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栋[1]2001年在《河北省粮食生产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粮食生产的波动必然会引发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所以建立粮食生产安全预警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大多数粮食安全预警都是针对全国而做的,本文对河北省的粮食生产进行了预警,可以作为政府部门制定宏观粮食政策的依据。 本文根据经济波动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和预警理论,运用灰色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计算手段,首先,在分析河北省粮食生产的历史的基础上,对河北省的粮食生产波动进行了分析,经分析可知河北省粮食生产存在波动。并在此基础上,筛选了河北省粮食生产预警指标体系,共涉及粮食价格等23个指标。并将这一指标群划分为先行、同步和滞后叁类。根据该指标体系,本文运用扩散指数法、预警灯图法对河北省的粮食生产进行了预警,并分析了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截止到1998年河北省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2917万吨,河北省的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未来河北省粮食生产的形势并不容乐观。河北省粮食生产先行扩散指数已经开始下滑,预警灯图也显示在九十年代末期粮食生产出现两次中度警情。另外,通过分析可以认为河北省的粮食生产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省的粮食生产。针对预警的结果,论文的最后部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作为促进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依据。
杨华[2]2008年在《河北省粮食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有着无可比拟的政治社会意义。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事关我国国家安危、经济进退、民生祸福以及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当前河北省粮食供求基本实现平衡有余,但中长期仍存在较多问题,应采取有效对策措施加以妥善解决。本文分析明确了粮食安全的定义、内容、要求、评价指标等,剖析了理论界的关于粮食安全的观点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通过大量调研获取了河北省粮食生产、粮食消费和粮食供应的大量翔实数据,结合当前及未来的粮食供求态势,研究了河北省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应用有关粮食安全理论分析了河北省粮食安全的内涵、现状和不安全因素,明确提出了河北省粮食安全存在着粮食供求存在结构性、区域性矛盾,有效需求和粮食转化量较低,劳动生产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粮食缺乏市场竞争力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新的粮食安全观,建立和健全粮食安全的保障体系、决策机制和长效机制及在实行粮食直补的同时进行价格支持和建立高效率的流通体系等观点和方法。总结了河北省加大惠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依靠科技支撑等营建粮食安全保障的实践。
吕新业[3]2006年在《我国食物安全及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主要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安全状况,利用VAR模型对我国及各省份的食物安全相关指标进行预测,之后,再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合成食物安全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食物安全预警,输出预警结果,并从四方面展开具体研究: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生产与供给状况、中国食物消费状况及对我国粮食库存的估计。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食物安全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定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作物的生产与肉类、水产品和蔬菜相比,粮食生产的阶段性波动幅度较大,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波动幅度与粮食产量波动基本一致;肉类、水产品、禽蛋类、蔬菜和水果类产量波动幅度小,呈持续上升趋势。从消费方面看,随着人们生活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向小康进而到富裕水平的过渡,食物消费由严重短缺向数量增加、质量提高、相对稳定方向转变。人均口粮、蔬菜的消费量逐步下降,而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在逐步上升。农民今后对口粮和蔬菜的需求将以缓慢的速度下降,对动物性食物的需求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城镇居民对口粮的需求将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对蔬菜的需求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对肉类的需求减缓,对水产品的需求将以稳定的速度增长。 第二部分是食物安全预警机理及指标体系。在总结国内外经济预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绘制了食物安全预警流程图和确定警限,并绘制了食物安全相关指标的历史波动图。研究结果证明,在粮食产量方面,经济发达省份波动幅度比较大,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大城市城市化步伐推进比较快造成的。相反,经济落后地区波动幅度较小。总体而言,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的波动幅度相对比较稳定。与粮食产量波动相仿,各省份粮食播种面积呈现类似的波动趋势。 第叁部分是食物安全预警实证研究。在确立食物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全国及各省份食物安全进行预测与预警,并输出了预警图。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国食物安全状况一致保持在无警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政府一直对粮食生产抓得比较紧,同时由于消费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保持了较高的食物安全水平。但是2000年我国粮食出现了近10%的减产,导致我国食物安全等级急剧下降,由无警变为中警。近年来,由于我国耕地锐减、粮食减产、消费水平提高,以及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我国食物安全等级下降,但仍然保持在紧平衡状态。 第四部分是农业政策对食物安全影响研究。在总结了历史上制度变迁与食物安全政策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农业政策对食物安全影响的机理,分析了农业政策效果测定的模型及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各农业政策变量对食物安全影响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政策变量对食物安全的影响呈正反两个方向,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农产品生产价格对食物安全的影响为正效应,城市化水平为负效应。由此可知,提高农业总产值和种植业产值,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支持农产品生产价格等有利于国家食物安全;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耕地等农业资源被占用,非农人口急骤增加,使得食物安全隐患凸现,所以应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消
张彩霞, 吕伟彩[4]2010年在《区域粮食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研究国内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及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粮食生产及安全的实际情况,建立区域粮食安全预警的指标体系,为评价区域粮食安全状况及进行预警提供参考。
