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结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组织结构论文,学科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18(2010)05-0001-05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大学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这一切都要求大学要重视自身的改善与提升。学科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会影响一所大学的育人水平,而且也会对大学的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效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学科建设,特别是学科组织结构的建设既是大学自身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是顺应社会和时代需求的课题。
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是许多研究型大学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其中的关键在于逐步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学科。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是世界一流大学,但目前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以科学研究见长的研究型大学不仅是生产知识的核心力量,而且其在知识转播、知识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较之其它类型的大学也更为突出。因此,对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结构的研究不仅具备可行性,而且也更具借鉴意义。
一、学科组织结构的内涵及类型
学科组织结构是学科组织运行的依托。它通过制度和程序规范了学科组织内部学科梯队的形成和分工,资源的分布和使用原则以及学科组织内部权力的分配和协调。不同的学校因规模、发展目标、工作性质等因素的不同,其学科组织结构也必然会不太一致。合理的学科组织结构能够明确学校各成员在不同岗位的责任,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工作关系,从而增进教学与科研的效率。
目前,各所大学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学科组织结构模式。例如,“大学—学部—学系”模式,“大学—学院/学部—学系/学院”模式,“大学—学院/学群—学科”模式,“大学—学部—研究所或讲座”模式,“大学—学院—学系”模式,“大学—学部—讲座/学系”模式,“大学—学部—学科—讲座”模式,“大学—学部—学科”模式,“大学—学系—专业(教研室)”模式,“大学—学系—研究所(室)”模式,“大学—学系/研究所—研究室”模式,“大学—学院—学系/研究所—专业教研室/研究室”模式,“大学—学院/学系/研究所—研究室/专业教研室”模式,“大学—学院—学系/研究所”模式,等等。尽管学科组织结构的模式各式各样,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协调各种权力的合理分工,使学术活动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1]。
归纳起来,目前世界各所大学采用的学科组织结构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1.金字塔型学科组织结构
金字塔型学科组织结构是指实行以专业划分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体制,最早由古典组织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法约尔(Henri Fayoll)提出。在这种学科组织结构中,专业作为学科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处于整个金字塔的最底层,一个或多个专业组成了一个系,成为学校性质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而与系同时出现的还可以有系级的研究所等。这些教学科研的基本单位组成了学校的中间管理机构——学院。学院是介于学校与系之间的机构,与之并列的科研机构可能还会有院级研究所、研究院等[2]。
图1:金字塔型学科组织结构示意图
金字塔型的学科组织结构能够使指挥权集中,各部门之间职责分明。它不仅有利于集中统一领导,方便各种政策、方针的上传下达,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大学教学职能的发挥,为社会培养一批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但金字塔型的学科组织结构比较适合于任务种类较少、工作不太复杂、环境相对稳定的单位。如果任务种类增加,环境变动频繁,这种结构的复杂度就会急剧上升,导致部门增多、协调困难、适应性降低[3]。
2.矩阵式学科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结构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组织结构。它是一种既有纵向职能部门联系,又有横向跨各个职能部门联系的组织结构,是为了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作,把组织管理中的“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集权化和分权化较好地结合起来,既讲分工又重视协作的一种组织结构。每一个矩阵式组织结构都包含如下独特而关键的角色:高层管理者(即图2中的“总负责人”)——他领导并平衡着整个组织;矩阵经理(即图2中的“职能部门”及“项目小组”的负责人)——他们拥有共同的下属,也被同一个管理者领导着。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往往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且要精于分析。
图2:矩阵式组织结构示意图
