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自尊的研究趋势及测量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趋势论文,测量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内隐自尊的概念
内隐自尊是相对于外显自尊提出的,这种对照直接来源于近年来内隐社会认知与外显社会认知的对比性研究。内隐社会认知是过去和早期经验对行为表现的影响,而人们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对这种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觉知。Greenwald与Banaji(1995)将内隐自尊作为重要的内隐社会认知概念加以阐述: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1]。从该定义看出:与外显自尊相同,它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态度评价;它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获取,即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种自我评价;内隐自尊现象往往表现为对自我和与自我相关客体的过高评价,对与自我无关客体则不产生这种效应;这一定义还暗示自陈量表很难达到探测内隐自尊的目的。由此可见,内隐自尊是针对主体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评价或态度,是自我态度长期累积形成的自动化状态,而且往往表现出一种积极倾向。
2 内隐自尊研究的趋势
社会认知研究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是与认知心理学的进展分不开的,社会认知是借鉴认知研究中信息加工的一系列观点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社会认知研究包括影响个体的社会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的关系。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的意识与无意识性可以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所谓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个体虽然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的对个体的行为与判断产生影响。鉴于这种理论渊源,包括内隐自尊在内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大量的借鉴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如间接测验、启动效应和反应时指标。但是,社会认知与自然认知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杨治良等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社会信息加工比非社会信息加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自动化与习惯化的程度更高[2-5]。除了与内隐认知共同具有的无意识性、积淀性、可启动性特征之外,内隐社会认知还具有社会性、情境性的特点[6-7]。因而,包括内隐自尊在内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正在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作为一项新的研究领域,内隐自尊的实证研究体现为以下趋势:
2.1 内隐自尊多与外显自尊对照进行,研究试图明确两者是否属于同一心理结构。大多数研究发现,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所测结果相关较低。
2.2 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刚刚开展,如内隐自尊与社会交往、心理健康的关系。有研究调查了内隐自尊与各类社交恐怖症的关系,发现高焦虑被试的内隐自尊得分较低[8]。Bosson和Swann(2000)发现高外显自尊与低内隐自尊的人有较强的自恋倾向[9]。Smith的研究(2000)发现,内隐自尊高而外显自尊低的人往往具有不稳定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高而内隐自尊低的人的外显自尊相对稳定[10]。Spalding等人的研究(1999)发现,在与自我评价相关的焦虑测验中,内隐自尊而不是外显自尊与焦虑有更高的相关[11]。
