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4122519781005xxxx
摘要:在建筑施工中,地下室结构后浇带施工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施工内容,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对建筑整体结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地下室后浇带施工中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后浇带;问题;改进措施;优化
引言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经一定时间后再行浇注封闭,形成整体结构。后浇带一般留置的时间会比较长,是结构和防水的薄弱带,涉及结构安全、地下室渗漏,也是地下室施工中的一个重难点,但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对工程的施工带来影响。因此,在后浇带施工过程中,必须针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以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
1 工程概况
某项目共有25栋住宅,其中25~33层住宅共有9栋;6层洋房16栋;1~3层商业6栋;建筑高度19.9~98.2m。一层整体大地下室。地下室层高3.7~5.2m,地下室建筑面积约91000m2。
每栋主楼四周相应的底板、外墙、顶板都按规范要求设计有沉降后浇带。地库部分每隔30m左右设计有伸缩后浇带。整个项目后浇带总长度共计5288.3m。后浇带作为地下室施工中的一个重难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往往很难保证。
2 后浇带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分两期开发,一期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与后浇带相关的技术问题,干扰现场施工进度,影响施工质量,具体表现为:
1)超前止水做法存在缺陷,底板容易留下渗水隐患。
2)地下室分块施工,底板接茬处难以保证施工质量,且需要花费较多的修复成本。
3)地下室顶板后浇带新旧混凝土结合处容易渗水,处理费用很高。
4)外墙回填时后浇带封闭方法不够合理,经常导致返工,同时还影响外墙防水质量。
3 后浇带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超前止水做法缺陷
一期底板后浇带施工中普遍采用超前止水后浇带(图1)。先施工超前止水部位的垫层、防水及保护层和超前止水部分的混凝土,然后再绑扎底板钢筋,拦截后浇筑底板。
图1 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
这种方法施工过程中,超前止水带中的填缝材料搁置不稳,安装很难做到有效地定位,达不到最终要求的填缝作用。超前止水部分的紫铜片(或橡胶止水带)放置时由于两边受力不均,导致向一边偏移,止水作用大大下降。
另外,后浇带侧模底部封堵不当,拦截用的钢丝网易腐蚀、难清理,很多施工单位不清理直接浇筑混凝土,严重影响施工质量,成为渗漏通道及结构薄弱带。
还有后浇带施工等待时间较长,非常容易汇集积水、淤泥、垃圾等,导致清理工作量大、费用高。加上管理者质量意识淡薄,不愿花代价处理杂物,现场实际情况收效甚微,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地下室底板渗漏。
3.2 底板分块施工
住宅工程往往都设计有整体大地下室,该项目一期也不例外,施工过程中由于场地限制,不得不根据后浇带将地下室底板划分为若干区,然后分区施工。这样有利于现场的施工组织和关键线路节点工期的实现。
然而分区施工会存在很多问题:先施工部分的底板垫层、防水往往都只是刚刚跨过后浇带,未进行延伸,底板钢筋会根据规范甩筋出来。如果正常施工,天气晴朗,基坑排水设计组织合理,基底干燥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遇到长期下雨,由于工人踩踏、机械行走或者基坑排水不畅等原因,就会造成先施工的底板预留的钢筋被掰弯、参差不齐甚至凌乱,且遇到雨期容易被污水浸泡、锈蚀,垫层和防水也会相应地被破坏,给后期留下质量隐患,甚至影响结构安全。
3.3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封闭方法待改进
对于采用分段施工的地下室,考虑现场平面组织和文明施工的管理,现场场地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局部已经施工完成的部分,可能会提前回填。因此需要将外墙后浇带部位“预留”出来。传统做法采用灰砂砖砌筑围墙将后浇带“围合”(砖砌挡土墙),如图2所示。
图2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通常做法
具体做法为:在后浇带两侧外扩200mm以后,沿外墙高度砌筑至板顶,然后在砖砌围墙外侧抹灰饼施工防水。待达到设计时间之后再将“预留”的空间用混凝土封闭掉。
但是在回填过程中,砌筑的挡土墙部分受到机械碰撞、回填土的挤压等作用,经常很容易被挤垮,产生二次甚至三次修复,只能采用人工或者机械挖开后,重新施工挡土墙。
3.4 地下室顶板
该项目一期地下室顶板后浇带封闭做法为: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的时间后,将后浇带两侧剔凿、冲洗干净,刷一遍素水泥浆,钢筋整理好后浇筑微膨胀混凝土,最后进行养护。
