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提升护士素质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提升护士素质

一、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提高护士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杰[1](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MVE JEAN PATRICK[2](2021)在《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文中指出本文以喀麦隆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发展中国家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存研究成果做出贡献。这项研究认为,如果高等教育机构有任何显着的表现,那么与大学教师相关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是关键因素之一。对喀麦隆大学机构中与大学教师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有文献进行检索,得到的信息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研究所探讨的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没有任何现成的做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喀麦隆大学教师和高等教育机构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确定他们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这些实践是如何被开展的,以及在执行这种类型和方法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之后,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基于嵌入式案例研究,以喀麦隆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为样本,探讨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四所作为研究案例的研究单位分别是:雅温得第一大学(UY1)、中非天主教大学(CUCA)、PKFokam卓越学院(PKFIE)和雅温得Saint Therese Catholic University Institute(STCUIY)。本次研究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化访谈、文本分析法和观察法三种方式于2019年1月至3月在喀麦隆进行了数据的收集。总共有67名受访者参加了访谈,其中有高等教育部(MOHE)的高等教育官员、四所高校的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文本分析包括审查与政策相关的文件、年鉴以及来自高等教育部和四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种报告,而观察法则主要是通过参加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举行的会议,展开观察以收集材料,这些会议涉及到与教员招聘、晋升和培训等事项,会议议程则包括奖励措施等内容。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即“高校综合战略人才管理框架”。这一理论框架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主题、设置访谈问题、分析所收集的数据以及讨论研究结果。对数据的分析表明,在研究中挑选的四所喀麦隆高校都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除了一些特殊案例外,都开展了本研究所提到的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招聘和甄选、培训和发展、绩效管理和考核、薪酬和晋升。但各高校间,施行这些措施之后的的效率和效果各不相同。虽然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对正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一定的了解,但它们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并没有根据这些知识采取行动,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如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和学术晋升。这些知识并没有促进他们提高教学和研究绩效和生产力方面的效率。调查结果显示,选定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多从事与机构战略目标不一致的非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些做法既不相互融合,也不相互依赖,以实现卓越的绩效和生产力。这往往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再加上他们作为一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国内经济发展也正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种种因素都对其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绩效及生产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但要说的是,这项研究的发现和讨论是基于参与这项研究的67名受访者提供的信息以及从文献回顾和观察中收集的数据。这项研究通过揭示研究中选定的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的与大学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和方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做出了贡献。因此,这项研究强调了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业绩和生产力,以及整个机构的发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增加了一个理论框架,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改进的理论框架。后来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参与这项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喀麦隆的高等教育部门中实行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的绩效和生产力,使高等学校能够通过提供创新研究成果、高技能创新人才以及对发展的有效支持,在促进国家发展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杨艳[3](2020)在《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文中指出背景医学回归人文是时代发展趋势,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是时代所迫,传统的医学人文教育方式难以解决医护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内化,难以激发真正从心底滋生对患者爱与关怀的职业精神,也难以让医护人员有具体举措真正进入患者世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医学和护理的叙事转向为解决医学人文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让护患双方在互动中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在故事中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寻找生活的意义,获得心理成长,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改善了患者结局指标。近年来,叙事护理渐渐成为关注热点,但属于起步阶段,尤其临床叙事护理开展较少,尚在探索之中,缺乏科学、规范、系统及具有指导性的实践框架。目的从护士和患者角度了解和分析临床人文关怀实践的现状以及对叙事护理的认知和需求;分析国内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问题;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与实施方案;实施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并不断修正;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研究共分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评价结果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医学人文从理论到实践落地的困难,而叙事护理作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新方法在临床应用却缺乏科学、规范、系统的指导而质量效果不佳。第二阶段,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了解临床的人文护理实践现象以及对叙事护理的认知和需求;分析国内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问题;第三阶段,研究者应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专家会议构建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并通过小组头脑风暴构建实践方案;第四阶段,研究选择医院的肿瘤科与乳腺肿瘤外科实施叙事护理方案,运行中通过观察法、质性访谈法收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的反思共同进行模式与方案的修正;第五阶段,研究通过对叙事护理实践者、护理管理者、患者多角度的访谈,评价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对她们的作用和影响,并为今后更为广泛、深入的实践提出参考建议。在该行动中,采用院校结合方式,学校专家团队将前期研究成果(叙事护理课程)应用于临床护士叙事护理理论培训,为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行动的参与者包含了临床护士、护士长、护理管理专家和研究者本人。采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专家会议法。结果研究一,在临床人文关怀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肿瘤患者饱受身心的折磨,亟待护士关怀。护士观察到的患者叙事行为和患者自认为的叙事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表明患者潜意识有需求,并且在叙事之后有情绪释放后的一种轻松的体验,但从主观上认为,疾病之外许多内心的想法,家庭困扰等叙事是一件相对私密的事情,不适合告诉其他人,或者认为这些并非是护理人员职责范畴内的工作,因此往往压抑在心中。