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心理发展的趋势_思维障碍论文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心理发展的趋势_思维障碍论文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心理演变的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人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中中论文,趋势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从认知(思维、记忆)、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诸方面看,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人的心理演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基本趋势是不符合社会现代化的成分日趋减少,现代人的优良品质逐步增多。加大教育力度,优化心理素质,加速人的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我们迈向现代化的伟大社会实践,而人是这一实践的主体。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美国学者阿列克斯·英克尔斯(A lex·lnkeles)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从传统主义到个人现代性的转移”,是“人的本性方面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既是达到更大发展的手段,同时也是发展过程的伟大目标之一”。要实现“个人现代性”,要达到社会发展的“伟大目标”,从现实出发把握中国人心理演变的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的心理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认识方面:

1.从现实性的认知方式向现实和理论并重的认知方式演变。传统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往往侧重于现实性,他们常常喜欢和善于思考眼前的和功利性的问题,而不善于进行抽象的理论思考。这种思维的实际性已被许多心理学实验所证明。比如海勒伯格(Hellersberg,1953)用投射测验对70个中国人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中国人所考虑的大多是身边具体的和实际的问题。道格拉斯等人(Douglas,1977)对香港和美国的高中学生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在皮亚杰形式运算测验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美国高中生,这说明中国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弱于美国高中生。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人活动空间大大扩展,需要处理的事物日益复杂化和具有间接性,这将会促使人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或理论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同我国学者郑雪所指出的,两种思维整合形成现实思维和理论思维并重的认知方式,将是中国人思维发展的一个方向。

2.从整体性的认知方式向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性认知方式演变。中国人传统的认知方式的另一特点是认识的整体性倾向。阿贝尔等人(1949)用罗夏墨迹测验对美籍华人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国出生的美籍华人对墨迹做出更多的整体性反应,而美国出生的华人则对细节反应较多。这表明文化的融入使华人原有的整体性的认知方式向分析性的认知方式转变。此后的一系列研究都支持这一结论。整体性认知方式的长处是有益于维系既定的人际关系和群体的凝聚力,缺陷是不注重对事物的组成部分和内在规律的探索,忽视群体成员的内在需求和价值,压抑个人的能动性,妨碍科学技术的发展。郑雪认为,当今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人们重新认识到东方传统的整体性认知方式的价值,东西方的认知方式必将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综合的或分析基础上的整体性认知方式。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也将向这一方向演化。

3.从辐合性思维方式向发散性思维方式演变。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一致性,因而国人往往注重传统的继承、模仿和再造,忽视创新和变异,导致中国人比较擅长求同思维(即辐合思维)而作为创造力重要成分的求异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许多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比如,刘和许(1974年)曾用“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对中美两国的从小学二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测试后发现,中国台湾学生在所有三个项目(观念的流畅性、新颖性和灵活性)上的平均得分都低于美国学生。求同思维有益于观念同一,群体稳定;其弊端是不利于开发人们潜在的创造力。上述实验还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中美两国学生的求异思维差异变小。这说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青年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在不断增强。这预示着,以发散思维为主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增强是中国人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演变。传统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中分析性较弱,导致在记忆时不善于把握内在的或部分间的意义联系而求助于死记硬背、生吞活剥。从古代的蒙养教材到科举制,培养和考察的常常是机械记忆能力。这也是当今不少学生高分低能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机械记忆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但学习效率低,不利于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当今知识“爆炸”的态势要求现代人更注重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造,因而中国人记忆中机械记忆的主导地位必然让位于意义记忆。

情感方面:

1.从注重道德感向理智感和道德感并重演变。传统的中国人一向讲究伦理道德,具有强烈的道德自律性。由于崇尚道德感,理智感就相对被忽视。而理智感恰恰是当代科学技术兴起的心理动因。改革开放以来,国门洞开,面临落伍的现实,许多中国人的头脑冷静了,他们的情感世界由注重伦理道德转而指向科学理性思维,求真务实,致力于科技兴国。随着大多数人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情感将向着同时注重理智感和道德感的方向演变。

