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团体的先锋作用_青少年教育论文

论青年团体的先锋作用_青少年教育论文

论青年群体的先锋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锋论文,群体论文,作用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解放一直是社会改革发展的旗帜与先导。党的十七大作为中国历史发展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明确了当代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也引发了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浪潮。青年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也是思想文化领域里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元素。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认识青年的先锋作用的本质,探讨在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中发挥青年先锋作用的规律与方法,无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青年群体的进步,都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解放思想,发挥先锋作用是青年社会性特征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一种“青年崇拜”的倾向。在人们的意识中,青春永远是美丽的,年轻永远值得珍惜,青年永远代表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之后,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古老的“青年崇拜”在现代社会已成为一种理性的、务实的关涉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青年不仅是未来,更是现在。活跃并富有创造性的青年人是社会发展的开路先锋,是解放思想的生力军。

(一)青年与先进生产力有着天然的联系

所谓先进生产力,应是反映时代科学技术进步最新和最高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向的生产力。当代社会的先进生产力,从物质层面讲,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生产力,包括信息、自动化、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海洋、航天、环境保护等在内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它使人类进入高科技社会,从而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新型的经济组织和形式以其对传统经济固有的动力及生产模式的突破和颠覆,凸显了其在生产方式上的先进性和未来性趋势,也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在当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青年的本质和根本需求是发展,与先进生产力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青年与先进生产力的天然联系,集中表现在青年在高新科技领域和新经济组织中做出的突出成就和贡献。以高新科技领域为例,IT业的“少帅”现象就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证明。IT企业的主要经营者、管理者或创办者,大都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有的还是典型的“80后”。正是这批年轻人,在以IT业为代表的中国新兴的高新科技产业领域叱咤风云。IT业的“少帅现象”与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青年群体,已经构成中国新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一道新景观。

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青年在生产力发展中的这种先锋作用蕴涵着某种必然性,即青年人注定要在经济快速变革和发展过程中充当主要角色。青年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这种生力军作用源于现代社会中青年人具有的三大优势:观念优势、知识优势和创新优势。所谓“观念优势”,是指青年在思想观念创新上的优势。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青年都是最少保守思想,敢于向传统挑战,善于进行独立思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在人生和事业的旅途上不怕承担风险的群体。从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20世纪的现代化、“全球化”潮流,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青年的观念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当代中国处于飞速发展和激烈变革的时期,新的观念层出不穷,并在强烈冲击社会思想文化的同时,引领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当代青年的观念优势遇到了最优化的土壤,其迸发出的力量也就格外强劲和锐势。所谓“知识优势”,主要表现为青年是现代科学知识、技术最热衷的推崇者和最真诚的追随者。青年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期,特别是遭遇“知识爆炸”、信息空前的时代,青年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攫取更是伴随人生的努力和追求。我国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上使青年人成为接触和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最重要的群体。而生产力重要地位的确立和空头政治的批判也使得知识技术的社会认同不断提升,在现代青年看来,只要是新知识、新的科学技术,就是值得信赖的和值得追求的。可以说,在当今社会,青年群体是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最主要的载体。所谓“创新优势”,则是青年的观念优势和知识优势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新观念和新知识的结合,将促成人的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飞跃。有学者用寻求挑战、接受不安定性等来描述创新者冒险的人格特质;用好奇心、广泛的兴趣、易为事物的复杂性所吸引等来描述人格特质的求知性;用独立判断和自信、不受成规束缚、原创力来描述人格特质的独创性①。而这些特质恰恰是青年身上最具原始表现力的东西。

总之,青年人的体力和精力处于最旺盛的阶段。这使他们在掌握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过程中,能够身心协调、博识强记、反应灵活、行动敏捷。他们有优势能将体能、技能和智能协调、统一起来,有能力也更有胆略去迎接来自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挑战。正是这三大优势,使青年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生力军。