2.3 内隐自尊测量方法不断发展。研究无意识心理的传统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在内隐自尊研究中很少使用,而基于反应时范式的方法应用广泛。Greenwald(1998)等引入了一种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新手段——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12]。不过几年时间,它在社会认知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而且在自尊研究中应用效果良好(Greenwald A,Farnham S.2000)[13]。内隐联想测验的内部效度、区分效度、预测效度及可靠性等心理测量特征不断在应用中被证实(Egloff B,Schmuke S.2002)[14]。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Schimmack,2002),认为现有几种内隐测验之间缺乏良好的聚合效度和预测效度[15]。最近,Nosek(2000)和Houwer(2000)等人在对IAT修正完善的基础上,又分别提出了GNAT(Go/No-go Association Test)和EAST(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 Task)等内隐测验方法[16-17]。这两种IAT的变式被认为拓展了内隐测验的适用范围,并且灵活高效,研究者开始尝试应用于内隐自尊的研究。
2.4 内隐自尊与其它社会认知结构的关系。近期,Greenwald(2002)等以传统认知一致性理论(如Heider的平衡理论)为基本模式提出综合理论模型,尝试将自尊与态度、刻板印象和自我概念等重要社会认知现象统一于一个相互协调框架内[18]。Adiman等的研究(2002)则发现了内隐自尊、性别认同与内隐态度的正相关[19]。
2.5 内隐自尊与行为关系的研究。有研究认为两种自尊预测不同的结果,内隐自尊在预测自发行为或情感驱动性反应上要强于外显自尊。Spalding等人(1999)发现,内隐自尊能更好的预测非语言的焦虑行为和消极心境,内隐自尊而不是外显自尊预测人们在遭遇失败体验后做出自我有利判断的倾向[11]。
另外,内隐自尊的跨文化研究、内隐自尊的稳定性、以及对包括内隐自尊在内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生理机制的探索刚刚开始(Ito T,Cacioppo J.2000)[20]。
3 内隐自尊的研究方法——内隐自尊的测量
目前为止,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知觉辨认、联想测验、偏好判断、人面识别、投射测验、审美判断、传记分析、反应时法、情境测验等(钟毅平,1996)[21],直到八、九十年代,社会认知研究中才出现替代自陈测验的有效方法。一些方法直接源于传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而最广泛应用的方法则借鉴了认知、内隐认知、尤其是内隐记忆中的方法,如启动效应和反应时范式,其中一些方法同样适用于测量内隐自尊。除此之外,研究者也发展出一些测量内隐自尊的独特方法与范式,这些方法与范式的确立普遍具有以下理论假设[9]:
(1)人们一般会赋予与自我存在紧密联系的事物或客体以更高的价值。一般而言,人们对与自我存在联系的刺激以更高的评价。
(2)一旦遭遇态度客体,自我评价会自动激活。自我态度一旦被激活,某种特定的情感状态就会处于自动化加工的状态。在实验中,如果以一定的与自我相关态度客体为启动刺激,人们就会更快的识别与此启动刺激情感上相一致的目标词。下面介绍几种较为常用的测量方法:
3.1 阈上语义启动(Supraliminal semantic priming)
这是Hetts等人(1999)在近几年采用的一种用于研究无意识态度激活效应的程序[22]。首先向被试呈现“自我相关”和“自我无关”的两类态度启动词,然后应用上述程序测量具有积极与消极意义词汇的获取性。当这些词在电脑屏幕上呈现时,被试必须对呈现的启动词进行既快而又准确的识别,反应方式是二选一的按键反应。以反应时为测算内隐自尊水平的指标,反应时的长短反映了自我态度激活的程度。
3.2 阈下语义启动(Subliminal semantic priming)
这种测量程序类似于阈上启动程序,不过启动刺激的呈现是处于被试的意识阈限之下。Spalding和Hardin的研究(1999)是将“自我相关”和“自我无关”的态度启动词以17毫秒的速度呈现于屏幕,然后进行目标词的选择反应。每个启动词与目标词进行两次匹配,启动词与目标词的配对呈现是随机的。通过计算继不同效价启动刺激词之后出现的目标词的反应时间来衡量内隐自尊的水平[11]。
3.3 Stroop颜色命名任务(Stroop Color-Naming task)
Bosson等人(2000)的Stroop颜色命名任务的基本程序是:在屏幕上呈现一系列积极或消极的自我评价或判断性语句,每个语句呈现时都与不同的颜色相结合。即句子以不同的颜色随机呈现于电脑屏幕,而被试的任务是在出现不同颜色的句子时分别按不同的键。研究者一般选用三种颜色,即被试要进行三选一按键反应,将颜色命名中积极自我判断语句的反应时与消极自我判断语句的反应时的差值作为内隐自尊指标[9]。
3.4 字母与生日数字偏爱测验(Initials and birthday-preference task)
使用姓名字母评价来研究内隐自尊是要求参与者对姓名中的字母、尤其是首字母与其它的非姓名字母进行喜爱或审美评价,然后比较两种字母之间评价的差异,姓名字母评价超过非姓名字母评价的分数就作为内隐自尊的指标(Koole S,Dijksterhuis A,Knippenberg A.2001)[23]。生日数字评价的程序与此相同,如要求参与者对1~50的阿拉伯数字进行审美评价,将生日数字评价分数与其它数字的平均评价分数的差值作为内隐自尊强弱的指标。
3.5 内隐自我评价调查(Implicit Self-Evaluation Survey)
