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模式下的社区治理创新--以萧家河为例_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论文

“三驾马车”模式下的社区治理创新--以萧家河为例_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论文

“三驾马车”式的社区治理创新——肖家河的故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车论文,故事论文,社区论文,肖家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背景

社区建设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世界各国皆是如此。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迅猛,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传统上,我国城市以单位社区为主,大量城市居民是“单位人”,而不是“社会人”,工作单位承担了部分社区管理职能,社会不够活跃,人口流通弱,社会管理难度较小。即便在农村,也是以村集体为单位进行管理,是村里人或生产队的人。改革开放以来,社区类型增多,构成复杂,社区管理难度增大,特别是一些新建的科技园、工业园周边的小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新增居民众多、人口成分复杂、公共设施配套却严重不足,服务条件欠缺、社区凝聚力差、小区生活稳定性差等,这些都给社区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是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沉重的包袱。

成都市高新区的肖家河街道作为第一批征地拆迁集中安置农转非居民小区,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肖家河街道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高新区的建立而诞生,曾经是成都市著名的脏乱差和藏污纳垢之处。由于新时期人文需求和社会管理的维稳需要,传统的高压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社区管理陷入了“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街道领导、工作人员和社区群众群策群力、大胆尝试,从2009年开始,不断摸索和创新,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一方面加强领导,进行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放权于民,提高居民的问政负责和自我管理能力,结合辖区实际,不满足于原有“一站三会一核心”的社区管理体系(“一站”是指社区综合服务站;“三会”是指社区居民自治委员会、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一核心”是指社区党组织),而是做细工作,支部建在院落,建立了“三驾马车”式的院落自治体系,将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的努力落实到最基层(Lipsky,1980)这一基层治理结构既适应新区发展和管理需要,又根植于党的群众路线传统,还符合民主发展的需求。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一方法将脏乱差的社区变成了整洁、安全、和谐、安逸的社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改善了社区的治理水平,也给社区治理带来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共同探求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的新途径。

二、肖家河的经验

肖家河街道位于成都市区南部,由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属区县级单位。辖区北起一环路南四段,南至132专用铁路线,东起高新大道,西至高升桥东路,面积2.75平方公里,人口6.3万(其中3.1万为户籍人口),辖4个社区,分别是永丰社区、联谊社区、新蓉社区、正街社区和1个工业园区。

在行政管理上,肖家河街道由成都市高新区直接领导,过去是城乡结合部,也是早期老城区低洼棚户区居民的拆迁移居之地,新居民多,农村人被征地拆迁搬上楼的也多,还有不少从少数民族地区(西藏等)迁移过来的退休安置人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差,社会矛盾突出,社区的管理充满着挑战。如何改变老城市居民的精神面貌,如何变农村人为城市人,如何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使公共事务决策更加贴近民生,使工作的实施更加顺畅,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是社区文明、社会稳定、新时期社区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需要是发明的源泉,变化提供了无穷的机遇。随高新区成立的肖家河街道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拆迁居民的安置。不少城市居民,原先住在核心城区,搬迁后来到新区,各种社会服务条件不够,对政府有意见也有依赖,政府虽然大包大揽提供各种服务,不到位处还是有很多,引发居民不满。二是农民进城,集中安置后,村落变成了城市小区,建了楼房,人上楼了,但农村生活习惯未改,在阳台上养猪、放馊水桶和其他危害公共卫生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人将对生产队的依赖变成了对政府的依赖。三是传统单位小区随着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其中不少住房被出卖或出租,单位也不管了。四是外地移民中有在藏区工作回城的,有外地进城打工的租房户等,流动人口数量庞大。五是原有的在城乡结合部生活的居民在基础设施、社区管理条件都十分差的情况下,也不好管理。传统的社区管理方法是居委会和居委会派遣的联络员,制度浮在上面,工作下不了基层。面对新的情况,政府与居民的矛盾非常大,百姓认为政府应该多做全做,政府修完楼还应提供物管、门卫、保洁和绿化等。所有服务由政府负责,灯坏了、没地方停车、环境脏乱不安全、空调滴水,都要政府管。百姓投诉多,不满意。干部下基层,百姓横眉冷对,或是围攻领导反映情况、抱怨和提要求,合理不合理的都有,甚至还有聚众闹事的情况发生。对政府要求多,意见多,批评多,对社区事情事不关己,多冷漠对待,少建设性意见,但凡涉及自己个人利益的事情则坚决反对和抗争。社区管理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勉强维持。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全社会动员起来支持灾区,大事件调动了一些群众对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街道领导趁热打铁,在建设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口号下,在一些社区提出“清洁院落”、“和谐院落”的院落整治口号,从家庭评奖开始,慢慢摸索出一套扎根基层、支部建在院落、调动群众参与管理、自我管理的“三驾马车”式基层管理形式。这三驾马车是院落党支部、院落议事会和院落居民自治委员会(以下简称院委会)。这一形式不仅加强了基层领导力的建设,而且加强了民主决策,此外还提高了群众对自我事务的自觉意识和管理能力。通过这个新机制来改进社会管理,做到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从2010年5月以来,在全街道推广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11月开始在全高新区推广。

