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村四种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分析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省论文,四种论文,家庭教育论文,少数民族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人口素质的提高成为教育热点问题。特别作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云南省,要尽快把科技、经济搞上去,非狠抓人口素质的提高不可。云南拥有4000人口以上的民族2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全省人口素质的提高。研究和探讨少数民族素质及其提高的对策,对促进云南民族发展,促进云南四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拟从教育最基础的环节——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着手,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特点,弘扬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指出目前民族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利于人才素质提高的方面,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供建议和对策,以促进云南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
为了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云南农村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状况,我们选取了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在教育上较有特色的云南特有的四种少数民族作为率先调查研究的对象,他们是:云南南部红河州哈尼族、云南西北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宁蒗县的纳西族、云南西部德宏傣族自治县的傣族和云南中南部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拉祜族。从选定的地区中,选取经济发展属本地区中等水平,居住于离县城10~30公里村寨的该民族200~300个家庭作为调查对象,家庭的选择采取分层(对应小学不同年级)随机抽样,这些家庭的子女分别属小学1—6年级学生,也选取了少量的学前儿童和失学儿童。
为了能获取较为全面详实的资料,我们与当地教育部门和妇联联合组成调查小组,按照家庭调查问卷所提的内容,对选定的家庭进行逐家访问,并聘请了解情况的村寨干部和村小教师协助和翻译,如实记录家长的作答。经过18个月的时间,我们共走访了10个县所属30多个村寨,对哈尼、纳西、傣、拉祜四个民族共计966个家庭进行了调查访问。 除此之外,还举办了家长、社区干部、学校教师的座谈会,并走访当地人大、政协、民委及民族权威人士,从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有关民族家庭教育的材料。以下便是对上述材料进行的分析研究。
二、农村哈尼族、傣族、纳西族、拉祜族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物质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这是家庭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的内容方法。但家庭物质经济文化环境又不是家庭教育优劣的必然条件,它们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调查家庭环境的目的在于了解家庭教育的基础,以探求家庭教育基础对家庭教育的作用。
1.四种不同少数民族家庭结构的状况
表1 农村四种少数民族家庭结构现状
类型 家庭数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核心家庭 单亲家庭
户均人口
(个)(%)
(%)
(%) (%)(个)
哈尼248 24.2 6.1
68.2 2.0
5.4
傣 293 29.0 6.8
60.4 3.8
5.9
纳西226 28.8 4.4
64.6 1.8
4.6
拉祜199 12.6 2.0
80.9 4.5
4.9
从表1中不难看出, 目前四种少数民族家庭结构都较为集中在核心家庭上,其次是主干家庭,传统的民族大家庭的形式逐渐为核心式的小家庭所替代,这种家庭结构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传统中三代组成的家庭,对后代的培养多由祖辈说了算,祖辈的素质特征对孙辈有较大影响,对传统的继承要多一些。而核心家庭结构简单,家庭的内聚力较强,父母对孩子有较强的教育责任感。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有着较大的优势,当前四种少数民族的家庭结构大部分是有利于家庭教育的。
从家庭结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四种少数民族家庭均表现出离异家庭少,独生子女家庭少的特点。在我们调查的966户家庭中, 有单亲家庭29户,这些单亲家庭主要是丧父(母)造成的,真正因父母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只有10户(傣族7户),占被调查家庭的1%(傣族占2.4 %)明显低于城市的离异比例。我们对四种民族的核心家庭平均人口数作了一个统计:哈尼族5.1人,纳西族4.1人,傣族5.1人,拉祜族4.8人。从这个统计中不难看出,除纳西族外,其他三个民族家庭平均每户几乎都有三个孩子。总的看来,四种民族家庭结构稳定,儿童能在父母双全和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中成长,这有利于儿童健康个性特征的形成。但也应看到,过多的子女也会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不利于优育优教,也不利于民族振兴,这是应该注意的。
2.四种少数民族父母的文化水平及职业类型
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是父母,父母的文化素质对孩子心理、行为都起到引导或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对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进行了调查。
表2 农村四种少数民族家庭的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
项目文化程度
大专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半文盲)
哈尼 父
0
6.6 21.5 30.641.3
母
0
0.4 3.7
7.4 88.5
傣父
0
0.4 4.6
57.937.1
母
00 4.1
45.250.7
纳西 父 1.8 30.057.4 8.1 2.7
母
0
11.661.6 22.34.5
拉祜 父 1.6 9.4 25.5 19.843.7
母
0
9.8 19.1 13.957.2
项目 职业类型
农民干部医生教师农技工人商人
哈尼 父 84.5
6.2 0.8 3.70.8 3.5 0.4
母 99.6
00
0.40
00
傣父 94.1
2.5 0
1.42.0 00
母 99.7
00.3 0 0
00
纳西 父 72.7
