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低聚糖的提取及酶改性的研究

大豆低聚糖的提取及酶改性的研究

马莺[1]2000年在《大豆低聚糖的提取及酶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豆低聚糖中功能性因子(棉子糖、水苏糖)与非功能性因子(蔗糖)共存。目前我国生产的大豆低聚糖产品中功能性低聚糖的含量较低30~40%。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制取大豆低聚糖的同时,通过酶改性将其中非功能性蔗糖转化为功能性低聚糖,增加大豆低聚糖中功能因子的含量,提高大豆低聚糖的功能性。 本研究采用调酸、加金属盐和加热方法沉淀大豆乳清蛋白,确定大豆乳清预处理的最优工艺参数为pH4.3,CaCl_2浓度3~5%,加热温度为80~90℃,加热时间为20min,该处理过程蛋白质沉淀率为85.20%,大豆低聚糖的保存率为91.24%。经预处理的大豆乳清采用截留分子量为10000的膜超滤,超滤压力P:3.0~4.5psi,超滤温度:40~50°,蛋白质的截留率为87.32%,大豆低聚糖的截留率为8.91%。 本研究从两株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100、Aspergillus oryzae 200)和一株假丝酵母(Candida guilliermondii 2.1510)中筛选出高产β-D-呋喃果糖苷酶的菌株Aspergillus oryzae 100。并确定了Aspergillus oryzae最佳培养条件为30℃,95-100小时,菌体接种量为每10g麦麸接种1mL,最佳培养基组成为:麦麸∶大豆乳清(2—3%固性物)(1∶0.9),3%蔗糖。试验证明该酶液为复合酶,麦芽糖、棉子糖、蔗糖、鼠李糖、阿拉伯糖都可以作为底物发生转糖基作用生成新的糖,其中β-D-呋喃果糖苷酶的活力最强。采用乙醇法浓缩β-D-呋喃果糖苷酶的粗酶液,浓缩倍数为2.5倍。β-D-呋喃果糖苷酶的特性是:(1)在温度≤40℃时,β-D-呋喃果糖苷酶稳定,β-D-呋喃果糖苷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5~45℃;(2)β-D-呋喃果糖苷酶在pH5-9范围内稳定,β-D-呋喃果糖苷酶反应的最适pH为7~9;(3)Ag~+对酶有较强的激活作用,K~+、Zn~(2+)、Hg~(2+)对酶也有激活作用,但程度不如Ag~-,其他金属离子基本上对酶的活性没有影响;(4)葡萄糖、鼠李糖、甘露糖、麦芽糖、七叶苷可使β-D-呋喃果糖苷酶活性降低,松三糖可使β-D-呋喃果糖苷酶活性提高,但总的来说,酶活性变化幅度不大,其他糖源对该酶的活力基本上没有影响;(5)β-D-呋喃果糖苷酶在常温下保存两天,酶液变质,失去使用价值。在冰箱中4℃保存两个月,酶液略有变质,但活力降低较大,已经失去使用价值;(6)酶反应动力学方程为:采用二次旋转正交回归设计优化β-D-呋喃果糖苷酶合成低聚果糖工艺参数,确定了以蔗糖为底物,β-D-呋喃果糖苷酶合成低聚果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35℃,酶反应体系的pH为8.0~8.2,酶用量为2.7μmol/min.g(蔗糖),酶反应时间为8小时。低聚果糖的最大转化率为54.27%,82%的蔗糖被转化。在上述工艺条件下以大豆低聚糖为底物,进行酶反应,61%一的蔗糖被转化,产物中低聚糖的含量由原来的 38.98%M高到 55 SCh。 经酶改性大豆低聚糖的酸地稳定性:()低聚果糖:PH 5 5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低聚果糖的稳定性阀氏;PH6~8范围内,低聚果糖对热稳定;(2)水苏糖:PH三2时,水苏糖随着温度的升高,稳定性阎氏:训>4时,水苏糖的热稳定性好;门)棉子糖:在整个试验 pH范围内棉子糖对热稳定。 经采用AIn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三项致突变试验证明改性大豆低聚糖是安全的。 在成人推荐剂量下食用低聚果糖、大豆fffe糖和改性大豆低聚糖不会产生胀气。改性大豆低聚糖对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秆菌的增殖 优于其他两 氏聚糖。

