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胆囊切除术280例临床治疗效果与体会论文_郭振林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280例临床治疗效果与体会论文_郭振林

郭振林(宁县太昌卫生院普外科 甘肃宁县 745200)

【摘要】目的 总结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效果与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80例急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病例资料。结果 均采用了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治疗,成功261例(95.28%),19例因其他原因延长切口(2-8)cm,手术平均时间平均53min,切口平均长度4.4cm,无胆漏、感染、胆管或其他组织损伤。结论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虽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外,但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以助于降低胆管损伤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切口;胆囊切除;治疗效果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073-02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ini-incision cholecystectomy,MC)以其直观性、微创性、安全性、痛苦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疤痕小等优点,近多年来,在临床上多有应用。我院自2007年2月至2013年2月共开展了MC共28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本组所收集的280例胆囊疾病病例均为我院在2007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患者,其中男性155例,女性125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49.31±15.14)岁。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病史;右上腹深压痛;没有明显体征,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巩膜、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结合B超和CT检查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09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9例、胆囊息肉1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1例、合并高血压11例、糖尿病13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7例,心电图异常3例,有上腹部手术史5例。

1.2 方法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方式。经B超定位胆囊底,胆囊颈部的位置,根据皮下脂肪厚度及肋弓角度选择直或斜或横切切口,切口长2~6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钝性分开腹直肌,不切断肌肉,切开后鞘和腹膜,置无菌纱布垫于切口内侧和下方,采用窄低尾拉钩或阴式拉钩显露出胆囊,组织钳或鼠齿钳牵拉Hartmann囊显露胆囊颈管及其下方的游离缘,显露出Calot三角,显露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三管)结构[3],术中实时调整拉钩位置和方向显示手术视野。从胆囊底部开始向颈部用电刀分离胆囊床至胆囊颈部(逆行法),一般先解剖出胆囊动脉,结扎切断,再分离胆囊管,仔细辨清其与肝总管等的关系后距胆总管约5mm处切断胆囊管并结扎好。为防止残留结石或其滑入胆总管、肝总管,结扎胆囊管前,常规用手指触摸胆囊管、胆总管和肝总管等,如有结石等酌情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胆囊床电凝止血,切下胆囊后用干净纱垫置胆囊床数分钟,取出纱垫查看有无出血和胆汁漏等,并予以相应处理,一般不放置腹腔引流[4]。

2. 结果

应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后,成功269例(96.23%),11例因其他原因延长切口(2-8)cm。手术时间最短35min,最长101min,平均53min;术中出血(28~66)ml,平均44ml;切口长度(2.0~8.0)cm,平均4.4cm;术后禁食时间(6~36)h,术后输液时间(1~2)天253例,(3~5)天12例,≥5天15例。术后39%的患者需用止痛剂,83%的患者当天可以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最短3天,最长12天,平均7天。无胆漏、感染、胆管或其他组织损伤。

3. 体会

3.1 手术适应症 虽然MC有其显著的优点,但其也有严格的应用范围,临床中要严格把关,确保万无一失。而盲目滥用也只能人为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甚至导致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3.2 麻醉方法的选择 MC由于切口小,视野有限,要求肌肉松驰效果好。笔者体会,持续硬膜外麻醉可以完全满足MC的要求,但全麻效果更好,既能获得满意肌松,又能使患者处于完全配合状态,缺陷就是手术费用较高。故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患者要求而选择麻醉方法。

