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冲刺”_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冲刺”_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冲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重点:制约新体制框架最终确立的薄弱环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了用新体制初步取代旧体制最后“冲刺”的关键时期,其“关键”性包含有这样一个重要内容:紧走几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就可以最终确立起来,否则,就可能前功尽弃,功亏一溃。既然如此,处于关键时期的改革,最重要的是根据建立新体制框架的需要,有重点地改革薄弱环节。从现实看,应大力推进如下几方面的改革:

第一,抓住“收缩、集中”与“发展、规范”两个方面,进一步推进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一方面,合理收缩国有经济的运作战线,继续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投资逐渐从那些不重要的领域部分或全部退出来,把财力和精神集中到经营好那些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目前改革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大国有企业存量资产的调整,特别是要利用证券市场,通过国有股权上市,搞活国有资本,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另一方面,继续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与规范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目前特别要抓好这样两点:一是拓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投资的领域与形式,二是引导和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在体制、机制上实现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转换。

第二,以公司制为基本组织框架,建立多种形式的有着为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主体和旺盛的内在经济冲动的规范的国有企业制度。

对现存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应当着眼于实现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财产组织形式的创新,形成国家控股、产权多元、以资产或利益纽带连接各责任主体的财产组织形式;二是权、责、利机制创新,有效利用经济、法律、道德手段,把有效激励与严格约束结合起来,真正建立起权、责、利对称机制。

第三,要把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国有经济的改造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以发展、完善资本市场为重点,推进要素市场的深度发育与规范化建设。这方面的当务之急有二:一是强化国有资本的市场流动性;二是扩展社会直接融资的范围、手段与渠道。

第五,着眼于活跃经营、提高效率、强化责任、减少风险,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与投资体制改革。在强化监管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金融资源市场配置的程度与投资范围、投资方式的市场化,应是金融体制与投资体制改革深化的重要内容。

第六,为有利于改革的快速推进,目前应把重点放在水平低一点但覆盖范围广、具有很强的安抚功能的应急保障与支持体制的建设上。

第七,推进以干部制度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很多方面难以深化,改不到位,改了不出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治体制方面的某些环节的牵制。对政治体制改革来说,干部制度的改革是重点。而首要的是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理顺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第八,进一步强化相关法制建设,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要求,科学定法、合理立法、严格执法、依法行事。

改革难点:思想、心理、财力、社会环境四不适应

改革进入了最后“冲刺”的关键时期,相应的难度也进一步增大。与攻坚碰硬的改革任务相比照,目前主要存在这样四方面的不适应:

一是思想水平与知识素质不适应。

从目前情形看,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思想解放还处于较为肤浅的层面,具有很强的被动性。结果是,在一般问题上明白了,在重要问题上则又糊涂了;已有的问题在实践推动和政策引导下明白了,面临新出现的问题时在认识上又糊涂了;嘴上能说出解放思想的A、B、C 一大套,一落实到具体实际问题的处理上又糊涂了。

陈旧的思想氛围仍没有消除。虽然确立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但对具体的改革措施和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活动首要的还是问社问资、论公论私,致使一些真正有利于体制转变的政策方针落不到实处。经济生活中一遇到矛盾与问题,习惯于甚至热衷于用计划经济的一套办法去处理。

另一个较大的问题是,目前人们的知识素质离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现有的知识结构不仅难以超前谋划构筑抵御外部风险的条件,或在风险到来时难以应付自如,同时,这种知识也易于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经济方式运作。

二是人们的心理能力不适应。

最明显的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改革力度加大意味着利益调整力度加大。对于原有运行规划包括思维习惯及利益刚性原则(可增不可降,可给不可拿)来说,这种利益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至少人们这样认为)利益剥夺,比如由“保证人人就业”到“下岗分流”,从发“奖金”到拿“补助金”等等。为维护既有利益,相应地会产生积极与消极的抵制;有些人不仅想尽力维护已有的利益,并且企图在所增利益中多捞一块特殊利益,而这也只能在直接或间接对改革措施的抗阻中实现。