由于新旧混凝土交界处人为地形成了一道施工缝,加上剔凿不规范,后浇带两侧可能受力不均匀,顶板上受到车辆碾压、回填土的覆盖等各项因素影响,结合处经常会产生渗漏。据统计,一期地下室顶板渗漏的70%~80%都发生在后浇带部位。
4 后浇带问题的改进措施
4.1 超前止水做法的改进
该项目二期将底板后浇带处局部采用了凹槽形式,从底部到顶部,后浇带两侧依次为素土夯实,厚40mm的C15混凝土垫层,1层PET防水卷材,厚40mm的C30细石混凝土找平。后浇带中部位置,在厚100mm的C15混凝土垫层上做2层防水卷材,分别延伸出后浇带侧模两侧各300mm,正中防水起拱,留下空隙,不填满。中部防水卷材之上先填60%厚度黄沙以保护防水层(图3)。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底部剩余位置用黄沙填满。
图3 底板防水及黄沙保护层做法示意
中间2层防水及起拱留出空隙,避免上部黄沙及混凝土等其他材料的铺设或浇筑时,对防水卷材产生冲击变形,导致防水卷材局部移位,甚至产生破坏。
黄沙分2次填埋。先填60%黄沙可以保护防水卷材,同时流入后浇带底部的雨水和污水等液体可以被黄沙吸收,待黄沙饱和后水将从后浇带的两端流出,且吸收固体充当缓冲层。对于剔凿和掉落的混凝土块等小块简单的固体垃圾,可以直接掉落在下层黄沙之上,在浇筑混凝土前填上上一层黄沙,直接将这些垃圾掩埋,可以充当缓冲层的一部分,而不影响后浇带的结构安全和防水性能。
后浇带的封闭时间必须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一般沉降后浇带要求结构封顶后45d。封闭前,必须将后浇带内的污水、淤泥、杂物等全部清理干净,两侧凿毛、冲净。后浇带处的钢筋采取一定的除锈处理,然后采用高一个强度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并养护。
4.2 底板分块施工的应对措施
结合项目一期的施工经验和教训,二期施工底板土方开挖时,将后浇带位置的基底整体平整出来,平整范围应跨过后浇带1.5m以上并预留排水沟。浇筑垫层时应跨过后浇带1.5m(即多浇筑宽1.5m的垫层),然后再施工防水及保护层(从下到上依次为:基底—垫层—防水—混凝土保护层,每层预留一定宽度,最终形成阶梯形),接着在防水接头处采用灰砂砖砌筑一定高度(大约等于底板的厚度),并抹灰,最后做好排水设计(砖砌排水沟并抹灰)。如图4所示。
图4 底板分块施工做法
按此方法施工,在防水接头处砌筑的砖墙既可以保护防水不会被工人踩踏、机械行走等破坏,还便于后期防水卷材的接茬,确保防水接头的长度和质量;底板的甩筋也可以平整、整齐地搁置在砖墙上,不会被掰弯和泥水浸泡污染;底板钢筋、防水以及保护层均得到有效的控制。必要时还可以采用废旧模板对后浇带进行覆盖,避免各种杂物落在后浇带内,减少后期后浇带封闭前的清理工作量。
4.3 外墙后浇带的封闭方法改良
项目二期采用预制板对外墙后浇带部位封闭,避免了一期外墙后浇带反复修复的问题。具体做法为:预制厚60mm的1200mm×1000mm的预制板,内配钢筋网片,并外露钢筋弯钩(弯钩与预制板内钢筋网片焊接或者绑扎连接)。外墙回填前,将预制板沿底板开始向上拼装,预制板的预留钢筋钩住外墙后浇带的水平筋,并绑扎牢固,防止外墙回填土时将预制板挤偏。最后在预制板外侧施工防水卷材。待后浇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封闭(图5)。
图5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预制板做法
4.4 顶板后浇带的封闭方法优化
总结项目一期和以往工程的施工经验,项目二期对后浇带传统的封闭方法做出改进和优化。将后浇带封闭的混凝土断面浇筑成“T”字形。新旧混凝土的施工缝由原来的“直缝”变成“折缝”,有效地防止了后期顶板后浇带施工缝处的渗漏。具体做法为:先将后浇带两侧断面剔凿冲洗干净后,整理好钢筋,结合处刷素水泥浆,再在后浇带两侧顶板上各向外扩宽100mm后,沿后浇带长度方向砌筑2皮高灰砂砖,并抹灰,模板支完以后,浇筑比原顶板设计高一个强度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并振捣密实。最后再施工防水和保护层以及面层设计做法,如图6所示。
图6 顶板后浇带封闭做法
5 结语
综上所述,后浇带是容易产生质量和安全问题的部位,往往给整体结构造成严重隐患,因此,后浇带的施工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本工程通过采取了超前止水做法的改进、底板分块施工的应对措施、外墙后浇带的封闭方法改良、顶板后浇带的封闭方法优化等创新技术,成功地降低了后浇带部位产生的渗漏等风险,减少了维修成本,有效保证了地下室结构后浇带部位的施工质量,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夏亮亮,苗玉霞.浅析地下室后浇带施工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J].民营科技.2013(9):145-145.
[2]吕红新.浅析后浇带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和改进措施[J].房地产导刊.2015(20).
[3]李建东.简析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施工存在问题及技术控制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5).
论文作者:沓伟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底板论文; 地下室论文; 混凝土论文; 外墙论文; 顶板论文; 预制板论文; 钢筋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