2.从内隐、矜持向外露、直率演变。传统中国人的个人情感世界多数深藏于内,含而不露、平和矜持(在家族内部和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除外)。据沙莲香等人的调查(1990),中国人情感关系“最亲近的是夫妻,其次是朋友,再次是双亲,领导则是最遥远的;而对于未婚者,最亲近的是朋友,其次是双亲,领导也是最遥远的。”总之,中国人的情感侧重在个人的小圈里表露,对圈外人(如领导、陌生人等)往往不形诸于外。这种特点导致中国人比较谦逊、含蓄、温顺,缺点是自我封闭、冷漠、表里不一。按照传播心理学的“约哈里窗口”理论,自我封闭必导致“开放区”过小,而这是人际交往的最大障碍。要搬开障碍,就必须扩大“开放区”,变内隐为外露,变矜持为直率,变冷淡为热情,这是现代社会对人情感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人情感变化的必然轨迹。

3.从安分知足向危机感和进取心演变。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中国人比较安分守己,随遇而安,知足长乐。正如费孝通指出的:“中国和西方文化上的基本差别在于,西方不断追求,中国满足现状。”安分知足固然可以形成乐观的、宽容的、知足的人生态度,但容易导致消极保守,不求上进,缺乏竞争精神。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洞开的国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看到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而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他们正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拚搏。进取、拼搏正逐渐成为当今中国人“心曲”的主旋律,当代中国人的情感正在向这一方面演变。

4.从重人情向重法制演变。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推行人治,导致中国人处理事务难以寻求真正意义上的法制途径,常常求助于亲朋好友,或千方百计攀附达官显贵才能解决。拉关系请客送礼等用“人情攻势”向一切领域渗透破坏原则法规的现象今天仍不鲜见。中国人法制观念弱已被心理学实验所证明,比如著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1962年的跨文化研究(通过对台湾青少年和西方青少年的比较)表明:在道德判断的“好孩子”取向和权威取向方面,中国青年强于西方青年,而在契约——法律取向方面则弱于西方青年。在社会契约即法制观念方面,“中国的少年儿童不仅发展得较慢,并且在其成年后所达到的水平也很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促使人追求个人利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又要求人们恪守原则规范,不允许用人情破坏法制。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建立和健全,许多中国人的人情、面子观念已开始趋于淡薄,法制观念逐渐增强。这是中国人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5.从焦虑向情绪稳定性演变。以往大多数心理实验研究表明,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多焦虑和神经过敏。英国心理学家迈克.彭等人在其所著《中国人的心理》中指出:“迄今为止所讨论的过去及最近的研究,总的来说都表明,在情绪性、焦虑和神经质这几方面,中国人的平均分数高于西方人”。中国人情绪不稳定、易焦虑、敏感的特点正如上官子木所指出的主要“源自依附性训练以及传统文化限定下的人际关系充满戒备与敌意”和“他制他律的他人取向”。研究表明,个人现代化与神经过敏存在负相关。个人现代化的程度与其承受生活压力和刺激的忍耐力呈正相关。即是说,个人现代化程度越高,他越能承受生活压力和各种刺激,情绪趋于稳定而不至于过于敏感或焦虑不安。这些研究预示着中国人情绪演变的一个方面,即随着中西文化交融和中国现代化的进展,中国人情绪的焦虑将会有所降低,而情绪的稳定性将会增强。

意志方面:

从偏于消极的自抑性、忍耐性向勇敢、进取等良好意志品质演变。数千年来,中国人深受封建剥削压迫,天灾人祸频繁,加之传统社会推行纲常伦理,人从小即被灌输“相忍为家,相安为国”等观念,这都强化了国人意志的忍耐性和自制性。这种忍耐和自制容易使人被动地适应环境,遇事习惯于向内“反求诸己”、“反省自责”甚至逆来顺受,任人宰割,而不是去主动地向外变革环境,同命运抗争。因而这些意志品质虽然有积极因素(诸如韧性强、刻苦耐劳等),但消极因素也不少。研究表明,个人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其消极的自我克制和谨慎的水平。比如黄和杨(1972)在一项实验中用速示器向中国大学生呈现有忌讳的词,让其尽快识别和讲出来。结果是,个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作出正确反应的时间短于个人现代化水平低的。这说明个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较少不必要的自我克制和谨慎,而个人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则相反。事实说明,当今许多勇于开拓的改革者身上都具有勇敢、进取、乐于竞争、不怕困难等良好品质。这些优良品质是当今中国人意志发展的方向。

