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包含着许多中国元素,例如友情、亲情、尊重等中华美德,除此之外还有隐性情感表达及基础的文章表述原则、意境创造等,这些丰富内涵很大程度地提高了高中生语文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我国的古诗词是最能直观体现中华精神、情怀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古人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加强高中语文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语文考试高分,更能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诗词意境的感知度。据此,本文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所作出的探究,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都重视古诗词篇目的编选。高中语文课本几乎每册都会单独设置一个固定的单元来讲解古诗词,可见古诗词在高中语文的重要地位。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古诗词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原有阶段,教学方法也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在备课上,他们往往依赖教参进行教案设计,以不变应万变,使得教学质量止步不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方法的创新和改进,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使得本来富有个性解读色彩的诗歌教学,变成了具有标准答案的诗歌识记过程,剥夺了学生的话语自主权。
2、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古诗词由于年代久远,语言高度凝练,形式上与现行汉语相差甚远,使得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再加上古诗词的解读晦涩难懂,必须借助工具书、教师来帮助理解,甚至有时候在这两者的帮助之下,还是感觉一头雾水,鉴于古诗词的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好了几篇并不代表在学习新诗歌时畅通无阻,这就使学生形成了古诗词无法学好的错觉。
3、高考对古诗词教学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高考题型的相对固定和考查知识的范围界定,使得部分教师和学生有了投机取巧的念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高考题型进行针对性授课,着重解读高考中的易考点和易错点,着重进行技巧的传授,学生则只识记重点篇目和常考篇目的知识,对其他不常考的篇目则采取相对弱视的态度。第二,诗歌鉴赏一般选自课外文章,使得有些学生产生了侥幸心理,认为书本知识不会考到,从而放松了教材中古诗词的学习。
二、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要对高中语文的古诗词赏析的这一部分教学做到有所提高,首先需要帮助老师们树立起崭新的教学理念,由过去以强制灌输和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转换为从文字美学、诗词赏析为手段的教育模式。具体的学习方式可以先由老师先阅读一些品质较高的古诗词作品,同时教会同学们一些有关于文学鉴赏、分析技巧与审美方式的基础知识,再将合适的佳作向同学们进行推荐,让学生们以此为案例展开赏析。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的过程中,老师们也要发挥自己的引导性作用,真正以古诗词为载体,将学生引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中,并揣摩作者的心理活动,以完成对古诗词的基调的进一步升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营造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
语言的教学不应是沉闷的、乏味的,而是应该生动的、融洽的。所以,在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中,老师要精心设计出一些游戏环节或互动项目,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们完成学习目标。课堂活动的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学习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时,老师可以播放一首由《虞美人》为基础创作出的同名歌曲,通过聆听悠扬动听的旋律,一下子将同学们带入到歌词意境中。接着老师再对李煜其人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然后再由同学们对这首词展开讨论,并就其讨论内容得出鉴赏分析的结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了新式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可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互动性空间,同时也有利于真正让学生掌握整首词的深层意境内涵。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古诗词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寓意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是单纯的语言描绘所不能企及的。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诗词教学多是要求学生以联想和想象等来应对,但学生的能力不足使得教学目标多难以实现。而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可集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可视听交融、声情并茂、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的学习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形象而直观地领悟诗意、体会思想。表现在帮助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等方面,尤其如此。如用在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学习中,来描绘“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韵味;用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习中,通过相关景物的次第出现来表现“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与主人公凄苦的思乡情怀,都是极其有力而不可替代的。苏轼在给王维的题跋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此亦可足此谓。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有它的弊端的,教师要保证其运用的合理性,避免因过度依赖而使学生停留于声光电的表面,最终造成最终学习目标的迷失。
4、关注背景,了解感情。
古诗词往往是作者对所处的环境而有所感悟产生的,是作者感情的结晶,作者在诗词中会留下个人经历、成长背景的印记。古人云:“知人论世”。虽然文学常识不是高考重点,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对学习古诗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只是就诗论诗,则很难深入理解诗词的内蕴。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感情细腻、手法书写独特,为何李清照的词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原因是早期的词主要表现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家庭条件也优越。在她的笔下,少女生活是充满欢乐的。所以李清照南渡之前,十六岁时就有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表透。”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又含情脉脉的少女形象。又如她在闺阁时写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现的是一种自在闲适的生活。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现金兵入主中原后,丈夫赵明诚病死,她的心境悲苦可想而知。“物是人非事事休”,她作为寡妇的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悲凉。所以有了《声声慢》中下阕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样一片花叶凋零的景象,表现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因此,了解作者不同时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总之,中国古诗词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和经典,古诗词鉴赏正是一种提高综合素质的文化活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鉴古诗词中蕴含的美好意境、典型的艺术形象、感人的情怀,让他们与圣贤为友,同哲人对话,丰富思想,启迪智慧,开阔胸襟,砥砺心智。让他们担负起继承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化遗产的重任,这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也是现代高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常倩.论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5,12:51-52.
[2]魏建利.高中古诗文教学方法探究[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5,10:100-101.
论文作者:张光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古诗词论文; 学生论文; 高中语文论文; 诗词论文; 意境论文; 教师论文; 同学们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