王立梅[2]2006年在《Aspergillus japonicus果糖基转移酶及其改性大豆低聚糖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利用TLC和HPLC法从实验室保藏的真菌菌株中筛选到一株对蔗糖具有转果糖基作用的菌株。通过传统的形态学特性和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曲霉属黑曲霉群。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最适生长pH为5.5,在pH 4-7.5范围内均能生长。利用RT-PCR技术,成功地扩增菌株的18S rDNA基因,并在Genebank数据库申请登记(登记号为AY728018)。该菌株的18S rDNA核苷酸序列全长为559bp,与GenBank中已知的真菌18S rDNA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发现它与Aspergillus japonicus菌株的18S rDNA序列相似性达到98.36%,因此将该菌株归类为Aspergillus japonicus。通过急性毒理试验证明该菌株是安全的。采用紫外-LiCl复合诱变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诱变育种,最终获得高产菌株JN19,其产酶活力为出发菌株的1.62倍。该菌株以果糖苷物质作为碳源时,能够大量合成果糖基转移酶。蔗糖是Aspergillus japonicus JN19产果糖基转移酶的高效诱导剂,酵母膏是果糖基转移酶产生的最佳氮源,K2HPO4可以有效的促进果糖基转移酶的产生。通过响应面法确定Aspergillus japonicus JN19产酶优化培养基为(g/L):蔗糖185.0,酵母膏18.5,K2HPO4 1.0,NaNO3 3.0,MgSO4·7H2O 0.5,CMC 2.0,水1000mL,pH5.5;优化的产酶条件为:初始pH5.5,摇床振荡速度150rpm,接种量10%,28℃,培养96h,果糖基转移酶活稳定在30U/mL左右。90%以上的A. japonicusJN19果糖基转移酶存在于细胞内。该酶的最适温度为50℃,在50℃以下保温1h,果糖基转移酶活基本保持不变;最佳pH为5.5,在pH5.0-6.5范围内较稳定。多数金属离子对A. japonicus JN19果糖基转移酶有抑制作用,Cu2+、Ag+和Al3+对果糖基转移酶产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n2+对果糖基转移酶活力的影响不大;Mg2+对果糖基转移酶活具有强烈的激活作用,可以将果糖基转移酶活力提高2.2倍,说明该酶的活性维持需要金属离子的参与,最佳Mg2+浓度为0.5mmol/L。在上述条件下测定该酶的动力学常数:Km值为0.729mol/L,Vmax为84.745mol/min。葡萄糖是果糖基转移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常数Ki为6.107mol/L。该酶具有高度的底物专一性,能够催化蔗糖和棉子糖等末端具有2-β-D-呋喃果糖基的糖糖苷键断裂,并以自身为受体合成新的低聚糖,但对单糖和其它双糖均无转糖基作用。蔗糖和棉子糖等含有呋喃糖环的糖是该酶的最佳受体;海藻糖能够接受果糖基转移酶转移的果糖基合成新的低聚糖。利用RT-PCR技术,成功克隆到了果糖基转移酶cDNA结构基因,并在Genebank数据库申请登记,登记号为DQ439972。利用软件分析,发现来源于Aspergillus japonicus JN19的果糖基转移酶cDNA结构基因同Genebank数据库公布的编码果糖基转移酶

