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帮扶:防治校园欺凌的新途径论文

混龄帮扶:防治校园欺凌的新途径论文

混龄帮扶:防治校园欺凌的新途径

周小均 胡忠于 张 磊

摘 要: 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它从根本上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混龄帮扶是一种发生在同辈异龄间的“儿童教育儿童”的相互教育活动,它对促进不同年龄学生之间形成相互理解、互尊互爱、共同进步的良性交往模式与氛围,弥补法治化、同龄帮扶和代际帮扶等途径的不足具有重要作用,是防治校园欺凌现象的新途径。开展好混龄帮扶活动需要抓好活动前教师精心设计、活动中精细指导、活动后多方评价三个环节。

关键词: 混龄教育;混龄帮扶;校园欺凌;以大带小

校园欺凌严重地影响着受欺凌者的身心发展和学业表现。自2016 年5 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来,校园欺凌及其治理问题受到了社会、学术界和教育实践领域的广泛关注。就目前来看,已有的研究多倾向于以法治化途径,包括健全法律、提升法律的威慑力、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等来防治校园欺凌。部分研究虽然从教育层面来分析校园欺凌,但主要集中在“注重家庭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等方面,鲜有研究从“儿童教育儿童”的角度,尤其是从混龄教育出发来探讨校园欺凌防治问题。事实上,校园欺凌也可理解为一种不正常的生生交往,进而言之,防治校园欺凌的根本之道不是让学生“不敢欺凌”,而是让学生间形成一种相互理解、共同进步、互尊互爱的良性交往模式与氛围,从而让校园欺凌失去它赖以存在的“温床”。本文正是基于此思路,提出“混龄帮扶”这一防治校园欺凌现象的新途径。

按照等截面法将炉排片沿炉排宽度方向分成8个截面,考虑到炉排出口对风室静压的影响,因此在距离炉排下方60 mm的地方选取风室静压分布点,各点分布情况见图2。

一、混龄帮扶的内涵

混龄帮扶指的是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让高年级学生帮扶低年级学生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生活与游戏活动,以促成学生自尊自信、遵守规则等品质以及合作、交往能力的提升,学生之间共同进步、互帮互爱的交往模式与氛围的形成。“混龄帮扶”的理念来自于“混龄教育”。早在蒙台梭利那里,混龄教育就作为一种儿童教育方式提出来了。蒙台梭利指出,“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对于小学生也是这样。这样也就会打断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绝大多数学校,先根据性别,后根据年龄进行分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且是很多罪恶的根源”。[2]今天,关于混龄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幼儿教育阶段,混龄教育的概念已经十分明确,是指把相隔12 月以上的3—6 岁的儿童组织在一个班级内,让他们共同学习、生活与游戏,以促成他们在认知、社会性、情感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混龄帮扶”与“混龄教育”的区别在于:首先,从教育对象来看,“混龄帮扶”并不限于幼儿,也涉及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次,从组织形式来看,混龄帮扶主要以间歇性混龄为主,即只是在某些时间打破已有的班级、年龄界限;混龄教育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和混龄帮扶一样,仍以传统的按年龄分班为基础;另一种则是以“混龄班”的形式展开的,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活动都是在混龄下完成的,又被称之为连续性混龄教育。最后,教育目的不同,混龄帮扶是针对校园欺凌现象提出的,它的目的不是一般性地促成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而是通过这种特殊的交往方式,消除校园欺凌赖以产生的条件。具体言之,它是以一种“以大带小”的异龄帮扶方式,促成学生形成互帮互爱的交往模式与氛围,使被欺凌型学生在帮扶中由内向走向开朗、由孤僻个体走向集体,使欺凌型学生在帮扶中将争强好胜转化为责任心、自信心等优良品质。其最终目的是形成一种良性的交往模式与氛围。这一点也是“混龄帮扶”与一般意义上的“混龄教育”最根本的区别。

二、混龄帮扶防治校园欺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混龄帮扶作为一种新的防治校园欺凌的途径,对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分析,既是进一步阐明其内涵的需要,也是充分说明混龄帮扶能够防治校园欺凌的内在要求。