院落党支部的建立是适应新的城市社区管理复杂化和要求精细化的新形势下的一个举措。当年在“大革命时期”,为了更好地加强军队的工作,改造旧军队,党就提出了“支部建在连队”的口号,以保证基层工作的坚强领导。新时代工作的挑战并不比战争年代轻松,在基层建立有力的领导组织,把持大的方向,是新时代的需要。只有领导还不够,还需要信息、智囊和程序来进行规范化管理,这一步,由生活在社区、对基层有深切了解的由党员和居民代表共同组成的院落议事会来完成,集思广益,对院落重大事件进行决策。有了决策,还需要承担,而最好的执行人,就是居民自己。以居民为主体组成的院委会,承担的就是这一功能。

到目前为止,全街道133个院落,其中90个自管院落。所有的自管院落和部分物管院落都成立了“三驾马车”式的领导班子,共有68个党支部,117个院委会,101个院落议事会。由于院落党员数量有限,所以一个支部可管几个院落,每个院落必有院委会(少数单位院落除外)。

院落“三驾马车”产生的具体做法是:

(1)院落党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条件和组织审批程序,结合院落党员数量和实际情况,以楼栋为单位成立党小组,以院落为单位成立院落党支部(或党小组)。暂不具备条件成立党支部的院落,可采取联建、派建的方式,灵活组建院落党小组或院落联合党支部。院落党组织可以通过召开公推直选大会,民主选举产生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也可以由社区党组织直接派任。院落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应为中共正式党员。组织关系不在本辖区党组织的院落居民党员,按照“双区化管理”要求,应积极参与院落党支部(党小组)活动。

(2)院落议事会。由院落有选举权的居民按照“一户一票制”在候选人中选举产生,选举采取无记名公开计票,结果进行公示。根据院落大小,院落议事会由3~11人组成,确保每楼栋至少有1名代表。院落议事会召集人由院落党组织负责人兼任。院落议事会成员出现缺额时,按照院落议事会成员选举程序进行补选。院落1/3以上有选举权的居民户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本院落议事会的成员,罢免应当有罢免理由,罢免动议由院落党组织受理。罢免须经院落有选举权的半数以上居民户表决通过,院落议事会成员的选举、罢免和补选结果应向该院落全体居民公告。

(3)院落居民自治委员会。由居民自荐、组织推荐或居民联名推荐,并由院落有选举权的居民户按照“一户一票制”选举产生,选举采取无记名公开计票,选举结果进行公示。根据院落大小,院落居民自治委员会由3~5人组成。