李晓东[3]2001年在《改性大豆低聚糖功能性的研究及大豆低聚糖在食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改性大豆低聚糖是通过大豆低聚糖经过酶改性将其中蔗糖转化为功能性低聚糖的一种新型低聚糖,该糖的功能特性需被证实,通过建立小鼠的便秘模型和龋齿模型,对其润肠通便和抗龋齿功能作详细研究。另外,建立了小鼠胀气的动物模型,通过测量胀肠容积的方法对大豆低聚糖、改性大豆低聚糖和低聚果糖的胀气现象进行研究,在研究胀气方面是一个创新。 给予小鼠改性大豆低聚糖10天,增加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缩短便秘小鼠的首次排便时间,增加便秘小鼠的排便粒数和排便重量。改性大豆低聚糖具有润肠通便功能。 改性大豆低聚糖与大豆低聚糖致龋程度相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改性大豆低聚糖致龋程度大大降低。改性后的大豆低果糖有抗龋齿功能。 小鼠胀肠容积试验,大豆低聚糖和改性大豆低聚糖各剂量组(高、中、低)均无胀气现象。低聚果糖的中、低剂量组也无胀气现象,而高剂量组(成人实际用量的100倍时)有极显著胀气现象。 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国产大豆低聚糖在几种食品中的应用。 酸奶在发酵后七天时大豆低聚糖损失率为9.8%,添加量为2~2.5%。 乳酸菌饮料最佳配方果汁为4%、发酵脱脂乳为6%、蔗糖为12%、柠檬酸为0.20%,大豆低聚糖4%,稳定剂(PGA∶CMC=1∶1)0.30%,L-V_c0.05%,香料0.10%,色素适量,水73.35%。大豆低聚糖保留量达90%以上。 冰淇淋的最优组合为蔗糖量为11.2%,大豆低聚糖的量为3.0%,奶粉的量为12%,稳定剂(CMC∶明胶=1∶1)为0.4%,鸡蛋2%,乳化剂单甘酯0.2%,香草香精0.04%,奶油0.5%,水72.06%。大豆低聚糖保留量达到94.7%。 果汁饮料最佳配方酸量0.1%,糖量0.7%,大豆低聚糖3%,果汁(100%纯橙汁)10%,L-V_c0.1%,香精0.1%,乙基麦芽酚0.005%,色素橙黄(柠檬黄25%,日落黄75%)加入量0.1mg/kg。大豆低聚糖损失率为4.9%。 主食面包中添加大豆低聚糖能延长面包老化现象,延长货架期达到2~3天,大豆低聚糖保存97.8%以上,主食面包含蔗糖量6%(以面粉计),加入大豆低聚糖量为5.14%以下。 点心面包中,90%以上大豆低聚糖保留下来,在24h内,加入大豆低聚糖的面包与对照组相比硬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48h后几乎无差别(P>0.05)。添加1.31%纯大豆低聚糖的面包,在贮存1~9天内,水分活性和细菌总数明显低于空白组。 大豆低聚糖在挂面中的添加量在2~4%之间,超过4%易出现浑汤。 大豆低聚糖应用于馒头时,能延长一天的货架期,加入量3~5%之间。

黄贤校, 谷克仁, 赵一凡[4]2006年在《大豆低聚糖研究概况》文中指出从大豆低聚糖的结构、含量、分布、理化性质、生理功能、提取方法、含量检测等方面介绍了有关大豆低聚糖的一些研究进展及应用开发前景。

石珊珊[5]2009年在《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制取、改性及生产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低温脱脂豆粕为材料,对乙醇浓度、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料液比等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制取过程中的主要工艺参数及加水温度、溶液pH值、超声波处理时间等影响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改性过程的主要参数进行了研究,并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制取及改性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制取工艺中,乙醇浓度、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料液比对浸提效果均有一定影响,影响主次顺序为乙醇浓度>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料液比,适宜的浸提条件为乙醇浓度70%、浸提时间90 min、浸提温度50℃、浸提料液比1:5,在此条件下生产的浓缩蛋白的蛋白含量达到75.48%。(2)在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质的超声波改性工艺中,溶液温度的影响最大,pH的影响次之,超声时间对改性工艺的影响最小。在溶液温度为100℃、pH值为10、超声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改性后大豆浓缩蛋白中水溶性蛋白质为57.20%、氮溶解指数(NSI)为81.50%。(3)在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制取、改性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在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提取工艺中,采用连续化提取装备以及气流闪蒸脱溶和真空脱溶干燥相结合的脱溶装备,通过闭路循环过热酒精蒸汽和真空脱溶干燥,实现了溶剂的高效回收,有效避免了蛋白的热变性,产品质量指标较好。在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改性的生产实践中,采用均质改性与超声波改性相结合的改性方法,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具有色泽浅、口感好、使用功能性好等特点。

