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输液室 浙江 310003
摘要: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一项治疗方法。小儿在3周岁以下,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适用头皮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减少患儿的痛苦,同时也减少输液时液体渗出的发生,降低血管刺激,保护患儿的血管,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本文从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前准备、穿刺的技术要领以及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后护理进行阐述。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护理
引言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由于小儿心智发育不成熟,恐惧、多动不合作,四肢不易固定,对3周岁以下的患儿多行头皮静脉穿刺。小儿头皮静脉一次穿刺成功不但可以促进患儿康复和护患关系,而且能够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及心理压力。本人根据自身数年的临床经验和实践,就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与固定技巧总结如下:
一、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前准备
1、备皮准备工作
要想使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工作进行的“快而准”,首先就要提高对备皮工作的重视。在进行备皮工作的时候,需要小心谨慎,备皮应彻底,不可将小儿头皮剃破,注意避开原有受损感染部位,尽量将备皮范围大些,做到一人一剃刀。皮肤消毒不宜用碘伏,因为碘伏着色和略带油性,不利于看清头皮静脉和粘贴胶布,临床多用75%酒精溶液。
2、用物准备
配好的药液、型号为24G×19mm留置针、无菌透明敷贴、消毒液、胶布、剃刀。
3、护士的准备
患儿哭闹时,患儿否认家长心情焦虑,心疼孩子遇事易激动的情绪会影响护士的操作,因此作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里状态,集中精力,沉着镇静,从容不迫。同时做好一切物品准备。
4、患儿及家长的准备
一些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头皮进行静脉穿刺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速度,对头皮静脉穿刺治疗采取抵制态度。所以,相关医护人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与疏通,告知他们小儿头皮穿刺的操作过程及重要性,让家长能够消除顾虑,与医护人员进行积极配合。由于在对小儿进行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的过程中,难免会给患儿带来疼痛感,当患儿因此哭闹的时候,家长不能为了安抚孩子而给孩子喂奶,否则会造成孩子恶心呕吐甚至窒息等情况的发生。医护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与教育,也能减少纠纷的发生。
5、对患儿的头部进行加固
由于低龄幼儿的自制力发育还不完全,当他们看到医护人员手中持有的针头时,必然会产生恐惧,第一反应就是哭闹,抵抗治疗。因此,在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医护人员要注重对患儿的头部进行加固,避免患儿在头皮穿刺的时候由于晃动而造成“鼓包”或者穿刺偏离现象,争取一针成功进行头皮穿刺,从根本上降低患儿的疼痛感;医护人员要对年龄稍大的患儿加强心理护理,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6、穿刺血管选择
静脉穿刺前,为防止误穿,要对动脉与静脉鉴别。头皮处的毛细血管分布一般比较密集,静脉基本都处于浅表层,手指轻按并不会产生波动感,而动脉的位置一般都处于深层面,一旦穿刺穿破的是动脉,患儿血液会立刻进行回流,医护人员在对血管进行药物注射的时候,会感受到很大阻力。从整体的解剖角度来说,头部的额正中静脉位置固定不易滑动,穿刺成功后易于固定,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首选部位。而位于耳屏前上方的颞浅静脉和耳后静脉等都适于静脉输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要领
可以用“浅”“紧直”“见血停”“连接管试”来总结。
1、浅
小儿头皮静脉比其它外周静脉血管要浅,特别是越细的头皮血管更浅,所以开始进针时要掌握好进针的角度和深浅,穿刺时右手持针,左手绷紧头皮,针头斜面朝上与皮肤成10°~15°夹角进针,直接穿过皮肤刺入静脉,且要注意头皮血管浅的特点,否则易垂直穿透血管。
2、紧直
小儿头皮静穿刺时要用左手将血管及其周围的皮肤绷直绷紧,同时要尽量选择较直的血管进针。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向心方向或离心方向均可,而不应从血管中段开始穿刺,要有计划的选择血管,合理的使用血管。
3、见血停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一见回血千万不能再继续进针,而要立即停止进针,否则易穿刺失败。若误入动脉,则出现冲击状的回血,此时应迅速挤压输液器的胶管,目的是让血流入血管,然后返折输液器的连接管快速拔针,按压约5分钟,同时向患儿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4、连接管试
进行小儿头皮静穿刺操作时,有时自已明明感觉有落空感,头皮针进到血管里面了,但就是不见回血,这时可以用手捏输液器的连接管拭,看有没有回血,这是因为小儿头皮血管比较瘪,再加之头上又不能扎止血带,或是针头贴到血管壁上的缘故,况且小儿头皮静脉又穿行于颅骨骨缝内,无法阻断静脉血流,所以不易出现回血。若因血管细小或充盈不全无回血者,可试推少量液体,如畅通无阻,皮肤无隆起及变色现象,且点滴顺利,证实穿刺成功。
三、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后护理
1、严密观察局部反应:患儿使用留置针期间,应加强巡视,认真细致地检查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触痛、渗血、渗液、脱落等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要告诫家长在患儿翻身、活动时要保护好留置针,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留置针套管部一旦脱出,不能重新送入,应及时拔除,以防发生感染。
2、正压封管:每次注药输液后,均用生理盐水2~3ml封管液封管。推注时速度宜慢,余0.5ml左右封管液时,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边推封管液边退针,以做到正压封管。如间隔时间长又不输液时,>12h重复封管1次。
3、常留置时间:无并发证发生留置7天。天气炎热,为安全起见,留置>5天即给予拔管。发现穿刺部位有异常即予拔管。
4、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大或过小,固定不牢,患儿骚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外渗。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重者出现局部组织坏死。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选择好穿刺部位的血管,根据血管的粗细和输液的滴速要求选择留置针。一旦发生液体渗漏,应立即拔管,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
(2)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与无菌操作不当、药物和导管的机械刺激,以及留置针使用等因素有关。因此,要遵守无菌操原则。输液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滴速要慢。封管前用适量的生理盐水冲管,可杜绝或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持续刺激,避免引起静脉炎。要尽量避免患儿卧于穿刺侧,以免压迫导管,使静脉回流障碍,增加静脉炎发生率。本科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超过5d,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拔管,等止血后进行局部热敷处理。
(3)皮肤过敏反应:有些小儿对敷贴产生过敏反应,局部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现象,应立即拔除留置针,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局部用3%双氧水、碘伏消毒,3~4次/d。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工作中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护理工作。给予小儿患者实施静脉留置针穿刺,可以高效保障患儿静脉的通畅,这样不仅可以保障患儿的合理用药,还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巨大痛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秉着热情、爱心、责任心,并配合娴熟的穿刺技术对患儿实施静脉穿刺,这样可以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合理正确地对患儿实施护理,使患儿缩短住院日期,从而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向平.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41.
[2]王海玲.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4):190.
[3]王冬梅.护士心理干预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104.
[4]周莲凤.浅析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与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7):1532-1533.
论文作者:叶丰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8
标签:静脉论文; 头皮论文; 小儿论文; 患儿论文; 血管论文; 局部论文; 家长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