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尤其是语文课,绘声绘色的描述既体现了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又能启迪学生思维,创造无限美好的意境。要用语言的手段解决语言的问题,语言本身就能创造形象,而非靠廉价的表扬和一味依赖所谓的高科技。
关键词:语言教学 教师 学生
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能够创造形象。记得在聆听了全国著名语文教师支玉恒执教的一节《匆匆》后,我受到了巨大的震动。真是毫不夸张,这是我所听过的最贴近学生心灵又尊重学生所思所想、既有空间又有深度的语文课。
支老师的课没有琐碎的步骤,有的是自然而然的过渡: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他让学生读出了因时间的流逝所承担的痛苦;他让学生倾听到了作者因时间匆匆所发出的感叹;他让学生倾诉出了用努力弥补时间的流逝,才会获得时间的永恒。“通过读你明白了什么?”“通过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读你学习到了什么?”“哪一自然段是你最喜欢的?请你用心读给大家听。”“时间的匆匆是悄悄的,不易被察觉的,谁能静悄悄的向大家倾诉?”“同学们,我们能不能也像朱自清爷爷那样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留恋呢?你们能,我相信你们,请同学们创造一句属于自己的名言,然后发表在我的黑板上,并把你的杰作大声读出来好吗?”这就是支玉恒老师的语言,学生们听得入迷,读得起劲,动脑筋提问题成了不由自主的行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表达。纵观支玉恒老师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处处体现了语言表达这一宗旨,也让在座的所有师生都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秩序,学生思维也毫无倦意,真像《月光曲》中的穷兄妹俩一样陶醉其中而浑然不知。
课堂教学结束后,支玉恒老师提到教师应该由驾驭教案转到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上来。他提倡弹性备课,认为教案的步骤减少了,知识跨度就大了;学生获得的空间越大,也就越能自由发挥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不禁想:支老师在很多年前不就已经先行课改了吗?课改不是只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东西——遵循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定,认真参透课改真谛,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标要求,灵活运用教材是关键。真正的课改是改老师的大脑,而不仅是教材。就像支玉恒老师所说:要用语言的手段解决语言的问题,语言本身就能创造形象。
目前,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过多解释词语、分析句子的现象,而不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极其琐碎而又缺乏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表现得机械被动,最应该有趣的语文教育却成了最不受欢迎的科目之一。与此同时,其他学科教学显然也不怎么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问题。更有甚者,一些非语文教师大概从来就没有想过让学生说几句完整的话,极少要求学生描述什么事情或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学生某个概念也不留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甚至对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也不管不问,只要答案正确,错字也似乎无关紧要,语法错误也可以忽略——因为咬文嚼字是语文教师的事。其实,语言的学习并非仅限于语文课堂,它应该贯穿于各学科教学的始终。
再联想到有些公开课,有些教师也的确挺“善用”语言:他们对学生的发言频频鼓励,一味称赞、肯定,答错或学生认识不到的地方则略去不提。他们用廉价的表扬刺激学生学习,比如夸张的评语:“你真不简单!你真是太聪明了!”其实学生的回答只是些很基本的东西。诸如此类的评语只能使学生获得暂时的满足感,时间长了,却会造成学生虚荣心泛滥。还有的教师依赖多媒体,认为只有运用电教设备才叫创新。从课的导入一直到课的结束,所讲的内容寥寥无几,几乎都是些连接性词语。例如:“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下面,让我们来回答大屏幕上问题。”……此类的课堂教学简直是教师利用科技手段设计圈套让学生往里面钻,而教师本人也被这个圈套牵着鼻子走。师生的情感活动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教师成了机器操作员、新设备的傀儡。这样的教学活动既不真实也不会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本应具有的无穷魅力。
汉语言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华夏、神州、海内、天涯、芳草、眷眷、依依……”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不已。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并不在于所用的材料如何、手段如何,而是在于取生糙的自然情感于想象的炉火里熔炼一番,再雕琢成一种超自然的意象世界”(叶维廉语)。尤其是语文课,绘声绘色的描述既体现了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又能启迪学生思维,创造无限美好的意境。
语言能够创造形象,所有学科教学都要重视学生语言的表达,而并非只是语文孤军奋战。所有教师都应该善用语言为学生创造生动可感的形象,而非靠廉价的表扬和一味依赖所谓高科技。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使其将语言表达当成一种乐趣。
论文作者:牟顺青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5
标签: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教师论文; 语言表达论文; 用心论文; 老师论文; 时间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