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在悄悄说话——例谈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导向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小学语文论文,导向论文,试题论文,说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考试是课程评价诸多方式中的一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毋庸置疑,考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研究考试,实施考试,必须研究考试命题,出好试卷,力求让试题充分体现评价的多种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 一、让试题告诉学生—— 1.语文是多么有趣 生动活泼的试题形式、图文并茂的版面设计,能让学生眼前一亮。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试题内容,会如磁石一般牢牢吸引住他们。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完成试题,在语文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并逐渐喜爱语文,喜爱语文学习。 题例1:正确、工整地抄写下面的汉字。(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这6个生字,都是本册要求会写的。为什么挑选它们进行抄写?题目虽然没有明示,但学生在检测中会惊喜地发现:这些生字带有相同的偏旁“月”。其中,有的字是左右结构,有的字是上下结构。“月”的第一笔有的是撇,有的是竖;有的在左,有的在右,有的在下;有的偏大,有的偏小;有的偏宽,有的偏窄,各不相同。这样的试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写字时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养成规范写字的习惯,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汉字的神奇,从而激发他们识字、写字的兴趣。 2.语文是多么有用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学科。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小学语文考试的命题应当重视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与时代的活水,既立足课本,又关注社会,通过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习惯。 题例2: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1)宁宁今天跟着爸爸到湘菜馆吃饭,他好奇地问:“湘菜是什么地方的菜呀?”爸爸告诉他是( )。 ①山东菜 ②四川菜 ③湖南菜 ④广东菜 (2)假如你想买足球,要和妈妈商量,最恰当的说法是( )。 ①妈妈,我要买足球,快给我买一个! ②老师说要买足球,妈,今天就得给我买! ③妈妈,我想要一只足球,老师说踢足球是非常好的运动,你看可以吗? ④我要一只足球,妈妈,你准备什么时候给我买呀? 题例3:根据情境,把句子补充完整。(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1)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张大爷帮隔壁李明家收起了晾晒的衣服。事后,李明想到了今天刚学的一句话:远水难救近火,________。 (2)________,泰山移。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夺得年级拔河比赛冠军。 上述两个题例均创设了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处处留心,随时随地都能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外出吃饭,菜馆的名字居然和教材中的简称歌有关联;口语交际学问也不小,和别人商量如果能做到语气委婉、有礼有节,就会事半功倍;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琐事,仔细一琢磨,竟然可以用谚语来概括其中的道理。 3.语文是多么有味 这里的“味”,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情趣、一种意味,也就是通常说的“语文味”,即汉语言文字独有的特点,也可以理解为辨别滋味、体会玩味。如何让学生在试题中品尝到浓浓的“语文味”呢?命题时,就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要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驰骋想象、努力创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表达观点和创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题例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三年级) 最后一片树叶 秋风紧了。树上只剩下最后一片树叶。 一只鸟儿飞来了,停在枝头。他听到树叶正在叹息,就问:“你发什么愁?告诉我,我是一只快乐的鸟儿。” 树叶说:“你很快乐,我可不快乐,我快要死了。” 鸟儿笑了:“你应该快乐才对!你知道那些已经飘落在地上的树叶在哪里吗?” 树叶说:“不是掉在地上烂掉了吗?” “但是烂掉的叶子都变成了肥料,藏进了树妈妈的身子里。”鸟儿望着树叶说,“他们在那里等着,等到春天一来,就会再长出来,变成一片片又新又绿的叶子。” “是吗?”树叶听得出了神。 鸟儿笑着说:“是的,他们只不过是藏起来,躲过冬天罢了!” 啊,一场多么有趣的捉迷藏游戏呀!树叶听了,变得像鸟儿一样快乐了。 这时,一阵秋风吹来,那最后一片树叶轻轻地飞下来,看上去就像在跳舞。 (1)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___季,主要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对话。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反映出最后一片树叶心情的变化: ( )→( ) (3)树叶在叹息,是因为________。 (4)选择题。 “树叶听了,变得像鸟儿一样快乐了。”是因为( ) ①他和冬天要玩一场有趣的捉迷藏游戏。 ②他知道自己会变成肥料,春天到来时新的树叶就会长出来。 ③小鸟夸奖他勇敢,做了最后一片树叶。 (5)读一读短文的最后一段话,写一写这片叶子在飞下来时会想些什么。 试题引领学生在读懂短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后,从一些关键的、能够表达情意的词句中,譬如树叶和鸟儿的对话,描写树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最后一片树叶心情的变化,感受他从烦恼、愁闷到轻松、愉快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短文内容展开想象:当这片叶子轻轻飞下来的时候会想些什么。 4.语文是多么有情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考试命题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内容也好,形式也罢,都应当蕴含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差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虽是一份小小的试卷,却饱含着老师的期望和深深的爱。