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_卢卡奇论文

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_卢卡奇论文

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本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范畴论文,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等构成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它通过对总体范畴的重新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解释,构筑一种所谓的“人的解放”的道路。

新马克思主义是在第二国际的理论遭到破产之后产生发展起来的,恢复总体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形成之初的理论任务。总体范畴是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标志。尽管不同的派别对总体的理解大不相同,但在强调对研究对象的总体杷握,期求社会的总体变革,呼吁总体的人的出现等方面有着一致性。因而,可以借助于总体范畴对新马克思主义作以总体的把握。

一、历史的总体

卢卡奇是从批判资产阶级科学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片面性开始自己的理论活动的,他设定了总体并希冀从这里出发去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意义,以求达到对历史本质的理解。

卢卡奇认为,在历史科学中,辩证的总体观是在对历史过程的统一理解中来研究一个时代或一个专门学科的。他指出,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在唯物辩证法中总体范畴的统治地位,是科学中的革命原则的支柱。

总体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科学之间快定性的区别之所在,正是根据总体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论断才成为具有必然性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范畴,“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的总体范畴是根源于经济分析的对人与人关系的总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正确指出了历史无非是人与人的关系发展的历史,社会的发展的根源都只有到人身上去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理解。

卢卡奇是用总体的观点来研究和理解历史的。同时,在对总体的规定中,历史是最基本的方面。历史范畴与总体范畴是互为规定的,历史是具有总体性的历史,总体也是历史性的总体。

历史辩证法的主旨是理解统一的历史过程。把整个历史过程理解为一个总体,在研究历史事件时,是为了通过这些历史事件达到对历史的本质的把握。同样,它又认为任何历史事件都不能单独地加以研究,只有把历史事件看作历史总体的一部分,运用总体的观点对其加以探究,才能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

历史的总体是不可能建立在人的个别性或个别的人的基础上的,根据人的个别性或个别的人是无法把握历史总体的。因为根据人的个别性来理解历史,历史就会“表现为不变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的对象”。卢卡奇认为,把握历史总体的第一步就应当是把握人的总体或总体的人,正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总体才构成了历史运动的发展的根源,使历史表现为一个总的、流动着的统一过程。

历史总体既不是一个已经实现了总体,也不是一个在社会运动中日益趋近的目标。历史总体永远都是历史本质的总体化,是历史地生成着的。一方面,它是人的活动的目标和结果,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的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即人类社会的每一种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与这个社会形态相一致的具体的历史总体。

历史总体是社会历史的内在统一体。透过社会历史支离破碎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事物和事物之间含着具体的、物质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告诉我们,在社会历史内部存在着一个无需任何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在思维中进行综合的统一体。

当然,在人类历史的总过程中,每一历史阶段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实际上只不过是更加丰富了历史总体的具体性,而不是把历史总体分解为各个片断。同样,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社会整体的各个因素之间无尽的平衡与非平衡的辩证关系,也促成了历史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这种阶段性和连续性又使总体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

尽管历史的总体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始终,但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总体一直是一个不自觉的和无意识的历史过程。“只是随着无产阶级的出现才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为看到社会的整体提供了有用的出发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本性决定它认识历史总体就是阶级的自我意识,即无产阶级的觉醒。“因为对无产阶级说来,彻底认识它的阶级地位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因为只有认识整个社会,才能认识它的阶级地位;因为这种认识是它的行动的必要前提,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才同时产生了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和把现实理解为社会进化的总过程的学说。”

无产阶级的自我认识是和对总体的认识一致的。因此,对历史总体的认识并形成总体范畴也是历史的产物。也就是说,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发展把历史的总体性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了;另一方面,历史的发展创造出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又提出了建立本阶级的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这种方法正是辩证的总体范畴。只有当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阶级,即成为“认识社会总体现实的自觉主体”时,才能够提出科学的历史总体范畴。

总体范畴的科学性一开始就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对抗性时表现了出来。根据总体范畴所提供的方法,把资本主义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真正趋势,从而找到克服资本社会矛盾的途径。卢卡奇说:“只有马克思才有能力把实现被认识到的总体集中于和局限于历史过程的现实,并借此规定可认识的和必须认识的总体,从而具体的发现这种‘作为主体的真实的东西’,并借此确立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卢卡奇关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并将这一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落脚点,这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卢卡奇对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机制作了严谨的分析,这无论对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活动都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是,在卢卡奇这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依然是让事实服从逻辑、让实践服从理论的,也就是说,卢卡奇是从总体性的原则开始自己的思考的,而理论与实践统一问题,只不过是从属于总体范畴展开的需要的。因此,卢卡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颇具浪漫主义的乌托邦色彩的。