这一基层管理体制的核心是社区基层领导力的建设以院落为单位,一扎到底。改革开放以来,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传统上以单位为主的社会管理的方式,变为了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社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细胞,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利益与矛盾的交汇点、人与社会的交融点,以及社会生活的支撑点。在市场化改革后,传统的社区管理方法落不到院落,新建社区里鸡犬相闻,民众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建设基层领导力,街道党工委想的是努力发挥党员的先进性特点,把所有生活在社区的党员都找出来,在籍不在籍的都算,推行“双区化”管理,成立院落党支部或党小组,鼓励他们在院落管理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院落党员通过参加院落议事会、院委会的选举,认领院落管理、安全宣传、文明劝导等示范岗位。同时,积极发展优秀的居民骨干、楼栋长加入党组织,确保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同步组建,在思想上、组织上牢固树立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保障了院落自治的有序性和持久性。以此为基础,鼓励带动居民参与,每户一票,一个不拉下。这一举措开始并非没有阻力。不少居民不认同,认为选举有假、有幕后操纵,议事会和院委会没有实际作用,出现撕票、砸票箱等行为,但因为有坚定的领导力量和真诚为群众的服务情怀,“三驾马车”式的集体还是被选出来并开始执行相关工作。院落党支部履行领导和监督功能,院落议事会行使决策权,院委会行使执行权,制定了不少院规民约,规范院落居民的行为。

在组织建设之外,街道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简单概括为“三大平台四有保障”,包括院落问题分析会、社区论坛和民主问政三个平台;以及有组织、有制度、有授权和有场地的四有保障。

三大平台包括:一是“院落问题分析会”工作平台。由院委会负责召集院落党组织成员与院落议事会成员参加,收集、讨论和解决院落民生、院落整治等重要事项,对于需要社区居委会或上级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经院落问题分析会表决一致通过后,由院落居委会上报社区居委会,并在社区问题分析会上协调解决。二是“社区论坛”沟通交流平台。整合“社区广场大家说”、“七嘴八舌”、“坝坝会”等议事制度,像英国的海德公园一样,鼓励大家多说,听取社区普通居民表达自己的意见、见解和建议。三是“民主问政”参政议政平台。设置“社区建设我做主、社区发展我献策、社区问题我反映、社区工作我监督”四个模块,居民可采取手写等方式将想表达的意见、建议录入系统终端,通过网络即时传输到街道管理平台,同时建立了“一个工作日”高效问题处理反馈机制,对个性问题电话回访,共性问题院落公示,将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民主问政”参政议政平台与“社区论坛”形成了“线上线下”两条民意绿色通道,实现了对社情民意的一站式处理,构建了民生快速反应机制。