10.3 0.9 6.70.9 4.0 0
母 97.7
00.5 0.90
0.4 0
拉祜 父 51.6
8.8 1.1 6.33.7 26.5 0
母 78.9
2.1 0
5.71.0 12.3 0
从父母的文化程度来看,除纳西族外,其他三个民族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偏低,母亲尤为明显。这很不适应当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求。从父母的职业类型来看,家长多以务农为主要职业,其他职业类型分布较少。但也要看到,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其中一些农业人口在农闲或者一年中的部分时间,也外出打工,参加当地的乡镇企业的工作,或从事长途贩运等等。农村少数民族家庭中,父母的职业类型逐渐由单一性向着多样性发展。从调查材料中也发现,父亲的职业多样性较为突出,但母亲却更多地从事农业劳动,少数民族妇女职业单一,劳动繁重,文化水平低,这对家庭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3.四种少数民族家庭的教育投入
家庭经济的优劣是教育的基础,但不是教育成功的必然保证。家庭对子女教育上的经济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我们对四种民族家庭教育的投入也作了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农村四种少数民族家庭每年平均给每个子女投入的教育费用
金额30元以下 30-60元 60-90元 90-120元 120元以上
哈尼 7.732.1 28.8 12.119.3
傣
27.9
36.7 16.5 12.66.3
纳西 9.320.1 24.3 27.718.6
拉祜 19.1
11.0 12.1 16.641.2
金额占家庭收入比例%
哈尼2.8
傣 1.6
纳西2.2
拉祜2.6
由于实施义务教育,孩子们受教育的大部分费用有国家承担,家庭主要承担孩子的学习用具、课外书籍等的开支。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村民族家庭都较少购置书籍玩具,每年给每个孩子投入的教育费用不多,仅占家庭总收入的2—3%。与城市和较富裕的农村相比,明显偏低,不利于丰富孩子的见识与拓宽儿童的知识面。
4.四种少数民族家庭文化精神氛围
我们从家庭定购的书刊报纸、开展的文体活动、成员间和睦相处的程度来反映家庭的文化精神状态,调查结果见表4。
表4 四种少数民族家庭的文化精神生活(多项选择)
民族定购书刊经常开展家庭带孩子家庭和睦
报纸 文体活动 外出游览团结
哈尼
7.2%26.6% 1.2%
98.1%
傣 5.1%20.0% 11.6% 96.3%
纳西
50.0%
71.4% 11.1% 98.2%
拉祜
43.7%
22.7% 13.6% 95.5%
调查结果反映,四种少数民族均显示出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提供了健康的精神环境,十分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塑造。从调查中发现,四种少数民族都具有能歌善舞的传统习俗,还善于开展一些民间体育活动,父母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聊天,村寨里也能看电视听广播。虽然农村的文化精神生活不如城市,但也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孩子们在家庭中也能接受到许多传统文化的薰陶。但从调查中也发现,哈尼族、傣族家庭为孩子定购的书刊杂志报纸的比例略低,有待逐步改善。
5、四种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观念主要指家长对开展家庭教育的认识,包括对家庭教育目的、任务的认识,对子女的学业和职业的期望。调查结果见表5。
表5 四种少数民族家庭的家庭教育观念
内容 哈尼族%
傣族% 纳西族%拉祜族%
传宗接代、家庭兴旺 4.4 24.9 7.513.1
老有所靠、养老送终 16.128.8 6.620.1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
76.237.2 84.5
63.2
没有目的,生了就要养大 3.2 10.1 1.24.5
教给孩子更好地为人处世 27.820.1 19.7
11.6
照顾好孩子的生活
15.768.3 13.3
32.2
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55.28.9 64.2
54.7
让孩子全面发展
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1.2 2.7 3.11.5
小学毕业
2.2 2.5 0.80.5
初中(技校)毕业 4.4 12.9 8.510.6
高中(中专)毕业 14.912.3 25.2
9.0
大学(大专)毕业 49.835.4 59.3
69.3
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28.736.8 6.210.6
工人
2.0 1.7 4.07.5
农民
0.8 0.3 8.95.5
解放军 4.8 2.8 12.9
3.5
经商
0
3.1 0.40.5
专业技术人员
47.237.9 51.3
41.2
国家各级管理干部
12.912.1 8.47.0
只要能挣钱干什么都行
9.3 9.3 3.15.0
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23.032.0 19.0
29.8
家庭教育观念取决于父母的社会生活经验、文化水平、素质修养等方面。本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四种少数民族家长的教育观念大多数是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他们初步认识到养育儿女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也希望孩子能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学会一技之长、获取生存的最佳能力。但也有不少家长还存在养儿防老的观念,甚至不清楚养育孩子究竟为什么,对家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民族责任的认识不够。
从家长对子女的学业和职业期望来看,四个民族的家长大都希望孩子能上中学、上大学,从事专业技术性强的工作,这说明家长们已经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希望孩子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更有用的人才。这种望子成才的观念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民族振兴很有积极作用。从调查中发现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父母均不希望子女务农,二是父母也不希望子女经商。这两个问题反映了当前农村少数民族家长思想中的矛盾状态,既不希望孩子在农村中受苦,但又不接受经济大潮的冲击。所以要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农村经济要发展、民族要振兴,要逐渐适应社会改革需求,家长的期望应当与本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