(二)青年是社会变革和积极建设期最活跃的社会力量

社会变革影响社会各个人群的生活,特别是像中国30年改革开放这样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涉及到全方位的思想观念、价值行为、社会控制与运行、利益分配等,带来的社会震动强烈而深入。社会各阶层对于改革变迁的态度,不仅关系到各阶层群体在变革中的作用,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从这样的视角看青年与改革的关系,青年是社会变革期最活跃的社会力量,是社会变革状态下社会发展建设的最积极的力量。

青年与社会变迁共成长,成为社会变革中最活跃的社会力量。这源于内在的未来性本质决定其对社会的各种新元素感觉最敏锐、行为最积极;源于青年是成长中的群体,受社会变迁影响大;源于青年对社会的参与会受到群体特征的限制,会形成群体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也源于以青年为主体的社会问题形成原因复杂,影响时间长、个案影响面广,社会震动大、解决涉及的方面广,有难度的突出特征。以奥运火炬传递在某些国家受阻、西方媒体歪曲报道后青年自发的爱国行为为例,可以清楚地表明青年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强烈互动关系。我们常常谴责年青一代缺乏责任感,政治热情不高,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即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政治环境,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过去人们团体性、有组织的政治参与形式相比,今天的民众政治参与更加开放、自由,也更加主动和多元。这种极具时代特征的参与特色一定最早、最集中地在青年群体上表现出来。它更突出了公民社会参与的自觉主动性,更积极也更先进;但也可能带来偏差和失控,对于个人素养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今天中国青年在社会变革和积极建设中的活跃性。第一,青年是社会流动的主力军。改革开放最根本性的步骤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社会流动既是实现这一变革的结果,更是推动这一变革的动力。在这一涉及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中,青年是当仁不让的先锋和主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底发布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规模也急剧增长,2005年已达14,686万人。其中,14-29岁的青年5,249万人,占35.7%;14-35岁的青年7,639万人,占52.0%。在跨省流动人口中,青年人是主力军,按14-29岁计算,跨省流动的青年占全部跨省流动人口的比重为46.0%,按14-35岁计算,则达65.5%。②在青年社会流动中,占份额最大的就是青年农民工的流动。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回乡后,又给农村带去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推动着城乡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第二,青年创业是推动社会变革进步的重要因素。创业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影响很多人生活的重大事务,是改变原有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青年是创业大军的最主要的力量。调查显示,中国的TEA(创业活动指数)2002年为12.3%,2005年为13.7%,2006年为16.2%。2006年,中国在全球创业观察项目的42个成员中排在第6位,处于最活跃的国家之列。其中,青年是创业的主力。调查还显示,我国参与创业人员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集中于25-44岁之间,青年成为创业活动的主体;而年龄在29-34岁的青年尤为积极,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比较成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也比较强。

青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和依靠的力量,是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最积极的参与者。青年在社会变迁中的活跃状态,是其思想解放的社会性基础,也是青年发挥先锋作用的形式和载体。

(三)青年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

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青年与文化从来紧密相连、息息相通。在进步发展的社会和时代,青年文化与先进文化方向一致,担负着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社会重任。这种进步性表现在多方面。

一是从本质上看,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次文化,与社会主体文化具有趋同、矛盾甚至对抗等多种关系,超前性和进步性是包装在激进和反叛里的内核。青年文化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它是最具表达力和影响力的亚文化样式;(2)它是最具矛盾性的文化类别,往往激进与先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3)它是最具强烈参与诉求的亚文化,积极参与和表达是青年文化的常态。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的今天,青年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青年的文化创造越来越活跃,青年文化对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越来越深刻。青年文化内在的先进性和强烈的表达性使其能够担当起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重任。