个性倾向性方面:

从需要的精神性和社会性、动机的外控性向需要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并重、动机的内控性和外控性并重演变。中国人在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鼓励精神性、社会性的“义”、“仁”、“道”,压抑“人欲”、“利”等个人的生理和物质性需要)熏陶下,其需要的导向主要是精神性和社会性的,其行为动机也就明显具有外控的特点。处事为人,中国人要首先考虑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当时社会舆论而不是个人利益。许多跨文化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英国心理学家迈克·彭指出:“中国人与美国人相比,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较强而个人取向的成就动机较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人们追求正当的个人物质利益,传统的义利观正被冲破,人的需要和动机导向必然随之转变。据张兴贵(1994)对我国汉、藏、回、维族大学生的实证研究,我国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他们的成就动机中个我取向显著高于社会取向”。这类研究说明,人们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个人合法权益,其动机的个人内控性大大增强。当然需要动机的物质性和内控性应当与精神性和外控性取得平衡,即义利并重。中国人的需要动机必然向这个方向演变。

个性心理特征方面:

1.从文强理弱的能力倾向向文理并重的能力倾向演变。传统中国人的人文科学能力较强而自然科学能力较弱,这从举世公认的中国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人文科学发达而科学技术落后的事实可以得到证明。尽管中国古代曾有诸如四大发明的科技贡献领先于世,但由于封建专制社会传统文化的压制,从整体上看,中国人的能力倾向是文强理弱。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开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们的科技能力潜力被发掘出来,大量的科技精英脱颖而出。中国人的文强理弱的能力结构正在被文理并重的能力结构所取代。

2.气质由内向性、自制和低冲动模式向外向性(社交性)、自发和高冲动模式演变,性格则由社会定向的性格向个人定向的性格演变。所谓自发和高冲动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特别是自主自立意识基础上的敢做敢为的行为特点,它与偏于消极保守的自我抑制行为方式相反。中外学者的研究证实,中国人的气质和性格具有较强的内向性、自制和低冲动特点。我国学者孟万金认为:传统中国人“明显不同于西方人的胆汁质、多血质特征,表现出较多的粘液质成分并辅以抑郁质成分。”迈克·彭回顾关于气质性格的跨文化研究时总结道:传统“中国人与美国人相比,更倾向于自制、谨慎、耐心,而较少冲动、兴奋、自发性行为。”“中国人不怎么倾向于社会性与外向性,而倾向于自我约束和内向性。这一气质模式,再加上高度的自制与低冲动,构成了一个总的气质模式。”上述黄和杨(1972)的实验表明,个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中国大学生较少消极的自我克制和谨慎,而较多自发性和冲动性。这预示着随着社会和个人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气质的外向性(社交性)、自发和高冲动性将日益增强。与前述的需要动机的社会性外控性以及气质的内向性自制和低冲动相一致,传统中国人性格的共同模式也是社会取向的。在社会巨变的今天,人员流动加快,社会交往频繁,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的性格也会相应改变。郑雪认为:“我们可以较有把握地指出中国人性格变化发展的总趋势即从社会定向的性格向个人定向的性格演变。”

以上种种演变至今仍在进行中。演变的基本特点是不符合社会现代化的成分日趋减少,现代人的优良品质逐步增多。演变的标志或结果就是国民现代化水平即国民素质的提高。当然,我们传统民族心理中除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成分外,也有许多优良品质。比如认知上顾全大局;情感上注重道德感的自律性和审美感的“中和”性;意志上的坚韧性和刻苦耐劳、自强不息精神等等。这些优良传统需要在今天继续发扬光大。但从我国现实看,国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许多中国人现代化导向的心理演变还较为缓慢、发展不平衡,不少人还固守旧的消极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而导致不少人受到拜金主义等消极影响而发生严重心理扭曲。这种状况无疑会阻碍现代化建设进程。改变这种状况固然要靠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生产力,更要靠教育。因为人是经济建设的主体;而人的心理和意识又具有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所以理应加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度,使人们正确认识传统国民心理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自觉摒弃陈腐的东西,以优化心理品质加速人的现代化,这是我们当前亟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标签:;  ;  ;  ;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心理发展的趋势_思维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