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做作业都做傻了!”一位二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说。据调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回家后竟然要做三个多小时的家庭作业。这一情况并非特例,恰恰是诸多学生现状的客观反映。小学生天性好动爱玩,对传统的重复、繁琐的作业是没有发自内心的兴趣去做的。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有了兴趣,学习就是一种乐此不疲的享受。小学语文具有课时量大、内容含盖面广等特点,所带来的作业量对小学生而言已是个不小的负担。所以我们必须让作业化繁琐为简单,化机械为活学,化枯燥为乐趣。
一、化繁为简,提升质
1.数量要减少。作业中“抄、背、练”“老三套”是为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我们不可否认学生需要基础,这“老三套”也是需要的,但绝不是唯一的。简单的量的积累未必就有质的飞跃,比如说作业中最常见的抄写生词,我们老师可以规定每个生字抄写五遍,也可以规定每个抄写两遍,甚至一遍。有些老师担心抄少了学生记不住,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将量作一个弹性规定:“你认为你抄几遍可以记住,你就抄几遍。”也许学生为了贪图省事就抄一遍,但我绝对相信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会认真地抄这一遍(心想:你们瞧,我只抄一遍就记住了。)。每个人的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如果我们尊重学生个性的认识,再去引导其认识到自己,合理调整,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
2.重复要减少。作业统一任务多,机械抄写多,巩固性多的“三多”,其实都是重复作业所造成的。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巩固,是必要的。但是漫无目的的“题海战术”是要不得的,事实上学生在不断地在做着换汤不换药的题型,做着一些枯燥的、机械性的、唯一答案的所谓“做之无味,弃之失分”的题目,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在机械的重复中形成了内耗。例如在复习阶段为稳拿基础分的整单元抄写词语,甚至有让学生一个晚上把整本书的生词默写出来的。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简直在消耗时间,泯灭兴趣!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一夜成“才”的灌输!
3.动笔要减少。有些老师信奉“眼见为实”,就是要黑字落在了白纸上才叫作业。于是将背诵课文改为默写课文,将复述改为笔述……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作业时间。书面作业往往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社会发展对人类的要求来看,“口头表达能力更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说,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去看,也应是从说到写。口头作业,在课堂上,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课外,可以促使学生去搜集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既然口头作业有那么多好处,我们为啥还要将这一系列口头的作业改为书面的呢?为容易检查?值吗?还是让这些口头的作业恢复其原貌吧!“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你对学生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又怎么能让学生来信任你呢?
二、化“死”为“活”,提升趣
1.开放性。作业统一是我们传统作业一贯的作风,便于操作,但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布置作业的内容开放。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正如有些老师有创意地为学生设计类似“肯德鸡”模式的不同套餐供学生选择,由于设计的层次不同,这样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又能照顾到个体差异,真是好办法。
(2)完成作业的形式开放。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跳出原有的那种白纸黑字的书面作业模式,集音乐、美术等于一体。如在完成《晏子使楚》这篇课文的复述时,可自由组合编排情景剧加以完成。
(3)作业结果和答案的开放。《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我们打开了作业设计更为开阔的思路。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答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践性。我们要打破这种孤灯常伴的静态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它倡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作业在大量实践中承担运用语文规律的角色。
(1)观察性作业。作文是语文作业的一大重头戏,我们在教学时往往要强调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而事实却并非老师说一说,学生就可做到,所以在平时老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置观察作业,如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春节的来历等等,这样在布置习作时学生就不会胡编乱造、绞尽脑汁了。
(2)操作性作业。操作性作业有参观、调查、游戏、家务等,笔者在合肥晚报上看到有一位姓张的老师,教学了第七册的古诗《绝句》之后,布置了一道操作性作业,是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做菜,做一顿文化餐:韭菜上铺两个蛋黄(两个黄鹂鸣翠柳),青菜上摆一串鹌鹑蛋(一行白鹭上青天),四条腊肠围成一个方框,里面放着葱煮豆腐(窗含西岭千秋雪),鱼汤上浮两个蛋壳(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古诗必将在他们的记忆中永不磨灭,甚至还可以用来教他们的儿子、孙子了。这样的作业又怎么能说没有意义呢?这样的作业又怎么能不让学生喜欢呢?
论文作者:王艳嫔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
标签:作业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口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这一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