二是从青年在文化上的作为看,青年是文化创新的活跃分子。青年对文化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和创造性,在文化进步与发展中能起到先锋作用。作为文化建设的一支引领力量,广大青年乐于接受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引领文化时尚和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中往往发挥着开风气之先的作用。特别是各式各样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趋势。比如在青年人中就有一个名叫“文化创造族”,英文全称为Cultural Creative(简称“CC族”)。这一新名词是由美国社会学者Paul Ray与心理学者Sherry Anderson在他们合著的《CC族:5,000万人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提出来的。文化创造族代表追求心灵健康和环境永续,希望自我实现又时刻关注社会整体性和谐,并以自身价值特质衍生新的文化生活方式的族群。他们拥有一颗好奇心、重视环境保护、对社会怀有悲天悯人之情,并积极在精神和心灵层次达到自我实现。文化创造族是深度优质生活形态的打造者和新文化风格的开辟者。他们往往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是时尚的开创者。[1]

三是从文化的表达方式上看,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许多青年文化企业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青年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力军。他们在游戏、动漫、手机彩铃等新兴文化产业中都有不俗的表现。盛大公司2004年产值就达数十亿美元。同时,青年更是文化产品的庞大消费群。在网络经济的发展中,35岁以下的用户近90%;在蓬勃发展的短信经济中,青年的使用量占绝大多数;图书、音像、报刊、影视等文化市场中,青年占据着最大份额。青年群体庞大的文化消费需求,促进和提高着文化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创造和拓展着文化市场,活跃和繁荣着文化产业,是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2]

今天,青年依然站在时代文化的潮头,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敏感地捕捉国内外社会文化的最新动向,推动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实现青年先进性本质依靠创新制度

青年群体先锋作用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实现的程度反映了青年社会参与的状况,也对社会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青年发展和发挥先锋作用的宏观角度,构建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和社会参与机制是关键。

(一)构建青少年法律体系,为青年发挥先锋作用提供法律建设基础

由于自然的成长过程,青少年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社会成员[3]。在人的发展阶段性角度上,青少年是未成熟的人、正在发展中的人、需要特别帮助的人;在社会总体人群划分上,青少年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需要成人社会、政府、社会团体予以特殊的保护。青少年的弱势地位,严重影响青少年发挥先锋作用。面对弱势群体的事实,他们的目标取向往往就只能局限于满足自身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求,而无力顾及更高层次的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更别说扮演社会先锋的角色。因此,构建以青少年社会福利法为主干的青少年法律体系是发挥其先锋作用的法律保障。

当前,中国青少年福利基本处于社会救助为主、教养取向发展和狭义社会保护为辅的阶段。我们应该采取发展取向的参与型青少年福利模式,以所有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国家、社会和青少年的广泛社会参与为发展青少年福利的基本途径。[4]就目前青少年社会福利来说,需要逐渐建设一部总法,明确青少年社会福利的基本思想和准则,政策、社会、家庭及父母对青少年应负有的责任和义务;青少年在家庭和社会上应享有的权利;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青少年福利的措施;青少年福利机构的设置方法与具体需要;青少年福利有关事项的运行流程以及违反规定的处置和惩处,等等。其次,需要通过一些具体法,规范青少年福利法执行细则;明确如寄养、收养等各类具体青少年福利事务的政策法规;制定青少年福利机构,如青少年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等的行业标准;制定颁布青少年工作者的职业标准等。完善的青少年社会福利法应是青少年法律体系的主体。

此外,还应加强关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劳动权利保护、青少年法律执行等相关法律制度的规范和完善。近年来,互联网成为青少年学习、娱乐、消费、社会参与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以及青少年社会参与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相关法律保护青少年的网络权利,是发挥青年先锋作用的重点。我们在这方面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互联网权利的专门法律,主要是从互联网权利的法律规范机制、权利侵害的预防机制、侵害发生的救济机制三方面入手。