(一)混龄帮扶防治校园欺凌的必要性

首先,混龄帮扶以“事前预防”方式弥补法治化途径防治校园欺凌的不足。面对校园欺凌现象,当前绝大部分研究者主张通过法治化的途径予以解决。这一主张认为目前我国《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对校园欺凌的责任主体惩罚力度不够、年龄门槛(14 周岁)过高,无法形成威慑力,“因为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们心智早熟,很多犯罪行为是在其有清醒认识的情况下做出的,至是有预谋的”[3]。然而,仔细考量这一主张的基本思路,它其实是“以刑代教”“以管代教”,是试图让欺凌者“不敢欺凌”。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低龄欺凌现象更多的是“成长中”的现象,对这类现象应当主要以教育为主,“以14 周岁为刑事责任最低年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刑法发展与进步的结果”,“刑法的干预要保留必要的‘谦抑’”[4]。除此之外,法治化途径实质上是一种“事后警示”,它对于缺乏足够理性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作用是有限的。“混龄帮扶”则是一种“事前预防”,它力图通过同辈混龄帮扶的方式,在学生间建立互帮互爱的交往模式与氛围,从而在事前减少或消除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因此,混龄帮扶是对法治化途径的重要补充。

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从根本上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而非仅仅只是依靠法治化途径。尤其是考虑到混龄教育目前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提出混龄帮扶来防治校园欺凌就更为必要了。此外,混龄帮扶也能够有力地弥补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引发的校园欺凌以及克服代际帮扶和同龄帮扶的不足。

其次,混龄帮扶是应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需要。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实行了“二孩政策”,但是大部分中小学生仍为独生子女,针对他们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不少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以致于出现了“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的怪象;或者一些父母因工作繁忙而缺乏对子女的关爱与教育。这样情况导致了独生子女群体往往自我中心、交往能力不足,当他们进入校园之后则容易发生暴力欺凌事件。马卡连柯曾指出了这一点,“如果在家中有大孩子和小孩子,在他们之间就会形成各种形式的爱和友谊的经验。这样的家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处理各种类型的人际关系的机会”,反之,“在独生子女的生活经验中是找不到爱哥哥和爱弟弟的(这是两种很不相同的情感);养成与兄弟姐妹交流的技能,养成同情他们的习惯”[5]。而混龄帮扶则通过校园中精心设计的“以大带小”活动,弥补独生子女教育的不足,使他们在混龄帮扶活动中克服自闭、自我中心等不良倾向,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与交往能力等,使他们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与能力,移除校园欺凌赖以产生的根源。

最后,混龄帮扶是克服“代际帮扶”“同龄帮扶”局限性的需要。同龄帮扶、代际帮扶是破解校园欺凌的重要途径,但是它们又有各自的局限性。代际帮扶指的是通过父母、教师等上一代人的帮助来减少或消除欺凌现象。代际之间存有天然的屏障,使得代际帮扶常常有代差,甚至还常出现越帮越糟的情形。同龄帮扶中则容易出现被帮助者因难为情而拒绝同龄人的帮助的情形。混龄帮扶由于发生在同辈,且又是异龄间的,因此能够很好地克服二者的局限性。

(二)混龄帮扶防治校园欺凌的可行性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选课走班制的推行为混龄帮扶提供了现实条件。混龄帮扶的实施,建立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一同学习、生活的现实与需要上。尽管在过去,我国中小学校也是多年级共存,也具备开展混龄活动的条件,但是毕竟这种现实条件还不够充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化,选课走班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逐步推行,可以说混龄教育、混龄帮扶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新课题”[7]

首先,已有的经验事实表明混龄帮扶能够防治欺凌现象的产生。中国历史上的私塾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混龄教育。在传统的私塾教育中不乏通过混龄帮扶营造良好的同学关系与交往氛围的例子。如在孔子门下教育中就形成了“异龄同学圈”,这些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形成了“同门共尊”“同门共正”的局面。[6]孔子还由此发出了“自吾有回,人益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感慨。在西方,混龄教育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幼儿教育阶段,且大量的实践也表明混龄教育对儿童交往能力、思维与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混龄帮扶防止校园欺凌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一方面已有的经验事实业已表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选课走班制的推行,为混龄帮扶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现实条件。

三、混龄帮扶的实施路径

混龄帮扶作为一种新的防治校园欺凌途径,它最终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还在于具体的实施状况。混龄帮扶的实效性建立在精心设计基础之上,学校和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混龄帮扶所要达成的目标,对整个学年(或学期)的活动内容与形式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规划。本文结合混龄帮扶活动的具体案例,来探讨混龄帮扶活动的实施路径。

以高年级同学帮扶一年级新生活动设计为例,可以根据一年级新生对校园环境不熟悉、文明习惯还未养成、喜欢游戏等特质,开展入学适应、情景模拟、互动游戏体验等混龄帮扶活动,以培养学生宽以待人、遵守规则等品质以及合作、倾听等关键能力,增强他们对校园的归属感,从而事前消除校园欺凌产生的可能因素。

