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职业学校的教学结构模式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学校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模式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职业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许多论者主张借用市场经济的原则调整教育管理体制,把教育运行机制搞活,使教育内容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据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验研究,应该说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也有的论者提出:学校就是企业,它同物质生产企业一样,可以应用市场经济运行的一切原则,这就需要商榷了。笔者认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利益是最大的驱动力,也是最可怕的力量,一旦纳入经济体系,它只服从经济利益,实行的就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教育发展离不开经济利益的驱动,它同样可能受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扭曲。所以,行政的和非经济的制衡作用十分必要,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与物质生产不同,根本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物质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被耗损、过时和淘汰,注重的是眼前的使用效益。而合格人才则不同,他们是长效的,它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值。所以,现代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这种教育观念认为,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核心功能是促进人的长远发展。教育是一种人的生产与再生产,它不能只满足于当前的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需要,而是必须超越现实,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素质教育就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石。素质教育不是某种教育类型或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观念,它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本文拟从什么是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论述职业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及特征
基本概念是事物的本质体现,任何科学概念都应有其特定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一个科学概念,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遵循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这里,提出以下看法供学界研究。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教育学上的素质概念,是心理学素质概念的延伸,是指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的整合。它强调的是后天素质的养成。后天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和社会实践而逐步内化的养成素质。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生理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等因素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促使人类文化向个体身心品质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心理学还认为,这种基础是递进的,当个体发展到一个新水平时,就同原有的基础整合而构成新的发展基础。这种基础的反复递进,形成了个体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宗旨,其目标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促进学生身心品质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中,“发展”和“内化”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对外在文化的深刻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认知结构、知识体系和行为习惯。发展,是在已有知识能力基础上的继续积累和提高。所以在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既离不开思维能力的支持,又使思维能力同时得到培育和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素质教育的特征,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概括地说,其特征有三:
1.素质教育,重在培育学生的基本品质
按照心理学的解释,人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使之成为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素质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内在性,其着眼点放在良好身心品质的养成和发展上。这种身心品质的养成和发展,只有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才能养成。这些身心品质一旦养成,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基本意念和行为。由于素质的内在性,使其难以从外部表象上进行直接测量,它不能量化,只能根据个体长时间、多方面的行为表现,实施间接判断。但是在个体身心品质发展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有计划地教育训练和社会实践,培育出各种外在的行为能力,成长为具有不同专长和能级的各种专门人才。
2.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是先天生理素质与后天养成素质的结合,它是由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思维品质和精神情感的养成等诸要素集合而成的整体。由于素质的整体性,所以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全体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四有”新人,同时又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所谓高素质的人才,是指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皆优的人,他们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具备快捷地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素质教育提倡德育与智育、知识与能力、体力和智力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3.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生态教育
社会生态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他们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动的,与时代发展是同步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把人培养成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一种创造财富的力量或因素。它强调学生未来发展高于一切,要求学校教育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前提下,鼓励学生个性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素质,使他们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职业教育不能因为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人自身的功能。要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同国家建设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二、素质教育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职业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实施职业能力教育与训练。在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应当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人才,是我国教育工作最根本、最重要的主题。学校教育应抓住青少年成长的这个关键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促使他们身心品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五育”中的智育居于重要地位,但“德育”是“五育”之首,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基础作用、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受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学校的德育最系统、最规范。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那些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良好品质、习惯、思想方法和人生哲理,往往起到指导人生的作用,使其终身受益。一个人是否健康成长,事业是否有成,思想品质往往是决定因素。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积极进取、有望成功的人。
(二)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是教育重心转移的结果,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的变革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但是,教育重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后者否定前者,而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前者始终是后者发展的基础。它们形成的过程,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如果离开知识的积累谈能力,难免抽象和空泛,培养能力就没有根基。如果把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内在、更根本。
(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
能力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含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等)。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基础;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的发展,又可完善一般能力。所以,要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职业能力结构,首先要尽可能完善他们的一般能力结构。我们讲的一般能力,主要包括摄取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需要思维能力的支持。一般能力是人生的基础,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训练的基本能力。如果把职业能力和一般能力相比,一般能力更根本,更具基础性。那种只重职业能力,忽视一般能力的教育方法,很难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职业能力结构而成为创造性人才。
(四)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关系