(二)建立青少年参与的社会机制,为青年发挥先锋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青少年处于身体、精力和知识劣势中,总体上属于弱势群体,在社会各阶层中处于较低的位置,很难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发出自己的心声,更难影响社会政策及事务。而青年社会参与不仅是青年发挥先锋作用的保障,更是先锋作用的集中体现。青年参与的常规化以完善有效的青年参与机制为前提,即有一系列保证青年公平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和社会参与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所构成的有机体系。良好的青年参与体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善用社会激励,增强青年参与的热情和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的经济参与和文化参与程度是比较深的,参与热情也高。相比较而言,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动力略显不足。其实,社会激励包括多个方面,既有经济激励,还包括成就激励、机会激励、归属激励等。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社会高度的经济成就吸引成长中的青年,激励青年的利益追求,促使他们为优化自己的生活而积极地投入。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机会激励为青年参与提供广阔的平台和平等的机会。归属激励则是通过创造一个关心青年人、爱护青年人的社会,让青年人的成长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青年对社会的归属感,从而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目标激励,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们期待达到的成就结果,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参与动机,调动青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激励,也有经过努力可以取得更大成功的目标激励。

二是加强教育和指导,提高青年参与的能力。青年参与充满活力,年轻是青年的优势,但也容易受人利用。因此,社会要给青年正确的引导,既发挥青年的优势,又克服青年经验不够、能力不足的问题,使青年参与发挥积极的正向效益。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培养青年参与社会的生活技能以及对社会规范、生活目标和社会角色的指导,帮助青年走向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要利用好社区“大课堂”,可利用资源丰富、操作便利的优势,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各项活动。这样既提高了青年参与的频率,又在实践中锻炼了青年的参与能力,还能增强青年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总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与途径,基本形成一整套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民主政治教育立体交织、有效覆盖的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青年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

三是整合社会力量,拓宽青年参与渠道。青少年组织是青年参与得以有效实现的关键。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组织不仅是青年群体利益的代言人和权益的维护者,而且是青年参与的领导者、指引者和开拓者,还是青年参与的桥梁、途径与渠道。[5]此外,民间社团组织和非政府青年组织的兴起和发展,为青年参与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参与空间。截至2005年第二季度,中国正式登记注册的非政府组织达到31.5万个。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估算,我国非政府组织总数在300万个左右。社团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青年提供了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了青年与政府之间的积极互动,积极促进和推动青年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参与。当前,网络参与成为青年参与的重要形式,虚拟社区成为青年参与的重要载体。虚拟社区是青年借助网络形式表达共同的利益诉求,它有传播速度快、即时性强等极具杀伤力的社会效应。网络参与已成为青年参与最为自由的平台和最为便捷的途径。

四是完善政策规范,引导青年参与良性发展。现代社会,公民参与的权利由政府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定和保障,社会参与机制就是法律和政策对公民参与权利与义务的具体规定的集成。青年参与的良性发展需要政策法规的保障和制约。首先,要在法律和政策上确认青年参与的权利,切实保障青年参与权不受侵犯。1994年3月,政府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增加了有关青少年方面的内容,在青少年的教育、权益保障、参与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目标和行动纲领。其次,通过支持和鼓励性政策,为青年参与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目前,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为青年社会参与提供了动力,政府积极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比如,公务员制度改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出台,为青年在政府机构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激发了青年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

(三)完善管理青年事务的专门机构和组织,通过青年组织保障青年先锋作用的实现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青少年事务因为其主体成长发展的高度动态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世界青年事务的发端源于国际社会就青年作用、青年群体特殊性、青年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形成的共识。实际上,青年事务有着丰富的内容。青年事务是指围绕青年成长成才、生产生活等基本需求和青年群体生存发展的状况,政府和社会组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在行使青年教育、监督、管理、保护、发展等职能过程中所涉及的综合性服务事项。正因为青年事务的日益复杂化,最初由青年社团来承担的模式已经远远不够,完善管理青年事务的专门机构和组织势在必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专门设立青年事务的管理、协调、服务机构。归纳起来有四种类型:一是政府成立专门的青年事务管理部门;二是将相关部门合署办公,如体育与青年部;三是建立政府总统府(总理府)内设的专门机构,如日本的青年对策本部;四是设立青年事务委员会,由多个部门参与。[6]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共青团的任务之一是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这就给青年事务的科学有效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是政府青年事务涉及有关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法律、政策的研究制订;青年福利服务的财政支持、建立协调组织、机制建设等项基本内容,共青团缺乏相应的法律地位和清晰的授权;二是共青团作为青年的群众组织,负有代表、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权益的社会职能,一定意义上,这种角色带有非政府组织色彩,与政府职能存有一定的矛盾,甚至冲突。

