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五项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项论文,对策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法制建设、教育水平、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千百万实用人才,提高了我国劳动力的素质。走向新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要逐步把发展高等职业技术作为重点,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促进农村职教事业的发展,推动企业参与培训教育。
(一)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在九十年代,要“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可见,建立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社会生产技术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只有适应社会生产技术体系,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国家对职业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尚不适应我国社会生产体系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新的职业岗位而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的岗位多为技术密集型,不少还与高新技术相联系,要求上岗人员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及相应的职业能力;二是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对原有技术岗位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岗位层次出现高延化;三是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导致新产品不断问世,而产品设计向生产工艺的转化过程中,需要有既懂产品设计又熟悉生产工艺的人才。这三方面是中等职业培养的人才所不能满足的,因此需要有较中等职业教育层次更高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来满足。据统计,1995年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29%,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水平。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缺少操作技能与高智能水平兼备的高层次实用人才。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形成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职前与职后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我国形成了初中、高中后分流的职业教育体系,在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建立以前,职前与职后教育沟通仅限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充分利用普通教育的成果,培养高层次实用人才可以避免重复的浪费,使职前教育从中等职业教育延伸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注意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德国、日本、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采取多渠道办学,形成了企业自办或与学校合办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互相渗透的发展趋势,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了生产高科技化迅速发展的要求。我国由于工业化发展水平比不上发达国家,对高级型人才的需求还不十分迫切。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要促进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促使学校和社会经济部门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使学校面向社会,使学校教学人员和各行各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加强联系和交流,使学校教育工作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的作用。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推进科教兴农
农村职业教育是当前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责质。中国有十几亿人口,8.6亿在农村,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5亿左右。据我省盐城市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286万,平均受教育年限7.28年,小学文化程度占30%左右,乡镇企业中高中以上学历(含高中)占30%左右,文化素质很低,尤其突出的是科技素质相当低,每百万农村劳动力只有科技人员0.1万人。
发展农村职教,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村职教的办学方向。农村职业教育不等于只是兴办职业高中,要走出跳农门、搞学历、等靠要的误区,要彻底改革普通中学或者中专学校办学模式,以短为主,在做中教,做中学,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应从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据;应体现长远与现实的结合,把深层知识的学习与生产、科技致富结合起来;变以理论课为主为以实践课为主。应实行多学制、多层次、多规格办学。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增加现场教学时间,加强实习,加强乡镇企业职工的培训,适应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工业腾飞的需要;提高规模效益,充分使用资源,集中建设和办好一批重点或骨干职业学校。
要适当发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农村从初等到高等的教育体系。发展农村高职,开通农村普高、职高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农村需要的更高层次的人才,也有利于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展农村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地方农村院校的力量。全国现有农业院校63所,其中专科学校仅13所,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3万人,本专科比例为1:0.7,大大高于全国普教本专科比例。发展农村高职,一要对农村专科学校进行改革,二要在农村本科院校增设农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同时,还要利用现有地方电大、职大的条件,举办农村高职班,经济发达的、吸纳农村高级技术人员多的县市可以举办自己的高等职业学校,直接服务本地的经济建设
(三)主动适应劳动就业的需要,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要与劳动就业密切联系起来,主动适应劳动就业的需要,更有其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每年有4亿多人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习,即使如此,每年还约有400万小学毕业生、600万初中毕业生和100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所以绝大多数青少年接受一定阶段普通教育后,要接受各种形式的再就业。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变粗放型为集约型经营过程中,由于采取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自动化程度提高,因此将有两千万职工下岗、失业。我国的失业形势之所以如此严峻,原因很多,如人口政策失误,导致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广就业、低工资的就业政策;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还较低,吸纳劳动力能力不强;企业产品结构趋同,市场竞争激烈,陷入停产半停产等。但是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职工本身的素质不高,适应职业变换的能力较差,自身缺乏职业教育的积累。
做好劳动力市场的科学预测,定期发布职业技术人才需求信息,使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教学和教育与市场人力资源需求发展和变化相适应,避免办学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大力提倡联合办学,实行产学结合。强化创业意识教育,推广职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加速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融合,充分利用已有的职业教育资源,承担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培训任务。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由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部分构成。这种教育与培训的做法是明显对职教资源的极大浪费。各类职业学校应朝着正规的、非正规的,学历的、非学历的,长期的、短期的综合化方向发展,成为既是劳动后备培养的基地,又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培训基地。
(四)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进实行两种证书制度
过去我们只实行一种证书制度,虽然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普通教育的学历证书实质内容是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更侧重于对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掌握的水平进行考评测定。通过学业和职业资格这两种证书,就能更全面地反映职业教育的成果,学生所具有的水平和能力,也有利于社会的承认和接受,从而有利于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我国职业教育要得到巩固发展,要实现本世纪末提出的目标,达到占高中阶段的60%的目标,除转变教育思想以外,重要的还需要有一个机制,能使职业教育得到社会的承认,能够确立起职业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要逐步把双证书制度建立起来。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培训和就业的直接结合点,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尚处于试点阶段,今后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有关部门要做好政策法规建设,加快职业技能鉴定条例的制定,加强与鉴定工作相关的职业分类、标准、规范和教材等配套基础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质量鉴定保障体系,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对鉴定命题、考务程序、鉴定机构、资格条件、考评人员和证书核发等主要环节加强管理。要加快国家题库网络建设。三是实行就业改革,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四是加快企业工人考核向鉴定社会化管理的过渡,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指导用人单位建立与岗位相对应的技术等级、技术职务相适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和职务津贴标准,鼓励工人学习技术,提高技术素质。
(五)增强企业培训教育的参与意识,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就企业而言,它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和直接受益者,理应成为职教的投资主体。我国就业人数多,仅靠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就业后企业根据需要进行培训。从我国企业技工人才情况看,加强企业技术培训工作刻不容缓。在全国近7000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约为80%,中级工不足20%,达到高级工水平的仅为3%左右,全国已评聘的技师只有34万人,高级技师不过2000人。解决职工培训经费是使职工培训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国家和企业都很困难,的确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要通过国家拨一点,企业出一点,社会集一点的办法,多渠道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国家和各级财政要保证一定的投入。二是建立企业培训基础,将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职工培训经费统筹使用。三是把失业保险金按一定的比例提取,用于企业下岗职工的转业训练。四是可在城市教育附加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职工培训。五是将企业用于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的费用适当调剂一部分用于企业职工培训。六是按照自觉自愿的原则,鼓励职工自己花一部分钱学习职业技能。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就业的扩大和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为保持经济转轨时期变业局势的稳定,保持国有企业较强的生产能力,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更为突出。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宣传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职业素质提高的迫切性,推动社会关心职业技术教育,真正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振兴国民经济的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