从护士的角度发现护士意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但缺乏能走进患者心灵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受限于人力资源、工作负荷等问题带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在对国内文献研究中可见,叙事护理临床实施主要为叙事医学在护理中的应用,且实施零散、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理论依据,可供他人借鉴的具体内容较少,而“叙事护理”作为从叙事医学理论中派生而来的新概念尚未应用于临床。研究二,通过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和专家会议法,构建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通过理论研究,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分为哲学基础层、方法层、操作层、技术层。该模式的哲学基础层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社会建构论和医学人类学理论。在该哲学思想支撑下,叙事护理注重的是“关系”;护患双方运用“语言”、“故事”来认知、理解、建构外部世界以及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护士与患者在共同面对疾苦时通过见证、解构、理解、共情、尊重、重构等方式与患者构建生命的意义。方法层的理论基础为叙事医学理论,其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提供了叙事能力培养、叙事活动类型设计的依据。操作层是基于叙事护理学理论下的叙事护理实践流程,为护士实施叙事护理提供了操作的步骤。技术层是在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关键技术,如外化、解构、技术文件、重构等。这些技术的理念和思想可为护理人员借鉴,但要具体实施叙事治疗则需经过心理学专业培训或认证。通过文献研究,借鉴了爱尔兰学者Buckley针对老年护理院叙事实践研究形成的叙事实践框架,纳入了“故事”、“先决条件”、“照护环境”、“照护过程”、“护理的叙事方面”等元素,经过整合、摒弃和调整形成了本研究的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框架。最后通过专家会议论证,对叙事护理过程进一步修订,将叙事护理过程中的要点归类与分层,形成态度方面、基本技术和专业技术三个类别。研究三,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实施成果:本行动研究经过两轮行动循环,开展了33学时叙事护理培训,举办了17次叙事护理能力培养的活动,改善了护理人员叙事护理知识匮乏,叙事能力不足,人文关怀流于形式的问题,营造了叙事护理环境与氛围,设计了“阅读人生”、“书写人生”、“故事分享”等叙事活动、建设了“心灵病房”叙事平台等,在此过程中,138名患者参与到自由写作和疾病故事写作。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丰富了临床人文护理实践的形式,让护士更自觉自愿、更有自信地走进患者世界,为其提供充满温情的护理,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度和满意度。与此同时,叙事护理改变了护士的态度与行为,提高了护士的职业认同。结论: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能有效地为护士践行人文关怀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方法。倾听患者故事丰富了护士对疾病、生命世界的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理解,从而尊重患者,给予安慰与鼓励,信心与支持,提供了直击患者心灵、有温度、有灵性的护理。患者在接受叙事护理后尊重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内心充满感激和信任,护患关系的良好互动使护士的职业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职业精神,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创新了人文护理实践方法,解决了医学人文“空壳化”“漂浮化”困境,丰富了护理学知识体系,临床人文护理的方法与技术。

刘晓林[4](2020)在《职业高原对基层公务员主动工作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A省为例》文中认为一直以来,“职业高原”现象广泛存在于我国基层公务员群体中,对基层公务员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结果产生深刻影响。随着基层公务员队伍的逐渐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基层公务员更加关注自身的职业成长和发展,晋升带来的激励效应能够促使基层公务员增强主动工作的动机。反之,如果长期面临“晋升天花板”效应,缺少岗位轮换和技能提升的机会,则会对基层公务员在新时代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产生显着负面影响,更会限制国家公共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职业高原对个体工作态度的不良后果,但现有研究较少关注职业高原对个体心理状态和工作行为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构建了职业高原对基层公务员主动工作行为影响的研究模型,以心理资本和工作疏离感作为中介变量,验证职业高原对个体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揭示其对主动工作行为的影响机制。同时,加入组织支持感和公共服务动机作为调节变量,验证组织层面的支持和个体层面的动机对上述关系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以计划行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职业生涯建构理论为基础,构建模型并提出假设。其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A省为例,通过收集230份有效问卷,并深度访谈11位基层公务员,验证研究假设,深入探究基层公务员职业高原现象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最后,通过分析和讨论,从实践层面为应对基层公务员职业高原问题、提升其主动工作行为提供对策和建议。本研究运用SPSS、AMOS和PROCESS插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职业高原对基层公务员主动工作行为产生显着负向影响;第二,心理资本在职业高原对主动工作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第三,工作疏离感在职业高原对主动工作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第四,组织支持感对职业高原通过心理资本对主动工作行为的间接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即较高的组织支持感会减弱职业高原的间接效应;第五,公共服务动机对职业高原通过工作疏离感对主动工作行为的间接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即较高的公共服务动机会减弱职业高原的间接效应。

史煜[5](2019)在《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鸦片战争遭遇西方武力冲击,中国渐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延续千年的传统建筑体系从沿海至内陆城市渐次发生近现代化演变。西安作为中国内陆传统城市典型代表与华夏文化生发繁荣之地,经历了20世纪来持续变革求新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在取得城市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因明城区大片历史街区建筑消失与城市记忆难以承续的现状。在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从经济指标“量”的扩张转向历史文化与环境生态“质”的彰显之际,学界对西安都城时代的关注逐步转向对城市近现代发展变迁的研究。鉴于建筑是城市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本文选择以20世纪来西安明城区不同时段所生发新建筑作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具体产物,以西安从传统向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历史为线索,利用影像文本“客观纪实性”功能再现建筑形态特征,呈现与解析明城区建筑演进历程,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再塑古城历史文化风貌的探索实践提供借鉴。首先,立足影像与建筑文化研究方向,将建筑影像与历史文本相结合作为还原城市记忆的基本载体,在以人为主体、建筑为客体所形成的城市记忆框架中,以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历史为线索,搜集整合20世纪来(1900-2010)不同历史时期典型的建筑影像文本,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时空背景中进行分期、分类及演变研究。其次,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在西安城市建筑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参照,将清末(1900-1911)、民国(1912-1949)与共和国(1949-2010)三个典型时期建筑影像文本进行分类对比,以“图文”互证方式还原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演变历程,借助图像学与现象学等研究方法进行解读,揭示演变特征、规律及综合动因。再次,利用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地标)作为体验与认知城市的一种方法,对应分析20世纪不同时段西安城市代表性建筑,尝试还原与建构近现代西安城市记忆。近现代西安传统建筑是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从“模仿搬用”到“选择吸收”西方先进建筑形式与技术的演进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主体审美与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传统建筑体系融合西方文化不断做出权衡与选择的实践过程。以城市记忆的“整体性、时代性、延续性与建构性”为原则,对20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建筑状况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1)“体用”原则上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延续性在西安城市近现代化转型历程中,城市发展渐从传统社会的闭守走向近现代的开放,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体”对西方建筑形式、材料、结构等因素“用”的基础上,传统建筑主体地位逐步被削弱而日趋式微。