杨超[5]2006年在《河北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作为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它更是一个事关国家安危、经济进退、民生祸福以及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河北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粮食消费大省,其粮食安全保障如何,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全国粮食安全也具有较大影响。当前全省粮食供求基本实现平衡有余,但从中长期看,河北粮食安全仍然存在诸多隐患和风险,应采取有效对策措施加以妥善解决。本文运用系统工程思想,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河北省粮食安全内涵的基本点及粮食安全的现状和不安全因素,应用有关理论对河北粮食安全的现状、存在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障河北粮食安全的若干对策和建议,并结合河北省粮食安全实践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通过调研与搜集,获取了河北省粮食生产、消费和供应的大量数据,为分析河北省粮食安全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通过分析粮食安全的内涵、外延、要求等,提出了外贸依存度、粮食储备水平、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等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并综合分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观点。3、结合河北省当前的粮食供求态势和未来的供求趋势,研究了河北省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河北省粮食安全的相关因素和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4、结合上述分析,提出建立新的粮食安全观,建立和健全粮食安全的保障体系、决策机制和长效机制等,提出了在实行粮食直补的同时进行价格支持和建立高效率的流通体系等观点和方法。5、最后结合河北省营建粮食安全保障的实践,就河北省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王菁[6]2013年在《城市粮食安全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食问题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头等大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保证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平稳有序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保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突发事件的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是一种公共产品,无法由市场自行提供,需要政府部门利用“有形的手”进行数量控制、价格干预等宏观调控。近几年部分城市出现食用油涨价引发抢购、食盐因为谣言引发抢购等事件表明,在全球和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整体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下,城市粮食安全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城市粮食安全除了受世界、国家粮食安全形势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在抵御粮价波动方面更为脆弱等。城市粮食安全保障措施同样也与国家粮食安全对策侧重点有所不同,特别是在时效性方面需要更高的要求,以提高应对市场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粮食安全对策研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上海是我国粮食主销区之一,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300万,粮食安全是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上海耕地面积少,增产潜能有限,粮食市场对外依存度高,受全国粮食产需、库存的大环境影响明显,同时,上海粮食价格市场化程度高,价格波动敏感,居民家庭存粮少,易受突发事件影响,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压力较大。上海粮食部门利用现有的粮食产需、粮食进出口、粮食库存、粮食市场价格等基础数据,整理分析和挑选有代表意义的指标,建立一套预测和判断粮食市场供应形势和价格走势的预警系统,将危机的预测、处理等步骤整合成一个规范化、流程化的系统,对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况进行事先预测。通过建立以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为基础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使政府部门在进行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时,对粮食市场安全情况进行预判,大幅提高政府部门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响应速度,提高城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粮食和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及其属性,介绍了与粮食安全问题戚戚相关的供求均衡和危机管理理论,在此基础上,为描述城市粮食安全的外部环境,本文对目前国际国内粮食安全形势作了简要阐述,并对城市粮食安全的特点进行分析,对目前主要采用的粮食安全对策进行阐述和分析。本文将以上海市为例,介绍其通过建立以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为基础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来保证城市粮食安全的做法。案例中介绍了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情况和设计思路,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对城市粮食安全对策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刘帅[7]2011年在《怀来县耕地资源预警研究》文中提出耕地资源安全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国家最基本的战略资源之一。耕地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最有力的保障,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处理好耕地资源供需平衡、保障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确保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怀来县所处地理区位和未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对其已经确定发展方向,新的发展方向必然给资源环境提出新的要求,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资源占用需求的同时,保护好耕地资源,使耕地资源处于健康、安全的发展状态,将是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因此,对该区域耕地预警系统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耕地资源预警文献资料基础上,从区域耕地资源安全角度出发,以粮食供需平衡为基础,对耕地资源预警系统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在定性描述耕地资源安全及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耕地资源预警研究的技术体系和研究方法。在耕地资源时空变化格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耕地压力指数和相对生产能力供需系数为目标预警系数的双重预警模型,并在警度刻划上进行了逐级定义。采取数理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等研究方法,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从理论、方法、指标体系及预警技术等方面对耕地资源预警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区域耕地资源健康运行的对策措施,以期对耕地资源安全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进一步理解了耕地资源预警概念“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耕地的未来状态进行预测,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并提出防范措施的一种管理活动”。(2)采用了黄色预警方法,建立了耕地资源预警指标体系,确定了目标预警系数,构建了耕地资源预警模型,划分了预警警度级别,判定了研究区域耕地资源安全警度,作出了分析警情。(3)怀来县2011-2017年耕地总供给量小于耕地总需求量,耕地资源警情为重警;2018-2020年耕地资源安全状态为无警;耕地资源安全情况在逐年好转。(4)怀来县2015年有171个村庄耕地资源存在巨警系统表现为K≥0且-1≤R≤0;16个村庄耕地资源存在重警系统表现为K≥0且R≥0;3个村庄耕地资源存在严重巨警系统表现为K≥0且R <-1;2个村庄耕地资源存在轻警系统表现为K <0且- 1≤R≤0;88个村庄耕地资源存在无警系统表现为: K <0且R≥0。(5)怀来县2020年有131个村庄耕地资源存在巨警系统表现为K≥0且-1≤R≤0;18个村庄耕地资源存在重警系统表现为K≥0且R≥0;3个村庄耕地资源存在严重巨警系统表现为K≥0且R <-1;127个村庄耕地资源存在无警系统表现为: K <0且R≥0。