其二,由于体制转换导致的利益支配格局影响到人们的未来心理预期。劳动就业由国家统一安排到适应市场要求双向选择,住房体制由分配制、福利制到商品化、货币化,社会基本保障支出由国家完全包揽到个人交付部分费用,非基础性教育的个人付费的实行等等,所有这些改革造成的变化都给人们以未来困难将日益增大的心理预期,这种预期在强化人们储蓄动机、筹资欲望等的同时,也可能异化一部分人的行为,难以同大力度推进的改革保持心理上的默契。

三是既有的财力与物力不适应。

如同做其它任何事情一样,体制改革也要付出相关的代价,其中包括必要的经济代价。改革进入用新体制最终取代旧体制的关键时期,使其所负载的成本也将达到最大化。这不仅因为客观上体制过渡所产生的“摩擦”、“漏洞”,与主观上既得利益维护、思想禁锢、方式失当等所造成的改革内容上的偏差和时机上的延误,会直接增加成本(近年来揭露出来的许多国有工商企业、国有金融机构亏空破产,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事实就是明证),而且也因为,为了保持全面“攻坚”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拿出巨额的资金来建立相关的支持、保障条件与系统。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机关部门“裁员分流”,党、政、军、警、法部门与企业脱钩,剥离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等等,没有哪一项改革举措不需要付出相应的经济成本。有人估计,要使国有企业状况得到改观,少说也得拿出5万个亿(但支付了5万个亿也不一定就能保证国有企业走向兴旺)。考虑到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也需要巨额资金(尤其是有些部门的财政投入增长是法定的),既有的财力与物力供给与现实需求间还有不小的距离。

四是相关的社会条件不适应。

“攻坚碰硬”的改革受到一系列社会条件的制约。最主要是这样三方面的制约:

其一,现有政治体制某些环节的制约。譬如,如何形成公司制所要求的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结构或法人治理结构,受到现有干部管理体制的制约。

其二,不完善的法制系统的制约。目前这方面对于改革的制约,除了表现为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滞后,难以成为大力度推进改革的法律保障外,关键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

其三,不健全不科学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几经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已有所改善,但从目前看,行政管理中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方式不当、运作效率不高的状况仍然存在。而对于行进中的改革者来说,改不改、改什么、改多少、何时改、怎样改的主动权大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故而不健全不科学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对改革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

对处于关键时期的改革带来负面影响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目前的国际环境。由于我国经济的相对不发达性和体制的不成熟性,如果处置不当,不仅会使已有的经济财富在强有力的国际竞争面前流失,而且会因体制的脆弱极易受国际环境影响而引发社会经济危机。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十分严峻,由亚洲开始的金融危机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发展,世界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中存在很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这不仅有碍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国改革的大力推进。而上述种种因素,不单会延误改革的进程,而且会导致市场经济在建设过程中走形变样。而改革的最大危险,正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走形变样。

改革基点:企业自主、人民至上、法治为本三位一体

为了防止市场经济新体制建设的走形变样,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化解与克服上述不利因素是非常必要的。但无论是对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化解而言,还是对改革本身而言,最重要的前提还是科学把握新经济体制建设的基点。在“塑形造体”的最后时期,尤其要注重基点的科学把握。

最重要的有这三个方面:

其一、经营者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在冲动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主动力。经济发展的真正主体是企业,社会财富创造的真正主体也是企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体制运转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直接生产经营者的企业如果不思发展,任何外力对其推动作用都是有限的,这种推动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也是低水平和不长久的,同样,如果企业缺乏自我约束的机制,任何外力对企业行为的强制约束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新经济体制必须是保障企业自主,有利于激发其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在冲动的体制。

