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沿海地区小康社会中的少数民族治理初探_边境贸易论文

广西沿海地区小康社会中的少数民族治理初探_边境贸易论文

广西沿海地区少数民族奔小康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西论文,少数民族论文,沿海地区论文,奔小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广西沿海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过去及现状

历史和地缘原因,广西沿海地区的京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区,因而大多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

广西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经受着中越两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广西沿海地区成为援助越南的前哨,少数民族在援越抗美中作出了很大的付出。战争的波及,沿海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根本谈不上发展,连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受到了干扰。七十年代后期,中越关系紧张,中越两国双方进入军事对峙时期。由于军事摩擦,沿海地区的民族经济受到冲击,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了破坏,民族地区经济进一步收缩,边远地区的群众生活艰苦,基本上是靠国防经费救济过日子。

延续十几年受战争干扰破坏影响,国家对沿海沿边地区投资以国防建设投入为主,经济建设方面的投资比较微小。1978年沿海少数民族聚居的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为2497万元,国有单位工业总产值为1171万元,人均工业总产值为74元, 人均农业总产值为221元(注:《广西民族自治县资料汇编》)。沿海少数民族地区以农、渔业为主,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由于农业基础差,资金投入少,受自然和战争的影响比较大,农渔业生产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国防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民族经济因受两国关系的影响而受到了制约,农产品贸易流通不畅,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据统计,以沿海少数民族聚居的防城各族自治县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19 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7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3元(注:《广西民族自治县资料汇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十分缓慢。

近几年来,国内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与此同时,中越两国关系缓和,逐步恢复正常化,沿海地区少数民族和民族经济又迎来了生机。1988年中越边境贸易正式起步,并迅速发展起来,经历了从边贸互市、民间贸易,到以官方为后盾的以民间贸易形式的批量贸易,并出现与第三国和地区的转口贸易。中越边境贸易对沿海地区民族经济起着直接的积极作用。国家对边境贸易给予较大的照顾,批准了一批边境贸易口岸,其中在广西沿海少数民族地区内的就有防城港市江平、东兴、滩散、峒中、钦州茅岭、沙井、北海的铁山港等。在政策上也给予边境贸易大力的支持,边境贸易税收所得的大部分用于地方经济建设。边贸的发展,推动沿海民族地区的民族经济进步,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在短短的八年时间,形成了沿海地区民族经济的模式,为少数民族奔小康打下了较好的基础。首先,民族经济的投资环境得到显著的改善,交通、通讯迅速发展。 1994 年至1997年开通了南防铁路、防东二级公路、钦防高速公路,万尾、谭吉码头,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相继建成和投入使用,以及通讯设施的完善使用等,大大地改善了沿海地区的民族经济投资环境,有力推动了沿海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其次,边贸的兴起,又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跨国旅游和沿海沿边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业正在成为沿海少数民族地区又一经济支柱。现在沿海地区的民族旅游业正在不断开发和完善,如江平万尾度假村、上思的森林公园、北海银滩、钦州的七十二泾等旅游景点。随着旅游设施的完善,必将大大地促进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少数民族奔小康的步伐。

经过中越边境开放几年的发展,广西沿海地区民族经济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自1989年至1993年的5年间,京族和壮、瑶、 苗族聚居的东兴市的边境贸易成交额达12.83亿元, 为国家和地方提供税费近亿元。1993年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国内生产总值为7.1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007元;工农业总产值为8.96亿元,人均为1906元;地方财政收入为9776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08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39 亿元,人均为15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3元(注:《广西民族资料汇编》)。