郭莉雯[8]2013年在《东莞市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东莞原来是农业大县、粮食大县,粮食除了自给外,还大量地向外地输出粮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使得东莞从一个原来只有10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演变成拥有过千万人口的粮食消费大市。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粮食由原来的自给有余、大量外调,演变到目前几乎全靠外地粮源的消费大市。为保障粮食安全,东莞市大力推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包括:扶持民营粮食企业发展,壮大粮食流通产业主体;培育粮食专业批发市场,完善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节点;科学规划粮油产业集聚区,推动粮食流通产业跨越发展;推进主食产业化发展,提升粮食流通产业附加值;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巩固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基础。目前,东莞市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如粮食产不足需,自给率低;粮食需求逐年增加,产需缺口不断扩大,总量平衡压力大等等。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粮食生产方面,耕地资源的约束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的自给保障,水资源短缺,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粮食流通方面,粮食储备结构有待优化,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需要重视;粮食消费方面,人口增长是粮食需求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粮食间接消费增长较快,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在借鉴国外(日本和美国)和河南省确保粮食安全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东莞市实际情况,对保障东莞市粮食安全提出几点对策建议:1、通过全面落实稳粮惠农政策、着力扩大粮食生产空间、切实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和扎实开展粮食生产服务,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通过加强粮食质量管理、优化粮食储备结构和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3、通过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强化对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加快完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推动主食产业加快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粮食产销合作机制,完善粮食流通机制;4、通过加强粮食统计和粮情监测分析、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和健全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应急体系;5、通过减少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损失、杜绝餐桌食物浪费和发展粮食适度加工,加强粮食消费管理。
李梦觉[9]2009年在《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探讨创建我国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对湖南粮食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期为研制湖南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指标系统提供借鉴。
马腾[10]2008年在《河北省棉花生产预测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北是产棉大省,属冀鲁豫新四大棉区之一,其棉花种植业和棉花纺织业是河北省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棉花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棉区群众的生活,也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由于受政策、气候和国际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河北省棉花生产波动频繁,给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及国家财政均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建立科学合理的棉花生产预测及预警体系,把握棉花生产的发展趋势,从而即时制定相应的对策,降低棉花生产的波动性,对河北省棉花产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经济波动理论、经济预测与预警理论,首先,在分析河北省棉花生产历史的基础上,利用趋势分解法对河北省棉花总产量、单产和播种面积的波动进行了分析,得出各自的变异系数,其中,总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播种面积其次,单产的波动系数最小。同时,利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不同时期棉花单产和播种面积对总产量波动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999年棉花价格实行市场定价后,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波动的影响差异开始显现,前者的影响程度要明显大于后者。对棉花生产进行波动分析后,本文利用灰色预测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及二者的组合模型对1990年~2006年河北省棉花总产量进行了拟合,并对2007年~2010年的产量进行了预测。通过比较预测的结果,预测精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组合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最后,根据农业经济理论及棉花生产的相关理论,本文选取了37个影响棉花生产的指标,并利用时差相关分析法对指标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构建了信号灯预警模型和偏最小二乘法预警模型,并结合前面预测分析的结果,推断出今后几年河北省棉花生产的状况,针对不同的警情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参考所建立的预警模型,本文研制了棉花生产预警计算机软件系统,并对其功能,工作流程,总体设计思想作了较详尽的说明。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粮食生产预警系统研究[D]. 杨栋. 河北农业大学. 2001
[2]. 河北省粮食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D]. 杨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3]. 我国食物安全及预警研究[D]. 吕新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4]. 区域粮食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张彩霞, 吕伟彩.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
[5]. 河北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 杨超. 天津大学. 2006
[6]. 城市粮食安全对策研究[D]. 王菁.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7]. 怀来县耕地资源预警研究[D]. 刘帅. 河北农业大学. 2011
[8]. 东莞市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 郭莉雯. 广西师范大学. 2013
[9]. 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及启示[J]. 李梦觉. 商业时代. 2009
[10]. 河北省棉花生产预测与预警研究[D]. 马腾. 河北农业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