二、个体的总体

萨特的总体范畴的核心内容是总体化,萨特认为,生活着的个人,是诸如家庭、环境、心理、两性关系等等各种生活因素的总体。理解生活着的个人,并从生活着的个人出发去考察社会历史,是辩证理性既不同于传统人本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萨特对总体化这个概念寄予极大的期望,认为这个概念是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大厦赖以建立的基石。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萨特的总体化决不是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达致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运动,而是个体的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的自我实现。当然,他也谈论历史的总体化,但历史的总体化至多只是个人总体化的消极结果。

萨特从个体的人出发,认为,实践就是总体化,反之,总体化也就是实践。实践活动的一切成分,诸如计划、目的、选择、手段等等彼此是内在的,由于它们彼此间内在的关系而构成了辩证统一的有机联系的总体。个体的总体化是为了人的现实存在而指向末来的运动。在考察总体时,我们发现总体是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末来这三个向度的统一。

人之所以是总体,是因为他不断地通过他的实践进行着综合活动,即不断地把世界的多样性综合为他的存在的总体。因而,对他来说,世界的各个部分都作为无限的中介因素与他相关联。当然,终极的综合活动只存在于想象中,总体化是一个行进着的活动。

总体化根源于人的本性,或者说总体化本身就是人的本性。人是作为物质实体的实践主体,人的存在就意味着进行着改变世界和改变自身的活动,这种改变世界和改变自身的实践活动就是世界趋向于人而使人总体化的过程。

个体的人的总体化是比较单纯的,人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作为实践主体具有绝对的意义,无论是外化还是内化都是服务于一个目的,就是个体的人的总体化。然而,共同的环境和共同的活动对象组织起来的实践主体,在其活动中,则表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在这种活动中,“每一个人在凭借自己的活动去规定一个辩证领域,从而进行总体化的时候,他也在这个领域中被别人的总体化所总体化。这就是说,每一次的总体化都是多元性的”。

个人实践直接就是个体的总体化;当个体实践经由集团社会实践的中介而走向历史时,造成了历史总体化;个人实践无论在个人的总体化和历史的总体化中,作为结果创造着必然性,而对必然性的克服和控制又必须在个人实践中实现。当然,总体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被社会所总体化;另一方面是社会被个人所总体化。但整个总体化的基础是个人的实践,正是由于个人的实践才产生和保持了人的总体性。因为,人处于历史的中心,是人把散漫的社会历史现象联结成一个总体的,社会的总体化是以每个个人的总体化为前提的,而个人的总体化又是体现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的。所以,辩证法归根到底就是产生和保持个人总体的方法,要把握辩证法,就只有到以个人实践为基础的个人总体化和从个人总体化到社会总体化的进程中去寻找。

总体化就是辩证法。辩证法是一切总体化所普遍具有的形式,而总体化则是辩证法的普遍法则。要理解辩证法的规律就必须立足于总体的观点上。萨特认为,一切辩证法的动力都存在于总体观念中,因为只有把各种现象理解成不是孤立地单纯地出现的,而是在总体的综合统一之中的,辩证法才是可能的。

萨特认为,辩证法有许多规律,每一条规律都是辩证法总体的一个侧面。在辩证法的所有规律中,总体化是最基本的规律,也是唯一普遍适用的规律,辩证法的其它一切规律都是在总体化运动中产生的,是总体化运动的特殊化。

萨特认为,在马克思之前,历史学家们看不到历史的总体性质,而是陷入到对个别历史事件的分析之中,把历史看作无数个偶然产生和消灭的个别事件的集合。马克思则不同,他从生产关系出发,发现了历史是建立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和随生产关系的演变而发生变化的总体,从而揭示了历史的总体性。因此,总体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存在的思维的基本范畴。

应当指出,萨特关于马克思发现了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历史总体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问题在于萨特对生产关系的理解却不同于马克思,他不是把生产关系理解成人们的具体的物质联系,而是把生产关系看作是个人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结成的联系。因此,在萨特所理解的生产关系范畴中,我们看不到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中作为阶级的历史实践主体,而只能发现作为个人的实践主体。萨特在历史中所看到的唯一积极因素就是个体的总体化,而历史本身则是被动的。尽管他把历史理解成使一切个别事件和过程结合成总体的运动,但历史总体却是被构成的总体。因此,历史辩证法也由于沾染上了惰性因素而成为“反辩证法”的领域。所以,辩证法的源泉只存在于作为个体总体化的个人实践之中。也就是说,实践是辩证法的真正王国,而个人的实践则是辩证法的原初的经验。

三、否定的总体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主要是对历史的宏观把握,他所追求的总体是以阶级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为中介的。萨特的总体范畴则是对历史的微观分析,他力图通过个体总体与总体化的矛质运动来把握历史的总体化,进而发现自由的人的实现过程。法兰克福学派在“社会批判”的旗帜下实现了对卢卡奇和萨特的理论综合。

