板厚度减小N2+/N2比值降低,约化电场E/N减小,等离子体均匀性较好。3.对比研究了大气压空气中线-筒电极结构纳秒脉冲和正弦交流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发光图像、电压电流波形、功率消耗、发射光谱以及气体温度等特性。研究发现:正弦交流空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呈现明显的丝状放电模式,而纳秒脉冲空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则具有很好的均匀性。在相同放电周期下,纳秒脉冲空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中和的发射光谱强度是正弦交流空气介质阻挡放电的6-10倍,而和O(3p-3s)约为正弦交流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2.5倍,而纳秒脉冲放电的功率消耗仅为正弦交流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1/13。纳秒脉冲放电的气体温度约为305士5 K,非常接近室温,且随放电持续时间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而正弦交流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气体温度高出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200K左右,且随放电持续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升高。采用双极性、单极性纳秒脉冲和正弦交流空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初始浓度为154 ppm的气态甲醛脱除效率分别为67%,63.8%和73.8%,而功率消耗分别为0.325 W,0.3 W和8.9W。当放电区域填充A1203小球时,叁种情况下甲醛的脱除效率均提高10-20%。虽然气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变短,但是A1203小球的填充使放电电流增大,放电强度增强,活性粒子浓度增大。当Ti02和Ce02纳米颗粒分别附着在A1203小球表面时,甲醛的脱除效率可以达到95%。

刘鑫[9]2008年在《介质阻挡微放电中氮等离子体分子束质谱及发射光谱的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分子束质谱技术和发射光谱技术对介质阻挡微放电氮等离子体中N~+/N_2~+进行了实验检测,对氮分子振动温度及其时间分辨特点进行了诊断研究,取得结果如下:1.利用介质阻挡微放电等离子体产生技术和分子束质谱(MBMS)检测技术相结合,在气体压力50-220 Torr范围内检测纯氮介质阻挡微放电丝中的离子成分。在所研究的试验条件下粒子流中的主要离子成分是N_2~+、N~+,并研究了放电气压、放电电压、放电重复频率分别对氮等离子体中N~+与N_2~+活性物种离子流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N~+与N_2~+浓度随放电电压、放电频率的增大而增大,N~+、N_2~+的相对浓度几乎不变;随N_2压力变化出现一个极值,随气压增加,N~+、N_2~+的浓度比也不断增加,并对其产生、检测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2.使用针-板式电极装置,利用发射光谱诊断技术,首次在大气压氮气介质阻挡微放电中,通过对氮分子第二正带系(C~3Π_u→B~3Π_g)发射光谱的时间分辨谱线进行分析,根据振动带序发射光谱强度计算得出N_2(C,v)振动温度的时间分辨特性,并研究了压强及放电电压对氮分子(C~3Π_u)的振动温度时间分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分子振动温度的范围为2000-3500 K,在每个放电周期内都呈减小趋势,且正负半周期振动温度差较大。振动温度随电压升高而升高,随压强的升高而降低。

蔡忆昔, 孙传红, 王军, 韩文赫[10]2012年在《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的发射光谱》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大气压下气体介质阻挡放电的微观机理,利用Maya2000-pro光谱仪采集了气体介质阻挡放电的发射光谱,分析了介质阻挡放电型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的放电参数、气体体积流量和气体组分对发射光谱强度的作用规律,并依据气体放电发射光谱研究了放电空间的活性物质和氮气氩气混合气的放电机理.结果表明:大气压下氮气放电会产生第2正带系的跃迁辐射光谱;氮气放电的特征谱线强度随激励电压峰峰值与放电频率的升高而增大;氮气放电的激发态物质种类不随放电参数的改变而改变;在放电功率不变的情况下,特征谱线强度随气体体积流量变化不明显;氮气氩气混合气放电时,观察到明显的潘宁效应,且气体放电的击穿电压峰峰值随混合气中氩气体积分数的升高而下降.

参考文献:

[1]. 大气压下针—板式介质阻挡放电电学特性及OH自由基发射光谱研究[D]. 王敏.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2].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脱除氮氧化物的发射光谱研究[D]. 刘晶.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3]. 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的发射光谱诊断[D]. 肖重发. 大连理工大学. 2003

[4]. 重复频率亚微秒脉冲功率源常压空气均匀放电特性研究[D]. 李杰.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2

[5]. OH自由基对甲醛脱除的影响及大气压均匀放电的研究[D]. 史恒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1

[6]. 大气压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的发射光谱诊断[D]. 尚建平. 大连理工大学. 2010

[7]. 大气压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光电特性实验和模拟研究[D]. 张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16

[8]. 纳秒脉冲空气均匀介质阻挡放电发射光谱诊断[D]. 张帅. 大连理工大学. 2016

[9]. 介质阻挡微放电中氮等离子体分子束质谱及发射光谱的诊断研究[D]. 刘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10]. 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的发射光谱[J]. 蔡忆昔, 孙传红, 王军, 韩文赫.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标签:;  ;  ;  ;  ;  ;  

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的发射光谱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