因此,在目前青年工作框架下,创新共青团组织及其工作,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是处理好青年事务的首要任务。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共青团员7,214.6万人,基层团委19.9万个,团总支22万个,团支部249.1万个。2006年又新增团员135万人。③以共青团为核心,中华青年联合会、中华青年企业家协会等全国性青年社团为辅助组织,在积极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年事务,承担政府委托的有关青年工作事务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创新共青团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把服务青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实现青年事务管理的和谐和可持续。首先,密切共青团与青年的联系,了解青年的需求,用共赢战略整合社会资源,服务青年。其次,理顺共青团与政府、党的关系,即要明确共青团的定位。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④。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不是去简单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而是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其性质是服务性的社会公共行为,而非强制性的行政行为。共青团组织将更多从事激励青年成才、发挥青年潜能、树立青年形象的任务。其次,建立党政统筹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在北京、上海等地已成立党政统筹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要求党政有关部门负责参加,定期听取关于青少年、青少年工作的汇报,制订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决议,督促职能部门逐项落实。这是一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应该坚持。青年工作联席会议以市委主要领导挂帅,市委主管领导和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党政职能部门参与。每年召开一至两次专门会议,审议、制订青少年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对青少年发展的重大决议,对于青年事务管理和青年组织工作都有战略指导意义。最后,着手理顺青年工作的各项内容与相关机构的关系。或设立青少年事务综合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如日本的青少年对策本部直属首相府,它负责调查研究青少年的现状与问题,制定关于青少年的政策,推进和调整政府各部门关于青少年的措施,主管青年的国际友好往来。青少年对策本部由首相亲自担任本部长官。出于精简机构、节约成本的考虑,有学者建议我国在民政部下设青年事务局,综合管理青年事务;或加大对共青团组织的行政授权,给予这一组织更多的处置青年事务的相应权力,增加这一组织为青年办实事的能力,在共青团内部,则在部门设置和分工上更清晰地将党的青年工作与政府的青年事务区分开来。

三、青年先锋的养成需要自身的历练

发挥青年的先锋作用,需要青年自身的努力和提高。

(一)敢想敢为,努力做时代的“弄潮儿”

青年人敢想敢干,最少保守思想,最少清规戒律,也就最易做出成绩和业绩,一些“青年俊杰”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要发挥先锋作用,青年人需要珍惜人生中最可宝贵的阶段,敢于打破禁锢,敢想敢为,充分地展现自己人生最精彩的一面,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青年人要立大志,争当青年俊杰,做时代的“弄潮儿”。不做斤斤计较的小商人,而要做有实力的实业家;不做循规蹈矩的行政机器,而要做有作为的政治家;不做领薪水、混日子的教书匠,而要做敢于占领学术顶峰的大学者;不做架子十足的青年官员,而要做有感召力的青年领袖……青年需要戒掉好高骛远的骄气,戒掉郁郁不得志的怨气,戒掉唯利是图的俗气,做敢想敢为、能拼能闯的青年俊杰,成长为在国家关键行业、在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领域中的顶尖人才。为此,最重要的是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努力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又不断丰富生活世界,强调个体价值的同时又注重社会参与;力求科学性、技术化的同时,又不忽视人文性、人本化;关注现实利益的同时,又不遗失终极追求。最终,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实质性进步的同时,又促进了作为主体的青年自身价值的不断丰富与充分实现。