法兰克福学派否定总体观的哲学基础是“否定的辩证法”。

阿多尔诺认为,辩证法是一种尊重客观事实的思维方式,是关于社会和自然的对抗的普遍解释原则。当然,作为普遍解释原则的辩证法决不停留在对表层的解释上,而是要求对现实的内在联系作以批判性反思,因此,辩证法只能是否定的。现实中的矛盾都是作为一种否定性的力量在起作用的。即使在哲学中,运用同一性范畴去肯定事物的作法一旦在概念的体系中进行分解和综合的推理时,也就会陷入否定它所思考的总体这样一种自相矛盾中。而且,运用概念去命名或概括事物的行为本身就是否定事物的活动。

哲学中的同一性原则也是传统哲学模式的要求。就是说,传统哲学是在不同的事物中抽象出了同一的质,从而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总体,哲学体系则成了与这个总体相对立的思维总体。所以,在传统哲学那里,同一性是总体性的基础,正是因为哲学建立起了同一性的观念,才出现了世界的总体性。当同一性被证明仅仅是思维的原则时,总体性也就被证明是非统一的。阿多尔诺认为,否定的辩证法正是从这一点开始了它的思维进程的。对于否定的辩证法来说,它的任务就是去“探求思想和事物的不相称性,在事物之中体验这种不相称性”。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统治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实践了全面的肯定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僵化的、封闭的整体。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性整体正是主体与客体的虚假统一体,它的技术合理性其实是最大的历史不合理性,它的无保留的肯定性恰恰证明了它是一个否定的总体。在其肯定性背后隐藏着“抉择的机会”。社会批判理论的唯一目标就是“解放内在可能性。”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合理性是一个纯粹的统治形式,为了维护社会整体而对一切个体的形式采取了否定。这种否定是一种纯粹的否定形式,这就是绝对肯定走向绝对否定的客观辩证法。整体在何种程度上否定了个体,否定了它的内在可能性,它也将在同等程度上面对着被否定的命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面临着这种否定。社会批判理论倡导使用“大拒绝”来实现这种否定。

“大拒绝”是马尔库塞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革命设计的具体模式,这种革命模式的基础、战略和目标都与苏联十月革命的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作为总体革命的大拒绝所要建立的社会制度将更加合理地组织生产和分配,并赋予人与人的关系以全新的形式。

作为总体革命的大拒绝是基于人道主义基础上的乌托邦设计。它把解放爱欲、解放艺术、解放自然视作人的解放的三个组成部分。

爱欲是文明社会人的本质。在文明社会中,人的性欲受到压制而转向爱欲,但这种转向不是消极的转向,而是一种积极的升华。但是,文明社会在为爱欲生长提供温床的同时又压抑着爱欲,使人陷入无限的痛苦。也就是说,文明社会用现实的原则代替了基于人的本能的快乐原则,用有意识的活动控制和操纵着人的无意识。使人的本质与自身相分裂,人的潜能在异化劳动中完全被他自己的工具性所取缔。爱欲的解放就是恢复人的本质,使人的本质与人自身统一,成为总体的人。

自然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前提。

人与自然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已经使人与自然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当自然遭到破坏时,人也不会感到幸福。自然界是具有客观价值的,“对自然的损害”、“对自然的压迫”表明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违反了自然界的某些客观特性,即违反了自然界为了增强和实现生命所必不可少的特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要解放自己就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特性,而尊重自然界的特性就是把自然质的真实性还给自然界,这就是解放自然。而且,这种解放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使人重新获得总体性。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合理性控制无所不及的情况下,艺术是一块难得的乌托邦“保留地”。比如,语言分析服务于合理性控制而建立僵死的语言规范时,就不可避免地在艺术面前碰壁。如果说,现实世界是人的异化的话,那么艺术则是这种异化的异化,艺术的想象力始终与这个异化的社会保持距离,创造着真正的乌托邦,使人的感知和理解导向与控制性的现实总体决裂。在通向未来的向度上,艺术的想象与现实的压抑性相反,它代表着创造性的接受,它预示着人与自然关系将通过人所固有的爱欲释放而不是通过统治和控制得到实现。艺术的审美特性一定能够导致人与自然达成爱欲的和解。那时,秩序就是美,工作就是消遣,人在自己的创造中获得欢娱。

由爱欲的解放、自然的解放和艺术的解放架设起来的乌托邦之路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导向了人们视野之外;在对乌托邦的高歌中,社会批判理论失去了它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方面的魅力。

标签:;  ;  ;  ;  ;  ;  ;  ;  ;  ;  

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_卢卡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