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若干问题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沿海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03)06-0731-07

中国沿海地区自北向南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12个省、市、区。绝大部分为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近20来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1 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1.1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全国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改革开放政策引导下,最早在我国沿海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崛起。我国大陆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由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创办,于1985年7月30日在深圳湾畔奠基。从此拉开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序幕。与此同时,上海曹河泾、北京中关村等地亦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此后,广东广州、福建福州、江苏南京、浙江杭州、山东济南及辽宁沈阳等地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和国务院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影响下,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掀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高新开发区建设的第一个高潮。至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开发区的建设又掀起第二个高潮,逐步进入迅速发展的快速轨道。从1995—2001年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都在20%以上,远比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高,对推动全国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为全国经济快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001年我国全国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为12,263亿元,而东部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值为10,237亿元,占全国高新产业总产值的83.47%。由此可见,沿海高新产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对推动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是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大力倡导建设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采取各项优惠政策推动高新区的各项事业而得到迅速发展的。至20世纪末的1999年,我国有国家级高新开发区53个,省级高新区64个,其中29个国家级开发区,35个省级开发区分布在沿海地区各省、市、区。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在总共只有336的开发面积内,工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71.2亿元增加到2000年7,68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67.3%,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1992年沿海地区29个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全年工业总产值合计仅为126亿元,占全国52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67.37%。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沿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广东、浙江、上海、山东、京津等地高新产业蓬勃发展。2000年沿海地区国家高新区工业总产值5,602.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上升为70.54%;而沿海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出口额更从1992年的2.4亿美元增加至2000年168.8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从58.68%上升至90.85%。

1.3 民营高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园对推动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兴产业部门,产业启动的资金来源主要不是靠政府投资,而是靠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因此,民营高科技术企业在有关优惠政策扶持下,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在广东、浙江等市场经济发育较成熟的沿海地区,民营高科技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为了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建民营科技园,并得到蓬勃发展。经过10年培育,目前各种类型的民营科技园区近100家,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地区。2002年11月,“2002年全国民营科技园区高峰论坛暨现场交流会”在深圳举行。会上表彰了全国十佳和优秀民营科技园区。十佳民营科技园有7家分布在沿海各地,它们是:深圳天安、天津鑫茂、广东中山、上海嘉定、山东莱州、辽宁大连和河北清河。全国10家优秀民营科技园区则有6家在沿海各地:北京黄村、上海松江、山东青岛、江苏徐州、山东烟台和沈阳上园民营科技园。

1.4 大力引进外资,三资和独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沿海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起步阶段,面临国内资金不足和科技水平比较落后的局面。因此,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是一条可行的捷径。特别是毗邻港澳的广东得风气之先,在引进外资方面先拔头筹,大量引进港资。1985年成立的深圳科技工业园当年便引进新加坡的维用公司和温兄弟集团公司来科技园投资兴办微电子企业,随后又经新加坡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来园兴办海曼光电公司。

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苏洲高新区,把主动接纳全球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转移作为首要的产业定位。苏州高新区现有外资企业672个,总投资超过68亿美元,吸引了包括美国摩托罗拉、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形成了以高科技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群,特别是电子通讯类产业,总投资超过40亿多美元。产值、利税均占区域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成为全国电子基础材料、电脑及周边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而生物工程技术、新医药和环保等新兴产业也正在形成新的支撑点。目前,全区已拥有高新技术产品200多项,高新技术企业206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出已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出口占全区出口总额95%以上。苏州高新区生产的鼠标、小屏幕液晶显示器、电脑摄像探头、电脑主板等IT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的份额。比如罗技公司生产的鼠标器占世界总量的60%左右;爱普生生产的小屏幕液晶显示器产值占到世界产值的20%;华硕生产的主机板、明基生产的电脑键盘、光驱等都占到了世界产量的相当份额。

