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鹏通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德州 253500
摘要:交通流量和荷载的不断增大,对道路资源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而城市道路资源由于规划大多较为落后缺少前瞻性,难以跟上交通形势的发展,造成城市道路长时间处于极限运行状态,道路病害也不断出现,并呈现数量多、种类广、程度深、发展快等特点,现在沥青路面已经变得随处可见,沥青路面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详细的论述了沥青路面常见的一些问题,对它们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并且归纳总结了一些防治措施。
关键词:路面常见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高速公路建设是道路建设的关键环节,高速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沥青路面受到损害的现象,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沥青路面损害问题是比较常见的,也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沥青路面损坏严重的缩短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加大了行车的风险性,因此必须对沥青路面进行养护和危害治理,这也给道路养护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2、城市道路常见病害
2.1裂缝
裂缝是城市道路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路面早期破损的主要形式之一。路面裂缝能使水进入道路内部,软化基层甚至路基,导致道路承载能力减弱,加速道路破坏。道路裂缝大致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3种。横向裂缝主要是指裂缝沿道路横向分布,是道路裂缝的主要形式;纵向裂缝是指裂缝沿道路纵向分布;网状裂缝是指先沿轮迹带产生多条平行纵向裂缝,随后在纵向裂缝间产生横向或斜向的连接裂缝,网状裂缝又称为龟裂。
2.2沥青路面的车辙
车辙是路面的土基层和结构层在行车载荷的作用下补充压实,导致路面结构层材料的侧向滑移所产生的永久变形。影响车辙深度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沥青混凝土本身以及沥青路面结构的内在因素以及气候,交通量等外在因素。
2.3泛油
由于沥青从混凝土层的内部及下部向上移动,会导致其表面沥青较多,将这种现象称作是泛油,这种现象在新建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通车后的第一个高温季节非常的常见,尤其是在连续多天的高温环境中,如果有大量的车辆通行,很容易导致沥青混凝土内部具有过多自由的沥青向上移动,导致泛油现象的产生,在油石比偏大的地区尤其的明显,通常情况下,泛油只出现在行车道上,并且是呈间断式的片状分布。
导致沥青混凝土路面上泛油出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1)集料的含水量的变化,导致其含油率增加;(2)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导致出现集料变化、沥青用量没有变化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偏粗集料的用油量应该小于偏细集料的用油量,如果在实际应用中,集料变粗,而其用油量没有减少,就会导致用油量偏多的现象出现;(3)在沥青混合料的设计过程中,虽然其设计的配合比满足相关规范及马歇尔试验,但是与实际的工程施工需求不相符;(4)由于受到水破坏的影响,导致中下部的沥青上浮.
2.4松散
路面松散是指由于结合料粘性降低或丧失,路面集料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松动脱落的现象,脱落面积在0.1m2以上。松散是城市道路表面的病害,多出现在行车荷载作用的轮迹带位置[8]。
2.5沥青路面的坑槽
坑槽主要包括坑洞,翻浆,辄槽。在温度和行车载荷的作用下,水分逐步渗入到沥青和集料的界面上,导致集料粘合力下降,从而使路面被破坏。导致水损害的主要有设计,施工,材料,土基等。
2.6塌陷的成因
城市道路塌陷的主要原因有管道(如水管)开裂造成道路材料产生较大的竖向位移形成塌陷、基坑工程产生较大侧向位移引起道路塌陷、地铁盾构施工土压力不平衡造成塌陷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近年来城市中大规模的地下工程施工所引起的道路塌陷占到了非常大的比例,而且其危害的严重程度也非常大,因此必须加强对地下工程的预报和监测。
