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_张淼

河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_张淼

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办事处 广东省 518000

摘要:双界河宝安大道以上河段水质非常恶劣,流域内存在较大的水体污染问题一直制约着片区环境质量的提升,同时影响着前海合作区“前海水城”的规划实施。现状河道水质已影响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居民对此反映激烈,要求改善双界河水质黑臭的污染问题的呼声日夜高涨。鉴于此,双界河水环境的改善已迫在眉睫。

工程任务:通过河道水环境改善工程,在防洪排涝达标的基础上提高河道污水收集率,消除漏排污水对河道的污染,削减初(小)雨携带入河的面源污染,最终通过河道水质的改善,滨水空间的开放,最大限度地共享河流资源,提升片区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关键词:水体污染;综合治理;生态修复

1传统河道整治工程存在问题

1.1护岸硬质化

传统的河道整治主要为了排涝防洪、水土保持和航运功能而进行护坡建设, 带来了城市河道渠化,河道断面型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护岸材料多为混凝土硬质材料,不利于水中和岸边生物的生长, 降低了河道自净能力,不利于水生态环境保护。这对保护水的自然清洁和维持人与水环境的和谐方面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

1.2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水环境整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部分城镇没有集中式的污水处理厂,致使大量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污染加剧。加上沿河企业污染严重而又没有或很少有防治措施,排放入河道的生活和工业污水量不断增加,污染物浓度上升, 污物种类日趋复杂。水体污染又引起水生生物尤其沉水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剧减,造成河底荒漠化,打断河道生态系统生物链,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1.3河道景观恶化

河道常穿过人口密集区,河岸边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量污水和垃圾直接注入河道, 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甚至发黑发臭,沿途环境污浊不堪,严重影响了河道景观。恶劣的水景观也成为社会与区域发展的制约,难以和人们普遍提高的物质生活质量相匹配。

2、河道治理工程

2.1生态护岸的建设

生态护岸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水利工程。在选用护岸材料时,可选择亲水性和透水性较强的材料,创造有利于河道中水生物生长和维护河道的水生态环境。基于这种需要,绿化混凝土被开发广泛用于生态护坡的建设。

2.2生态修复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采用对于重污染城市河道水体,综合整治应做到标本兼治。一般来说,河道水体生态修复应有以下三个步骤:

(1)减少外污染源:消除黑臭是修复水生态的前提条件。双界河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主要来自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所以,污水截流与治理仍然是改善双界河水质的最根本手段。

(2)消化流域内污染源:达到消除污染并进一步提高水质的目的。采用生物治理、引水稀释、曝气充氧、底泥疏浚的手段,利用河流的水动力特性进行水资源调度和河道本身的自净功能与生物的净化功能改善水质,提高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改善水质的有效辅助手段。

(3)模拟自然生态:修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在河道整治中创造条件,建设和恢复自然型岸边,实现水边、水中、水底的生物多样性,逐步修复水生态,通过生物链的作用,消化和吸收内外污染源,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沿河陆地和河道水体之间建立一道城市绿化地和河内生物组成的绿色屏障— — 缓冲带,缓冲带主要由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交替组成。其中水下森林(沉水植物带)的营造显得更为重要

3采用综合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美化水域景观

3.1选择天然材料作为河道护岸工程的材料

天然材料能更好地融入自然,保护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体现河道本身的美感。在防冲能力要求不高和水流流速不大的河道,可以根据就近取料的原则,采取自然式护岸如土坡式。在防冲能力要求较高和水流流速较大的河道, 可选择采用于砌条石(块石)、堆石或者浆砌块石护岸、石料的堆砌能使河道显得清新、自然、古朴,给人回归自然的感觉。石料之间的间隙有利于河道水生物、苔藓和草木植物的生长、创造优美环境。

3.2设置亲水平台,创造“人水和谐”环境

河道整治在提高河道的排涝行洪能力的同时,又要增强河道的自然活力,创造人与水亲近的和谐、美丽的环境。建造与自然条件相和谐的亲水设施如木质栈桥,配合以形态多样的护岸形式,形成河流、绿地、树木的景观网络,创造多彩的水边风景和优美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入河戏水、欣赏自然界美的要求

4、河道水体污染治的综合治理

4.1加强治理控制

1 . 水资源调度优化

引水冲污和换水稀释是河道净化经常采用的措施。根据不同水动力调水条件下运行状况对水质污染和防洪安全的影响,选择较优调的水方案。

2 . 区域内雨污混接管道及泵站改造

在分流制区域进行调查,将雨污混接管道改为分流制管道,建设初期雨水调蓄池,将初期雨水和混接造成的旱天污水纳入周边污水管网;建设就地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后外排。根据沿河泵站性质及排污量的具体情况,对于无法截污纳管的泵站进行蓄水池扩容和增设处理设备的方式进行改造,以期解决泵站排河问题。

3 . 底泥清淤

河道底泥生态疏浚技术,是控制河道内源污染效果明显的工程技术措施之一。底泥清除采用非断流水下施工施工设备主要采用挖泥船进行施工。将从河底吸取的底泥采用现场脱水工艺,使淤泥含水率降至8 0 % 左右,随后进行填埋,并采取环境保护工程措施。

(二)河道水体污染治理技术

1. 截污清淤

外源的大量排入和内源污染的累积是导致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直接原因,截污和清淤是治理城市河道的必要前提。查缺补漏地采取截污措施:新建污水管道、完善修复老城区污水管道,尽快解决沿岸生活污水、餐饮废水的引流外排、纳入市政管网。另外,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应经进一步深度处理后外排,其相应的排放标准也有待提高,比如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净化技术,该技术是改善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和污染河道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措施,工程实施同时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并形成多生物共生生态系统。

2. 水质净化技术

水质净化技术包括生物浮床技术及人工湿地技术。生物浮床技术是将植物种到水体水面上,利用植物的生长从污染水体中吸收并利用大量污染物,主要是氮、磷等元素。人工湿地主要包括浮水植物系统、沉水植物系统和挺水植物系统,其对污染河水的净化主要通过过滤和截留去除颗粒物,通过湿地介质的吸附、结合、离子交换等作用去除磷和重金属离子;通过湿地微生物作用,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水中的氮;通过植物吸收去除水中的氮磷、富集重金属。

三、总结

双界河水环境改善工程,通过河道治理工程实现了生态护岸的建设并对河道的水体进行了生态护岸的建设,使河道和水体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水体自净化能力大为改善。通过对注入河道的污染源的控制和建立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对水体污染的彻底治理,还两界河原有的清水绿地。并通过河底的截污清淤,和堤岸改造增加了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之,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发展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水是直接相关的,所以加强对河道的综合治理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何岩,沈叔云,黄民生,张博,姚丽平,刘雨芳.城市黑臭河体底泥内源氮硝化- 反硝化作用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06)

[2] 程庆霖,何岩,黄民生,童敏.城市黑臭河体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上海化工,2011(02)

论文作者:张淼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河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_张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