20世纪80年代,中国吸收外资来源主要是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港、澳、台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在外商投资中占绝对优势。1993年底,外商对华投资中,港、澳、台在大陆的投资企业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78.6%,资金占外方注册资金总数的84.7%,其中仅香港一地即分别占65.8%和72.2%,投资来源单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加上受先期到华投资的资本获得成功的鼓舞,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资本乃至拉美等一些国家的资本纷纷来华投资。最近几年,吸收外资的主要来源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尤其是“入世”后,中国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层次在不断加深,已从原来接受其生产性投资进一步发展到吸引其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及为生产配套的采购中心。从1992—2001年中国连续10年大规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大吸引FDI国家。世界银行报告认为,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是东亚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贸易、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国内高储蓄率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占1/10。到2001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950亿美元。FDI分布极不平衡。1997年仅广东省的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就占全国的25.9%,江苏占12%,上海占9.33%,福建占9.27%,上述4个省市共占全国FDI总额的56.5%。1999年广东省比例上升为28.89%,江苏占15.06%,上海占7.03%,福建占9.97%,4省市合计占全国FDI总额的比重上升到60.95%(注:吴楚材,中国沿海经济低谷地区的崛起,中国科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9-220页。)。

2002年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年,由于对世界资本流入的进一步开放,由于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渐渐成为外资追逐的乐土和世界投资的绿洲,外国直接投资涌入中国再创新局面,令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资接收国,同时也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有吸引力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国。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外资流入沿海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办高新技术项目。

1.5 在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务行业中,电子及信息技术产业独占鳌头,起着领跑作用

我国已形成—个门类较为齐全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产值从1980年的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912亿元,其中80%以上分布在沿海地区,产业规模已成为国内第一大产业,位居世界第三位。

据统计,2000年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618.5亿元,比上年增加42.5%,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21.3%,电子信息产业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北京在发展软件产业方面,具备人才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技术水平高、市场规模大四大优势。近年来,北京软件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拥有软件生产经营企业1,300余家,软件从业者6万余人,占2000年全国软件总产值的40%,是全国最大的软件产业基地。

以一定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为后盾的上海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多年积累达到相当可观的规模,并在促进上海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的信息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1年上海电子信息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1,018.67亿元,增长21.2%。作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上海浦东软件园一期工程已竣工,吸引了42家企业入驻,销售收入达到9亿元。落户浦东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带动世界各地82家配套企业在此聚集。总投资达62亿美元,形成一个完整的芯片制造产业链。

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一贯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起着领跑作用,发展步伐比其他省区快得多。2001年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产值达1,979.3亿元,居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前列,其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5.9%,广东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在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中,深圳占有突出地位。2001年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188.87亿元,占广东全省该行业产值的60%。

2 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近10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3倍于CDP增长的速度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但近几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的技术能力却增长不快。这种极不相称的现象,在沿海地区表现同样突出。主要表现在:①我国出口产品中许多与高科技相关的技术、设备、配件等仍需要进口才能解决。②中国出品产品中属高技术产品的比例较低,知识化水平不高。据2001年统计,我国高技术和中高技术产业之和的知识型制造业占所有出口产品的46%,而同期美国是75%,日本是83%,韩国是62%,台湾是68.4%。③在美国,申请专利多少已成为当今衡量一国技术能力的重要标志,而中国在美国的专利占有率却很低。2001年英国、法国、我国台湾省、韩国在美国的专利获得量大约在3,000—4,000件之间,日本则达到3万件以上,中国只有195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同属一类,属于有制造能力但没有多少技术基础的国家;这与中国在美国的进口产品的占有率为8.22%的情况比较起来,形成了中国制造能力相对较强与技术能力弱这一极大反差。④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产业主导技术和关键部件主要依靠国外。大量先进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计算机、彩电是我国两大电子信息制造产品,其核心技术和关键元件基本上都来自于国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子信息产品企业正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制造能力,却未能相应快速上升其技术创新能力;迄今中国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需18个月,而美国则已达到3个月的水平。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远低于美国的49%,德国的48.5%。因此,加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创新力度,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产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大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显得犹为重要和急迫(注:刘纪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高科技与产业化,2003年2期,10-11页。)。

