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能力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教学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历史教学不只是一个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记忆能力。本文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阐述了历史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能力培养 分析理解 综合概括 逻辑思维 记忆
人们常说“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在中等师范的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它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道德情操以及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概括、推理等等思维能力也有着重大影响。本文试图从下列几方面来阐述历史教学与能力培养的联系。
一 历史教学与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
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方面分解出来。它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之一。理解即了解、领会,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历史所表现的不是现实生活,而是人类已经逝去的社会生活,在今天是不可能再度重演的,它具有很强的过去性。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起因、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并或多或少地对后世产生着影响。整体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延续性,局部事件之间具有承前启后、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既要讲清楚个别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又要培养学生一种全面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学会以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既看到过去,又看到现在,还要看到将来。例如:在中国历史中,对“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洋务运动”、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历史,从局部历史事件讲清各自的基本概念和线索。同时,老师应注意启发学生把过去的历史同现在的实际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认识,即:中国也同其它国家一样,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创造自己的历史,到明朝中期以后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江南地区的丝织行业中手工工场已初具规模;在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再次出现了以兴办资本主义企业为内容的“洋务运动”,尽管运动的结果失败了,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两个史实表明,如果没有自1840年以来的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进一步侵略,如果中国在近代仍然保持主权国家的地位,中国也将顺利地发展起自己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走出一条正常的社会发展道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在近代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致使中国的近代经济长期处于一种依附、被动、落后的状态。以这些史实为依据,弄清历史前因后果的关系,再来分析现实问题,就会使学生很清楚地理解和认识我们中国现在为什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也深深懂得了我们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的历史教学可以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既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感,达到了思想教育、教书育人的目的。
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中外历史的对比分析,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看问题的理解能力。例如:通过中国与英国、美国的历史对比来正确认识和理解当今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英国早在1640年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就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走上了顺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道路而号称“世界工厂”;美国也早在1783年通过“独立战争”,以暴力革命的手段驱逐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国家的独立,之后迅速地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经济,到20世纪初赶超了英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以后逐渐称霸太平洋及全世界。而同时期的中国,1640年,正值李自成起义横扫半个中国,明朝统治土崩瓦解之时,国内政局十分动荡,社会经济极其衰弱,随后又建立起更为严厉的清朝封建专制;1783年虽处“乾隆盛世”,但好景不长,12年以后“盛世”结束,清王朝开始了腐朽、衰败的历史。而在1840年以后的百年间,中国受尽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欺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及劳动力来源地,从而把中国远远地抛在了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列车之后。同时,教师又可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来预见未来,即中国现在正在进行艰苦的创业,以这样的精神、这样的速度以及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性格,到21世纪,中国必将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意讲清个别历史事件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概念,还应重视历史事件之间纵向、横向、古今、中外的多层次的对比分析,加强学生“历史顺序性表象”和“历史同时性表象”观念的形成,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历史知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预见能力、思考能力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 历史教学与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
综合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联合起来,或者把事物的特征方面结合起来;概括就是把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两者均是思维能力的基本组成。在历史教学中,这两种能力的培养都十分重要。
从同一类历史事物的共性中,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讲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应首先讲清楚每个条约签订的起因、内容、结果和影响。从中国被迫签订的大小100多个条约的历史事件中,启发学生对这些条约有一个本质的认识。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为例。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关于结束鸦片战争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中国向英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抽收进口货物的税率由中英共同“协定”。从此,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关于结束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任便设立领事馆和工厂,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这个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民族危机。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有: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12个重要地区;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这个条约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它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从以上的基本史实中,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其特征——强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等,从而得出对这些条约的本质认识——都是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它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大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使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再如,从分析岳飞抗金的失败和诸葛亮辅佐刘备及后主的历史事实中,综合得出这类事件的本质,即:由于岳飞和诸葛亮的时代局限和封建“忠君”思想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他们各自必然的悲剧结果。
