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互联网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在普世性、移动性、感知性、数据累积性方面的快速发展和金融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推动了金融市场环境、客户需求和服务模式的深刻变化,催生了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业态。
吴晓灵(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来处理银行业务。
谢平等(2012)定义互联网金融模式为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1]。
广义上讲,互联网金融(Internet of 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的所有金融业务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实体金融机构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线上服务,以及各类互联网在线服务平台直接或间接向客户提供的第三方金融服务。
狭义上,互联网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P2P网络小额信贷模式、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模式、众筹模式、网络保险模式、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等模式。依托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技术,互联网金融具有资源开放化、成本集约化、选择市场化、渠道自主化、用户行为价值化等优点。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是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综合作用于金融领域的必然结果。从需求端来看,网络普及程度日益提高,人类生活方式日益互联网化,虚拟网络经济蓬勃发展,传统商业模式被深度解构,衍生出具有鲜明互联网时代特征的金融服务需求。从供给端来看,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互联、自然用户界面等技术应用不断深化,极大改变了金融服务过程中渠道接入、资金结算、信息处理、客户交互、风险管理的方式,为互联网金融业态兴起奠定了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从市场端来看,电商企业、第三方支付、电信运营商、银联等第三方机构向结算、理财、融资、担保等核心金融服务领域渗透,倒逼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借助于网络技术不断深化在线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双方共同推动了金融与网络的相互融合。
二、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政策介绍
互联网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市场参与者及金融服务模式的持续创新。随着第三方机构对支付结算、融资、投资理财这些传统金融领域的渗透,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支付、网络融资、网络理财和移动金融已经成为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四条主线。
(一)网络支付
近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迅猛,已经成为网络购物、缴费还款、线上收单等小额支付结算领域的主要渠道。2012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3.8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78.4%①,市场参与主体已增长至400余家,其中223家获得支付牌照。凭借跨行支付平台、良好支付体验和突出创新能力,第三方支付企业将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主渠道地位发起有力挑战。随着支付渠道的逐步拓宽,支付方式的不断革新,行业应用的深入挖掘,以及跨界创新的不断突破,在巩固小额支付领域的先发优势后,第三方支付今后对商业银行传统支付业务的渗透将更加深入。而商业银行在加强线上线下支付渠道融合的同时,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也将得到加强,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二)网络融资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融资迅速发展,出现了多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网络小贷公司、P2P融资、众筹融资和银行网络信贷四种模式(见表1)。阿里小贷是目前国内最著名的网络贷款模式之一,通过数据中心集中处理阿里巴巴旗下多个平台的信息数据,并行数据库、分布式存储、云计算等信息科技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并通过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自动推理等人工智能科学对复杂数据去粗存精,进行客户信用评价,发放网商小额贷款。人人贷(P2P)是一种借助网络中介、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借贷的融资模式。P2P公司作为中介,主要提供信息咨询、交易撮合、支付结算和贷款管理等服务。众筹融资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股权融资模式,集中众人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主要为小企业、艺术家及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资助[2]。银行网络信贷是银行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小微网商而推出的低成本、个性化、高效率的线上信贷服务。目前主要有四种模式,即传统信贷业务线上运作的网络自助循环贷款,网上供应链融资,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发放的小微贷,以及基于“善融商务”等银行自建电商平台的网商贷款。
由于在成本、效率及风险分散等方面的天然优势[3],从长期来看,网络贷款对传统信贷的替代将会越来越明显。从而倒逼商业银行实施信贷经营管理的智能化转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模式将成为主流。
(三)网络理财
网络理财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投资理财活动的一种新型方式。其优势表现在可以摆脱时间地点的限制、收益率更高、信息收集更全面、选择范围更广、操作更方便快捷。目前,以淘宝理财频道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理财平台已汇集了多种保险、基金及理财产品,可为客户提供理财产品的一站式交易与管理服务。各家商业银行目前还主要是通过自有网银渠道、自建网络互动理财平台(招商银行“i”理财)、经由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方式,出售或代销定期存款、基金、保险、债券、资金池、贵金属、期货等理财产品。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逐渐渗透,网络理财将日益获得大众的认可,发展前景广阔。由于商业银行在网络理财平台的安全保障机制方面要好于第三方支付平台,预计今后网银依然将是投资者选择的主要渠道。但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多方理财产品、良好客户体验、强大数据挖掘能力、成熟运作系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将在网络理财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四)移动金融