2.2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缺乏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在我国沿海地区29个国家高新区中,2000年度企业平均规模达4亿元以上,只有青岛高新区1家(4.34亿元),3亿元以上的有佛山(3.8亿元)、深圳(3.49亿元)、南京(3.02亿元)3家,2亿以上的只有厦门(2.05亿元),亿元以上的有上海(1.71亿元)、无锡(1.1亿元)、苏州(1.43亿元)、福州(1.13亿元)4家,其余20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企业平均规模都在1亿元以下。由此可见,企业平均规模达1亿元以上的开发区只有9家,只占31%。充分说明我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10多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产业规模仍然偏小。

我国沿海地区各国家高新区在建设初期许多企业都是科技人员带着自己的科技成果或专利来开发区搞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而发展起来的,其起始投资规模一般只有几十万或200—300万元,靠滚动式发展逐步壮大,因而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虽然各级政府在发展进程中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它们做强做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的联想、方正、四通等公司,深圳的华为等公司,但规模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大型高技术公司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了。1998年我国最大的电子企业——联想集团的销售额仅为IBM的2.6%,而全国电子工业销售总额也只相当于IBM公司的45.76%。据统计,2000年我国电子百强企业总产值占全行业42.4%,而对全行业的经济贡献率只达到37.3%。与此相关的便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虽然出口额增长较快,但技术密度不高,缺乏国际竞争力,缺乏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2.3 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趋同,存在同构化现象

我国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最早出现在初级产品的加工领域,进而延伸到以家电为代表的机电产业。如沿海各地重复引进彩电生产线,造成彩电生产能力大大超过社会需求量的局面。目前,这种自我复制的趋势又在一些主导产业中表现出来,而正由先导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现象。表现之一是,各地区在选择高新产业的发展重点时没有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比较优势原则而做出了趋同化选择。例如,许多国家高新区不仅在过去的10多年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而且在各地制定“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基本上都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支柱产业,甚至有的贫困地区也提出要发展电子产业。这样势必会导致新一轮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表现之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度较低。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组织的总体特征是:大企业缺乏规模集中优势,小企业又处于分散经营过度竞争的状态。分散化经营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又缺乏相互间紧密的分工协作,产业关联效益不明显,加之产业准入和退出等机制的不健全,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在这些企业上的重复配置和企业之间在低水平上的过度竞争(注:黄璐,杨继瑞,试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度化结构调整,生产力研究,2003年1期,198-200页。)。

2.4 研究和开发投入强度低,技术密集度不高,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有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研究与开发投入高,这也是定义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主要指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和开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0.65%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是2.5%—3%。我国大中型企业的年研究与开发经费仅占销售收入的1.28%,而世界500强一般占5%—10%,有的高达20%左右(注:吴凤明,孙杰英,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问题探析,经济师,2002年9期,76-77页。)。

此外,高新技术的辐带动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所作贡献不大。

3 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布局

3.1 建设布局的发展历程

我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是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而得到迅速发展的。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在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各国不断加强高技术产业发展,国内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创建发展起来的。它的诞生不仅顺应了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也反映了国内改革开放脉搏的跳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1984年6月,国家科委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对策报告,其中明确地提出了要研究、制定新技术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的优惠政策,要大胆实践,跟上新技术革命的步伐。

1985年3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为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在全国选择若干智力密集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兴产业开发区。”同年4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试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报告,并组织了软课题研究。

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

1988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智力密集的大城市,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试办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与此同时,国家科委会同有关部门调查了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2年多的情况,向国务院提交了调查报告。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制定了有关试验区的18条优惠政策,从而奠定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基础。

