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心肌梗死的诊查及治疗。方法 选取我科2016年5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肌梗死患者及早诊查,明确诊断,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心肌梗死;诊查;治疗
心肌梗死(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1]。现选取我科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心肌梗死的诊查、治疗方法及效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6年5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67.2±2.1)岁。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未见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临床症状
主要为胸骨后或心前区严重而持久的疼痛,常于清晨或安静时发生。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或有濒死感。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或上颌部、背部上方。
3诊查要点
3.1特征性心电图改变
3.1.1 ST段抬高型MI:面向梗死区导联上,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T波倒置。背向梗死区导联则出现相反改变,即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3.1.2非ST段抬高型MI:(1)无病理性O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2)无病理性Q波,也无ST段变化,仅有T波倒置改变[2]。
3.1.3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了解心室壁的运动和左心室功能等。
3.2实验室检查
3.2.1心肌坏死标记物:(1)肌红蛋白,起病后2小时内升高,12小时内达到高峰,24~48小时恢复正常。(2)肌钙蛋白I(cTnI)或T(cTnT),起病3~4小时后升高。cTnI于1l~24小时达到高峰,7~10日降至正常;cTnT 24~48小时达高峰,10~14日降至正常。(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日恢复正常。肌红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最早,也十分敏感,但特异性不强,cTnI或cTnT出现稍迟,但特异性很高,缺点是持续时间长,对在此期间出现胸痛、判断是否有新的梗死不利,CK-MB虽不如 cTnI、cTnT敏感,但对早期(<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3]。
3.2.2血常规及其他:起病24~48小时后白细胞可增至(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均可持续l~3周[4]。起病数小时至2日内血中游离脂肪酸增高。
5.常见的并发症 有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动脉栓塞、心室壁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等。
4内科综合治疗
4.1监护与一般治疗
4.1.1第l周绝对卧床休息;第2周可床边活动;第3、4周可逐步户外运动。
4.1.2吸氧。
4.1.3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
4.1.4建立静脉通道、保持给药途径畅通。
4.1.5无禁忌证者立即嚼服水溶或肠溶阿司匹林150~300mg,然后每日1次,3日后改为75~150mg,每日1次,长期服用。
4.2解除疼痛
4.2.1哌替啶50~100mg肌内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必要时1~2小时后再注射1次,以后每4~6小时还可重复使用[5]。
4.2.2疼痛较轻者可用可待因或罂粟碱30~60mg肌内注射或口服。
4.2.3再试用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含化或静脉滴注。
4.3心肌再灌注
4.3.1介入治疗(PCI):可分为直接PCI、补救性PCI和溶栓治疗后再通者的PCI。直接PCI的适应证为:(1)ST段抬高和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影响ST段的分析)的MI;(2)ST段抬高型MI并发心源性休克;(3)适合再灌注治疗而有溶栓禁忌证者;(4)非ST段抬高型MI,但梗死相关动脉严重狭窄,血流≤TIMI II级(注意发病12小时以上不宜施行)。
4.3.2溶栓疗法:发病后3~6小时施行效果最佳。主要药物包括:(1)尿激酶(uK)150万u~200万u,在3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2)链激酶(SK)或重组链激酶(rSK)150万U,在6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注意寒战、高热等过敏反应)。(3)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药(rt-PA)先静脉注射15mg,继而30分钟内静脉滴注60mg,其后在60分钟再静脉滴注35mg。
4.4消除心律失常
4.4.1一旦发现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立即利多卡因50~100mg静脉注射,每5~10分钟可重复1次,直至总量300mg或至期前收缩消失,继以l~3mg/min静脉维持(1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m1) [6]。
4.4.2发生心室颤动或持续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时,尽早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或同步直流电复律。
4.4.3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0.5~l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4.4.4房室传导阻滞发展到二度或三度时,应给予心脏临时起搏,待阻滞消失后撤除。
4.4.5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可用洋地黄、维拉帕米、胺碘酮、地尔硫革、美托洛尔治疗。
4.5控制休克
4.5.1补充血容量:右旋糖酐一40或5%~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
4.5.2应用升压药:补充血容量后血压仍不回升,可用多巴胺10~30mg或间羟胺10~30mg静脉滴注。
4.5.3应用血管扩张药:上述处理后血压仍不回升,肺动脉楔压增高者,可用硝普钠5~10mg、硝酸甘油10mg或酚妥拉明10~20mg静脉滴注。
4.6治疗心力衰竭
以吗啡或哌替啶和利尿药为主,亦可用血管扩张药减轻心脏后负荷,或用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在梗死发生后12小时内宜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制剂;有右心室梗死患者慎用利尿药。
5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6讨论
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是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观察组中,显效27例(占67.5%),有效11例(占27.5%),无效2例(占5%),治疗总有效率为95%(38/40);对照组中,显效18例(占45%),有效13例(占32.5%),无效9例(占22.5%),治疗总有效率为77.5%(31/40)。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心肌梗死患者及早诊查,明确诊断,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莫税宁.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识别[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5,(3):190-192.
[2]倪芳娟.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
[3]许冬梅.56例急诊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医疗,2015,(16).
[4]刘占存.急诊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治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3):91,96.
[5]肖阳.脑出血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50例[J].中国医药指南[J].2015,13(29).
[6]魏永民.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体会[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11).
论文作者:朱明智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心肌论文; 小时论文; 滴注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