从历史的局部现象认识整体历史的性质,加强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整体的历史。从17世纪以来,世界被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联成为整体,历史也由以往各国家、各民族单一发展的、彼此隔绝的历史演变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类历史,这就决定了“历史”的内容不仅包括有中国的历史,也包括有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而且,历史是人类已经逝去的社会生活,所以,学生对“历史时间表象”和“历史空间表象”的形成不可能通过感知和直接经验来完成,而只能从前人已经认识并证明了的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中获取。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必须从一些历史的局部现象中,通过抽象、概括,得出对某种整体历史性质的认识。例如:我们对原始社会以及夏商周等古代的社会面貌无从知晓,于是我们就从考古发现的遗迹中,从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骨骼化石、古墓、壁画、古文字、古战场遗址等具体表象中,概括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古代社会的一般特征。这些社会制度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性的联系,即: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一个平等、公有、共享的社会制度,而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剥削、压迫,产生了国家,直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一个私人占有的有剥削、有压迫的社会。再通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等思维活动则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以及同时期的世界各国的社会面貌。再如:对亚、欧、非各洲历史的认识,我们只有通过分析各自具体的历史事件,概括出各国历史表象中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对各洲历史的认识。以欧洲为例:我们讲英国就应知道16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讲法国就应知道1789年的大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讲19世纪中期的欧洲就应知道1848年在德意志、意大利、捷克、匈牙利都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手段消灭了封建制度,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从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可以概括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某些本质属性,即:欧洲的资产阶级首先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夺取统治权,再从政治制度、统治措施、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来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对历史的共性与个性、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认识,既能把分散的知识联结成整体的知识,又是对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 历史教学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的另一特征是具有统一的规律和复杂的多样性。人类历史有着统一的发展规律,但是,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历史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各自具体的历史进程及规律体现着人类历史统一的一般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分析综合把各国的历史进程纳入统一的发展规律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各自的历史彼此发生一定的联系,从而将分散的历史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
在具体分析历史事件时,教师应结合讲解出示系统图表(表格、示意图),使学生简明扼要而又较系统地掌握知识。如:讲“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一课,首先讲清概念,“资本主义萌芽”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其前提条件是商品流通、商品生产及贸易、商业资本实力;然后分析明朝中期以后的经济状况,先让学生自学,了解一些基本史实;最后出示以下示意图归纳讲解:
这样,就使抽象的理论问题显得简明,又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这段历史。又如:讲世界三大宗教,可出示以下表格使之完整:
名称产生时间创始人主要教义 地位 作用
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用以下图表使之系统化:
另外,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并有意识地加以指导,使其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如,讲解“郑和下西洋”一课,首先配合挂图讲清“西洋”的地理方位及范围;然后要求自学教材内容,老师提出具体要求:当时郑和“下西洋”有哪些必要条件(即为什么能“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即为什么要“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如何(即怎样“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最后由学生逐一回答这些问题。为了加深理解,老师再出示“郑和航海同哥伦布、达·伽马航海的比较表”,表明其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这样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训练了一种分析、抽象、概括、比较的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了知识并使知识的学习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四 历史教学与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是指在过去的生活实践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人们头脑中遗留的印迹。历史是所有过去发生的真实事件,它对于人类社会就象记忆对于每一个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力,那就将永远处于他初生时的状态。记忆能力在历史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知识丰富多彩,千头万绪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成为学生记忆的最大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注意从历史的史实中找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一种恒久的记忆能力,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点面联想法——先记住一“点”或数“点”,然后利用联想来扩充到“面”以掌握整个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的内容纷繁复杂又十分重要。对其众多的史实,可让学生扼要记住“三革”(即三次革命运动)、“五战”(即五次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就可基本把握整个近代的线索。又如:对中国现代史可让学生记住四个“战时”,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记住几个“点”来推而广之,则可记忆某段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甚至整个内容。
2.分类归纳法——利用同类事物易于联想的规律来帮助记忆。例如把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归纳起来按时间顺序列成一表,使整个轮廓、具体内容、前后顺序一目了然、便于记忆:
名称时间 地点领导人原因经过结果意义
也可以把中国近代史上一些主要的不平等条约归纳成表,加以记忆:
名称时间 主要内容影响
还可以把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归纳列表,理解记忆:
名称时间斗争、目标或口号斗争形式 意义
3.对照比较法——只比较少数几个同类事件,再通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心理活动,既使相似的部分易于记忆,又使不同的部分有所区分免于混淆。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的对照比较,相似处是:两次大战都是由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都形成了两个对立集团,德国都是战争策源之一,结局都以德国失败告终等等。不同的是第一次大战后出现了一个苏联,而第二次大战后则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等等。又如“戊戌变法”(1898)与“明治维新”(1868)的对照比较,相似处是:二者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同属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运动。不同的是各自采取的手段不同(“戊戌变法”以“上书”请愿、大声疾呼的和平手段而“明治维新”却采取了武装倒幕的暴力手段来推行改革);结果不同(前者失败而后者成功);影响不同(前者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后者成了日本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艺术加工法——这是对难于记忆的复杂内容根据记忆的规律进行艺术加工,把它变成易于记忆的形式,然后加以记忆的方法。例如:“五胡十六国”可用诗歌形式去记:“先六后十淝水战,匈奴、鲜卑、羯、氐、羌,一夏一成和两赵,三秦四燕又五凉。”即淝水战前是六个国,战后是十个国,共十六国。“五胡”是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是夏,成,前、后两个赵,前、后、西三个秦,前、后、西、南四个燕,前、后、南、北、西五个凉。诗歌后两句中数字依次是一、一、两、三、四、五,也是容易记忆的。再有,可以找出在数字上相似的时间来记忆历史事件,如:646年(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1783年(美利坚合众国宣布独立)——1883年(马克思逝世),1688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清朝康熙皇帝确立对台湾的统治)——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等。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与能力培养是相辅相成、共同融汇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的。只要学生有认识(对“能力”意义的认识)、老师有意识(对“能力”培养的意识),就可以随时把“能力培养”寓于“历史教学”之中,使短暂的、个别的知识学习变为恒久的、整体的能力培养。
标签:历史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明治维新论文; 古希腊论文; 历史故事论文; 历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