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道德教材中的体现--“人的教育版”与“苏仁”思想道德教材的比较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体现——人教版和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教材论文,人教版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苏人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09)09-0115-08

在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及时、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项迫切的社会任务。在众多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中,在教材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新课标实验教材(简称“人教版”)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新课标实验教材(简称“苏人版”)是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根据教育部2003年5月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发行的两套经典的教材,二者都渗透和体现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代气息浓厚,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有机融合,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和儿童的主体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体现

中国正发生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变革,社会不断开放,竞争日益激烈,多元文化和信息的摩擦碰撞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但“应试教育”仍颇有市场,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学习压力增大,厌学、逃学、考试焦虑现象严重;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普遍,这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初中生一般都是13-15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但“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1](P353)状态,导致心理矛盾加剧。基于以上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青少年学生出现了诸多心理问题和困惑,如不能清楚地认识和悦纳自我,轻生现象屡有发生,盲目“追星”,自信心不足,依赖性强;自我中心,逆反心理严重,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诸多困惑;学习压力大;行为失范,在生活上盲目攀比,情绪调控能力和意志力薄弱,经不起挫折和诱惑,缺乏责任心;等等。

人教版和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都顺应新形势下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依据新基础教育改革所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通过大量篇幅,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它们所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几个大的方面,具体体现为13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即:主题1,自我认识;主题2,人际交往;主题3,社会适应;主题4,学习心理;主题5,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主题6,自尊自信;主题7,自立自强;主题8,情绪的调节与控制;主题9,责任心的培养;主题10,培养正确的消费观;主题11,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主题12,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主题13,择业心理。另外,从整体上看,两个版本的教材都隐含贯穿了对好奇心、想象力、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具体内容见表1、表2)。

由上述两表可知,从宏观上看,人教版教材共20个主题单元、47课,其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有15个单元、26课,分别占该套教材总单元数和总课数的75%和55.3%,而苏人版教材共17个主题单元、58课,其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有11个单元、28课,分别占该套教材总单元数和总课数的64.7%和48.3%。因此,仅从单元和课的数量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所占的分量高于苏人版教材。从微观上看,两个版本教材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方面有相同之处,涉及11个相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但人教版教材未涉及主题5(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苏人版教材未涉及主题10(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即使对于同一主题的论述在内容上也有很大不同(具体见表1、表2),两个版本教材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如人教版教材在自我认识方面的教育力度较苏人版教材要大,而苏人版教材在学习心理和责任心培养方面的教育力度较人教版教材要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一课并不是单纯只讲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而往往是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的结合体,同时,每一单元和每一课也不是单纯只讲一个方面的心理内容,而往往是多个心理维度的融合,如人教版教材“学会拒绝”一课既体现了社会适应,又体现了意志力培养的内容,苏人版教材“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课既体现了自我认识,又体现了自信心教育的内容。另外,两个版本教材在具体阐述每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时,基本都坚持“三位一体”,即心理学知识、心理调节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特征。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呈现和表达

由于初中生生活阅历浅、接受能力有限,再加上学习兴趣的独特性,两个版本教材都没有直接呈现心理学的结论与理论,而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比较浅显和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和表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一)线索清晰、同中有别的编排体系

人教版和苏人版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编排都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2](P18)的要求,并且不同学习阶段突出了某些重点主题,淡化了过于严密的知识体系。这有别于传统教材的内容编排方式,增强了教材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但实际上各模块之间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同时,两个版本教材将学理上分开的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教育内容进行新的逻辑构建,实现了四者在生活主题上的有机整合和横向互动以及在成长逻辑上的纵向贯穿,形成了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结构体系。但两个版本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顺序与结构呈现出不同特点。

从纵向上看,人教版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依照初中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和生活逻辑,按年级先后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即自我意识(七年级)——人际交往(八年级)——社会适应(九年级),由近及远、由微观到宏观逐步展开,并且在这条线索的周围贯穿着学习心理品质、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苏人版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则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统一,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和学习心理等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分层次地多次重复出现、逐步拓展、螺旋式上升,例如,“人际交往”主题贯穿在三个学年中,并且以“与异性同学交往”(七年级)、“与父母、老师交往”(八年级)和“学会与人合作相处”(九年级)三个层次逐步呈现。另外,苏人版教材还隐含着一条纵线,即三个年级依次通过凸显研究性内容(七年级)、阅读性内容(八年级)、课外实践内容(九年级)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从横向上看,人教版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兼顾心理学知识、心理调节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三个方面,实现三者的横向互动。苏人版教材宏观上以初中生的生活主题为基础,以“我”为主线横向展开,即“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并行出现在同一年级,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教育在三个年级都有体现,涵盖学生特定成长阶段自身发展的多个心理层面,微观上同样兼顾了心理学知识、心理调节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二)丰富多彩、新颖别致的栏目设置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依托多样化的栏目设置来呈现,两个版本教材都根据各自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研究的不同结果设置栏目,以丰富多彩的小板块从多个角度呈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谓新颖别致、各有千秋,并且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具体栏目设置见表3)。