在街道政府的指导下,院落“三驾马车”建立并完善了有组织、有制度、有授权、有场地的“四有保障”体系,激发居民参与院落自治的积极性,确保院落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有效性、有序性和可持续性。有组织——让院落自治有了三驾马车的组织载体保障;有制度——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避免了人为的“乱治”;有授权——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由主动出击逐渐退居幕后指导,不干预院落自治事务,转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有场地——积极挖掘潜力,在院落里设立调解室、社区论坛等供院落“三驾马车”开展工作和组织居民活动的场地。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了居民自治的领导集体,将监督、议事决策和执行权真正分离,做到有分工、有帮助、有咨询、有监督和有民主。大小事百姓说了算,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自我管理效果显著。(1)院落管理细致有序,整洁美观。居民对家园和社区的满意度提高。邻里矛盾及时得到解决,小事不出院落,难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第三方评估调查结果显示,连续三年,居民满意度、幸福感、安全感和对家园的自豪感逐年增加。街道案发率逐年下降,2011年比2010年下降40%,2012年比2011年下降18.6%,2013年上半年比2012年同比下降19.4%。恶性事件基本没有。(2)管得好的院落房价和房屋出租价格高于周边地区的同类房屋,居民得到实惠。(3)第一线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很多问题不需要政府大包大揽且不讨好,百姓院委会自己就解决了。政府维稳成本下降。(4)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得到改善。再有干部到基层,亮明身份,获得的不是围攻抱怨,而是友善的接待和热情的招呼,干群关系犹如鱼水之情。(5)这一管理方法,立足最基层,发挥和培养了群众的自觉性和文明程度。过去所有的事都是街道或政府的事,很多费用收不上来,有了“三驾马车”的存在,院落有人管,群众自发管。院落建设、设备维修、垃圾处理、停车安排、公共服务杂费的收缴,都有人具体负责,2011年5月,南二巷5号院出现电瓶车被盗事件,居民反响强烈,经“三驾马车”成员商议后,决定在院落安装监控设备,该提案经“社区问题分析会”决议上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最后由政府和院落各出资50%,安装防控设备后电瓶车再也没被盗,院落建设有“三驾马车”成员为其代言,不再像以往那样,出现类似情况时无人问津,无人管理。(6)一批院落能人管理能力大大提高,院落之间也互相学习和借鉴,创新不断。(7)居民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文明意识大大增强。过去依赖政府,现在决策和管理靠自己。例如,兴蓉社区南三巷3号院和5号院“拆墙并院”工程启动前,街道就以“社区论坛”等方式,收集汇总百姓建议,并以公开招标形式确定了入围设计项目。之后,社区召开了居民议事会对每个入围项目进行民主评议,最终拆与不拆、怎么拆,都由老百姓说了算。在意见征求过程中,兴蓉社区南三巷3号院和5号院多数居民曾因为车辆停放、环境安全等问题表示不理解甚至反对。院委会通过“民意传递会”的形式,阐述利弊,并针对问题组织大家自由讨论,使居民都能充分表达个人看法和意见,最后经院委会收集,提交院落议事会议决。在居民内部协调和化解之下,真正有利于居民,为居民长期打算的措施终于得到了居民的拥护和支持。居民甚至还主动为改造大院出谋划策,献计献策,最后该大院“拆墙并院”改造支持率达100%。

“三驾马车”开创性地将街道、社区的职能和角色与居民对换,将“决策权”还给了居民,让居民们“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从以往偏重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决策,到广泛征集民意诉求的“自下而上”的社区民主决策,不仅更能切合居民的需求开展宜居工程,而且通过不断创新社区自治方式,完善自治组织,逐步提升居民自治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三驾马车”式院落自治体制创新的意义

“三驾马车”式院落自治创新对于社区发展和建设有不少启示,虽然管理活动仅在基层发生,管理的事情也似乎微不足道,但意义却不同凡响。有几点值得重点提出。

一是,院落“三驾马车”找准了加强基层组织领导力建设的着力点。通过依托院落建立以党支部为龙头的“三驾马车”自治体系,使过去庞大的组织队伍建设的“薄弱点”变成了新的亮点,做到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员的活动阵地,哪里就有坚强的领导力。过去街道的党员大会用大型公交车拉到农家乐,书记不认识所有的党员,宣讲完政策回家,执行与否听天由命。如今工作做细,团队细分,每个基层点都有组织起来的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时期用支部建在连上的方法改造了旧军队,社会主义的城市建设时期用支部建在院落的方法来引领城市社区建设,是基层干部在应对复杂工作实践中一个对历史经验的重温。而且,由于管理决策单元细分,决策权在院落,发挥了百姓的积极性,院落创新不断,互相学习,探索新途径,开创中国城市管理的新风尚和新格局。

二是,院落“三驾马车”顺应了当前社会治理的需要。院落“三驾马车”依靠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依靠街道政府,更重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居民骨干的积极性,努力统筹协调,理顺了政府与群众的关系,理顺了院内居民间的关系,有效保证了院落自治管理和建设的顺利实施,为肖家河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院落自治的推行,在群众利益诉求与政府“惠民工程”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实现了无缝对接,及时反映居民诉求,及时解决问题,赢得居民的称赞。