6、四种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儿童成长的各方各面,我们将其归纳为思想品德、劳动技能、文化知识、身心发展四个方面。调查时强调家长的主动性和意识性,无意识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包括在内。 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四种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多项选择)
项目哈尼族%
傣族%纳西族%
拉祜族%
本民族传统道德规范、
风俗习惯 36.7 71.2 41.2 45.2
良好的行为,健康的个性
品质的塑造38.2 36.8 53.2 56.0
日常家务劳动或简单的
田间劳动教育 79.0 46.4 91.6 42.9
本民族传统工艺技术教育
0 0.5
3.6
0
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4.8 2.7
3.5
0.5
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25.0 33.4 62.8 43.7
表6提示,四种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既有共性也各有侧重, 大多数家长都能够主动地实施他们认为有用的教育内容,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日常劳动、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较为重视。从表6中我们发现, 四个民族的家长都不太注重本民族传统工艺技术教育。其实,我们在走村串寨时经常看见四、五岁的孩子在学习编织,只不过可能家长在这方面的意识性和自觉性差一些而已。调查显示,傣族的父母较偏重于进行本民族传统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的教育,这是傣族十分明显的特点,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至今保留浓厚的规范习俗,家庭教育中突出这方面的内容是很自然的。纳西族对儿童健康个性的养成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很重视,这是纳西族能在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跃居为云南先进民族的原因之一。从调查中发现,拉祜族父母的教育观念和内容都比我们预期的结果要好,认真考察拉祜族社会现状,不难发现,自1988年11月澜沧大地震以来,拉祜族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们调查的竹塘乡,是当时地震中心,地震给此地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但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拉祜族人民在废墟上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关心支持,使拉祜族人民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优越,更激起了四化建设的热情,社会经济和文教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有较大的更新。这说明任何一个民族,她的教育观念都是发展变化的,只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教育与经济形成良性循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大有希望的。
7、四种少数民族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及方式可以分为5 种类型:①迁就溺爱型:过分迁就孩子,孩子成为家长的指挥;②民主型:家长与孩子同志式相处,互相尊重、理解、帮助;③权威型:孩子凡事都要服从家长的管教;④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⑤矛盾型:父母或长辈之间教育态度矛盾。对四种民族家长的教育态度调查结果如下。
表7 四种少数民族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
哈尼族%
傣族% 纳西族% 拉祜族%
溺爱迁就型6.6 10.5
5.5 5.6
民主型
49.2 11.7
51.8
43.4
权威专制型
37.7 41.2
25.5
37.4
放任型5.3 28.5
10.9
11.6
矛盾型1.2 8.16.32.0
表7显示,哈尼、纳西、 拉祜族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存在着较高的一致性,他们较少迁就溺爱孩子,但也较少放任不管,略有些权威型倾向,约有一半家长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相比之下,傣族父母的教育态度显得有些两极化。据了解,传统的傣族对孩子是很迁就的,一般不打骂孩子,孩子犯了错误也只轻描淡写地说一说,也不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但现在家长的教子观念有了很大改变,希望孩子多学知识,与过去相比管教也严格多了。所以调查的结果反映的是一种教育态度方式转化的过渡状态,傣族家长一方面受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社会改革发展的影响而表现出教子态度方式上的分化。从四种少数民族家长的教育态度方式的调查中我们看到:每个民族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都有对本民族传统教育的继承和为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一些更新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与家长对教育的认识有关。目前,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都是凭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塑造的形象也是家长理想中的形象。社会需求与传统家庭经验的矛盾,国家所需的人才与家长心目中人才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以自己的主观愿望替代科学的教育方式这一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对农村哈尼族、傣族、纳西族、 拉祜族家庭教育对策的思考
思考作为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家庭教育的对策,应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指导思想,结合本地区本民族实际加以剖析研究。在以上的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已对部分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下面就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提出对策:
1.优化家庭环境,为家庭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1)增加家庭教育投入