职业技能通常是指某种操作能力。这种技能的养成,也需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但主要是通过反复实训完成的。评价其合格的指标,主要是操作的熟练程度,其劳动特点属于重复性活动。职业能力则不同,它是指在复杂职业活动领域所需要的能力,是在专业技术岗位或大型复杂设备操作岗位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劳动特点属创造性活动。它的形成过程是:经过多学科学习,在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特定的职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可以超越职业活动中给定的信息,举一反三,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这种能力,通常在职业学校学习过程中只能得到初步训练,以后在社会职业实践中才能逐步完善起来。
(五)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在使学生在学习和对信息进行摄取、加工、运用过程中,形成的系统的认知结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就是逐步构建学生学习主体,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把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将学习的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联结起来,逐步地构建起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的过程。这个知识能力体系成为日后继续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构建学生学习主体和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是两个并行的过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自觉的学习主体和有责任心的社会活动主体。前者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设计良好的课程结构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和思维;后者则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构建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这里的关键是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统一起来,以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职业学校的教学结构模式选择
这里说的教学结构模式,是指包括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内的整个教学系统。教学结构模式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同时也受教育思潮和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的制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劳动者特别是中初级劳动者的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得职业流动性加快,使人们的职业预测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个社会大环境,要求职业学校把提高办学的灵活性,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因而职业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职业学校必须兼顾就业和发展两个方面
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虽然属于中等教育范畴,同普通高中阶段处于相同层次,但是培养目标不同。中等职业学校既要为学生的现实就业做好准备,也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适当基础;既要为学生提供职业能力的初步训练,也要为他们提供未来社会成员理应受到的科学文化和现代价值观的基础教育。学校应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并据此设计毕业生的合格标准,合理设置课程,精选教学内容,使他们一旦有需要和机会,就会有能力接受成人继续教育,或者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
(二)学科教学仍然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
学科有两种含义,一是一定科学领域的总称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它研究的是一门科学的基本规律;二是指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这种学科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科学体系,也并不随科学的分化而分工,而是受教育目标、教育层次和学生年龄、身心发展水平制约,并按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展开,旨在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以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现在学校里设置的学科,大多属于后一种含义。它们根据各自的教育目的构建各自的教育体系和学科结构,以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以高中阶段的教育为例,根据培养目标不同,分为普通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和综合高中三类。由于三类学校的教育层次和学生年龄相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相同,故而都是以分科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一般知识与能力,职业学校不同的是,还要通过专业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三)职业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能力训练
职业能力,是指在特定职业活动领域所需要的能力。因此,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通常是在社会职业实践或模拟的职业环境中,通过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与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调节机制,然后通过反复的社会实践,使得这种调节机制更加稳定,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或成熟的专门人才。由于学生在校的时间和条件所限,职业学校教学的重心应放在知识教育和基本能力训练上,为学生提供初步的职业能力训练,不应过分追求职业能力的熟练程度。
职业能力,包括知识能力和经验技术两个方面。前者必须在学校的学科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获得;经验技术则包括“实际情境的感受”和“时间”两个因素,这些在学校里只能初步接触。要熟练掌握职业能力,还要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反复实践。也就是说,学校里只能给予学生最基础的仅仅是入门的职业能力训练。
四、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类型及其培养人才的智能结构剖析
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和称谓,在中国学界是有分歧的。这里介绍孟广平先生等合著的《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一书的见解。该书研究了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状况,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把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分为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三类。
技术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形式。这类学校的毕业生,一般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有的在现代化企业里直接操作自动化综合体和特别复杂的、功能强大的装备系统。他们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他们既能同高级专家又能同基层劳动者进行知识和技术交流。这类教育的频带较宽,一般在相当高中或者高中以上文化基础上进行专业技术教育。他们的文化水平,有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能力。其专业划分的原则是:根据技术统用性原理,按专业学科性质设置专业。这类专业的技术原理在本行业的所有技术岗位上是统用的,其操作技能也是相近的,只是根据各岗位的功能性质划分若干专业。这种专业划分,在同一个行业里,专业设置数量很少,且能覆盖其它行业的相近专业,专业之间课程设置的差别不大,因而,专业的覆盖面很大,专业设置相对稳定,有利于学校和专业的长期发展和建设。
职业教育,是培养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城乡技术劳动者的教育形式。这类教育一般在初中以上文化教育基础上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教学方式以实训为主,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同时教授与职业技能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其中有一部分专业的学生,有能力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熟练掌握本工程的操作技能,达到一定技术等级,又使学生懂得本行业生产的全过程,为进一步进修和参与技术革新打下一定基础。国家只设置统用性工种,工种数量少,覆盖面大。对于那些专业性很强的工种,一般由企业实施专门培训,或者由学徒制完成。
职业培训,泛指职前和职后各种短期技能训练和非技能训练,是我国非熟练劳动力的主要来源。这类教育对文化基础没有固定的要求,也没有规范的学习时限。培训的任务是根据学习者的就业要求,学得一技之长,或者是新技术推广训练,或职务晋升前的业务培训等。这类教育形式的优势是: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快速变化的要求,具有个性化特点,其生命力级强。
科学分类的目的,在于揭示诸事务之间的本质区别,以便按照它们各自的规律推动其发展。以上三种职业技术教育类型,有其各自的培养目标、文化基础、课程结构、培养方法和学习时限。笔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是科学的,有利于按照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标准。过去有的评价文章,由于没有分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常常用一种价值标准去评价其它模式,得出的结论难以服人。但是,如果用素质教育的价值标准评估以上三种教育类型,无疑技术教育的课程结构是最完善的。它是由科学文化、基础技术、专业技术和基本技能诸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培养专门人才最完备的课程结构,其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长期发展潜力,较好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生产力全面快速发展的要求。其它两种形式,由于突出了行为技能训练,其操作技能熟练程度较高,特色十分明显,但其适应力和发展潜能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可以作为发展方向,而现实需求却是多方面的。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各地区、行业之间的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人才需求层次和类型跨度都很大,仍然需要大量熟练劳动者和众多非熟练劳动者。这就要求各层次和各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它们之间是互补的,不宜轻言废除某种形式,也不能以一种形式取代另一种形式。当然,在当今世界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即使是一般劳动者,也需要具有发展潜能,以适应长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各类职业技术教育,都应当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智力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