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仁化县人民医院 科室心电图室 512300
摘要:目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别采用心脏彩超以及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对比检查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2例心房颤动患者,按照阵发性和非阵发性分成两组,每组各5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对比各项检查指标。结果:阵发性组和非阵发性组对比,左心房内径大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阵发性组患者24小时内的房早次数显著高于非阵发性组,房早联律间期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的房早频率、提早量、左心房大小以及自主神经调控能力都会对其阵发性造成影响,应当密切关注。
关键词:心房颤动;阵发性;非阵发性;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对比研究
临床中心脏病患者出现的心房颤动表现危害性相对很大,对于血栓的诱发性较强,一旦病情严重,甚至会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1-2]。心房颤动根据临床中的发生频率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性心房颤动、永久性心房颤动,若是对于这类临床症状没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3-4]。对于心房颤动的诊断,临床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心脏彩超和动态心电图两种检查方式,这两种检查方法能够准确鉴别出阵发性以及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操作简单、时间短,临床应用效果很好[5]。本研究针对我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2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现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2例心房颤动患者,按照阵发性和非阵发性分成两组,每组各51例。阵发性组51例包括男26例,女25例,年龄在49-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09±10.22)岁,冠心病患者22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13例,肺心病患者9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7例;非阵发性组51例包括男27例,女24例,年龄在48-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13±10.08)岁,冠心病患者23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12例,肺心病患者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8例。二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对比研究,P>0.05。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确诊为心房颤动患者,符合国家卫生部标准。
排除标准:合并了肝、肺、肾等重点器官的重大疾病;意识不清,存在精神障碍;依从性非常差。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符合我院伦理学标准要求。
1.2方法
对二组患者统一采用心脏彩超和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确定患者24小时之内的动态心脏变化,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过程中,患者要始终保持平躺,导联件和患者要始终保持接触,探头的位置应当放置在胸骨左缘第三条和第四条肋骨之间,探测右胸锁关节一直到左乳头位置,保证动态心电图能够准确观测到患者的左右心室、左心房、主动脉、室间隔、二尖瓣以及主动脉瓣结构。
1.3评价标准
对比二组患者的24小时内房性期前收缩平均次数、左心房平均直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
阵发性房颤评价标准:持续性房颤发作前后始终表现为窦性心律;大小、形状、间隔均存在差异的 波将P波取代;QPS没有任何异常;R-R间期心电图表现不规则;心率异常。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涉及数据统一采用SPSS23.0软件包进行对比研究,其中4小时内房性期前收缩平均次数、左心房平均直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这类计量资料表示为( ),行以T检验,若计算出了P<0.05,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阵发性组和非阵发性组对比,左心房内径大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阵发性组患者24小时内的房早次数显著高于非阵发性组,房早联律间期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下表1所示。
3 讨论
房颤症状的产生有着特殊的维持机制以及发病机制,这类机制若是能够同时满足,那么才会出现房颤现象[6-7]。导致阵发性房颤出现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局部病灶机制,若是想要出现维持性的阵发性房颤,那么必须有多发子波折返产生。对于房颤的治疗,必须充分了解患者的触发和维持机制,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并对该病症的恶化进行预防,从而有效提升该疾病的治愈率[8-9]。
出现阵发性房颤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房早的产生,本研究中的5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从前均出现过房早现象,通过对所有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发现房早出现相对比较频繁而且房早联律间期要显著比正常者短。频繁出现房早现象,会导致患者的心房内部出现急性电重构,进而导致患者的心房肌肉传导速度减低,延长传导时间。分析心脏彩超影像发现,二组患者的左心房直径对比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左心房出现扩大并不能有效区分阵发性和非阵发性心房颤动,但是心房颤动的维持却和心房扩大有着密切关系。心房扩张以后,细胞中的线粒体会出现肿胀表现,进而导致胞浆钙超载,心房适应期会相应的产生缩短现象。另外,心房扩大持续下去,会导致患者的心肌肥大,生理特征也会相应的出现一系列变化,进而维持患者房颤。
有研究表明,阵发性房颤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发现发作时间最高的时间段是上午4:00-8:00,最低时间是12:00-16:00,;持续时间也存在固定的规律,持续时间较短的时间段是8:00-14:00,持续时间较长的时间段是16:00-24:00[10]。经分析发现,患者在夜间出现房颤的频率相对较高,持续时间也更长,日间则相反。其原因在于房颤出现的规律和患者的神经相关,特别是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其中后者导致阵发性房颤的几率会更高[11]。
此外,阵发性房颤的产生与患者的年龄也有关系,易发人群多为老年人,而且患者再出现房颤之前往往会有心律失常出现[12]。阵发性房颤从本质上看也可以看成是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在器质性和非器质性的心脏病中都有出现,其中出现比例更高的就是器质性心脏病。很多心脏病的最终演变恶化结果都是阵发性心房颤动,通过对患者的病理解剖和生理分析发现其共同之处在于:都存在纤维组织、弹力纤维或脂肪组织增生导致的窦房结病变;都存在心房肌病变;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出现异常,例如张力升高。
近年来,很多研究已经表明,房颤尤其是阵发性房颤的出现,导致其维持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主神经。患者年龄逐渐增长,自主神经的调节能力会相应的下降,进而交感神经系统会出现紊乱加重的现象,进而也会导致阵发性房颤持续加重。这种研究理论和本研究的检查对比结果是一致的,表明本研究的结果具备一定的普遍性。综合分析,可以发现,阵发性房颤的产生和维持与患者左心房大小、房早产生频率、房早提早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中应当加重观察。对于怀疑房颤的患者,医生应当充分利用心脏彩超和动态心电图的检查方法,准确合理判断房颤产生机制,提供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心房颤动症状有可能引发血栓,进而导致栓塞现象出现,患者由于该病症出现残疾和死亡的几率也很高。近年来该疾病多用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方法进行诊断,检查结果的准确率相对较高,本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点,各大医院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应当及时采取合适科学的手段进行诊治。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能够有效区分阵发性和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24小时房早平均次数会明显上升,联律间期显著下降,左心房直径扩大,该检查诊断方式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狄美凤.动态心电图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启动机制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7):92-93.
[2]赵菊芳.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的临床价值[J].医疗装备,2016,29(14):20-21.
[3]李晓霞,杨玲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6,25(05):363-365.
[4]王玲.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与心脏彩超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91-92.
[5]苏焱伦,吴庆莹,张芸芸.阵发性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分析[J].淮海医药,2012,30(02):97-98.
[6]植爱容,张小云,黄露等.11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2,21(01):38-39+41.
[7]於龙,郑先菊.房性期前收缩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与心脏彩超检查的临床分析[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2,21(03):178-179+181.
[8]王雪莲.阵发性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结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05):887-888.
[9]梁树群.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03):189-190.
[10]张莹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4):59-60.
[11]王效婷.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4,12(09):3-4.
[12]张田田,梁玲娣,廖虹等.浅论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诊断房性早搏所致阵发性心房颤动方面的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0):124-125.
论文作者:孙桂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7
标签:阵发性论文; 心房论文; 患者论文; 心电图论文; 动态论文; 心脏论文; 房颤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