3.3 切口的选择 小切口手术成功的首要条件是选择切口位置。术前患者分别平卧位及半坐卧位行B超检查,标记两体位的胆囊底位置。如位置一致,提示胆囊轻度粘连;如半坐位时胆囊底位置低于3cm以上,提示胆囊游离[5]。无论半坐卧或平卧位,如胆囊颈位置不变(其决定于体型及肝脏大小)需单独定位[7]。如B超显示困难,可通过CT定位了解胆囊颈与腰椎之节段关系,从而确定切口位置。本研究分别采用弧形切口、直切口、斜切口、横切口,无论何种切口只要选用得当,均能良好显露手术部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一般肋角窄者适宜采用直切口或弧形切口。总之,切口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3.4 切口延长的原因 本研究共有11例患者术中切口需延长(2-8)cm,分析原因如下:①4例过度肥胖;②2例麻醉效果欠佳,腹壁肌肉不松弛。(3)囊壁粘连:

3.5 手术操作的体会

①开腹后全部用逆行法切胆囊,先从胆囊底部切开一小口吸尽胆汁,取尽结石等,以利于相对“扩大”手术视野。此法对充满型结石性胆囊炎和急性胆囊炎尤为适用。

②三角区处理:MC手术中,三角区的处理是该手术的关键所在,MC手术的严重并发症都是在处理Calot三角时不当所致,故我们在分离胆囊三角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分离胆囊动脉时尽量靠近胆囊颈部,有时因有变异的右肝动脉、副肝管、门静脉分支等从三角通过,这样操作能远离他们,避免损伤。处理胆囊管时必须明确其与胆总管、肝总管三管的关系,看清肝总管、胆总管的行走,切勿过度牵拉胆囊和胆管,以免肝总管成角损伤,在暴露困难之时果断延长切口,切下胆囊后再次查看肝总管、胆总管的连续性,一并查看切下的胆囊组织、特别是胆囊管处有无多余的组织。

③术者必须亲自观看B超检查,注意胆囊的体表投影位置以及胆囊三角和胆总管的情况,投影高时切口应偏上,反之切口距肋缘低一些[8]。

④切下胆囊后常规用干净纱垫放在三角处数分钟,观察有无出血和胆汁漏出,以便酌情处理。

总之,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发展与优点来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是Dubois和Berthelot于1973年就开创的,但没有引起临床外科医生的普遍重视。直到1982年Dubois和Berthelot首次报告了采用小切口开腹术实施胆囊切除术病例后,在1987年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问世,才引起人们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的关注[9]。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使用逐渐增多,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小切口切除胆囊术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是微创外科技术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方式之一,现作为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项目之一,向基层医院推广,现在全国各地均有开展,并以其微创性、直观性、安全性、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瘢痕小等优点作为基层医院胆囊切除的首选方式之一,是介于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之间的一种低创手术,无需全麻气腹,切口较小,直视下手术。其切口选择:一般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采用的是缩小的经腹直肌或肋缘下斜切口,为使切口接近胆囊,我们多选择肋缘以下,以胆囊底部作为起点向内侧作平行肋弓斜型切口4-6com,也有人将其缩为2-3com,注切口的距离Calot三角近(即三角处),既利于解剖胆囊管和胆囊动脉,也利于胆囊的剥离。其优点在于:

1)、切口小,损伤小,手术时间短,病人痛苦少;

2)、术后恢复快、胃肠功能恢复快,能很早活动和饮食;

3)、并发症发生率低;

4)、各种费用低,无需昂贵的设备和器械;合作医疗和医保报销率高,患者实际掏钱少,经济负担小,可以轻松承担所花医疗费用。

5)、手术中所需用的设备较为常用,要求不是很高;

6)、手术范围宽;

7)、手术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有异常发现时,可及时扩大切口加以处理;

8)、手术安全性高;

9)、手术瘢痕较小,外形美观;

10)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可作为胆囊切除的首选术式之一;也是腹部外科胆囊切除的首选方法之一;

但手术成功也与医院良好的手术室的设施配备、照明、患者满意的肌松、恰当的切口选择、病人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配合默契程度及术者的技术娴熟度等关系也密切有关,临床中也不能轻视和忽视。

论文作者:郭振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5

标签:;  ;  ;  ;  ;  ;  ;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280例临床治疗效果与体会论文_郭振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