食品中加入香精,有辅助、稳定、补充、赋香、矫味、替代等作用。现代食品的加工过程会使食物香味散失,因此,食品添加剂中的香精成分在某些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作为增味剂,乙基麦芽酚之所以能对食品的不同风味进行增香,并非改变了香味物质的结构和组成,而是在于它能够改变人的生理感觉功能。如乙基麦芽酚有高度的选择性,能够使舌部和鼻部某一范围感觉细胞敏感性改变,相应地抑制了其它区域的信号,这就造成了一种或几种气味被增强而一些气味被削弱的效果[2]。若使用得当,即可增强香甜气味的信号传递,使人们对食品的风味感觉增强,从而改善了食品的口感。不过,乙基麦芽酚是不能过量使用的。

(一)在“校园探秘”中形成校园归属感

“校园探秘”指的是高年级学生以哥哥或姐姐、校园主人翁的身份,带领低年级学生分小组、分线路开展校园参观活动,帮助新同学熟悉校园布局,了解学校各处室的功能。“校园探秘”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新生迅速熟悉校园环境,也可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来自高年级哥哥姐姐的热情以及学校的温馨,为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之间创造友爱和谐的初次见面接触的机会。因此,它对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前提,也为预防校园欺凌奠定了基础。

(二)在“情景模拟”中养成文明习惯

文明习惯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的自理能力与自我修养,也是不少校园暴力与冲突事件产生的导火线。文明习惯的养成可以避免诸多不必要的校园冲突,是保证学生之间和睦相处以及防治校园欺凌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教师可设计不同的情景模拟表演活动,让高年级学生沿着“操作示范——及时纠正——放手实践”的步骤,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示范指导。如,以“怎样接水喝”为例,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的如何接水的情景,正确地示范以及手把手的纠正,直至低龄学生学会如何文明接水、如何文明处理不小心把水溅到别人身上或是别人不小心把水溅到自己身上的情况。

现代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控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其涉及到的内容也十分复杂,需要企业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并对管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成本管控的实际效果,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重视成本管控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教育提升成本管控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并及时转变其思想意识,使其更好的适应新时期成本管控工作的要求。

(三)在“互动游戏”中内化规则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都将成本作为工程管理的重点,对施工技术的控制与管理普遍不够重视,导致施工技术管控浮于表面,措施以及制度体系不完善,并且无法全面落实到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的应用和操作缺少规范性,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还会为工程进度和质量埋下隐患。此外,很多管理人员不具备基本的管理意识,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工作,导致管理措施得不到严格的落实,造成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索赔和变更问题频发,增加了工程成本。

规则意味着秩序,校园欺凌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学生规则意识的淡薄,意味着一种失范的交往。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任何游戏又都有需要遵循的规则。因此,互动游戏的方式不仅能够激起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还能够通过游戏本身,让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游戏中获得规则意识。学校可以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以“规则先行——安全体验”的方式,将规则意识内化、迁移到学生头脑中。互动游戏中,高年级学生需要先讲清楚规则并作出详细示范,等到低年级学生都明确活动流程后,再在教师的组织下,和高年级学生一起体验游戏活动。

混龄帮扶不仅局限于校园生活,还可以深入到学习活动中。设计混龄学习帮扶活动,可以打破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局限性,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学校可利用选修课等途径,组建不同类别、不同特点的混龄小组学习共同体,引导高年级学生发挥好“小先生”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评价。不同年龄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同学情谊”,更有助于建立起稳固的友爱互助关系。

(四)在“学习共同体”中生成同学情谊

2005年,“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规划投建,为中国工业设计带来全新的元素与升级。基地中搭建起“逆向工程实验室”“3D打印体验馆”“设计博物馆”等一系列创意空间;同年,“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启动,为中国设计行业发掘中国力量;2006年,“中国设计红星奖”设立,助力中国设计走出国门,在国际化征途中完成设计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与蜕变;2008年,以北京奥运为契机,“奥运设计”的理念走进社区,走进人们生活,这一年,深圳成为全球第六个世界“设计之都”。