是在政治与军事因素主导下,从清末“洋风”模仿建筑到民国以不同程度的中西“折衷”特征为主、兼有少量几何形式特征工业化建筑,经历共和国初期“苏化”因素影响,又从单一国家性建筑逐步走向现代化探索与多元化发展历程,建筑是“自上而下”非自然发展路径,以“局部-整体-简化-创新”不同程度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渐变为其发展规律。(2)传统建筑文化承续及创新的矛盾性与表面性作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西北区域重镇与传统内陆城市,近代“洋风”模仿、中西“折衷”建筑到建国10周年经典的“传统”复兴建筑,在改革开放后1990-2010年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以房地产商业开发与以旧城拆迁改造为手段的城市化建设,带来明城区商业化、功能化的大尺度的现代建筑在明城墙内外无序耸立,因其与西安历史文化缺乏关联而影响古城整体建筑风貌。近年来,西安明城区依旧以在建筑上附加传统元素与佩戴仿古头饰屋顶作为体现古都风貌的手法,令人深感传统建筑传承与创新层面缺乏文化关联呈现出的矛盾心态与形式的表面性。(3)城市建筑演变缺乏历史文化承续性与整体观伴随20世纪以来西安城市建筑特征近现代化演变历程,西安明城区多数历史街区风貌逐步被科技文明所打造的功能化、商业化与符号化的新建筑所替代与消解,建筑景观的汰换更新导致历史特色被抹除失去城市记忆载体,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加速城市记忆的缺失,不利于获得古城西安作为精神家园应有的历史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基于城市记忆与建筑影像的互动同构关系再现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历程,省察急躁功利的赶超式与风貌式城市建设行为,汲取东西方城市近现代化发展正反经验,以期在健全城市建设评估与民众参与的监督管控机制,重拾城市文化自信、再塑城市历史风貌,将西安建成生态宜居的家园,肩负起“国家文化形象”的城市职能与使命。

付梦雪[6](2019)在《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本研究旨在医养结合背景下,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主线,初步构建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为高职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2.探索适合我国高职医学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最佳教学和实践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促进高职医学院校的创新性发展。方法1.在课题组前期课题“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研究”与课题“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研究”方案基础上,结合本次研究目的,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头脑风暴、专家论证等方法进行创新型改良,初步构建“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试行标准及内容。2.采用抽签法整群抽取成都市某高职院校2016级医养结合试点班中的2个班级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60人,按照“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教学运行及管理;对照组60人,按照常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组织教学;干预时间:高职护生在校的第一学年与第二学年。方案实施前后两组均采用中文版批判思维量表、自我导向学习评定量表、大学生创新能力自评量、大学生创业动机量表、主动性人格量表进行效果评价,干预后同时以试验组与对照组为代表对高职护生在校期间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情况进行统计。统计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正态分布方差齐:两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方差不齐: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Mann-Whitney 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构建“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最终确定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基于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教学体系为主导,以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为载体,以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保障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模块内容构成。2.“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试行结果共有120名高职护生完成全部资料收集。其中试验组60人,完成60人;对照组60人,完成60人。2.1高职护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比较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试验组高职护生批判思维总分及寻求真理、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求知欲、认知成熟度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后批判思维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前后批判思维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高职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比较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试验组高职护生自我导向学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前后自我导向学习总分及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学习行为、人际关系技能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高于干预前。对照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前后学习意识、学习行为、学习评价及人际关系技能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高职护生的创新能力比较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试验组高职护生创新能力均值及各维度得分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前后的创新能力均值及各维度得分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得分低于干预前。对照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前后的创新能力均值及各维度得分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高职护生的创业动机比较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试验组高职护生创业动机总分及冒险敢为、自我实现、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组内比较,干预后高职护生创业动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前后创业动机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高职护生的主动人格比较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试验组高职护生主动人格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组内比较,干预后高职护生主动人格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前后主动人格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高职护生的创新创业比赛获奖情况统计干预后分别统计两组高职护生2016—2018年间创新创业比赛获奖情况。结果显示以试验组为代表的高职护生在创新创业比赛中的获奖情况,在获奖次数、获奖等级与奖项等级中均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1.“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护生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2.“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我国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新思路,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促进了高职医学院校的创新性发展,且满足了社会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李静美[7](2018)在《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农村教师补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差,亟需建立能使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农村教师补充渠道。湖南省于2006年探索实施的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获得良好的实践反响。有人说,“中师又回来了”。那么,在不同于中师所处时代环境下,定向培养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何以可行?它是如何实现“有人读”且使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其背后的发生逻辑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较少,且偏重对实施经验、人才培养等的描述性研究,学理分析不足,难以回答上述问题。为此,本研究采取“回溯历史、关照背景、诉诸理论”三维取向,以湖南省为个案,基于嵌入型个案研究设计,综合使用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采用并行混合方法设计,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可行(何以产生、何以有效等)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为原型,加入制度环境稳定性变量,构建了新的制度变迁解释模式,认为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产生与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有内在联系,定向培养政策产生主要是效率机制在起作用。