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论邓小平的执政为民思想_执政为民论文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论邓小平的执政为民思想_执政为民论文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论邓小平的执政为民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为民论文,高于一切论文,利益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执政为民思想的核心,是对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重大发展。

一、邓小平执政为民思想的实质

邓小平执政为民思想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是邓小平毕生奋斗的出发点和目的。“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人民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是邓小平执政为民思想的精神实质。邓小平的执政为民思想与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有着明显的差异,是对它们的批判与超越。

民本思想是剥削阶级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为长久维护自己利益、巩固统治、调节统治者内部矛盾、愚弄被统治者的思想鸦片。由于其渗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精神,因而尽管其倡导民本,宣扬自己如何亲民爱民,但他们都居高临下,将自己比作人民的救世主、“万民之主”,他们实际上是“皇权至高无上”,百姓对皇上完全盲从、顺从。封建官员则将自己看作人民的父母,表现出恩赐、施舍关系。因此,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对人民的恩赐、怜悯与施舍关系。邓小平执政为民思想与此截然不同,而是将人民视为自己的父母,将自己视为人民的儿子和公仆。1943年,邓小平在关于《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报告中就指出:“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是对敌斗争一切力量的源泉”[1](pp.83-84)。邓小平将人民视为战胜敌人的决定性力量。同时认为只有关心人民群众、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他强调:“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一切为保护人民利益打算,提出恰当的对敌斗争方法,才会得到人民拥护,也才能取得胜利。经验尤其证明,谁关心人民的问题,谁能帮助人民想办法去和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谁就是群众爱戴的领袖。”[2](p.41)1981年,邓小平又十分明确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3](p.182)这些深情而又朴实的话语深刻地揭示了邓小平执政为民思想的实质,展现了邓小平既是人民领袖又是人民儿子、伟人与凡人两者集一身的双重人格魅力。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又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作为一名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邓小平在其长达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将自己视为中国人民的儿子,始终尊重群众,热爱人民,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邓小平认为,共产党人无论担负多么重要的领导职务,都不能从人民的公仆变为人民的老爷,变为压迫人民的统治者。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共产党人只能是人民的公仆,党的干部也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者必须多于实事。”[4](p.141)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原则的引领下,邓小平时时刻刻关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时时刻刻将自己视为人民的公仆,时时刻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踏踏实实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为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贡献着自己毕生的聪明和才智。

二、邓小平的执政为民思想体系

邓小平执政为民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涉及到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智慧无穷、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利益至上,等等。

(1)人民创造历史。邓小平历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坚信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2](p.217)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又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5](p.173)他指出:“毛泽东思想历来认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人民。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多次反对对他本人的一些不适当不科学的评价,经常教育我们正确理解人民与领导人或领袖的关系。”[5](p.43)在这里,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明确指出片面夸大领导人或领袖个人作用、轻视或忽视人民群众作用的错误。邓小平在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时科学地指出:“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5](p.173)邓小平认为,推动历史的真正动力,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但这丝毫不排斥人民对于杰出个人和领袖的尊敬,在这里,邓小平正确分析、充分沦证了人民群众与领袖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既充分肯定了领袖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又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的历史观。

(2)人民智慧无穷。在邓小平执政为民思想中,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坚信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源泉。因此,明确提出党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做人民群众的学生。1988年,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强调:“近十年来的成功也是集体搞成的,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4](p.272)比如,在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的改革创举,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创造出来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深有感触地说到:“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是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p.382)坚持人民智慧是无穷的,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理论创新源泉,指出党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做人民群众的学生。

(3)人民当家作主。邓小平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力。而要充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健全革命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5](p.322)邓小平强调要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来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目的就是要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不断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我国的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使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得到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对此,邓小平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5](p.146)邓小平认为制度建设是根本,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障。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括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等诸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所以,在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努力将我们党建设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4)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始终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通过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后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产党人就是要帮助人民群众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要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他说:“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4](p.109)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我们要建设的是生产力发达的、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因此,邓小平坚信发展是硬道理,坚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5](p.128)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但要实现共同富裕,搞平均主义不行,因为平均主义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历史上已吃了这个大亏的。但要做到同步富裕也不可能,因为我国的现实国情不可能做到同步富裕。对此,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观。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p.373-374)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是加速我国发展、达到人民共同富裕的捷径。正是在邓小平这一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健康的发展形势,我国正在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5)人民利益至上。邓小平认为,保护人民的利益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神圣职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共产党员的最高准绳,党在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只要符合人民利益的事,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事,就一定要去办,并一定能办好,一定能成功。1985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4](p.142)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时说:“中国现在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有谁改得了?如果改了,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就要下降,我们就会丧失人心。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4](p.59)同年,邓小平在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时又一次强调:“我要告诉大家,我们的政策不会变,谁也变不了。因为这些政策见效、对头,人民都拥护。既然是人民拥护,谁要变人民就会反对。”[4](p.72)我们党要全面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一方面是要制定正确的政策、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另一方面是要坚持执政为民,反对腐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赢得人心。邓小平1989年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就语重心长地说到:“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4](p.314)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还专门分析过我党的一些干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指出当前,也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我们党的干部除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权利之外,不应有任何特权。要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腐倡廉,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邓小平还特别提醒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们,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进而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坚持党执政兴国这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6)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邓小平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体现。邓小平认为,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邓小平始终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要落实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因此,社会主义就是要极大地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群众真正富裕起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如何才能使人民真正富起来,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裕之路。邓小平为此提出了著名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他说:“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4](p.251)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在20世纪末顺利完成了前两步任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新世纪,我国正按照邓小平制定的发展战略,向着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战略目标迈进。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进程中,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力排众议,及时终结无休止的关于姓“资”、姓“社”的讨论,实实在在地为民办实事。他说:姓“资”还是姓“社”,“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p.372)明确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可去闯、去试、去干。必须通过坚持发展,加快发展,真抓实干,才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7)保障人民安居乐业。邓小平认为,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为了捍卫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必须建设牢固的国防和强大的人民军队;通过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通过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稳定问题是个大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稳定,就没有一切。邓小平十分珍惜和维护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政治环境,坚决反对动乱,他说:“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已经证明,动乱不能前进,只能后退,要有秩序才能前进。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可以说,没有安定团结,就没有一切,包括民主、‘双百’方针等等,统统谈不上。”[5](p.252)此外,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必须有坚固有效的国防和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因此,邓小平强调:“我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肩负着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因此,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5](p.395),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邓小平的执政为民思想具有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彻底性和务实性,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当前,在邓小平执政为民思想的激励和指引下,我国正在向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标签:;  ;  ;  ;  ;  ;  ;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论邓小平的执政为民思想_执政为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