崔凯宇, 李迎秋[6]2016年在《大豆中主要活性成分提取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大豆富含蛋白质和油脂。随着有关大豆及豆制品研究的不断深入,大豆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越来越受到关注。综述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大豆多肽、大豆低聚糖、大豆磷脂等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并对其提取工艺进行探究。

黄茂坤[7]2008年在《香菇柄膳食纤维的改性及仿真素食品研制》文中指出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有良好的营养和保健作用。香菇柄占香菇总重的30%,大多没有被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而是当作废弃物处理。香菇柄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是开发仿真素食品的优质资源。由于香菇柄粗纤维含量较多,粗韧难嚼,吞咽困难,加工品质受限。为此,本文通过对香菇柄膳食纤维进行改性,获得高品质的膳食纤维,并以此为原料制作仿真素食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香菇柄膳食纤维的改性本研究采用纤维素酶水解处理,挤压蒸煮处理及挤压.纤维素酶联合处理三种方法对香菇柄纤维进行改性,以香菇柄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指标,对三种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三种方法的改性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如下:1、纤维素酶改性工艺条件的确定: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纤维素酶水解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酶用量0.9%,酶解时间4.5h,pH值5.5,液固比4:1,SDF溶出量为10.11g/100g;2、挤压改性工艺条件的确定: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案,建立了香菇柄可溶性膳食纤维溶出量Y与螺杆转速X_1、机筒温度X_2、物料含水量X_3的数学回归模型,置信度99%。通过单因子分析确定的最优工艺条件:螺杆转速230r/min,机筒温度130℃,物料含水量28.5%,在该条件下制备的香菇柄可溶性膳食纤维溶出量达到19.52g/100g;3、挤压-纤维素酶联合改性工艺条件的确定:以上述最佳挤压改性工艺条件处理的香菇柄为底物,采用纤维素酶进行二次酶解改性,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纤维素酶二次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解温度55℃,水解时间2.0h,pH值6.0,加酶量0.60%,液固比(V/W)4:1,SDF溶出量为29.87g/100g;4、比较了三种改性方法处理后香菇柄纤维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采用挤压-纤维素酶联合处理相对其他两种改性方法可以较好地改善香菇柄纤维的理化品质。二、香菇柄仿真素食品的研制本研究在香菇柄膳食纤维改性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大豆分离蛋白、卡拉胶及各种风味物质制作形象逼真,口感、风味独特的肉味仿真素食品,通过三种改性香菇柄制备产品品质的对比,确定挤压-纤维素酶联合处理的香菇柄可以较好地改善产品的品质。对仿真产品的配方进行修饰,以产品的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出香菇柄仿真素食品的最佳工艺配方为:挤压.纤维素酶改性的香菇柄纤维14%、花生油5%,盐1.6%,大豆分离蛋白12%,I+G0.015%,卡拉胶3%,牛肉浸膏0.80%,感官评分9.6分;通过添加不同组别的防腐保鲜剂对产品进行贮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0.01%植酸+0.01%葡萄糖-δ-内酯可以有效地抑制产品贮藏期间的细菌生长。