具体到研究型大学内部,学者们认为矩阵式组织结构可用来反映多对关系,如学术系统与行政系统的关系、教学职能与科研职能的关系、跨学科课题研究组织间的关系等。而当矩阵式组织结构用来反映大学的学科组织结构时,组织结构中各自代表的单位又不尽相同。矩阵式学科组织结构是学科与问题交叉组织起来的矩阵结构。它兼顾学科导向与问题导向:纵向为学科导向,符合学科发展规律;横向为问题导向,按问题(项目)实行管理,以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社会、科技、教育问题)为目的。学科与问题交叉组合形成课题组,它是矩阵式学科组织结构的基本单元。研究院作为矩阵式学科组织结构的管理服务组织,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包容性、管理服务性等特征[4]。
矩阵式学科组织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适应性和弹性较强,能够根据工作的需要,集中各种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短期内完成任务,不必受行政体制及组织上的困扰,主要适用于那些工作内容变动频繁、每项工作的完成需要众多技术和知识的组织,或者作为一般组织中安排临时性工作任务的补充结构形式[5]。但它的缺点则在于:导致人员面临双重职权关系,容易产生归属混乱感;每一个决策都要咨询每一个人的意见,容易与群体决策混淆;过度的民主容易耗费时间;对组织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求较高;组织的稳定性不高等。
二、学科组织结构对于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重要性
学科组织结构对一所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深深地影响着大学在教学、科研甚至是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效率。尤其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优良的学科组织结构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它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1.明确教职员工的责任,增进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效率
明确教职员工责任也就是既规定了每个人所要完成的任务,也包括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此一来,就避免了因为权责不明,任务面前人人逃避、责任面前互相推诿的现象。每个成员都知道项目是由谁负责、应该向谁汇报工作,信息之间的上传下达机制变得更为通畅。良好的学科组织结构有助于成员间建立稳定的工作关系,从而有助于学术组织的稳定;由于每一个人都归属于特定的工作部门,有利于培养人员对组织的忠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及协作力。稳定的工作关系以及团队凝聚力是一所研究型大学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增强整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合理的学科组织结构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十分重要。
此外,优良的学科组织结构能够明确研究型大学内教职员工各自的职责,使他们的工作不至于重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自身的专业技能。责任的明确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能够保障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职能及科研职能更有效率地发挥。
2.统筹学校资源,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优良的学科组织结构可以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术组织、行政部门之间趋于协调,减少彼此间的冲突,从而利于研究型大学更好地统筹学校资源。学科组织是学科发展的组织平台。一个学科并不仅仅标志着学问的分支,其发展受到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各种要素的制约。良好的学科组织结构可以有效配置各种要素,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的作用,促进学科的发展。在这种学科组织结构下,研究型大学可以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倾斜至研究领域,从而为学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教职员工的学术积极性。
学术创新需要物质保障,更离不开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因此,设计合理的学科组织结构能从这两方面来为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创新提供物力及人力资源,从而使学校的科研成果更为丰富。
3.以科学的结构促进各学科的顺利发展
学科是大学发展的基础,而学科的发展是通过一定的学科组织发挥功能的。因此,合理的学科组织结构不但能为学科的发展提供组织平台,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科的发展。以学科为中心构建学科组织,不仅可以有效配置各种资源,而且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研究范式,确立发展方向、发展重点、质量标准、活动方式和价值准则,引导、规范学科的发展。这也就是说,科学的学科组织结构以其合理的规划为各门具体学科勾画了一幅完整的发展蓝图。重点优势学科是一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傲视群雄的资本之一,也是最为核心的竞争资本之一。因此,合理的学科组织结构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犹如“骨骼”之于人类一般十分重要。
三、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结构现状
中国的大学理念和制度都是国外特别是西方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传入中国的产物,而且今天仍然受到西方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的很大影响。我们研究大学的学科组织的改革发展,必须首先弄清楚西方大学学科组织的历史演变和现状,从而以国际的视野审视我国大学的学科组织。