(二)坚持人民利益方向,努力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

百年中国青年运动史是一个爱国主义的运动史,是一个青年和人民大众共奋斗的运动史。上个世纪初,在中国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从孙中山到恰同学少年的毛泽东、周恩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青年作为主要力量,改变了中国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今天,这一代青年人与一百多年前的先辈一样,面临着祖国繁荣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期。而社会的发展为青年个体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青年人可以畅快地表达自己的发展愿望,设计自我发展的方向和计划。如何处理发展自我与作为社会的关系,也随着时代变迁,成为今天青年发展成长的关键问题。青年人只有紧紧地把握人民利益的方向,在“大我”的奉献中实现“小我”,处理好发展自我与服务社会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成功,也才能成就青年的先锋模范作用。事实上,坚持人民利益方向,为大多数人的利益奋斗不仅是共产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其实也是当今世界普世的进步价值。坚持人民利益方向,有利于青年辩证地处理自我与他人、权利与义务、理想与现实、眼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达成个人奋斗与推动社会的和谐、青年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和谐、青年团体与社会其他团体之间的和谐,最终促进青年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所以,坚持人民利益方向为青年发挥先锋作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扎根基层,努力做“草根英雄”

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是青年争当先锋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认识到,要想做出一番大事业,要想获得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辉煌,必须要读懂“中国”这本书。一方面,青年俊杰、先锋的草根味越来越浓,不少青年人在基层建功立业。比如获得第17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的人中一半是普通群众,像记者赵亚辉、医生李春燕、辅导员洪战辉、导游文枝花和教师侯晶晶等。另外,在农村还活跃着一批“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增添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基层为青年发展、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多的国家栋梁在基层积累了执政治国的基础和经验。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同志,当年就是下乡知青,当过“村官”。习近平于1969-1975年期间,是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知青、党支部书记。李克强在1974-1976年期间是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知青,1976-1978年任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们都经过了农村的艰苦锻炼,并因此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的基本国情。另外,基层、草根也是创新的源泉。草根性是文化创新的深厚土壤。《诗经》、《国风》都是底层人民的欢歌和哀叹,当代饱受民众欢迎的影视节目也都是反映农村、城镇芸芸众生点滴生活喜怒哀乐的“草根性”作品。技术创新也离不开草根。技术创新的灵感来自于草根经历,创新的根基来自于深厚的草根文化传统。苹果公司的创办者史蒂文·沃兹尼亚克和史蒂文·乔布斯都生长在具有技术创新文化传统的硅谷一带,两人都有共同的电脑爱好,还都参加了“电子爱好者俱乐部”之类的草根组织。宽松的创造环境,激发兴趣的草根组织使得他们有了丰富的创新灵感。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调整,青年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其中一个因素就来源于青年自身的就业观念,过分看重大都市、过分偏向大机关大企业,排斥基层、排斥农村,这不仅影响青年群体先锋作用的发挥,也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发展。因为越来越多的事例已经表明,如果青年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扎根基层,做“草根英雄”;脱离“草根”,青年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青年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也是一个最具活力的话题。青年的发展依靠社会提供平台,但更需要青年自身的清醒与努力。每日日出日落,新陈代谢,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未来在青年手里,希望在青年身上;报章上“80后”、“御宅族”等话题频现,时时刻刻在告诫社会,这个群体不可忽视,这个群体的事情需要认真研究。

注释:

①参见翟青:《创新力人格特质及其测量方法研究》。

②中国人口网2007年12月24日http://www.chinapop.gov.cn/rkxx/ztbd/t20071224_115510828.html

③参见中国共青团网站,http://www.ccyl.org.cn/

④参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标签:;  ;  ;  ;  ;  ;  ;  ;  ;  ;  ;  ;  

论青年团体的先锋作用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