Hetts等人(1999)首先采用这一方法,主要是测量受到外显自我态度启动后,不同效价词汇(如积极与消极、高兴与不高兴)的获取性[22]。在Bosson等人(2000)的研究中[9],首先使用Likert式量表作为态度的启动刺激,该量表包括若干个自我评价语句,要求被试做出是否同意这些句子的判断。在完成每一次句子评价后,向被试连续三次呈现相同的词干,要求被试将残词补全。在词干补全任务的设计上试图让人们可以完成至少4对积极-消极的反义词。自我评价性启动语句以及伴随的词汇补全任务共分三组呈现,即消极启动组、积极启动组和无关组,每个组包括4个判断语句。积极与消极词汇的获取性的指标是目标词形成或者说残词补全的序列位置。内隐自尊的指标就是将消极词补全的序列位置减去积极词补全的序列位置,然后综合计算总分。分数越高,表明用同样自我态度语句启动的积极词的可获取性就越强,内隐自尊效应也就越强。
3.6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内隐联想测验是Greenwald等在1998年开始应用的测量方法,它是通过测量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评价性联结来对各种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测量指标是反应时[12]。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反应时的长短标志着机体内部加工的复杂性。在社会认知中,不同的刺激对个体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这些刺激也许与内隐态度相一致,也许不一致,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个体进行内部加工的复杂性也就不同,从而导致反应时间的差异。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假设,内隐联想测验通过计算机实施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一般为目标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的联结强度,衡量其强度的指标是反应时间的长短。基本过程为:先后呈现多个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通过按键尽快进行辨别归类,然后进行任务组合,即要求被试对两类目标词与两类属性词不同配对进行按键反应。配对反应分两类:一类是目标词与属性词的相容配对,一类是不相容配对。在相容条件下,即假定该组合与个体的内隐态度相一致时,则辨别分类任务更多的表现出自动加工的特征,因而反应时间较短;当目标词与属性词不相容时,即两者的关系与内隐态度不一致或相违背时,容易导致认知冲突,使辨别分类需要更多的意识加工,因而反应时间会延长。内隐测验的量化指标即是相容条件与不相容条件下分类任务的反应时间的差值。
经过几年的应用,发现它有许多优点:通过使被试将注意力集中于辨别分类任务而大大减弱了“自我表现”和“印象整饰”的影响;以反应时为指标的结果客观准确,易于量化;不同效价的属性词既可与社会性目标相联系(如性别、年龄、种族),也可与非社会性目标相联系(如昆虫、花等);测验结果不受一些程序变化的影响,如“利手”效应和刺激呈现的时间间隔;具有良好的内部效度,实验效应一般不受刺激词熟悉程度的影响;除对年龄、性别、种族等群体差异反应敏感外,对个体差异也十分敏感。另外,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内隐联想测验所获取的内隐效应与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取的杏仁核、与情感性评价有关的皮层下结构的激活以及眼动变化存在显著相关(Phelps et al.2000)[24]。通过对网络在线IAT测试结果的统计表明,IAT测量各种自尊的敏感度要好于外显测验(Nosek B,Banaji M,Greenwald A.2000)[25]。最近,我国研究者也在尝试将内隐联想测验用于内隐刻板印象、自我概念的研究,并且在内隐自尊的研究中取得进展(蔡华俭杨治良2002;蔡华俭2003)[26-27]。
3.7 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The Extrinsic Affect Simon Task)
这是Jan在对内隐联想测验和情绪性Simon任务补充完善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变式,用于测量各类内隐社会认知,其中也包括对内隐自我评价的测量[17]。内隐自尊的EAST程序如下:选用10个人称代词,其中5个包括被试自己的名字和第一人称代词(如“我”),另外5个包括前一被试的名字和第三人称代词(如“他们”),这些词分别以彩色呈现(绿和蓝);选用10个属性名词,其中5个为积极词(如“幸福”),另5个为消极词(如“失败”),属性词全部在黑色背景上以白色呈现。指导语提醒被试:当词汇为白色时,参照词的情感色彩进行按键反应,即对积极词按P键,对消极词按Q键反应。当词汇为彩色时(即人称代词),要求被试迅速报告出所呈现的人称代词。实验结果只纪录被试彩色词汇的反应时,不记录白色词汇的反应时。结果表明:在一致性条件下(即“自我”类词与积极属性词;“他人”类词与消极属性词),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低;在非一致性条件下(即“自我”类词与消极属性词;“他人”类词与积极属性词),反应时更长,错误率更高。
标签:消极情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