英国大学的学科组织结构形式主要包括三种模式:(1)传统的“大学—学部—学系”模式。从牛津、剑桥到20世纪60年代新大学建立之前的大学,都采用此结构。(2)新大学的“大学—学院/学部—学系/学院”模式。即在大学之下实行经过改革的学院制。如肯特大学下设人文科学学部,科学、技术与药学学部,社会科学学部三个学部(faculty),学部下设18个系(department)或学院(school)。兰开斯特大学下设应用科学学部、艺术与人文学部、环境与自然科学学部、管理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部,在学部/学院之下设立70多个学系、研究所和研究中心。(3)新大学的“大学—学院/学群—学科”模式。埃塞克斯大学下设5个学院或学群(school):研究生院、人文与比较科学学院、法学院、科学与技术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在学院之下设立17个学系。苏塞克斯大学下设人文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科学与技术学院、社会科学与文化学院、科学与技术政策研究院、苏塞克斯研究所、布莱顿—苏塞克斯医学院,学院(school)之下设立37个学系、研究所、学科。英国大学的学部或学院设置口径相对较小,大致可以分为物理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四大类[6]。
从1825年系在哈佛学院出现,到1890年,美国规模较大的大学都设了系,其中一些较大的系升格为学院;到20世纪初,所有的大学均设立了系或学院的建制。至此,美国大学的三级学科组织结构基本形成:最高一级是大学;中间一级是学院,包括文理学院和专业学院(如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最低一级是学系,“是一个围绕某一学科的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相对统一的机构”[7]。直至今天,美国大学的学科组织结构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继续维系着“大学—学院—学系”的模式。在这种学科组织结构模式的引领下,美国大学的学院和学系的数量却呈增加的趋势。美国大学的学院设置口径较大,设置较多的学院依次为教育学院、法学院、文理学院、工学院、管理(企业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护理学院、建筑与环境设计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卫生(公共卫生)学院、公共行政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药学院、新闻学院、神学院(宗教学院)等。
德国大学之下设置的学科组织是学部或学系或专业领域,“这三者是平级的,仅仅是各校名称不同,大小范围略有区别而已。而在这一级下面一般还有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小组、讲座等教学与科研单位,但各校有关情况不尽相同”[8]。与传统的以研究所或讲座一级为重心的模式相比,今日学部或学系或专业领域的权力有所扩大。如波鸿大学的学部评议会的主要职责包括:(1)组成师资聘任委员会;(2)组织对聘任推荐书的审核,提出聘任建议;(3)制定授予教授备选资格与博士学位的章程;(4)制定修业与考试章程及修业计划;(5)确定教学内容,包括教学任务分配和特约报告的安排;(6)对本学部图书馆事宜作出决定;(7)作出学部长人选的提名和组织选举,以及其他学部内事务的处理[9]。采用传统的学部制的德国大学,大学之下设置的学部名称不一,通常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学、法学、哲学、神学、医学等。采用专业领域制度的大学中又分为两类:一是按照学科性质而分类,如设立神学、经济学、哲学、教育学、医学、语言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学、心理学、体育、农学、艺术、药学、政治学等专业领域;一是采用跨学科的方式设立诸如家政、技术、音乐与美学,神学、地理、历史与社会学,教育学科与人文科学,心理学、体育与音乐,物理化学与应用化学,食品科技与生物科技等。
日本大学的学科组织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旧制大学特别是原来的几所帝国大学采用“大学—学部—学科—讲座”模式,最基层单位是讲座。讲座基本上是一个进行研究活动和组织知识并向本科生、研究生传授既定知识的单位,也是为教学和研究作预算的基本行政单位。二是战后成立的新制大学采用“大学—学部—学科”模式,学科(相当于欧美大学的学系)是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经费分配工作和人事决策工作都在学科一级进行。一般来说初级教学人员在新制大学的系科制里比在旧制大学的讲座制里有更大的权力[10]。可以说,日本的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结构正是美国模式与德国模式相结合的产物。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组织结构呈“校—系—专业”三级结构。除此之外,大体还存在以下四种类型,即校—院—系型、校—系—研究所(室)型、校—系/系级研究所—研究室型、校—院—系—专业教研室型、校—院/系/研究所—研究室/专业教研室型结构。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研究型大学都是实行以专业划分为基础的金字塔型学科组织结构。
从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学院以下的中间层次学术结构的统计情况来看,教育部直属71所学校的院系结构组成可以分为四种类型。A型:学校下属学院和学系并存。这种类型的院校共43所,占部属高校的60.56%,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B型:学校下属仅有学院。这类院校有23所,占部属高校的32.2%,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C型:学校下属为学部,学部下属为学院。D型:学校下属仅有学系,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11]。
在高等教育综合化的背景下,这种形式的学科组织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学院设置过多,盲目地追求设置齐全的学科组织结构;权责划分与重点学科的特殊性不相适应,容易导致管理混乱;壁垒分明的学科组织结构既不利于产生新兴专业及交叉学科,也不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集权式的决策模式影响学科建设人员的积极性;容易导致教育资源浪费等。
四、国外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启示