移动金融是指借助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开展的金融业务。我国移动金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大银行、第三方支付企业及通讯运营商都加大了移动金融产品的开发,但目前还主要是移动支付和手机银行两种形式,以移动支付为主。我国移动支付尚处于多种模式并存,银联、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参与方各自主导的局面。国内商业银行也开始向移动金融发力,纷纷推出手机客户端、NFC支付、“空中办卡”等产品来抢夺市场和客户。预计移动金融今后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机多用将成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方向。产业竞合是未来移动金融市场的主题,创建一个由金融机构、运营商、商家等各方参与的开放式产业联盟,统一技术标准、商业模式与受理渠道,是移动金融产业发展最现实的选择。
然而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立法相对落后,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现有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法律法规并不适应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4]。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电子签名法》《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网上证券委托管理暂行办法》《证券账户非现场开户实施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然而这些政策条款的约束对象仅为传统金融业务的网上服务,而对新兴互联网金融的约束有较多不完善和空白地带,如市场准入、资金监管、交易者身份认证、个人信息保护、电子合同有效性确认、交易安全、网络技术安全、反洗钱等。作为直接关系到人民财产安全的金融行为,互联网金融未来的蓬勃发展必须依赖于完善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和立法,加强规范操作。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上,更将深刻改变银行整体的经营管理“面貌”。
目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以下四大突出特点:
(1)基于网络平台的全面管理。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网点式服务相比,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方式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信息来源更加充分,信息范围和业务范围更加全面。
(2)基于过往交易数据挖掘形成新的信用评价体系。我国现行的信用体系并不完善,传统银行信贷大多基于抵押物或担保的方式,然而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则创新性地以历史交易数据等多个指标,建立不同的信用体系。
(3)基于客户体验的灵活产品设计。得益于云储存和大数据处理等互联网技术创造,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日益发展和普及,传统商务方式下很难获得的交易和消费记录得到较为系统的保存,从而为细分顾客市场、打造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提供多样性的金融服务提供可能。
(4)碎片化时间和碎片化资金管理。随着我国3G、4G网络的全面铺开,移动支付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便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经济资讯和办理银行业务[5],而类“余额宝”形式的理财产品发售也使碎片化资金管理成为可能。互联网金融将推动我国金融体制的变革,对现有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去中介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迫使传统银行面对金融加速脱媒的局面。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非银行机构凭借其掌握的大规模客户入口、高效的资金处理方式、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削弱了银行作为主要支付结算渠道和产品代销渠道的地位,造成渠道脱媒;交易结算资金大量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越来越多的投资借贷行为以网络理财、网络融资的方式实现,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匹配,资金在银行体系外流动,形成资金脱媒;智能搜索引擎和海量数据挖掘技术有效降低了成本并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平台企业获取了大量本应由银行掌握的客户身份、账户和交易信息,削弱了银行对客户信息的垄断,造成信息脱媒[5];互联网金融为客户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选择,更多金融交易是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客户不直接与银行发生接触,银行客户关系的排他性和客户忠诚度下降,形成客户关系脱媒。
“泛金融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使传统银行步入多元融合的时代。金融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银行业开始有选择地进入证券、保险、租赁等金融领域,综合化经营、金融跨界融合成为互联网时代银行业最重要的特征。众多第三方支付公司、电信运营商、电商企业加入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竞合博弈,银行通过与非银行机构建立联盟和伙伴关系,为客户提供超越传统银行产品范畴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形成金融与非金融融合的局面。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成为一种潮流,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基于客户价值链条,从线上向线下金融增值服务延伸,银行业传统业务由线下向线上迁移和拓展,线上与线下的服务与应用逐步走向贯通融合。金融与商业生态的融合日益加深,商业银行根植于社会网络、经济网络、产业链条,融入各种商业生态提供金融增值服务。
“全智能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传统银行改变经营管理模式。移动通信、智能终端和用户界面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渠道接入的智能化变革,体验式“智慧网点”、交互式网上银行、移动智能终端是银行当前服务渠道创新的重要方向。利用开放技术平台和流程模块调用、执行监测和决策规则引擎,银行逐步走向流程运行的智能化,支持内外部的多点流程协同,能够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作出快速灵活的响应。数字化变革挑战银行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和营销模式,基于对客户信息的挖掘和行为特征的分析,实现客户的分类管理和客户营销的智能化,将成为银行业务拓展和交叉销售的有力武器。以定制化、标准化、集成化为方向,实施产品服务的智能化改造,提高产品服务的技术、智力、信息附加值,成为银行应对互联网时代快速金融创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必然选择。基于开放共享的信息集成平台和挖掘分析工具,银行可以实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风险的集中管控和价值的深度挖掘。
“互补共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重塑传统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在互联网环境下,银行业的价值取向、资源禀赋、角色定位和竞争格局将发生根本改变。银行业将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从产品服务的竞争转向商业模式的竞争,从资源实力的竞争转向综合能力的竞争,从行业内部竞争转向产业联盟的竞争,最终由竞争走向合作,形成基于生态系统各取所需、互补发展、共享共赢的格局。