三是,“三驾马车”的做法符合民主社会的发展方向,培养了市民的责任感、荣誉感、公益心和文明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新公民的精神面貌。很多事情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百姓习惯依赖政府,现在是让人民做主,给他们引导、提供示范和榜样、由他们自己讨论,自我管理,政府提供相应支持,百姓有责任心、决策权,相互监督和管理,满意度大大提高。

四是,规范化和民主化的管理,培养了干部群众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以及按程序工作、依法依规办事的能力。“三驾马车”有工作流程,注重制度建设;社区先后制定了《院落党支部组织工作规则》、《院落议事会组织议事规则》、《院委员会组织工作规则》等,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避免了人为的“乱治”。

五是,工作职能下放,可以精兵简政,少花财政补贴,提高工作效率,也让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减少了重负。原来上级各部门,包括公证处对于居民亲属、婚姻、收入、就业、低保、住房、计生等20余种认证材料均需社区出具,而社区管辖几千户居民,不像院落邻里“低头不见抬头见”那样知情,加之人手少、调研力量不足,为打破办与不办都两难的尴尬局面,故将这些认证权限下放到院落议事会,给每个院落制作了一枚“院落公章”,赋予院落自治事务决策权。

六是,这一“三驾马车”的地方治理创新形式不经意之间帮助探索一个党在基层的工作模式。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改革时期,研究政党政治,提出了政治与行政两分的管理方法(Goodnow,1900)。政治领导决策,行政领导执行,形成分工问责的格局,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我国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经验是政治统帅一切和运动式领导,其弱点在于波动性大,制度化能力不强,规范化不够,容易顾此失彼,一旦决策错误,损失巨大。并且,由于以党代政,集万千矛盾于一身,“救火式”应急管理多。“三驾马车”式的基层管理方法使党的领导体现在思想上、组织上和监督上。鼓励党员和优秀居民参加议事会和院委会,以行政干部的姿态出现,一方面保证了政治领导,另一方面也有了精干的组织和一体化领导。在院落事务上以院委会为大、群众利益为先,党支部领导党员既起到骨干作用,又不替代行政做决策和执行决策,不谋私利。由于开门决策,也无法谋私利。群众有事找院委会——基层的行政部门已经成为肖家河居民的共识。这一格局如果普遍出现在地方政府,可以大大精简基层政府工作冗员,提高基层政府的凝聚力、领导力和公信力。解决我国长期没有处理好的以党代政,党政班子不和等影响工作的问题。

四、结语

“三驾马车”式的院落自治管理方法是基层社区治理的一个创新,既来自国内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经验,又不局限于狭隘的经验主义,敢于面对现实,以新时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为重,勇于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在市场化大潮下凝聚了基层领导力,另一方面畅通了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渠道,改善了民生状况,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表现。这一格局在社区居民结构复杂(有城市拆迁户、农转非安置户、外来租住户,藏族居民等)、社区管理难度非常大的情况下,迅速提高了社区治理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推动了社区建设。街道干部务实,以民为先,脚踏实地做实事,改善了党群关系、政社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诞生于自管院落的治理方法已经开始在肖家河和高新区其他的所有街道推广,也引起了后来兴起的商业物管小区的注意,正在被成都市其他城区借鉴学习。这一基层治理模式的出现,展现了一个崭新的格局,走出了可喜的一步,是否能够有星星之火燎原的潜力,还值得更广泛的试点和更深入的研究。但几年来它所取得的社区治理和公民意识培养的成就,确实十分引人瞩目。

附录:某院落居民自治管理公约

为强化居民自治,保障居民合法权益,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和院落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设一个“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院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公约。