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无论是研究还是教学,都必然要反映科学技术的种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变革。那么,作为研究与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大学学科组织模式也就必然要进行适当的变革。综观大学学科组织近几十年的改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大学学科组织结构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废除传统的学院制,加强学科间的整合;(2)反映科学技术高度分化的趋势,学科组织的分化也在继续;(3)在传统的院系结构之外大量设置研究机构;(4)学科组织结构日趋复杂化[12]。
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趋势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在今后的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指明了方向。结合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精简学院数量,提高学科组织结构运行的效率
国外著名大学的学院设置不仅普遍数量较少,而且各学院之间层次、职责分明,教学、科研互通,合作方便,非常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据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大学的专业调整、学科建设、科研与开发工作”课题组对美、英、日、加等国和我国香港地区30所世界著名大学的调查,发现这些大学平均设有9.7个学院,其中,6所大学的学院设置数量在5个(含5个)以下,9所大学的学院设置数为6—10个,设置学院数最多的是密歇根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分别为17和15个[13]。从学院的职责和相互关系来看,国外著名大学的学院设置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学科所在的学院,一般称为文理学院。也有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者分设。这是大学的基础学院,主要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和从事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及科研工作。第二层次是应用学科所在的学院,即职业学院,如工学院、商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农学院、教育学院、建筑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新闻学院等。这些学院除工学院外,一般只培养研究生,从事应用学科的研究。通常情况下,一所大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只设其中的几个学院,以体现自己的特色。在学院之下,一般设系或研究所等基层学术组织。除此之外,大学和学院还设有许多跨学院或跨系的研究中心,以培养跨学科的研究生和从事跨学科研究[14]。
2.建立跨学科研究组织
跨学科研究组织是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某一课题的协作研究组织形式。在科学技术日趋综合化的情况下,学科门类齐全的大学成为各国跨学科研究的主要承担者。大学建立各种跨学科组织,把不同学科的人员组织起来,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以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该校的学科组织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类是基于学科设置的传统学科组织,由建筑与规划、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工学、理学和管理5个专业学院(school)以及一个独立学院(college)——怀特克健康科学与技术学院组成,下设27个可授予学位的学系(department)、课程计划(program)、学部(division);另一类是跨越传统学科界限进行教育和研究的机构,由60多个跨系、跨学科组织组成。MIT的跨系、跨学科组织主要包括跨学科课程计划、跨系实验室、跨系研究中心、跨学科课题组等[15]。
3.坚持建设突出重点、有特色的学科组织结构
所谓重点,就是优先发展。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优势学科、弱势学科、空白学科都可以成为重点。国内外成功的学科建设经验证明,要保证重点突出、形成特色,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伯克利加州大学原有14个学院,下设100多个学系,当时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每个领域都要保持全美前三名”,后来发现这不可能。于是,他们调整发展战略,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生物原子工程(当时在美国发展生物原子工程的时机非常好),要求学校的每个系都尽量和生物原子工程挂钩,从不同角度配合生物原子工程的研究,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促成劳伦斯发明了加速器。正是由于发明了加速器,伯克利加州大学一下子拿了17个诺贝尔奖。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生物原子工程学科成了世界第一,伯克利加州大学才闻名于世界[16]。
总之,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对于一所研究型大学而言异常重要。以上关于我国大学学科组织结构的策略和建议,大多是从一般意义上讲的。实际上,每一所大学、每一个院系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成功虽然是不可复制的,但却可以借鉴。因此,在学科组织结构的创新上,各大学及其学科组织必须明确自己的具体情况特别是优势、劣势和独特性,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学科组织结构,走自己的路,不盲目跟风,争取形成特色。
标签:大学论文; 大学专业论文; 矩阵组织结构论文; 组织结构设计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组织结构模式论文; 学院论文; 学部论文; 伯克利加州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