3.1.2 线性与范围 取“2.4.1”项下硫酸滴定液,依次稀释成含硫酸盐(SO4)15、50、75、150、200、250μg·mL-1,按“2.1”项下方法进行检测,对浓度和相应硫酸盐峰面积取对数,计算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硫酸盐在15~250μg·mL-1线性范围良好,计算回归方程为y=1.926 2x+8.216 8,r=0.995 6。取线性溶液逐步稀释,检测信噪比,检测限为 0.16 μg(S/N=3),定量限为 0.25μg(S/N=10)。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主题活动主要针对的是低龄学生,且活动设计主要是基于按年龄分班的间歇性混龄活动,它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与学校。混龄帮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根本上是要把握混龄帮扶活动“以大带小”“儿童教育儿童”的实质,并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防治校园欺凌的目标需要作出具体调整,以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生成校园归属感、文明习惯、同学情谊以及规则意识等品质与能力,消除校园欺凌产生的“温床”,让校园成为安全、温馨的场所。

四、混龄帮扶的实施效果

混龄帮扶活动让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彼此滋养的环境中成长,不仅可以更加快乐地享受校园生活,还有利于他们形成自主自立、遵守秩序等品质,提升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这些都有力地避免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具体而言,混龄帮扶的作用和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混龄帮扶实现了共同成长

教会别人,是最高效的学习。教会别人,才是真正的学会。在引导低年级学生之前,高年级学生需要对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的要求进行回顾,这是内化于心的一种体现;教低年级学生怎么做,这是一种榜样示范,是外化于行的一种具体实践。从低年级学生的角度看,他们需要有观察、模仿的机会。混龄帮扶活动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因此,混龄帮扶活动实现了不同年龄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混龄帮扶建立了手足亲情

独生子女虽然能够得到更好的物质条件,但是他们几乎不能理解手足亲情。通过开展混龄帮扶活动,上百个孩子聚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高年级学生认真地示范、耐心地指导;低年级学生用心地学习,开心地体验。彼此还准备一些新奇的、走心的小礼物,在活动中磨合出了手足之情。

除了设备的现场安装需要重点把控外,秤的标定也是重要的一环,为了保证校秤的准确性,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该项目采用液压千斤顶加压方式进行标定,该标定方法为满量程标定,代替砝码,并使用该标定装置对免砝码标定、4 t砝码标定的小量程标定及满量程标定三种模式进行标定测试。

(三)混龄帮扶培养了交往能力

混龄帮扶提供了学生交往的新平台。不同年龄的学生聚在一起,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在混龄帮扶活动中,学生的“交际圈”扩大了,互动也更具层次性,学生的交往能力在这种“更为复杂的环境”得到了更好的提升。面对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愿意分享经验,愿意在有冲突的时候谦让;而低年级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高年级学生的良好品格。

(四)混龄帮扶增强了自信心

在“以大带小”的帮扶环境中,学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低年级学生得到高年级学生的帮助,从而顺利地完成任务,可以令其信心大增;而高年级学生在帮助低年级学生过程中,发现自己不一样的能力,自信心也进一步提升。

(五)混龄帮扶培养了高情商

为了激励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会想法设法用语言、动作、小礼物等进行评价。而低年级学生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准备小卡片、小礼物表达对高年级学生的赞美和感谢。这是一个相互鼓励、积极肯定、彼此支持的美好过程,也是学生高情商的生成过程。

五、结语

校园欺凌现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防治校园欺凌现象需要有“综合”思维。混龄帮扶作为一种“儿童教育儿童”活动,它对弥补法治化、代际帮扶、同龄帮扶途径的不足,提升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能力以及构建良性的生生交往模式与氛围起着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明确地将它作为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国外混龄教育已经实践多年,相关实证研究也已表明混龄教育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交往能力等非认知能力发展具有明显效果。[8]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化,混龄帮扶作为防治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要途径,势必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3]方芳.造成校园欺凌有四大原因[J].中国德育,2016,(06).

[2]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高潮,薛杰,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177.

[4]姚建龙.应对校园欺凌,不宜只靠刑罚[N].人民日报,2016-06-14(005).

[5]马卡连柯.家庭和儿童教育[M].丽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

[6]李如密.“以友辅仁”:孔子教学的另一重要侧面——孔门弟子“同学圈”现象考察[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7(05).

[7]施剑松.“混龄”课在争议中前行[N].北京日报,2015-12-30(019).

[8]李玉峰.国外儿童混龄教育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09,(07).

课题来源: 本文系重庆市2019 年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学校视角的家校社协同育德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9JGY0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周小均/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理论与实践;胡忠于/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科研管理;张磊/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责任编辑:金传宝)

标签:;  ;  ;  ;  ;  ;  

混龄帮扶:防治校园欺凌的新途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