3、城市道路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3.1裂缝的防治措施
在道路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如地基土比较软弱应采取必要的地基处理措施,如水泥搅拌桩处理、灰土换填等,避免因路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产生裂缝。对路面结构应合理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加强施工质量控制,避免产生裂缝。道路管理中应加强对超载和重型车辆的管理和限制。
而一旦产生道路裂缝,首先应调查裂缝类型、大小和分布情况等。对横向裂缝如裂缝较小可暂不处理,较大时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处理。对于纵向裂缝应先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渗和排水措施避免裂缝进一步发展扩大。对于网状裂缝,若裂缝较为细小应及时修补,避免渗水造成基层破坏;若是由于基层软弱造成的裂缝应挖除基层,重新铺筑强度高水稳定性好的基层;若是由于路基软弱所引起的裂缝,应翻挖对地基重新加固处理。
3.2车辙的防治措施
对于车辙的预防,应选用优质沥青,并可在沥青中掺加各种类型的改性剂,以提高其性能指标。另外,还应严格控制混合料级配、注意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抗疲劳性和低温抗裂性。在道路施工时,要按照规定进行道路的碾压。对于车辙产生后的治理,如因面层和基层间有不稳定的夹层而形成的车辙,应清除面层和夹层后重新做面层。若基层强度不足,水稳定性差,基层局部沉降而产生的车辙,应先处治基层再做面层。对于受横向推挤形成的横向车辙,如果长期稳定,可以削平波峰,在波谷部分进行加热,适当的松懈,喷洒沥青并填补沥青混合料找平压实,再进行加固处理。
3.3泛油的防治措施
对于泛油的预防,应严格控制混合料的组成,避免沥青用量过大。此外,还应严格控制路面的施工质量,尽量避免雨水渗漏。对于泛油的治理,若有轻微泛油,可撒粗沙并进行碾压;如泛油比较严重,可先撒5耀10mm的碎石,然后用压路机碾压,稳定后再撒粗沙进行碾压;倘若面层含油量高,泛油严重的路段,可先撒10耀15mm的矿料,用压路机压入路面,待稳定后,分次撒5耀10mm的矿料,碾压成型。
3.4松散的防治措施
对于松散病害的预防,首先在材料选择上应选取材质坚硬、粗糙、耐磨、嵌入啮合作用好和与沥青粘结好的集料。对于细集料的矿粉掺量和含泥量要严格控制把关。如骨料呈酸性应添加适量的石灰粉或抗剥落剂来保证混合料的抗剥落性能。其次在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温度和压实度,并保证混合料均匀分布,避免松散病害的出现。出现松散病害后,一般可先将松散部分清除,然后填补混合料进行处理。
3.5坑槽的防治措施
对于坑槽的预防应严格选用原材料,保证集料与沥青的良好粘结,重视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防水,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此外,在道路运营管理中应加大对超载车辆和污染的治理。坑槽出现后,应及时检查和修复,保证排水设施的正常工作,在出现路面裂缝等轻微病害后应立即封堵裂缝,对表面细颗粒剥离、沥青油份丧失时应采取微表处理、加铺磨耗层等措施。对于较大的坑槽应清除或铣刨后回填沥青混合料。
3.6塌陷的防治措施
对于道路塌陷的预防,管道工程施工时应保证管道下方回填密实,可以采用灌浆法或砂石填充法;塌陷出现后,对管道工程可采用局部灌浆法修补并用细砂、粘土按一定比例换土回填。对于地下工程产生的塌陷,应将塌陷的土体清除,回填性质较好的材料,如灰土、砂石并碾压密实,甚至可以回填混凝土处理。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在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推动了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但随着车辆的数量逐渐增加,给公路的承载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为了保证公路的质量,延长公路的使用期限,加强对公路的养护是非常重要的。沥青混凝土由于其拥有诸多优点,因此在公路建设之中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章利.沥青路面常见病害成因分析与养护措施[J].科技视界,2015(09).
[2]周海涛.沥青路面常见病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学,2014(07).
论文作者:马国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裂缝论文; 沥青论文; 道路论文; 路面论文; 病害论文; 车辙论文; 沥青路面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