本次调查显示,农村四个民族家庭平均每年给每个孩子投入的教育费用仅90元左右,也就只能够买最基本的学习用品,与城市和富裕农村一般家庭相比,这个投入是较低的。当然其间也有比较富裕的,但为数毕竟很少,引起低教育投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是家庭经济贫困;第二是家庭经费分配没向教育倾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是农村少数民族家庭增收致富问题。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至关重要的事,而且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发展振兴的头等大事,这是一个经济、生产、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在此不进行深入探讨,但应认识到,家庭经济是教育投入的基础,而较好的教育投入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现代教育设备,使孩子接受更多的信息;同时,家长也应相对地更多地面向社会,站得高看得远,更应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教育孩子。反之当孩子获得较高的成就后,对本民族、本家庭也会有更大的贡献。
(2)改善家庭文化环境,提高家长文化素质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大多数农村少数民族家庭文化环境较为贫乏,家长职业单一,文化水平偏低。要丰富家庭文化环境,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提高家长文化素质的途径很多,添置家庭文化传播媒介、家长外出接触社会、开办扫盲或农科技培训班等等,但这些途径缺少系统性,有些放任自流。因此我们在此强调通过家庭教育知识学习来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来看,深化改革、发展生产、教子成才与自身知识的缺欠是较为突出的矛盾,若能将当地乡土知识、农科技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融合成一部浅显、系统、实用的知识手册,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专人讲授。无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自己阅读,这很有助于家长素质的提高。鉴于目前类似材料寥寥无几的情况,建议管理部门和儿童发展机构有必要组织专人研究和实施这项工作。
2.家庭、学校、社区通力协作,共同塑造“四有”新人
(1)树立统一的培养目标
教育是一种自觉地、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在调查访问中看到,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从家长来看,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专家学者,有的则要求孩子传宗接代、光宗耀祖,有的则没有目标,反正生了就得养着;从社区有关领导来看,更多的是考虑学校的规模、学生的升学率、巩固率、及格率、毕业率等等,至于谈及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那是学校具体管的事”;而作为教师,想的却是多教出几个高分学生,“对于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那得靠学生自己努力”。如此看来,家庭、学校、社区若仅从自己的角度来实施教育,就颇有些“盲人摸象”的味道。这种现象不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关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中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是完整的人才模式,也是教育的总目标。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家庭、学校、社区尤如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三个力,力的方向相同,作用效果是三个力的叠加,而如果各扯一头,力的作用可能削弱甚至抵消,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2)有关政策法规要落实到每个家庭
近年来,针对教育的振兴,党和国家制定了许多有关政策法规,云南省也相应地制定了若干适合农村、少数民族的具体方案。云南省委省政府将“教育为本,科技兴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省教委、省妇联在各地开办了一批家庭教育培训、宣传、咨询、研究机构,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作了大量工作。但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地处边远、贫困地区的部分家庭,由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加之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家长对上述政策法规了解尚少,很有深入进行工作的必要。根据云南目前的情况,我们认为应当充分调动农村学校的有利条件,把广大乡村教师作为家庭教育的宣传、培训工作的主力。云南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是较为扎实的,一般地区村寨有初小、乡乡有完小,中心小学领导和教师都有较好的教育素质,他们是一支立足于村寨中的常驻的文化大军,依托他们,把党的各项有关政策法规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家长身上,政策的导向作用既能增进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意识,也能促进家长、社区和学校的进一步联系。
3.家庭教育要结合本民族实际,弘扬民族优良传统
家庭教育有浓厚的社会性,作为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也应有其民族的特色。从我们调查的四个民族的情况来看,他们开朗、坦诚、热情、勇敢、勤劳、俭朴,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经济改革大潮的冲击和社会的其它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脱离本民族实际,对民族优良传统工艺技术、劳动知识和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有些放松,例如大约有10—20%的家长就认为“只要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干不干家务劳动都可以”,而对14岁以下的孩子有意识进行本民族传统工艺技术教育的不到5%。应当看到, 民族优良的道德风范和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要有意识地一代代往下传。
结束语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场所,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教育好下一代,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家庭幸福的需要。进行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研究,其目的在于总结不同民族家庭教育的优势,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为提高少数民族家庭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