二、广西沿海地区少数民族奔小康的途径和渠道

(一)采取积极办法和措施帮助少数民族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贯彻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为契机,使沿海地区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正确认清形势,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胆积极去开拓、去实践,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工作效率,真正按照“加速发展战略”来实现民族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广西沿海地区少数民族通过机关挂钩村建工作效果很好。机关工作队帮助乡镇、村开展经济、文化等建设,把政策、信息、技术带到乡村去,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搞好基层组织建设和文化思想建设,及时培养乡村能人,通过能人发展乡村经济,这是全面发展民族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民族地区文化思想建设的有效途径。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好民族村镇建设,选择一些村镇作为民族经济、民族文化建设的重点,如东兴京族聚居的江平镇、防城区瑶族、苗族聚居的垌中镇以及上思瑶族聚居的南屏瑶族乡等,以此作为小型的经济文化中心向四周辐射,带动周围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根据沿海自然资源的情况,积极开发和利用好资源。广西沿海地区少数民族既有海洋自然资源,也有矿产和森林资源。防城港、钦州和北海三个地级市有海岸线1100多公里,除了可开发建设港口码头外,是海水养殖的良好场所。沿海一线海湾多,滩涂广,有利于海水养殖。近几年来,沿海群众积极开展海水养殖,许多群众成了海水养殖的专业户和富裕户。通过海水养殖,还可以带动海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海洋捕捞方面,除了开展深海捕捞外,还可以与越南渔业部门合作捕捞的方式进行浅海捕捞生产,同时还可以加大投资,发展远洋捕捞,这也是沿海地区少数民族渔业生产的重要途径。除海上资源外,山区资源也十分丰富,香料、八角、玉桂生产是民族地区群众致富的又一重要门路;药材生产也有着良好的前景。

(三)继续加大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市区中心的服务功能,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沿海地区民族经济离不开中心城市的带动,目前防城港、钦州和北海三市的港口码头、公路、铁路等设施已成规模和网络,交通四通八达,通讯方便,为经济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边远山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城镇功能还比较差,这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发挥中心城镇的经济辐射功能。加大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尽快建设通往边远山区的二级、三级公路。同时根据当地资源和优势,明确其经营发展方向,帮助和引导民族地区群众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少数民族奔小康服务。

(四)抓好临海工业的规划和投资,打好工业基础。广西沿海城市的主导产业是港口进出口贸易,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在继续抓好港口建设投资的同时,搞好临海沿边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投入,发展外向型工业,以此为基础辐射带动乡镇企业。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沿海地区少数民族奔小康的一项战略措施。乡镇企业的发展要结合民族资源的特点,在沿海民族地区,以海产品加工业和海洋生产必需品加工为主;在边远地区,大力发展农、林、药等加工业。

(五)加快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使对外贸易成为沿海地区民族经济发展的动力。对外贸易是防城港、钦州、北海三市的经济支柱,抓好对外贸易对广西沿海三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也是沿海民族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和渠道。防城港、钦州、北海三市是沿海沿边的新兴城市,近几年来对外贸易发展较快,特别是边境贸易,边境贸易收入占财政收入44%左右。同时边境贸易又是沿海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它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争取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加快和扩大边贸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方面,要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加大改革力度,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形成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国营、集体、私营各种成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局面。同时,要继续加强边境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兴建边境贸易加工区以及发展多种形式的边贸合作等。

(六)继续开拓和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要在“海”和“边”两字作文章,继续完善沿海沿边旅游设施,开发旅游景点,搞好跨国旅游,通过旅游业带动各种行业的发展。

三、党的民族政策和提高民族素质,是广西沿海地区少数民族奔小康的重要保证

民族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素质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提高沿海地区民族的人口素质,才有可能高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因此,党和人民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毛泽东曾多次指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78 页)、“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都是有希望的”(注:《毛泽东接见西藏国庆观礼团时的讲话》、《新华日报》1954年第7号)。 “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中国有几十种民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比汉族居住的面积要宽,那里蕴藏着各种物质财富多得很。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的经济是不行的”(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14页)。1981年10月, 胡耀邦同志在接见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负责人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一定要搞好,一个是经济问题,一个是团结问题。经济是基础。经济搞不好,文化、教育等其他问题就无从谈起。因此,把少数民族的经济搞上去是最根本的一条。中央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帮助,首先在经济方面,做民族工作的同志,要树立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发展经济。要把这个观点摆在首位,离开这个观点谈别的问题,就是本末倒置。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等省区,特别是畜牧区,主要是把畜牧业搞上去。各民族地区都要因地制宜落实各种生产责任制,搞好多种经营,有的民族地区还要解决外贸出口问题。要经常研究自己地区的情况,发展自己的经济”(注:转引自《民族团结》1981年第11期)。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关怀,极大地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建设。

1997年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也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坚持实行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全面进步”(注:《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部分)。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经济和文化建设,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方面,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招生、经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详细的规定。在1950年11月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中规定:“为了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与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从中央到有关省、县,应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81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又规定:“高等学校录取学生对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录取分数。对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在《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5条中规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这些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对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对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发展民族经济无疑起到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标签:;  ;  ;  ;  ;  ;  ;  

广西沿海地区小康社会中的少数民族治理初探_边境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