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取消中等师范教育主要是合法性机制作用的结果,取消中师不仅是师范教育中专学历层次的消失,更是中师培养模式与制度优势的隐没,由此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失去稳定和高质量的师资来源,师资短缺和质量下滑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环境趋于稳定,组织微环境较为积极背景下,效率机制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定向培养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效率的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结果。基于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验的分析,定向培养成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方式具有历史必然性。本研究基于对各主体的调查、运用相关理论,采取“数据呈现效果→资料挖掘原因→理论解释逻辑”的分析理路,在和中等师范教育、现有农村教师补充渠道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有效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定向培养的制度设计与社会现实和客观需求等相契合,由此招收到了次优生源,培养出了高质量的师范生,补充到了有守诺精神的教师,较之其他补充渠道,更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就生源吸引来看,尽管时代发生变迁,但定向培养能够吸引到次优生源,在于公费教育切合了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就业保障符合了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职业特性契合了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人才培养质量高,与良好的生源质量、系统的教师教育、适当的考核退出机制息息相关,它抓住了农村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关键,增强了培养对农村教育的适应性。就到岗留任保障来看,契约机制是关键,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同时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由此构成定向培养保障师范生到岗留任的内在逻辑。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争议或问题,并结合调研中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从政策设计、院校培养、实施保障、外部支持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陈喆[8](2017)在《严歌苓小说研究》文中提出严歌苓是中国当代女作家,目前在海外居住并从事创作。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她一直笔耕不辍,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她始终保持饱满的写作热情和认真的写作态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坛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文学批评界关于严歌苓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注意到目前严歌苓小说研究还存在几方面的局限,一是对其小说人物的研究多集中于女性人物形象,对男性人物形象的研究相对薄弱,不利于比较完整地考察作者的历史观和两性观;二是对于严歌苓的“历史书写”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历史书写的特色值得进一步挖掘;三是对于严歌苓“讲故事”的能力尚未进行系统的分析,对于其小说语言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做实做细;四是对严歌苓的小说研究系统性还不够,且褒扬的多,批判的少。本文第一章考察了严歌苓小说讲故事的方式和特点,从故事的“时间与空间”、叙事的“速度与强度”、故事的“意象与意境”等角度,探讨严歌苓的小说如何讲述好看的、有意味的故事。第二章考察了严歌苓小说的女性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创造的女性世界。第三章考察了严歌苓小说的男性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不同男性群体的塑造以及对男性的态度。第四章考察了严歌苓小说的语言艺术,从语言风格、修辞运用以及小说情绪的营造等方面切入,探讨其小说语言的得与失。第五章考察了严歌苓小说的创作主旨,结合作者较为关注的“历史”和“人性”两个主题,探讨作者的历史写作的方式和人性思考的层面。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之一是塑造了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之林;贡献之二是提供了一种书写历史的独特方式,突破了宏大叙事模式,既将历史发展嵌入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又浓墨重彩地展现历史的横切面,从而表现出历史特别是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宽阔意境和生动力量,同时也表现出直面历史、批判历史的勇气;贡献之三是探究了人性的深度和复杂度,挖掘出人性的各种可能性,特别是提供了男女两性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的最大可能性;贡献之四是探索了多元的写作方式,展现了简洁、冷静、幽默的叙事魅力。近年来严歌苓的创作题材集中于当下中国社会,对海外华人和移民的关注少。自2011年《陆犯焉识》以后,严歌苓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但艺术水平都未超越以前的作品,其原因之一是作者缺乏对当下中国的真切把握,建议其对当下中国题材的兴趣可通过中短篇小说的形式实现,并建议其继续关注近年来海外华人的生存状态,继续思考“文化碰撞”的内涵和形式的变化。同时也希望严歌苓发挥其写作的优秀能力和定居海外的优势,进一步推动自身创作在世界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坛的影响。

张勇[9](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覃延长[10](2017)在《供需视域下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南宁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服务功能越来越弱,传统家庭养老服务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与日俱增的养老服务需求等问题逐日尖锐,如何科学构建结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基于城乡基础设施和老年人情况差别巨大,谋求通过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带动包括农村在内的整体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考虑。选择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等多项指标处于中位数水平,且为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的广西南宁市作为案例,对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探讨。从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以“谁需要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谁提供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提供了哪些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提供的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如何”、“如何构建完善的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等六个问题为主线展开研究,分析南宁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等,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南宁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整理分析917份有效调查问卷,对南宁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服务意愿与影响因素进行列联表分析,将其中卡方检验呈显着相关的年龄、生活自理能力等因素,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自理能力、孤独感、老年人收入情况、有无子女、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认知度和养老观念等11个因素与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意愿显着相关,推导出如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发生率是完全自理老年人的1.675倍等结论,回答“谁需要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进而对有社会化养老服务意愿的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影响,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仅占比8.7%。同时,对有社会化养老服务意愿的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内容进行分析,得出“参加老年志愿者服务”、“无障碍设施改造”和“老年优待”三项需求占比都大于80%等结果,回答有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此外,还对有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老年人的支付能力进行分析,以探讨将社会化养老服务意愿转化为现实需求的能力。通过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相关人员一对一访谈、对南宁市49养老机构和10家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供给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从南宁市社会化养老服务相关法规政策供给、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框架、内容、利用情况及服务资金供给等方面探讨“谁提供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和“提供的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如何”。结果表明,关于南宁市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各种制度不断完善、各种服务供给项目逐渐健全、资金支持系统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较明显,如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未能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供给总量性不足和利用率低的结构性矛盾并存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基于“服务链”理念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系统、搭建以服务评估为抓手的过程与效果跟踪机制、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构建一个需求和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匹配,且高效、可持续的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回答“如何建立完善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