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火炬计划”明确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作为国家火炬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火炬计划推动下,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纷纷结合当地条件和特点,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1年3月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全国37家地方举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批准建立了第一批2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时制定了一整套扶持高新区发展的国家政策。其中,在沿海各地的国家高新区有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大连、上海、南京、杭州、厦门、济南、青岛、广州、深圳、中山、南宁、桂林等19个。1992年11月,经过专家组对16个城市的调查,国务院又一次性地批准了25个国家高新区,其中在沿海地区的有保定、鞍山、常州、无锡、苏州、淄搏、淮坊、珠海、惠州、海南等10个高新区。与此同时,沿海各地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建立了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广西有柳州、北海等;广东有汕头、江门、东莞等;福建有泉州、漳州等;浙江有宁波、绍兴等;江苏有南通、镇江、扬州、宜兴等;山东有烟台、临沂等;河北有廊坊、唐山等;辽宁有营口、辽阳、抚顺等开发区。

3.2 建设布局与区域分布特征

中国沿海地区横跨纬度40多度,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km,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差异比较大,各地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时,一般都要考虑当地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实际条件。就目前已建立的开发区情况看,其建设布局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布在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在内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多,科技力量比较强,工业基础比较好,有大量科研成果需要尽快商品化。例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等地;分布在工业城市。这些城市有较强的工业实力,但大学和科研机构较少,十分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的传统产业,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例如鞍山、保定、淄搏等地;分布在沿海、沿江对外开放条件比较好,近几年地方经济发展迅速的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可能通过有效地吸引国内外的技术、资金和人才,迅速建立起新的高新技术产业。例如大连、威海、苏州、无锡、常州、厦门、深圳、中山、佛山、珠海等地。

就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区(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中,除西藏、青海外,各省、市、区均建有不同级别的高新开发区,但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约占全部高新开发区数的3/5左右,其中又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这是我国三大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开发区的建设,与当地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要有一定的经济与科技实力作后盾。

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因此,建在不同地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不论其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都具有不平衡性。以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的华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江苏、上海、浙江部分地区即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势头异常迅猛,尤其是邓小平南巡后更为这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在广东面积只有1.6万的珠江三角洲除了有深圳、广州、惠州、佛山、中山、珠海6个国家级开发区,还有东莞和江门2个省级开发区,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高新产业带,而在江苏,也形成了苏锡常高新技术产业带。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立在经济发达、技术密集的地区,这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密集、资金人才密集;它们以高新开发区为依托,不断吸收开发区内成熟的高新技术,改造原有的传统企业,以企业集团、加工基地等多种形式将区内外企业联系起来,构成围绕开发区的高新技术,改造原有的传统企业,以企业集团、加工基地等多种形式将区内外企业联系起来,构成围绕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带。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从南向北形成珠江三角洲、闽南高科技走廊、江苏苏锡常、山东齐鲁、京津塘(沽)和辽东半岛6个高新产业带。

在华南沿海地区与广东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海南岛和经济发展范畴划为西部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为逊色。而在北部环勃海地区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相对落后一些。

4 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思路的建议

4.1 总体发展思路

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可归纳为:继续优化发展环境,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提倡原始性创新,掌握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选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项目,有所突破;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程度,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造国际名牌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继续大力办好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高开发区的产业关联度,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集群作用和开发区的聚集效应;实行产业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4.2 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中心,以重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为依托,采取多种机制,强化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为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在重点领域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规模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性发展,为改善沿海地区的国际分工地位和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可靠保证。

4.3 沿海地区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在国际资源重新配置、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的过程中,沿海地区要继续抓住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或部分产业外移的机遇,积极利用外资、全力拓展国际市场,从发达国家引进一些产业或产业共性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必须与竞争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技术创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目前沿海地区传统产业的技术与经济要越过模仿创新阶段直接进入率先创新是很不容易的。尽管由特殊环境和政策造就的超越模仿阶段直接进入产业创新的行为,在个别或少数产业、少数项目是有可能实现的,但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或机会成本。这种代价和成本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稀缺性资源高度集中于某一产业来促进该产业的超越发展,使稀缺资源的边际效益下降,造成资源相对浪费,而且使其他产业减少了发展机会。因此,沿海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的最佳战略是模仿创新。当然这里不排除个别产业缩短模仿创新阶段,实现技术跨越和产业跳跃发展,集中资源直接进入率先创新阶段(注:郑魁浩,乔观民,沿海开放区域技术创新研究,科技与经济,2003年2期,10-13页。)。