参照表3可知,两个版本教材在栏目设置方面有同有异。相似之处如苏人版教材的“信息点击”和“知识链接”与人教版的“相关链接”内容和功能类似,教材借助这些栏目,精选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相关而正文中又不宜展开的背景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帮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不同之处如人教版教材的栏目设置简约而不简单,并且三个年级基本一致,而苏人版教材不仅每课的栏目设置较丰富、新颖,而且三个年级彼此富有变化、灵活多样,该变化符合学生的成长逻辑和心理接受特点。

(三)立足实际、渗透融合的呈现视角

生活本身就是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因此,两个版本教材在以生活主题为统帅呈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融合了道德、法律和国情的视角,但人教版教材重在“课”内融合,而苏人版教材重在“单元”内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主题之间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因此,两个版本教材在呈现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同时,也往往兼顾其他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在探讨学习心理时,也暗含着对意志品质的塑造。两个版本教材在呈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同时兼顾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三个方面。最后,教材在注重多角度融合的同时,坚持了以一个角度为主的原则,如青春期问题,人教版教材主要是从自我认识的角度来讲的(欢快的青春节拍),而苏人版教材主要是从交往的角度来讲的(相逢在花季)。

(四)重活动体悟、引发心灵震撼的“动态”引导策略

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取向决定了教材不宜采用“注入式”的说教方式呈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而应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亲自观察和倾听社会,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社会中真实的人和事。两个版本教材均以活动和体验为主要载体来呈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安排了诸如采访、观察、调查、参观、收集资料、归纳与分类、体验、讨论与交流、演讲、合作、探究、报告、比较、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阅读故事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内心冲突,并在解决内心冲突的过程中获得心灵深处的体验和感悟,进而培养其心理调控能力。“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3]是这两个版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显著特点。注重活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让学生在活动实践和实际情境体验中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这一点可以从两个版本教材的栏目设置中看出,例如,人教版教材设置了“主题探究”栏目,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调查、分析、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苏人版教材设置了单元小课题研究、“对话”、“感悟”、“阅读感悟”、“交流”、“探究”、“实践”和“课外实践活动”等栏目,以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会感悟人生和探索社会生活。不同的是,苏人版教材所安排的活动具有年级差异,即随着年级增长,活动范围拓广,活动难度和深度逐渐增加,而人教版教材年级差异不甚明显。

(五)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表达风格

两个版本教材在语言表达方面一改过去教材那种生硬、教化的语言风格,而是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与儿童化的语言相配合,并且所选择的图画和语言材料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时代性和典型性,充满了灵性和情趣,易为儿童接受。教材的语言是以初中生的口吻来写的,如“让我们一起……”,贴近儿童生活;插图、漫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动眼神,是无声的视觉语言,它能把抽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活动化,给儿童以视觉冲击,起到书面文字所难以起到的效果。两个版本教材所选的图画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它们都是一些展示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和学习场景等的逼真图片、照片,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两个版本教材中的图画与文字结合得都比较到位、恰当,但相比而言,人教版教材的图画更逼真、更活泼,而且与文字配合得更到位、更贴切。

(六)喜闻乐见、异彩纷呈的版面设计

从总体上看,两个版本教材的开本适当,画面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色彩明快。同时,标题设计、排版格式、字体大小和字号变化、页面留白、行距字距、图片安排等恰到好处,非常有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同之处在于,人教版教材每一课标题上方都有一幅生动逼真的图片,集中提示了该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同时借画面引出问题,吸引学生进行下一步探究,而苏人版教材不具备这一特点;从色彩上看,苏人版教材的色彩更多变,同一本教材的各单元右面空白处涂有不同的色彩,增强了色彩的层次感,便于使用者翻阅相应单元,而人教版教材则不具备这一特点,都是以单一的白色印刷。

三、不足与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个版本教材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体现和呈现方面各具特色,都是教材中的经典,但也都存在一些不足。

(一)性心理和择业心理的教育都不够全面和深刻

两个版本教材虽然对性心理和择业心理都稍有涉及,但不够全面和深刻,尤其是苏人版教材对择业心理这一重要内容的涉及更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儿童的青春期提前,男孩的初次遗精年龄和女孩的月经初潮年龄都较十年前来得早,而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是由性问题带来的心理困扰加剧了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形成,如压抑、焦虑、忧郁、自卑、孤僻,甚至表现出强烈的嫉妒或反叛心理等,因此,教材应深入加强性心理方面的教育。九年级是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学生面临择业或升学的重大选择,很多学生为此倍感困扰,不知何去何从,因此,教材应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倾向,了解报考学校和未来职业的特点、要求,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为继续深造或今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教材的综合性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都体现了很强的综合性,如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的综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多个层面的融合,这对首次使用教材教学的教师是新的挑战,那些知识、能力过于单一的教师在教学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除了出版机构可以发行配套的教师用书帮助教师弥补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欠缺,教师培训机构也应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某些活动性内容的操作存在困难

有些活动可能会引起课堂纪律混乱;有些活动比较耗费时间,可能会打乱学校规定的课堂时间,有时需要调课,比较麻烦;有些活动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教材和教师应把活动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收稿日期:2009-04-07

标签:;  ;  ;  ;  ;  

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道德教材中的体现--“人的教育版”与“苏仁”思想道德教材的比较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