潘思轶[8]2005年在《大豆蛋白的分子修饰及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大豆蛋白进行分子修饰可改善其功能性质。大豆蛋白的分子修饰是通过改变蛋白质的一个或几个理化性能达到加强或改善蛋白质功能性的目的。目前对大豆蛋白的分子修饰研究多集中在物理改性、化学改性、酶改性和生物改性等四个方面,且主要针对大豆分离蛋白。本文以大豆蛋白分离蛋白为原料,研究了单一酶和复合酶分步水解大豆分离蛋白制备大豆多肽的方法,探讨了多肽锌鳌合盐的制备条件,并对多肽锌鳌合盐的生理活性进行了评价。论文对大豆7S、11S球蛋白的磷酸化及蛋白酶改性进行了研究,以蛋白质的持水性、乳化能力和吸油性为指标,评价改性效果。在此基础上,论文研究了不同水解度的酶解大豆分离蛋白取代部分牛奶时对酸奶发酵酸度及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酶法水解制备大豆多肽及多肽锌鳌合盐的制备 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后制得的肽多集中在小分子肽区域,小分子多肽有促进锌吸收的优点。本文比较了单一酶和复合酶分步水解大豆分离蛋白制备小肽的工艺条件,研究了小分子肽与锌螯合制备多肽锌螯合盐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酸热预处理可提高水解度;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Asl.398与碱性蛋白酶2709和复合风味酶Flavourzyme四种酶分别水解大豆分离蛋白时,Flavourzyme酶水解效果最好,水解度达43.74%。复合酶分步水解组合中Flavourzyme与碱性蛋白酶2709水解大豆分离蛋白水解度达51.9%,优于木瓜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2709复合酶分步水解效果,碱性蛋白酶2709与Asl.398复合酶分步水解大豆分离蛋白制备多肽分子量最大;大豆多肽混合物与锌的螯合物制备的最佳螯合条件是:多肽反应液浓度4%,肽锌质量比2.25:1,pH值为5.0,温度60℃,时间40min;多肽锌螯合盐的溶解度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增大,在pH4的水中溶解度最大,为0.1055g/100ml;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多肽锌螯合盐主要有10个级份。经过初步的紫外扫描,红外分析知,多肽锌螯合盐与多肽和锌原不同,是一种新型螯合物。 2.大豆多肽锌鳌合盐的生理活性评价 实验探讨了大鼠对多肽锌螯合盐的生物利用率和多肽锌螫合盐体内抗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补充不同锌源和剂量对缺锌大鼠肝重、肾重、脑重、睾丸重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补充有机锌的缺锌大鼠脾重均高于硫酸锌组和日常饲料对照组,补充多肽锌可显著增加缺锌大鼠脾重,并具有一定的减肥效果;多肽锌螯合盐能较好地促进机体锌吸收利用。高、低剂量多肽锌螯合盐组有功效相当,补以20ppm多肽锌螯合盐的效果优于补充40ppm葡萄糖酸锌组、蛋氨酸锌和硫酸锌的效果。补充

胡磊[9]2013年在《大豆浓缩蛋白的改性及其在肉制品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豆浓缩蛋白(Soy Protein Concentrate,简称SPC)是通过乙醇的变性作用,使得它的溶解性非常低(NSI<10%),缺乏功能性,因此通常只是作为饲料用途。但大豆浓缩蛋白具备色泽较浅,风味较淡,异黄酮、低聚糖含量少等优点,是进一步加工为优质的大豆蛋白的原料。本文旨在通过喷热蒸煮技术结合磷酸化法提高SPC的氮溶指数(NSI),蛋白得率,并制备风味、色泽和部分功能性质良好的大豆蛋白。论文系统研究了其乳化及其凝胶性能,并将其应用于肉制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利用喷热蒸煮法对SPC进行改性,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水热磷酸化法改性工艺:浓度为6%SPC,添加相对于SPC为0.5%的三聚磷酸钠搅拌后经过喷热蒸煮处理。采用该工艺改性SPC,蛋白纯度、蛋白得率以及NSI分别由原来的65.16±0.89%,5.56±0.16%,8.77±0.27%分别提高到88.93±0.39%,70.45±0.56%,89.29±0.43%。(2)本文系统研究了磷酸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以及乳化性,研究表明:经过水热磷酸化的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另外磷酸化蛋白比未磷酸化蛋白具有更好的乳化性和乳液稳定性,随着磷酸化程度的增加,乳化稳定性增强;(3)本文研究通过在TGase酶诱导下,制备磷酸化蛋白与猪肉盐溶蛋白的冷致凝胶,结果表明结合上磷酸基团的大豆蛋白更容易促进蛋白凝胶的成胶,成胶性也较其他方法好;在以MTGase酶诱导制备冷致蛋白凝胶中,磷酸化改性蛋白的磷酸化程度越高,所形成的蛋白凝胶越强。(4)本文研究通过在TGase酶诱导制备磷酸化蛋白与肌原纤维蛋白的冷致凝胶,研究发现当磷酸化蛋白与肌原纤维分离蛋白的比值是6:4时,凝胶的硬度,内聚力,回复力,应变,应力以及杨氏模量达到了最大值。随着NaCl浓度从0.1M上升到0.7M,网络结构变得越来越有序;随着磷酸化程度的增加,蛋白凝胶的弹性,内聚力,回复力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磷酸化蛋白所制备的蛋白凝胶比直接三聚磷酸钠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有效的促进蛋白凝胶网络的形成,并且能够增强肌原纤维分离蛋白的成胶性能。

