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地理总体回顾策略与方法_地理论文

2009年地理总复习策略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复习论文,地理论文,策略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总体策略:注重基础,讲求方法,注重实效,提高效率。以下是具体的思路和方法:

1.浓缩要点,构建知识网络

从总体上把握待复习的内容,将内容以知识网络结构的形式列出来,使之脉络清晰,在头脑中形成宏观的知识体系,重点突出,以提高复习的效率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层次明了、简洁。在地理复习中应特别重视基础知识的及时梳理、归纳,使之系统化,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使之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要注重运用图表、数据,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大多要作各种形式的图表及文字、数据来表现地理事实和地理规律,因此,运用已有的知识、研究方法、已形成的地理观念去阐释、分析、判断、评析现实的某种地理现象,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

举例:

2.运用图示,强化记忆

运用图示的方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初步的、相对完整的表象,最终达到能通过回忆在头脑中再现要点。要想记得牢,最好的办法是记得少,而要想记得少,就要先练就一套过硬的化繁为简的本领,知道怎样去概括提炼最重要的内容。通过自画简图,促进脑图系统的完善,强化记忆。通过简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图形链,经过这样加工后的知识系统,往往能起到一个提纲作用,使许多相关知识点能利用这一框架,找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系统。如:复习中国地理中长江流域的自然和经济等知识点时,首先明确长江的轮廓为一个由大写字母“v”、“w”与数字“一”的组合形象后,就可以将这个形象画成简图,作为掌握该地区知识的一个框架式的基础,把长江流域的地形区、支流及湖泊分布、水电站、自然保护区、商品粮基地、棉花基地、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工业区、水文特征、环境问题、国土整治等所有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并进一步明确各知识点在该框架上的位置。

又如:长江多水灾成因分析,

3.图解图变,突破重、难点

在地理复习中一定要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用图、忆图、练图的良好习惯,做到图文对照、图文结合、图书对照。

读图:在课堂复习、做题、老师讲评过程中,多翻地图册,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逐渐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概念,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

画图:

有些与重难点知识相关联的地图、变式较大的地图,应该动手画一遍,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在“画中”思考和领悟。比如地形剖面图、太阳直射点移动图、二至·二分日的太阳光照侧视图·南北半球俯视图、主要气候类型图、长江·黄河干流分布图、洋流分布规律图、中国铁路干线图等。

析图:

培养分析地图的能力,掌握图图互换、图文互换的方法,学会用地理语言归纳分析各种图形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分析、判断、评析某种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以及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

复习中重难点的剖析、突破是重要环节。结合知识网络图,找出各部分内容间的内在联系,结合一定的方法再进行强化记忆,并进行典型习题的分析,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举一反三。

学会用地图、示意图解释地理现象,归纳所学地理知识。

例如:画一幅气候分布模式图,并和气压带风带图相对照,直观形象,易于理解。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理解图上的几个关系(极圈与回归线、太阳光线与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极圈)和几条重要经线的时刻。这样在今后做类似题时就容易得多。

又如:地理联系框图是归纳许多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

4.专项练习,查漏补缺

根据“木桶原理”,一个人的知识最终掌握多少、掌握得是否系统完善、应用时效益如何,取决于知识结构中最薄弱的部分。如何加强薄弱环节,使自己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路更完善呢?这就需要查漏补缺,它可以加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在提取信息时会更迅速、准确。

5.训练思路,扩散迁移

通过典型的试题,有针对性地训练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升扩散迁移能力。每节课的针对训练是复习巩固地理知识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地理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做试题把握三点:一是题量适中,做题中遇到不会的内容,一定要翻课本和地图册复习巩固,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二是做典型试题,领悟提高。典型试题能够体现知识重点,有思维价值。自然地理对理解的要求较高,如做区时计算、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日照图、气候类型等试题时,不能只求会做,做完后应回顾领悟解题过程,归纳清晰的解题思路和步骤,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三是难度适当,选题合理,即:基础题、高考题和各地模拟题。最好选择一些立意新颖的题目来做,以中低档题为主。防止粗放式做题,陷于题海。考纲中的题型示例做一做,如果有新内容,可能出现在考试中。

学生在复习地理时,还要建立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

1.知识方面:通过抽象概括,把具体的知识规律化,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自然地理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多,理解难度大,知识间内在联系密切,环环相扣,体系网络庞杂。考查内容广泛,覆盖面大,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随着自然地理学对自然资源、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等研究的加强,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地理知识日益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涉及知识领域广泛,地理概念众多,地域性、时间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与地理原理联系紧密,与人类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应突出观点、方法的运用,抓住核心知识,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从能力要求方面:要会用地理学的方法审视问题,综合地、动态地分析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自然地理问题——会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角度去思考。人文地理问题——会从区位、人口、资源、交通、文化、技术、经济、聚落、环境等角度去分析。区域地理问题——会从区域位置入手,综合各地理要素,分析条件、归纳特征、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解决——经常运用图文信息的方法,形成基本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3.重视区域地理复习,强化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1)重要的区域及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要利用经纬线、河流、地区轮廓建立地理事象的空间参照体系,强化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2)学会用学科专业术语概括描述一个区域整体特征或其中某一要素特征。

最后,高考复习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忌机械重复“死背书、拼时间、多做题、效率低”的老路。目前在复习中存在费时多、效率低,图文分家,地物搬家,死记硬背,稍纵即逝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头脑中没有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空间概念模糊不清,因而学习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强化训练从地图中获得多种地理信息能力。在地理分布图的复习过程中,学会从地图中尽可能地获得多种地理信息。在复习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政区图、地形图,最好能结合空白轮廓图,边学边回忆练习。让学生会学:提炼和改组知识,让知识变得更有利于提高能力和改进方法。“胸有成图”,求助于图解,努力把问题形象化,理解空间关系,对于学习地理的人来说,是一种高超的技巧。只要你肯下功夫,肯定能够获得这种技巧。

3.掌握判读要领,将模式图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会读等值线。目的:让知识变得好懂一些、好记一些、好用一些。复习中要有系统性,要把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组织起来。利用图训练学生:会看、会想、会说的能力。一个知识仅仅靠上课听讲,是不可能真懂、全懂、懂透的。只有经过多方面应用,才能逐步达到真懂、全懂、懂透。故此,通过读图、析图、画图等方面训练,强化学生空间定位、空间联系、空间思维、空间想象的能力十分有效。

标签:;  ;  

2009年地理总体回顾策略与方法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