二、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提高护士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提高护士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方法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结论

(2)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简介
    (二)研究背景
        1.喀麦隆高等教育的背景
        2.喀麦隆高等教育政策框架
        3.喀麦隆高等教育的结构
        4.喀麦隆高等教育趋势
        5.问题提出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
    (四)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范围和划界和研究内容
        1.研究问题
        2.研究意义
        3.研究范围和划界
        4.研究内容
    (五)结论
二、文献回顾
    (一)简介
    (二)人力资源管理
        1.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三)喀麦隆高校教师管理研究
    (四)结论
三、理论框架
    (一)简介
    (二)研究的理论透镜
        1.种激励理论
        2.新公共管理理论(Hood,1991)
        3.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4.资源基础理论
        5.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6.人才管理理论
    (三)研究的衍生理论框架
    (四)结论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简介
    (二)研究思路
        1.哲学思考
        (1)建构主义
        (2 )研究的主要特点
    (三)确定研究方法
        1.定性方法
        2.特定研究设计的选择和理由
        3.案例研究设计
        4.主要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
        5.主要数据收集程序
        6.数据分析
    (四)可信性和可转让性、道德考虑因素和研究局限
        1.可信性和可转让性
        2.道德考虑因素
        3.研究局限
    (五)结论
五、研究参与者的机构和人口统计概况
    (一)简介
    (二)参与者机构的一般信息
        1.公立高等教育机构
        2.国际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3.国家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三)参与者的详细信息
        1.按性别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2.按年龄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3.按婚姻状况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4.参与者的教育水平
        5.参与者的经验
        6.参与者的职位和任务
        7.按学术等级对学员进行分类
        8.参与者的机构和工作状况
        9.按学术领域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四)结论
六、喀麦隆大学教师管理的历史(演变)分析与发现
    (一)简介
    (二)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与管理职责的演变
        1.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
        2.管理职责的演变(从洋务时代到喀麦隆化时代)
    (三)喀麦隆教授:从西方化到喀麦隆化
        1.洋务时代
        2.法国基金会在喀麦隆教师管理中的作用
        3.喀麦隆化时代
        4.大学机构咨询委员会
    (四)招聘和任期做法与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1.招聘和任期做法
        2.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五)晋升和考核管理与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
        1.晋升和考核管理
        2.大学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从黄金时代到黑暗时代
    (六)结论
七、喀麦隆大学教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分析和发现
    (一)简介
    (二)在喀麦隆高等院校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规划
    (三)招聘和选拔做法
        1.多元化招聘
        2.招聘策略
        3.招聘标准
        4.招聘方式
    (四)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的归纳法和定向实践
    (五)培训和发展
        1.培训和发展项目的类型
    (六)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1.评估方法
    (七)学术推广实践
        1.提升雅一教师
        2.提升CUCA教师
    (八)薪酬管理
        1.YU1 的薪酬管理
        2.CUCA薪酬管理
        3.PKFIE和 STCUIY薪酬管理
    (九)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参与者对解决方案的意见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和选拔
        3.入职、入职培训和发展
        4.绩效管理与考核
        5.学术推广
        6.薪酬管理
    (十)学员提出的跟教员管理有关的其他问题
        1.工作条件
        2.资金短缺
        3.学术兼职
        4.管理和领导问题
    (十一)结论
八、调查结果讨论
    (一)简介
    (二)参与者及其机构的一般信息
    (三)大学教师管理的演变
    (四)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和选拔实践
        3.入职和入职培训、培训和发展实践
        4.绩效管理与考核
        5.学术促进(进步)
        6.薪酬管理
    (五)与会者提出的其他限制
        1.物质和财政资源短缺
        2.学术兼职
        3.管理和领导问题
    (六)结论
九、结论与建议
    (一)简介
    (二)结论
    (三)建议
    (四)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五、收集资料的方法
    六、分析资料的方法
    七、伦理问题
    八、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问题的确认
    一、文献研究
    二、临床情景调查与分析
    三、总结
第四部分 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解决问题之道
    一、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叙事护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三、叙事护理实践模式临床实施的策略研究
    四、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形成
第五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临床应用
    一、成立行动小组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第一轮行动过程(2016年4月~12月)
    四、第一轮行动的观察与反思
    五、第二轮行动过程(2017年1月~7月)
    六、第二轮行动观察与反思
第六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一、制定效果评价方案
    二、实施结果分析
    三、研究结论
第七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一、构建成果
    二、开展叙事护理的关键因素分析
    三、提升叙事护理效果的策略与方法
    四、厘清不同方式的区别
    五、研究的创新性
    六、研究的局限性
    七、研究成果的展望
附录
    附录一 伦理批件
    附录二 叙事护理实践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书(护士)
        知情同意书(患者)
    附录三 临床护理人员叙事护理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四 叙事护理实践入院宣传资料
    附录五 “心灵病房”叙事平台中的患者故事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三、所获荣誉和奖励
致谢

(4)职业高原对基层公务员主动工作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A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三章 职业高原对基层公务员主动工作行为影响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模型