赵晓光[10]2008年在《磷脂酶改性蛋黄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蛋黄具有优良的乳化性能,在蛋黄酱、冰淇淋、人造奶油、焙烤制品等食品加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温度过高时由于变性凝结导致乳化性能急剧下降。磷脂酶A(2PLA2)水解蛋黄中的磷脂生成溶血磷脂,这种结构的改变赋予改性蛋黄更加优异的功能性质,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热稳定性。改性蛋黄粉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本文对磷脂酶A2改性蛋黄的生产工艺和改性蛋黄粉的喷雾干燥条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生成游离脂肪酸(FFA)的量为指标,确定了影响磷脂酶A2改性蛋黄工艺的因素,并进行了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初始pH7.5,反应温度为45℃,加酶量2000U/g蛋黄,反应时间2h,得到蛋黄磷脂的转化率为81.83%,同时还考察了改性蛋黄液的喷雾干燥工艺条件,发现其最佳进风温度为180℃~200℃。接着,又对酶法改性得到的蛋黄粉进行了功能性研究。结果表明,改性蛋黄粉显示出了更大的吸湿性和吸油性。更为重要的是发现改性蛋黄粉的乳化容量提高了25%,并且通过对酶改性蛋黄粉乳化稳定性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发现在高温,高pH值,高含盐量下经过磷脂酶改性后的蛋黄粉比普通蛋黄粉具有更好的乳化稳定性。然后,研究了改性蛋黄粉在面包、面条和冰淇淋上的应用。通过对面包的考察,发现添加改性蛋黄粉,对面包的比容和质构方面有明显改良作用;接下来研究了面条,结果表明对添加改性蛋黄粉对面条的蒸煮品质和质构有明显的改善做用;通过对冰淇淋的考察,得到添加改性蛋黄粉的冰淇淋具有更高的膨胀率和较高的融化率。最后,对添加普通蛋黄粉和酶改性蛋黄粉的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面团进行了粉质、拉伸、流变和扫描电镜等方面的考察。结果显示,酶改性蛋黄粉对面团的形成时间、面团的稳定时间、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改善了面团的流变学特性。

参考文献:

[1]. 大豆低聚糖的提取及酶改性的研究[D]. 马莺.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2]. Aspergillus japonicus果糖基转移酶及其改性大豆低聚糖的研究[D]. 王立梅. 江南大学. 2006

[3]. 改性大豆低聚糖功能性的研究及大豆低聚糖在食品中的应用[D]. 李晓东. 东北农业大学. 2001

[4]. 大豆低聚糖研究概况[J]. 黄贤校, 谷克仁, 赵一凡.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6

[5].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制取、改性及生产实践[D]. 石珊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6]. 大豆中主要活性成分提取的研究进展[J]. 崔凯宇, 李迎秋.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16

[7]. 香菇柄膳食纤维的改性及仿真素食品研制[D]. 黄茂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8]. 大豆蛋白的分子修饰及特性研究[D]. 潘思轶.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9]. 大豆浓缩蛋白的改性及其在肉制品的应用研究[D]. 胡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10]. 磷脂酶改性蛋黄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D]. 赵晓光. 江南大学. 2008

标签:;  ;  ;  ;  ;  ;  

大豆低聚糖的提取及酶改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