首先,试题内容须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绝不出难题、偏题、怪题,绝不刨坑挖陷为难学生,刁难学生;其次,不管是试卷的板块还是试题的类型,力避繁琐复杂,追求简约明快;第三,试题努力体现与学生的情感对话,语言规范、清晰,而且充满激情与鼓励,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第四,要充分考虑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让每个学生通过考试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 二、让试题告诉教师—— 1.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 教师通过研读试题,能深深感受到《语文课程标准》是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南,必须深入学习、正确理解、融入实践。首先,深入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懂得“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次,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第三,在了解总体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明晰每一学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做到不揠苗助长、任意拔高,也不放任自流、随意降低。 题例5:夏天到了,烈日炎炎。想一想动物、植物、人们是什么样的呢,请以“今天真热”为中心句,写一段话。(三年级) 此题改变以往写整篇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句写一段话。之所以这样命题,一是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写成篇作文有一定难度;二是写好片段是中年级习作训练的基本要求。通过这样的命题告诉教师:中年级习作教学首先要把片段练好,把基础打牢,不要人为地拔高要求,使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的心理。 2.要潜心钻研教材 如果能够透过试题悄悄告诉教师,语文教学首先要立足文本,认真研读文本,语文教师必须“潜心会文”,做到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和编者对话把握教学意图,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有可能充满智慧和灵性,师生就有可能一同走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彩,体味字里行间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弦外之音,学生则有可能向老师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疑问,表现出自己的快乐。 题例6:按照课文内容填空。(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本册课文中有三个关于“放”的故事:放飞伤愈的雪儿,虽然“我”的心里________,但是“我”知道它是“________,要为人们传递信息;放掉从未见过的大鲈鱼,虽然汤姆的心里________,但是他从爸爸的话中明白了________;放飞手中的蜻蜓,孩子们的心里________,因为他们从陶行知的教导中知道了________。 试题通过一个“放”字,巧妙地将《雪儿》《“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放飞蜻蜓》三篇课文串联了起来。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会发觉故事虽然不同但却有内在的联系,才会体味到同样是“放”,却包含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 3.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叶澜教授指出: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一个,相互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学生观中“差异性”的主要含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能注意克服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为此,命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自信,并且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 题例4中,第(4)小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树叶变快乐的真正原因,是他在鸟儿的指导下知道自己会变成肥料,来年春天还会长出新叶子,但如果说他因为想到自己即将和冬天玩捉迷藏而感到快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增加试题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目的,就是不仅让学习困难者达成目标,还让学有余力者得到充分展示。 4.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局限在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狭隘的,是脱离现实生活的,因而只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 题例7:按照课文内容填空。(六年级) 《三打白骨精》选自我国古典小说《________》。这本名著中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故事。 题例8:写一写你一周的课外读书计划。你准备读什么书?什么时候读?打算怎样读?(三至六年级) 上述试题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习得的知识方法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了很好的示范。 5.要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命题时要避免过多孤立的单项检测,应重视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 题例9:根据语境填写恰当的词句。(四年级) (1)新年到,真热闹。穿新衣,戴新帽,人人心里乐陶陶。我想用“________”“________”等四字词语表达内心的喜悦。 (2)新年到,真热闹。爆竹声声震大地,美酒杯杯庆新春。我想用“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诗句描绘过年的情景。 (3)新年到,真热闹。贴春联,送祝福。我要在家门上贴上“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副春联,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试题巧妙创设了“迎新年”这一喜庆热闹的生活场景。对此,学生不仅熟知而且非常喜欢甚至期盼,因而能够很快调动原有的语言储备,使处于静止的材料一下变为鲜活生动的语言。 事实表明:一份经过仔细斟酌、反复打磨的语文试卷,从头到尾都在悄悄说话。这些试题会轻轻地告诉学生:语文是一个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又有用的七彩世界,在这个奇妙的世界里应着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它会轻轻地告诉教师,学生的学习存在哪些疏漏、哪些问题,应当从何入手改善教学,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标签:语文课程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