四、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建议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立足自身实际和竞争优势,制定分步实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行动计划,快速抢占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先机。另一方面,也要从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积极推动向智能化网络银行的转型,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经营环境下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实施互联网金融发展行动计划
一是从战略高度认识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机遇和挑战。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要改变目前相对迟钝、相对零散的应对状况,把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实施,以理性和开放的姿态,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拥抱互联网变革浪潮。
二是明确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现有的品牌信用、客户基础、网点网络、技术实力等方面的特有优势,解决好对新市场和新技术敏感性不高、机制文化不灵活、风险容忍度较低等问题,确定参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战略定位和竞合策略。
三是制定互联网金融战略行动计划。有效整合各个部门资源,做好顶层设计与现有工作衔接,整体统筹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明确行动路线图和短中长期阶段性目标:短期内要处理好与第三方机构的竞合关系,实现在网络支付、网络融资、移动金融等业务领域的突破式发展,稳定并积极拓展网络客户群体;中期要深入推进互联网技术应用和客户资源、信息数据的积累,实现经营管理模式的智能化转型;长期要在持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的基础上,把商业银行打造成线上与线下、虚拟和实体相结合的现代化银行。
(二)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有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技术,以发展网络支付、网络融资、网络理财和移动金融为突破口,积极推动支付方式创新、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渠道创新和平台模式创新,抢占银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制高点[6]。
一是支付方式创新。
从线下走向线上,在“便捷、安全、贯通、定制”的方向上,积极推动支付方式的创新,打造以线上收单、电子账单支付、跨行资金归集为重点的线上支付结算体系。同时,要规范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坚持“统一准入管理、统一业务范畴、统一定价管理、统一风险防控”。
二是服务功能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信贷产品、流程、工具、机制创新,以发展在线供应链融资、网络自助循环贷款、网商融资为重点,建立在线化、智能化的网络融资运作模式。开发在线理财官网,建设网络“理财超市”,同时借助第三方平台客户销售理财产品。
三是服务渠道创新。
大力发展移动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近场支付、移动商务、移动理财,构建以银行为核心的移动金融生态圈,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贴身贴心的掌控金融服务。
四是平台模式创新。
积极融入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合理把握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移动运营商等参与方的竞合关系,实现优势互补。
(三)建设“智慧型”网络银行
一是以改善客户体验为中心,实现渠道协同服务。重新定义物理网点服务功能,加快“智慧网点”建设。推动网络渠道从交易渠道向营销渠道转变,打造在线综合金融营销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手机银行和移动支付业务,增强移动终端对其他渠道的辅助功能。优化调整自助银行渠道功能部署和交互方式,建设全功能、全流程、全产业链型的自助银行。
二是以客户信息挖掘为手段,实施网络精准营销。有效解决客户信息分散的问题,建立智能化客户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同步交互共享和精细化客户关系管理,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针对性设计个性化营销和产品服务策略。探索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移动服务提供商等互联网平台的战略合作,增强客户黏性。
三是以支持协同作业为目标,创新矩阵组织架构。建立标准化、模块化、多层次的流程架构,实现端到端的流程优化;推动跨条线、跨层级资源整合和流程重组,构建由纵横关联的独立经营单元组成的网络化组织架构,实现无边界合作;整合线上线下业务相关的组织架构、信息系统、制度流程和运营平台,实现从传统线下组织向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集成性组织转变。
四是以建设产品工厂为依托,实施产品按需定制。在战略上优先布局互联网渠道产品研发。通过可组合、标准化、参数化的产品模型实现产品服务方案的按需定制,推进产品的虚拟改造、快速研发、跨界创新和体验测试,实现产品体系的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
五是以流程集成优化为重点,建立弹性运营体系。打造全球一体化、7×24小时、跨渠道集成的运营保障平台,提供超时空、不间断的网络金融服务。基于开放式、集成化、面向服务的信息架构,建立随需而变、动态调整、可扩展的运营支持体系。
六是以深化信息利用为基础,提升智能决策水平。通过对信息系统数据架构的改造和数据资产的规范治理、深入挖掘,实现对业务与管理全过程、实时化的感应和度量,对信息数据的聚合共享和按需索取,以及对市场和客户的智能洞察,提升在市场拓展、客户营销、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等领域的智能化决策水平。
(四)加大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配套支撑。
一是推动机制文化重塑。推行内部协作机制和风险容忍机制[7],培养崇尚效率的文化和鼓励创新的文化,提高对新兴市场、新技术的敏感度,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二是注重信息安全防护。做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信息安全防护工作,强化客户和账户信息保护,不断提升电子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防御能力[8],构建持久有效的风控体系。
三是重视金融技术应用。加快智能手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关键业务和管理环节中的应用,建设未来银行创新实验室,跟踪研究和模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增值服务能力和创意孵化能力。
四是加强复合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工程,为互联网经营模式创新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
五是打造开放信息架构。按照SOA架构理念,抽离核心系统外围功能,打造开放共享的信息平台架构,提高处理性能和效率,实现内外部的信息交互和流程协同。
注释:
①魏丽宏:《中国互联网支付市场发展趋势》,见《中国金融》,2013年第10期。
标签:金融论文; 互联网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互联网金融论文; 移动金融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传统金融论文; 交易银行论文; 银行理财业务论文; 金融信息服务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服务创新论文; 移动互联网论文; 互联网理财论文; 理财平台论文; 客户分析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理财方式论文; 银行论文; 智能化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