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一)_研究性学习论文

语文学科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一)_研究性学习论文

语文学科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语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概念,还缺少深入全面的研究,因此,其基本含义还没有一致的认识。张肇丰在2000年第6期《课程·教材·教法》上著文指出: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不同,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李万增在2001年《北京教育研究》第1期著文指出:“学习有四种基本方式,研究是其中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研究’这种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叫研究性学习。”李召存在2001年第1期《中国教育学刊》上著文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张倩苇在2001年1—2期《广东教育》上著文指出,“研究性学习不是单单开设一门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应渗透、融入到各科教学中去,既可在课内进行,也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张人红在2000年第11期《课程·教材·教法》上著文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关于研究性学习,目前各媒体发表的论文约100篇左右,观点林林总总,上边摘引的是基本一致的有代表性的看法。概括起来,强调了四点:一是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二是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学习,但必须有教师指导。三是研究性学习是对问题的研究,是过程化的学习,不一定强求结果。四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

我的看法是:

第一,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不是当代人的创造,自从学习这一行为事实存在之日起,它就被一些学习成功者所使用。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古今中外的创造者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到“好”的转变,由“好”之境上升到“乐”之境,最本质的原因就在于学习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品尝到了研究的快乐。有所认识,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于是就有了快乐。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在古代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又不是教学过程的主线,并未作为学习的主流方式而加以倡导,这不仅仅是“农业社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专制主义所致。当时的教育目的的单一性决定了教育方式的单一性,教育方式的单一性也就必然扼杀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第二,当前之所以在前人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近代工业革命后,社会进步需要大规模地培养人才,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形式适应了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一大批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现在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或称信息社会),教学要求也自然要发生变化,使所有的受教育者在不同的基础上发展学力,自主地高效地进行学习,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并使学习终身化、生活化、工作化,便是最为突出的教学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便是不可缺少的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讲,倡导和发展“研究性学习”,是针对长期束缚我们的应试教育而言的。从学习方式转变入手,促进教学方式转变,进而促进评价方式和指标的改变,便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因此,研究性学习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才观、教育价值观的问题。

第三,目前对“研究性学习”的推广与研究,最大的困难不是个体学习而是群体学习。学习个体的研究性学习,正如上述所言,古已有之;现在抓一二个尖子,培养一二个特长生,辅导一二个学生写一二篇论文,是比较容易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做到。最难的,就是班级学习群体的研究性学习趋向的形成和群体学力的集约化发展。在一个常态的教学班内(不搞重点班),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多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同步发展,而不是某一学科的单兵突进;二是所有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方面都有区别于原有基础的发展,而不是尖子生开小灶;三是多学科教师在引导研究性学习方面的充分协同,理念一致,步调一致,方向一致,便是“协同”的最高境界。因此,就某一学科而言,要采取“瞻前顾后”“顾全大局”的原则,从而使学科个体融入到学科全体中去,使学习个体融入到学习群体中去。当然,起步阶段必然有一个“带动”的问题,以学习者而言,某一些学习个体的研究性学习能带动学习群体的研究性学习;同样,学习群体的研究性学习能促进一些有困难的学习个体的跨越式发展。

二、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有利条件

在中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学科的开放性,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多向性接口。所谓“语文”,不同于汉语,更不同于英语等以拼音文字为负载形式的文字、语种,它具有“文”的形式与内容,这个“文”,不管是解作“文化”“文字”也好,还是解释为“人文”“文学”也好,它总是天生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你可以从文学角度研究它,也可以从文字角度研究它;你可以从文化角度研究它,也可以从文章角度研究它。这些角度,无疑形成了一个多维的研究空间,使学生具有了多层次的研究平台。