    三、数据收集
第四章 职业高原对基层公务员主动工作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分析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四、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五、相关性分析
    六、假设检验
    七、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职业高原对基层公务员主动工作行为影响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访谈资料的收集
    二、A省基层公务员职业高原的现状及影响
    三、A省基层公务员职业高原的问题总结及原因分析
第六章 关于应对职业高原、提升基层公务员主动工作行为的对策和建议
    一、个体层面
    二、组织层面
    三、社会层面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贡献
    三、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演发
        1.1.2 近代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现状
        1.3.1 近现代西安城市建筑研究
        1.3.2 近现代西安城市及建筑影像
        1.3.3 城市记忆的研究与实践
    1.4 研究对象界定
        1.4.1 研究时间界定:1900-2010年
        1.4.2 研究空间界定:以西安明城区为空间界限
        1.4.3 研究对象界定:20 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所生发新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2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逻辑关联
    2.1 建筑影像:城市记忆的载体
        2.1.1 影像的内涵及其特征
        2.1.2 影像文本的阐释
        2.1.3 影像文本的选择
        2.1.4 影像文本的价值
    2.2 城市意象:显现的城市记忆
        2.2.1 意象的概念及特征
        2.2.2 城市意象要素的应用
        2.2.3 城市意象理论的探索
        2.2.4 城市意象理论的借鉴
    2.3 城市记忆:内化的城市意象
        2.3.1 记忆的概念及其特征
        2.3.2 城市记忆三要素及其建构
        2.3.3 城市记忆的所指及特征
        2.3.4 城市记忆的保存与延续
    2.4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互动生成结构
    2.5 小结
3 清末西安“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1900-1911)
    3.1 西北重镇的历史机遇
        3.1.1 “两宫西狩”与清末新政发布之地
        3.1.2 清末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3.1.3 欧美及日本人眼中的西安
    3.2 “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
        3.2.1 教会建筑“洋风”的先导
        3.2.2 洋务军事工业的创立
        3.2.3 城墙城门建筑与行宫内的“洋风”
    3.3 内陆传统城市地域风貌
        3.3.1 坚固的城防体系
        3.3.2 严整的空间布局
        3.3.3 延续的建筑风貌
    3.4 公共建筑近代化萌芽
        3.4.1 近代城市功能的增加
        3.4.2 近代文教建筑的创设
        3.4.3 近代寺观建筑的衰落
    3.5 小结
4 民国西安“中西折衷”建筑的创发(1912-1949)
    4.1 国内外战争期间:短暂而有限的城市发展
        4.1.1 持续的战火饥荒与“陪都”西京建设
        4.1.2 城市生活与建筑影像的丰富
        4.1.3 “洋风”模仿到“中西折衷”建筑
    4.2 北洋政府时期:持续的灾乱致使城市发展滞缓(1912-1926)
        4.2.1 战争对城市的影响
        4.2.2 公共建筑的初创
        4.2.3 医疗建筑的建立
        4.2.4 文教建筑的近代化发展
    4.3 南京政府时期:“陪都”西京建设促进经济繁荣(1927-1945)
        4.3.1 开发西北与“西京”建设
        4.3.2 市政交通建筑的发展
        4.3.3 军工商业建筑的初创
        4.3.4 文教建筑持续发展
    4.4 国内外战争频发:动荡变局导致城市发展衰败(1945-1949)
        4.4.1 抗战时期城市遭受重创
        4.4.2 战后城市发展快速萧条
        4.4.3 建筑行业发展走向衰落
    4.5 小结
5 共和国西安建筑现代化的探索实践(1949-2010)
    5.1 共和国时期的城市建设环境
        5.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风貌
        5.1.2 城市建筑的阶段性发展
        5.1.3 影像文本从政治化到多元
    5.2 工业化建设时期:“生产型”城市建筑的发展(1949-1978)
        5.2.1 经济恢复期与“一五”期间的建筑成就(1949-1957)
        5.2.2 大调整时期城市建设萎缩(1958-1966)
        5.2.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城市建设停滞(1966-1978)
    5.3 市场经济转型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建筑增长(1978-1999)
        5.3.1 改革开放时期建筑渐趋起步(1978-1989)
        5.3.2 “旧城拆迁改造”时期建筑的突变(1990-1999)
        5.3.3 城市化加速时期明城区建筑的杂糅(2000-2010)
    5.4 小结
6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化演进分析(1900-2010)
    6.1 农业经济背景下建筑近代化的布局与特征
        6.1.1 “洋风”模仿搬用时期的建筑(1900-1911)
        6.1.2 “传统”革新求变时期的建筑(1912-1931)
        6.1.3 “现代”初创繁荣时期的建筑(1932-1945)
        6.1.4 战争导致发展停滞时期的建筑(1945-1949)
    6.2 建筑近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2.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2.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动因
    6.3 计划经济背景下建筑现代化的布局与特征(1949-1978)
        6.3.1 “苏化”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形式”的建筑(1949-1957)
        6.3.2 大调整时期“新的民族形式”的建筑(1958-1966)
        6.3.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的建筑(1966-1978)
    6.4 市场化与“旧城改造”背景下建筑的布局与特征(1978-2010)
        6.4.1 改革开放初期全面复苏的建筑(1978-1989)
        6.4.2 经济转型时期去旧布新的建筑(1990-1999)
        6.4.3 城建加速时期国际化多元化建筑(2000-2010)
    6.5 建筑现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5.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5.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社会动因
        6.5.3 新建筑演进的影响因素
    6.6 小结
7 20 世纪西安城市建筑演进的文化反思
    7.1 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探索历程
        7.1.1 政治军事因素的主导
        7.1.2 地域交通因素的制约
        7.1.3 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
        7.1.4 文化观念因素的转变
        7.1.5 城市建设管控与监督机制的不力
    7.2 近现代城市建筑文化的省视
        7.2.1 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景观的异化
        7.2.2 国际化大都市与再塑国家文化形象
        7.2.3 对21 世纪城市发展的展望
    7.3 小结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对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的优势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点和切入点
        (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有利于缓解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医养结合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
        (三)高等职业教育
        (四)人才培养体系
        (五)实践教学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一)起源与发展
        (二)概念
    二、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 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前期基础
    二、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内涵
    三、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三)合作教育理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路径
    五、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三全三重”和“四个一”原则
        (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原则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五)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原则
        (六)引进与改革相结合原则
        (七)可行性原则
    六、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法
