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眼科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眼底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检查表现的差异,评价FFA在DR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我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分别行散瞳眼底镜检查及FFA检查,行DR临床分期,分析总结两者的表现差异。结果:117例(234眼)糖尿病患者中,眼底镜下“正常眼底”40眼中FFA修正诊断为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DRP)Ⅰ期者12眼,修正诊断为NDRPⅢ期者2眼;眼底镜下NDRP152眼中FFA修正诊断为PDR者12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 )42眼均未行修正诊断。结论:FFA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异常,更准确对DR进行诊断及分期。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159-0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概念可以被理解为在糖尿病作用下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结构出现病变或损伤的一类并发性疾病,其使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若该病得不到及时诊治,将会对个体视力造成严重损伤,严重致盲。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近些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在全世界位居首位[1]。我国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者,在糖尿病患者总数中所占比重高达25%。DR是以视网膜微血管病理改变为基础,具有进行性,不可逆性的特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具有动态活体观察视网膜血管生理病理改变的特点,能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时治疗,控制与减慢DR的发展,将有效保存患者中心视力,降低致盲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以此为论点,现做出如下报道。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诊治的Ⅱ型糖尿病的患者117例234眼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男59例,占50.4%,女性58例,占49.6%;年龄34~78(平均54.3)岁;病程6mo~22a。
1.2 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进行整体检查,眼科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前节、散瞳以及眼底检查等,同时将各项检查内容详细记录;采用ALCON生产的荧光素钠注射液常规肘静脉滴注,对眼底荧光血管进行影像学检查。造影用TOPCON-TRC-50EX 眼底荧光造影机。先对双眼底照彩色眼底照及无赤光照,1%荧光素钠稀释液5ml静推,皮试阴性后,0.1荧光素钠4mL对患者肘正中静脉快速注射,开始时段连续拍摄至静脉期后间断性拍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依照DR诊疗标准:NPDR细化为:(1)Ⅰ期:毛细血管瘤样突出,变化程度极大;(2)Ⅱ期:在轻度与重度的过渡阶段的视网膜病变,可能会伴发视网膜出血、硬渗和(或)棉絮斑等症状;(3)Ⅲ期:每象限视网膜中不低于20个出血点,或大于2个象限已有显著的静脉串珠样病变,或者有多于1个象限视网膜中微血管为病态,但是没有显著增生性DR症状。PDR可被细化为以下三个时期:(1)Ⅳ期:有视网膜新生血管或视乳头新生血管衍生出来;(2)Ⅴ期:纤维膜出现,可能会合并视网膜前出血或玻璃体出临床症状;(3)Ⅵ期:分离性视网膜掉落,同时掺杂纤维膜,伴有或不伴有玻璃体积血,也可能含有虹膜与房角的新生血管[2]。
2.结果
散瞳检眼镜检查没有发现DR病理性改变的40眼内,经FFA检查存有DR病变14眼,其内12眼FFA检查临床表现是后极部网膜点状高荧光、毛细血管拓展、荧光外渗,诊断是NDRPⅠ期。2眼有静脉串珠样变化及小片状毛细血管但没有存在灌注区域,修正诊断为NDRPⅢ期,修正诊断眼占35%。检眼镜检查诊断为NDRP 152眼中,12眼FFA检查发现团状强荧光、黄斑区花瓣样荧光积存,诊断为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Ⅳ期伴或不伴黄斑水肿,修正诊断眼占7.9%。另有42眼检眼镜检查及FFA检查均发现视网膜新生血管、纤维增殖分别诊断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Ⅴ期。本组患者234眼中经FFA检查后有26眼行修正诊断,调整DR临床分期,占纳入眼11.1%;通过眼底荧光造影检查修正诊断主要重新纳入NDRPⅠ期、NDRPⅢ期及PDRⅣ期。
3.讨论
3.1 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眼底独特环境中的表现,早期发现DR有利于及时干预治疗,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眼科医师在直接检眼镜下可发现典型DR改变:视网膜微血管瘤、渗出、新生血管等病变。对于DR早期不典型病例和DRⅢ期及增殖期的视网膜静脉串珠样改变及微小动脉闭塞等症状不易察觉,常出现漏诊误诊现象。FFA特点在于通过荧光素钠在眼底血管的循环过程中动态反映视网膜血管的生理及病理情况,早期发现视网膜微血管的器质性改变,其表现为:微血管瘤样高荧光、毛细血管部分、窗样缺如、以及色素上皮功能失补偿[3]。该组患者经散瞳检眼镜检查确诊是正常眼底40眼中,经FFA检查修正诊断14眼,其中NDR I期有12眼,NDRPⅢ期有2眼,上述数据证明FFA在发现微血管瘤及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方面与眼底镜检查相比较实用价值很大,也就是说FFA可提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前期确诊效率。
3.2 长期慢性高血糖症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壁代谢紊乱、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继而发生视网膜组织缺氧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血液流变异常。视网膜病变出现广泛毛细血管闭塞,棉絮样斑,静脉呈串珠状,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是发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病理基础,同时发生黄斑区水肿、神经纤维层增厚等黄斑病变的几率明显增加。视网膜光凝术通过破坏缺氧的视网膜,封闭渗漏,降低渗出及水肿现象出现,致使新生血管阻塞、挛缩进而对病情发展起到阻断作用。全视网膜光凝术在近几十年临床治疗中拥有较高应用频率[4],因此及时全视网膜光凝术可有效保护患者中心视力。FFA能动态显示眼底视网膜循环情况及微血管病理改变,荧光素钠在造影不同时期的眼底改变清晰显示视网膜下组织病理变化,发现检眼镜观察不到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黄斑囊样水肿、微血管病变等实质性症候。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诊治工作的早期介入对其预后起到正向作用,在初期阶段对患者进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能够精确辨识DR分期,为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最佳时机的确定发挥导向作用。此外视网膜光凝术后血管外渗优化与新生血管再生检眼镜很难发现,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能够全面的将上述现象呈现出来,为下一阶段治疗方案的编制提供有利条件。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散瞳检眼镜检查诊断为NDRl52眼中,修正确诊是PDRⅣ期12眼,上述数据证明FFA在发现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段与新生血管方面与检眼镜检查精确性更高,为DR病变干预措施,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开展提供有价值数据。
【参考文献】
[1]Yang W,Lu J,Weng J,et a1.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090-1101.
[2]黎晓新.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中华眼科杂志,2014;50(11):854.
[3]张仲臣,姚燕,孙卓楠.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医学研究杂志,2006;4:354.
[4]郭丽,张向东,刘大川.106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9;17(5):289.
论文作者:刘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视网膜论文; 眼底论文; 荧光论文; 造影论文; 微血管论文; 血管论文; 糖尿病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