语文学科的模糊性,为研究性学习留下了深入钻研的余地。小到一个词、一句话,大到一篇文章、一本书,再高明的解读都无法一步到底。古人说“诗无达诂”,就是这个意思。在课堂上学习课文,再高明的教师都无法穷尽问题。于漪教《孔乙己》与钱梦龙教《孔乙己》各具神姿,各显其能,各有特色;于漪今日教《孔乙己》与往日教《孔乙己》也有不同的时代印记和不同的开窍渠道。这样的文章解读,充满灵活性,远远不同于数学老师教一元一次方程,永远都是这一条“真理”,要谈变化,也不过是方法有变。学生学习能力越强,年龄越大,积累越深,思维越敏锐,解读的模糊性就越大。小学教一篇文章,问题单一,课如清流;到了高中阶段,问题就复杂多了,课如江湖。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的变化,就是内容不断多维化、立体化的过程。而多维化、立体化的程度越高,学生研究的余地也就越大,自主性也就越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拔尖学生已经摆脱了教师的常规教学,自己走进了十分宽广的研究领域,这就是证明。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为研究性学习铺设了跳板。基础性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一是发展智力和思维的基础。首先,通过学习语文,理解力增强了,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凭借于汉语表达的其他学科提供了方便。比如,通过学习课文,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的能力具备了,再去学习历史、地理、数学等学科。其概括能力必然要派上用场。发挥作用。其次,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由于语文学科学习材料本身具有想象、联想、记忆等智力因素,因此,就很自然地对学生的智力起训练、强化和提高的作用。比如学习一首古诗,背诵训练,包含了记忆力训练:理解内容,包含了想象力、联想力训练。尤其是思维方面,汉语思维的辩证性、灵活性、概括性,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成语,一方面是能运用这个成语去表达思想,这是显性作用;另一方面是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揣摩一个四字成语能包含万字乃至十万字才可讲清楚内涵的神秘概括魔力。西哲讲一个道理写一本书,具体而微,分析精细,往往失之于繁琐;中国古代先哲讲一个道理往往是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寓言,抽象玄妙,概括简明。这样的例子对于训练当代青少年的概括力和抽象智慧当然具有独特的作用。(当然,也不否认汉语有笼统、模糊的缺陷。)这是隐性养成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为研究性学习搭建了桥梁。在语文内容方面,有历史的、地理的,也有军事的、艺术的,还有哲学的和科技、自然等方面的。这样,学生在进行某一方面内容学习的时候,自然会产生相关性联想,找到多个研究课题。以学习《史记》中的部分篇章为例,至少可以联想到“古代的战争”“隐士与侠客”“古代的外交”“礼器”“官制”等等研究专题,这是横向拓展式联想。还有纵向延伸联想方面的,以学习鲁迅作品为例,至少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些课题,如“鲁迅的语言风格”“鲁迅的写人艺术”“鲁迅笔下的女性”“鲁迅笔下的几个读书人”“鲁迅运用标点符号的艺术匠心”“鲁迅小说的特点”等等。综合性决定了研究的广阔性,广阔性又决定了研究的无限性,而无限性自然又决定了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

语文学科的时代性,为研究性学习注入了活水。在中学阶段,没有哪一门学科在内容上像语文学科内容那样敏捷地对时代生活作出具体的反应。语文教材,一方面关注经久不衰的经典,另一方面也极为关注反映现代生活的文质兼美的佳作。语文教材是最为鲜活的教材,尤其是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教材的时代性日益加强。语文内容的时代性,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直接意义是什么呢?这可以从三方面来看。一是,时代性强的课文反映了时代性强的思想意识,这对学生的研究态度、思想等有直接影响。比如竞争意识的强化能促进学生对我国古代作品中渗透的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等观念作出反思;财富意识的强化能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义轻利观念进行新的阐释。二是,时代性强的课文反映了时代性强的思维特征,这对于学生健全思想结构有直接的作用。比如一系列充满发散思维品质的作品,使学生在认识能力方面增添了既“求同”也“求异”的活力。三是,时代性强的课文反映了时代性强的语言风貌,这对于学生比较语言变化、运用新语言形式表达思想有直接的感染。比如一些新文体进入教材,使学生在语言感悟方面有了新的“参照系”,在继承传统语言风格的基础上能同时学习运用新语言表达,尤其是在语言发展上能延伸思考的线索。

总之,在中学各学科中,语文,是最具创造活力的学科,阅读是这样,写作更是如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面争立头功。

标签:;  

语文学科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一)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