一、凡居住在本院的居民,都应严格遵守本公约,协助本院“三驾马车”(院落党支部、院委会、院落议事会)开展工作,执行院落的相关决定。

二、门岗管理

1.门卫人员要与院委会签订上岗协议,接受工作安排。

2.门卫人员应仪表端庄、礼貌待人、文明用语。值班期间,不得擅离职守,保持高度警惕,按要求认真做好值班记录。

3.认真做好来客来访登记和外来车辆的进出登记和停放安排。来访人员如携带贵重物品出门,必须有房主送行或核实后方可放行。对外出的车辆注意检查,防止居民车辆被盗。

4.不得在门卫室内外搞其他与职责无关的活动。禁止在工作区域内堆放私人杂物及与工作无关的物品。

5.值班时间严禁喝酒、赌博、脱岗。若遇紧急突发事件需暂时离岗,必须找人代岗。

6.夜间应主动对楼栋单元进行不定时检查。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如遇深夜进出人员应问明身份后方可开门。

7.收发报刊、函件等应当面点清,并做好登记,要做到及时、准确,不积压、不私拆。

8.搞好值班室清洁,做好门前“三包”,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9.协助社区和院落“三驾马车”做好临时工作。

三、环境卫生

1.院内公共区域由专人负责清扫保洁,无乱贴牛皮癣广告、无卫生死角(楼道清扫人员和清扫方式要明确)。

2.院内禁止养鸡鸭等家禽,更不得圈占院内花园或空地搞搭建,对已有的搭建根据居民意见逐步清理。

3.院内绿化定期修剪整齐,死树、枯枝及时清除、更换,绿化带内枯叶、垃圾及时清除。

4.楼道内不得堆放杂物或其他物品。

5.院内居民装修房屋不得违反房管局相关规定或损害邻居权益,需在公共区域堆放建筑垃圾或材料物品时要征得院委会同意且不影响居民出行,并自行清除。

6.院落院委会要组织居民定期疏掏雨、污管网、化粪池,保持通畅,维护维修公共设施。

四、治安秩序

1.保持消防通道畅通,定期检查灭火器,无缺失情况。

2.居民要做好自我防范,家中不得存放大量现金或贵重物品,出门关好门窗,发现隐患及时排除,重大隐患及时上报。

3.煤气使用期间不得无人看守,避免发生火灾事故。

4.圈养犬只要办理相关手续,不得在院内放养。

5.院内公共设施和场地属于全体居民,应有偿使用。汽车停放在保持原有状况基础上按照“先来先到、停满为止”的原则画线停放,非机动车入车棚或规划临时停放点(只限白天)。

五、公共活动

1.院落“三驾马车”要积极组织院内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等。

2.院内重大事务召开居民议事会共同议定,体现居民当家做主。

3.院内居民要“学雷锋,树新风”,互敬互爱,相互尊重,院落“三驾马车”要组织院落志愿者代表本院居民关心帮助院落的老弱病残等。

六、财务管理

1.院内财务由院委会负责管理使用,院落议事会和社区居委会进行监督,每月(或季度)定期公开。

2.收费项目

(1)汽车占道停放费用标准为:户口与房屋产权一致的正住户停车 元/辆/月;租住户停车 元/辆/月;(非本院住户的车辆一律不停放)。

(2)非机动车停放标准为:电瓶车 元/月;自行车 元/月。

(3)生活垃圾处置费(元/户/月),此费用为代收费用。

(4)捐款、捐赠、居民筹集等其他收益。

3.支出项目

(1)劳务费:包括门卫、清扫保洁人员。

(2)维修维护费:包括绿化、院内下水道疏掏、道路、车棚、路灯、楼道维修等费用。

(3)公共地带路灯及门卫室电费。

(4)公益活动、慰问等。

(5)可根据居民意愿,在节余经费较多的情况下,对院内环境进行大规模整治及其他支出。

七、本管理公约如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之处由院委会进行修改。

本文在肖家河党工委文件《推动基层民主的“金钥匙”》一文的基础上,结合调研、访谈,以及与肖家河工作人员和调研专家的交流讨论,改写而成。

标签:;  ;  ;  ;  ;  ;  

“三驾马车”模式下的社区治理创新--以萧家河为例_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