5 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途径与对策

5.1 发展途径

5.1.1 大量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大力兴办彩电、空调、电冰箱等家电企业的同时,积极创办微电子、IT、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企业。这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技术经济开发区,表现较为突出。

5.1.2 借鉴国外兴办科技工业园的经验,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倡导在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兴办科技工业园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发展沿海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区域,赋予它特殊优惠政策,促其加速发展。

5.1.3 兴办科技创业中心和企业孵化器,引导科技人员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鼓励科技人员带自己的科技成果或发明专利“下海”创办中小高技术企业。在此基础上,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高科技术企业,逐步形成气候,创办民营科技园。与此同时,鼓励国内名牌大学在校园或周边地区创办大学科技园。

5.1.4 制订优惠政策,大量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国创办高技术企业或在高技术企业中担负重要职务,在此基础上创办留学生创业园。

5.1.5 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投资或积极组织,建立风险投资公司或机构,为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资金保证。

5.2 对策与措施

5.2.1 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支持产业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增强规划的科学预见性,指导性和协调性,适时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政府扶持政策要充分体现与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结合,要和WTO的规定相符合。鼓励产业部门从事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在WTO规则允许范围内,要积极发挥政府采购制度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作用。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孵化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和技术支持,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积极鼓励风险资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5.2.2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作为克服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障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融资工具,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推进器。从国际高技术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看,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政策性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企业创办者自身的投资、各种资助、引进外资等。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民间风险投资尚未充分发育的条件下,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规模小,成为制约风险投资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多渠道开辟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的风险融资体系。风险投资需要政府和民间共同参与,逐步由官办民营为主向官助民营为主的风险投资模式过渡,努力使民间资本在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应积极扶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法律和政策环境,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

5.2.3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入WTO以后,企业将面临来自跨国公司竞争的巨大压力,因此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关键。企业真正变成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的同时,政府要增加财政经费对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政府自身职能的转变,加强宏观调控职能,完善现有的产业政策;通过诱导性和鼓励性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及金融政策,使企业成为创新利益分配的主体,营造一个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创建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实现科技成果与经济效益挂钩,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5.2.4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孵化、聚集、辐射效应,以各类开发区的方式,连片集中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有助于形成产业规模集中优势和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新区的政策优势正在逐步消失,高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因此,从长远看建立明确、具体、配套的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开发区政策的整体效益,搞好投资环境的综合治理。与此同时,发挥聚集效应,充分吸引国内外人才,通过制定培养、吸引人才资源的政策,诸如吸引外国专家、留学人员的政策,鼓励科研开发机构人才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有意识地发挥高新区的扩散效应,实现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周边传统产业的辐射作用。

5.2.5 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中介机构是知识与信息传播扩散的桥梁,是科技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发达的中介服务,是使中小科技企业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一步发挥好已有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的作用,组织金融、证券、投资、会计、审计、评估、交易、法律、专利、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进入园区,为中小创新企业融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提供中介服务,搭建快速发展的平台(注:吴风明,孙杰英,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问题探析,经济师,2002年9期,76-79页。)。

6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近20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对全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发展战略定位准确,采取适宜的对策和措施,其发展前景是令人鼓舞的。21世纪是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世纪,高新技术产业则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沿海地区各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它的普遍意义在于揭示一个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为区域发展创造蓬勃的生机。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消耗一次性使用的自然资源数量少,造成的坏境污染小,知识与智力资源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当今世界,不论发达国家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被称为争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我国沿海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这就启示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只有把发展高新技术这一充满知识经济内涵的新产业,摆在区域发展的战略地位,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收稿日期:2003-09-30;修回日期:2003-10-22

标签:;  ;  ;  ;  ;  ;  ;  ;  

我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