    七、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成要素
        (一)培养目标
        (二)教学体系
        (三)保障体系
    八、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内容
        (一)明确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立多维、立体、结构化明确的课程体系
        (三)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第四部分 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试行
    一、研究对象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三)剔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的确定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实施
    四、研究指标与工具
    五、质量控制
        (一)教学团队
        (二)资料收集
        (三)数据整理
    六、统计方法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两组资料回收与剔除情况
    二、两组护生的基线资料比较
        (一)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比较
        (二)干预前两组护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比较
        (三)干预前两组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比较
        (四)干预前两组护生的创新能力比较
        (五)干预前两组护生的创业动机比较
        (六)干预前两组护生的主动人格得分比较
    三、干预后两组护生的批判思维得分比较
        (一)干预后两组护生的批判思维得分比较
        (二)干预前后试验组护生的批判思维得分比较
        (三)干预前后对照组护生的批判思维得分比较
    四、干预后两组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比较
        (一)干预后两组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比较
        (二)干预前后试验组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比较
        (三)干预前后对照组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比较
    五、干预后两组护生的创新能力比较
        (一)干预后两组护生的创新能力比较
        (二)干预前后试验组护生的创新能力比较
        (三)干预前后对照组护生的创新能力比较
    六、干预后两组护生的创业动机比较
        (一)干预后两组护生的创业动机比较
        (二)干预前后试验组护生的创业动机比较
        (三)干预前后对照组护生的创业动机比较
    七、干预后两组护生的主动人格得分比较
        (一)干预后两组护生的主动人格得分比较
        (二)干预前后试验组护生的主动人格得分比较
        (三)干预前后对照组护生的主动人格得分比较
    八、干预后两组护生的创新创业比赛获奖情况统计
第六部分 研究讨论及结论
    一、研究讨论
        (一)利于培养医养结合方向护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提升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三)提高护生创新能力
        (四)激发护生创业动机形成
        (五)促进护生主动性人格发展
    二、研究结论
        (一)构建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二)“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可提高高职护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与能力
第七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农村教师主要补充渠道的效果与问题
        (二)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相关问题
        (三)简要的评论
    三、内容、思路与意义
        (一)内容与思路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反思
        (一)混合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二)样本情况介绍
        (三)研究者的反思
第一章 国家主导的定向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师兴衰探析
    一、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调整整顿期(1979-1983)
        (二)发展繁荣期(1984-1991)
        (三)稳中渐衰期(1992-1998)
        (四)快速消亡期(1999年以后)
    二、中等师范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政策优势吸引了优秀生源
        (二)精准培养保证了教学胜任力
        (三)定向制度保障了供给与稳定
    三、取消中等师范教育的现实反思
        (一)关于取消中师的三种解释
        (二)对现有解释的现实反思
        (三)关于取消中师的新解释
        小结
第二章 地方驱动的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回归
    一、启动背景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二)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并未形成
        (三)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与补充不足共存
        (四)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二、实施历程
        (一)酝酿准备
        (二)启动实施
        (三)深化完善
    三、学理反思
        (一)政策的产生:效率机制起主要作用
        (二)政策的选择:路径依赖的结果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生源吸引状况
        (一)生源质量“次优化”,且有内部差异
        (二)生源来源“农村化”,农村和县城生源质量有差别
        (三)中下和中中层报考为主,但二者亦有差别
    二、生源吸引原因:为何报考
        (一)报考决策的宏观调查
        (二)报考决策的微观深描
    三、生源吸引逻辑
        (一)公费教育切合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
        (二)就业保障符合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
        (三)职业特性契合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培养质量如何
        (一)定向师范生的素质表现
        (二)定向教师的能力体现
    二、缘何有高质量
        (一)优质生源是质量保证的基础
        (二)系统的教师教育是质量保证的根本
        (三)考核退出机制是质量保证的“助力器”
    小结
第五章 为什么下得去、留得住: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到岗留任保障分析
    一、到岗留任状况
        (一)定向师范生履约到岗情况
        (二)定向教师履约留任情况
    二、到岗留任原因
        (一)到岗(下得去)的原因
        (二)留任(留得住)的原因
    三、到岗留任保障逻辑
        (一)契约机制是到岗留任保障的关键
        (二)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
    小结
第六章 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反思与建议
    一、定向培养的必然性:农村教师补充的方向?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在一定时期内一些地区存在
        (二)农村教师需要专门准备或培养已成为各国广泛共识
    二、定向培养的有效性:制度变迁路径的视角
    三、定向培养实施中的主要争议或问题
        (一)初招学生选择自主性问题
        (二)初招项目优质生源冲突问题
        (三)专门化培养与再就业问题
        (四)定向教师个人发展问题
        (五)定向培养经费分担问题
    四、定向培养实施的优化建议
        (一)明确制度完善环节,保证项目生源质量
        (二)建立二次进退机制,尊重学生自由选择
        (三)注重乡土情怀培养,完善农村教师教育
        (四)优化服务期制度,促进教师稳定与发展
        (五)厘清各级财政责任,完善经费保障体制
        (六)改善外部环境,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8)严歌苓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故事: 严歌苓的叙事能力
    第一节 时间与空间
    第二节 速度与强度
    第三节 意象与意境
第三章 人物(上): 女性人物形象
    第一节 母亲: 传统与现代的对照
    第二节 妻子: 两性的战争与和平
    第三节 女儿: “女儿情”的两种可能
    第四节 妓女: “受难、宽恕,和对于自身毁灭的情愿”
    第五节 女兵: 苦涩青春
第四章 人物(下): 男性人物形象
    第一节 知识人: 中国现当代史的承载者
    第二节 牧马人: 中华多元文化的体现者
    第三节 早期华人移民: 黑暗之境
    第四节 九十年代留学生: 边缘人生
第五章 语言与情绪: 严歌苓小说的艺术自觉
    第一节 风格: 简练与细密、朴拙与华丽、幽默与冷峻
    第二节 修辞: 感觉与视角的变异
    第三节 情绪: 构建小说的内在张力
第六章 主旨与态度: 严歌苓小说的思想自觉
    第一节 家国历史的深沉书写
    第二节 人性多棱镜的细微考察
结论
参考文献

(9)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一) 研究对象
        (二) 概念说明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小结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一、新省府工程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小结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小结
