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培养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素质论文,执政能力建设论文,高度论文,领导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步入波澜壮阔的21世纪,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极其关键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领导人素质、领导方法和领导体制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战略任务。本文试就领导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途径作如下探讨。
一、以历史眼光,通观左右新世纪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的时代背景
1.目标任务更为宏伟艰巨
按照党的十六大所制定的目标,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这是一个十分宏伟的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而要真正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努力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关键又在于肩负历史重任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
2.新的矛盾和问题愈益错综复杂
21世纪的前进道路并不平坦,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我们在推进改革和建设中又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以往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紧迫地需要加以解决,在工作进程中,会出现矛盾交叉、问题缠绕的情况,如何在困难中抓住和用好机遇,克服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困难,毫无疑问是对我们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
3.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商品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已经冲破和正在冲破原有的区域、民族和国家界限,向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迈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有不少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思想观念、领导模式、管理方式必须适应这些变化。
4.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呈现紧密结合的趋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不断地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包括科学技术本身在内的各种社会教育,社会意识,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组织形式等无形资源在社会资源中所占的地位、绝对量越来越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资源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和高层次化。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科学、哲学、艺术等一切形式的社会意识无不体现到现代领导的理论和实践之中。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了领导运作的变革,对领导人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5.民主政治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改变了经济、管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里高度集中的权力机制,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程度愈来愈深入。在这种条件下的个体领导行为,既需要摆脱依赖,开动脑筋,不断开拓,更负有发动群众、集中民智、民主决策、接受监督的重大责任。
二、以改革的精神,探索新世纪领导人才素质变化趋势和发展轨迹
1.从适应领导计划经济向适应领导市场经济转变
当前,使领导能力的发展方向从适应领导计划经济向适应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提高领导能力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要求领导者尽快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与市场经济相悖的思维方式,真正弄清市场经济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自己所从事的领导工作的需要,努力在复杂多变的历史转折时期,循序渐进地提高领导、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2.从单一化素质结构向综合性素质结构转变
能力不是某种单一的主观条件,而是具有一定结构的多种主观因素的总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切复杂的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结构,决定着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领导干部的素质是由包括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作风素质等基础素质所构成的综合素质。领导干部能力的内在结构实现综合化和最优化,是提高领导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化领导干部的能力结构,主要是要加强全面的素质培养和锻炼,实现从单一化结构向综合性结构的转变。
3.从以守成性特征为主向以创新性特征为主转变
在领导活动的主体性发挥程度上,表现出守成性和创新性这样两种特征。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种超越,是创造性的实践,是一种自我否定、扬弃和提高。应该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用已往的老经验、老方法已无法解决,在新的发展条件下,用旧的思维模式和旧的工作方式也不可能取得新的突破。在新的变化所带来的困难和压力面前,我们能否以创新的精神,取得工作的新进展、新突破,关系到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根据这样的要求,必须激发领导者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和竞争意识,转变不合时宜的工作方式,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中、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准确把握改革和发展的机遇,从而谋大事、成大业。创造性地实施好新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
4.从主要依靠个人经验向依靠科学理论和广泛借鉴先进成果转变
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主要是在长期的领导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自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制约。在以往体制下,领导干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可以主要依靠个人和局部经验。但在新的条件下,虽然个人和局部的经验依然必不可少,但毕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的特点。依靠科学理论和借鉴他人的先进成果已经成为提高领导能力一个主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面对21世纪的新变化、新发展,目光敏锐,信息灵敏,擅长学习,善于总结,博采众长,在决策谋划时高人一筹,付诸实施时领先一步。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胸怀全局、目光高远,有效及时地实现正确的领导。
5.从个体才能向团队集体才能转变
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不光取决于领导者素质本身的提高,更取决于对领导团队科学合理的组织。因此,在需要专门人才对各项要素进行管理,更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即领导人才进行总体的运筹、协调和控制。优秀的领导干部往往不是方案的具体制定者,而且是高效率的组织者和正确的选择者。要善于组织集体决策,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这里,不光要求领导者具备民主意识,坚持民主集中制,领导者更要成为善于组织协调、善于团队合作的专家。为此,领导者必须掌握有关的软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管理学、领导学、决策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才学、科学学等。此外,与所领导的部门有关的业务知识也需要不断学习乃至精通。
6.从单纯行政手段向依法管理依法行政转变
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实施领导的基本形式及手段,必须摆脱传统的单纯行政手段的方法,领导者必须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行使职权,注重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从21世纪人才战略出发,构筑新的育人工程
1.加强研究,探索领导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
新世纪领导干部的培养是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我们必须承认,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指导与新形势、新情况实际工作的需要确实存在着脱节和滞后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现阶段领导人才环境变化不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才生长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领导人才培养不仅要适应国内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要适应与国际接轨的需求,但目前领导人才培养理论不少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的传统上,以此来指导新形势下的干部培养,就难免出现滞后的局面。
二与当代青年素质及心理特征变化不相适应。新世纪领导人才后备人选,从年龄上来划分,多为40岁以下的青年干部,这一代青年干部文化素质较高,接受新信息、新事物快,具有更强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但他们又十分缺乏实践锻炼的经历和机会,缺少老一辈所具有的处理大是大非问题、驾驭宏观的决策能力和指挥能力。对此,理论上当作出应有的反应。
三与各类领导人才需求变化不相适应。在新的形势下,要求我们培养干部在结构比例上,除了党政领导干部外,更加突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科技人才,以及城市综合管理人才。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必然导致人才需求、人才储备的不平衡。随着干部人事制度向分级分类管理方向的转变,干部的分工越来越细,知识的需求多种多样。我们必须按照各类干部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研究确定相应的培养模式。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要在坚持和发扬我们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不断提高全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的要求。注意吸收古今中外的经验,尤其是积极引进当今世界新的人才管理学和领导科学等理论与知识,包括领导素质评价测量、领导行为激励、目标化管理以及管理心理学等,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加以运用。
2.立足长远,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注重战略上的整体性。在培养领导干部工作中,要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对领导人才群体的要求,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在领域划分上适应经济、政治、科技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领导人才群体要求,也要在时间跨度上满足世纪初乃至21世纪中叶对领导人才群体的相互衔接要求。在这个基础上,从战略高度把握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包括考虑培养目标、对策、规模、重点、步骤等等,做到总体规划有序组合,分步实施,有机衔接。
二是注重实施上的层次性。层次性是战略系统组织结构、运行结构的特点和要求。我们所说的领导干部队伍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型集合体。为此,培养工作应按照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标准在相应的层次开展,由于系统工程任务浩繁,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应该分阶段实施,程序化运行,以保证工作的有序性和时效性。
三是注重培养上的超前性。事物作为过程存在,领导干部的培养和成长也是一个随时空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不能只满足于领导干部适应形势诸条件的变化,还必须做到培养的超前性,立足于不仅能适应当时,还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超前培养,加快培养,使一大批优秀领导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3.遵循规律,为领导人才脱颖而出构建有效平台
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他们的成长规律,应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轨道,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两个规律起作用,即内在进取规律和外在导向规律。内在进取规律可概括为:通过自身的努力与进取,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外在导向规律可以概括为:按照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领导干部的培养、教育,确保其向正确方向发展。在干部成长规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在进取规律,起关键作用的则是外在导向规律,离开哪一条都不行。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总结、运用领导人才的成长规律,引入先进人才理论和方法,进一步优化对干部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两大措施,以缩短培养周期,实现人才的早开发、早使用。
培养一大批适应21世纪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领导人才,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开拓一条适应中国特点的领导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和人才资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