结语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附录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供需视域下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南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价
        1.2.1 社会化养老服务内涵研究
        1.2.2 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1.2.3 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1.2.4 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会化养老
        2.1.2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
        2.1.3 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体系与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老年需求理论
        2.2.2 社会嵌入理论
        2.2.3 社会分层理论
        2.2.4 福利多元化理论
3 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产生的必然性分析
    3.1 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
    3.2 家庭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
    3.3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3.4 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3.5 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必然要求
    3.6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4 城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4.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抽样调查
        4.1.3 问卷质量控制措施
        4.1.4 调查结果概况
    4.2 城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分析
        4.2.1 理论假设
        4.2.2 变量与模型
        4.2.3 列联表分析
        4.2.4 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
    4.3 有社会化养老服务意愿的城市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和内容的需求情况分析
        4.3.1 有社会化养老服务意愿的城市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的需求情况
        4.3.2 有社会化养老服务意愿的城市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内容的需求情况
    4.4 有社会化养老服务意愿的城市老年人的支付能力
        4.4.1 目前为非机构养老但有机构养老意愿的城市老年人的支付能力
        4.4.2 有社区居家养老意愿的城市老年人的支付能力
5 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5.1 南宁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的相关数据资料来源
        5.1.1 公开数据资料收集
        5.1.2 一对一个案访谈
        5.1.3 问卷调查
    5.2 南宁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资源分析
        5.2.1 按主管部门不同分类
        5.2.2 按功能不同分类
        5.2.3 按资源性质不同分类
    5.3 南宁市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情况
        5.3.1 养老机构床位供给使用情况
        5.3.2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供给情况
        5.3.3 医疗服务供给方面
    5.4 南宁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5.5 南宁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和利用情况分析
        5.5.1 养老机构服务有效供给和利用情况分析
        5.5.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和利用情况分析
6 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6.1 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未能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
    6.2 社会化养老服务总体性矛盾明显
        6.2.1 机构养老资源匮乏
        6.2.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不足
    6.3 社会化养老服务结构性矛盾突出
        6.3.1 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需求不平衡
        6.3.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需求不平衡
        6.3.3 社会化养老服务资源利用效率低
        6.3.4 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认知认同率不高
        6.3.5 社会化养老与家庭养老存在不平衡
        6.3.6 公建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不平衡
        6.3.7 养老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不均衡
    6.4 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6.5 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制度尚待完善
        6.5.1 缺乏不同部门间高效协调机制
        6.5.2 缺乏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综合考评机制
        6.5.3 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6.5.4 缺乏对养老机构进行分类管理
        6.5.5 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制度不健全
        6.5.6 缺乏制度创新
    6.6 其他问题
        6.6.1 机构养老收费与老年人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
        6.6.2 民办养老机构资产归属难确定
        6.6.3 社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动性受限与社区自身具有强大发展潜力形成反差
        6.6.4 养老服务体系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
    6.7 小结
7 完善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7.1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供给理念
    7.2 增加有效供给
        7.2.1 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7.2.2 明确养老机构定位
    7.3 破除社会化养老服务结构性矛盾
        7.3.1 建立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系统
        7.3.2 建立过程与效果跟踪机制
        7.3.3 科学布局养老服务机构
    7.4 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7.5 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制度
        7.5.1 政策制定者转变观念
        7.5.2 完善整合机制
        7.5.3 完善工作体制
        7.5.4 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行业自律机制
    7.6 提升老年人支付力和养老服务供给机构生存力
        7.6.1 加大对困难老人的资助
        7.6.2 多渠道筹集资金
    7.7 激活社区养老服务潜能
    7.8 重视舆论宣传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四、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提高护士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2]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D]. MVE JEAN PATRICK.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3]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D]. 杨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职业高原对基层公务员主动工作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A省为例[D]. 刘晓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D]. 史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 付梦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李静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8]严歌苓小说研究[D]. 陈喆. 南京大学, 2017(01)
  • [9]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10]供需视域下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南宁市为例[D]. 覃延长.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提升护士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