其二、企业领导者、管理者的行为准则应向市场、消费者或广大人民群众负责。只有向市场、消费者或人民群众负责的行为才是公正的、经济的和有效率的。因此逼迫行为者唯市场需求是瞻、以消费者偏好为准、奉人民为至高应是新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其三,新经济体制必须是保障“法治”的体制。真正的“法治”能把经济活动纳入符合经济规律要求运行有序的环境中,避免任何超经济特权的干扰与非公正性因素的介入。

概括地说,企业自主、人民至上、法治为本三位一体,是新经济体制的建设基点,改革围绕这一基点进行,大方向就不会偏离。

紧扣改革基点建设避免走形变样

必须强调的是,为了紧扣上述基点建设新体制而避免走形变样,改革中还必须对那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或无法弃舍的基本制约因素,作出合理的处理、予以正确的对待。这主要是:

正确对待公有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定,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但“公有制”的存在不是抽象的,或者说,不存在抽象的“公有制”。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只是公有制的某种具体形式。因此,坚持公有制不是固守某种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应当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选择有利于与市场经济密切结合并能有效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公有制形式。同时,坚持公有制不等于排斥其它性质的所有制的存在。不仅应从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出发,从保障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性的要求出发选择公有制的具体存在形式,还应从它们的要求出发选择其它性质的所有制的适应形式。

正确对待“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与规定只有通过一定的国情特点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这并不意味着任何国家的市场经济都是带有本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也不是说,只有科学体现本国国情特点的市场经济才是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但是必须慎待“中国特色”。融入其中的必须是真正体现国情特点从而又不违逆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内容。良莠不辩尽皆揽之,主次不分笼统顾之,借口“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我行我素,必定导致市场经济发展的走形变样。

正确对待双重体制并存格局。核心是正确对待双重体制并存格局中的传统体制的包袱与基础,双重体制的并存是改革的必然,走出双重体制格局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新经济体制建设来说,极为不利的状况是,曾是传统体制的一些优势的东西转眼间成为包袱与负担。如果处置不当,诸如排除冗员、改革臃肿的政府机构、剥离企业的社会职能等传统体制包袱与负担的改革,就会带来强烈的社会震荡。因此,从双重体制格局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地照顾已有的利益格局,适当调整改革力度以降低社会震荡幅度等是必要的。但是,这不能成为一味“安抚”的理由,不能成为治标不治本的依据,更不能成为恢复旧的一套管理方式的借口。在改革攻坚阶段,不冒风险是不可能的。在创造最基本的保障与支持条件的前提下,应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抓住机会,大胆突破。

范恒山博士答与会代表问

董事长比总经理高一级吗?

答: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在谈到关于制度创新时,有两个重要的东西,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第一是谈到股份制改造时一定要规范。

第二是在股份制改造中,对国家投资的企业的处理应坚持产权多元化的原则。但必须由多个国有单位来进行产权分散。

五、六年前,我曾说过,“不是股份制改造不行,而是不规范的股份制改造不行。”到今天我们把规范化股份制改造作为我们企业改革的方向。

从程序上看,按照正常的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投资者应该是在规范的募集资本的形式下成为股东,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大会再推举董事会、董事长。而后,董事长主持董事会或股东代表公开招聘总经理。

但实际情况是有关部门先任命张三去当董事长,李四当总经理,你们两个去组建一个股份制企业。也就是说,股份制企业还没成立时,董事长、总经理就先有了。

另外一种情况,是走形式。董事长、总经理已确定了人选,而后让大家对这两个人投票,别无选择,把意志强加于股东代表,直到通过为止。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股份制企业的走形变样。

本来董事长和总经理是不同的责任主体。董事长是所有权的代表,总经理是在董事会领导下,企业经营者的最高代表。在行政级别上,没有谁比谁高一级之分。而实际上,往往董事长是上级部门兼任,于是董事长就由比总经理行政级别高一级的人担任。总经理本应是只对董事会负责,结果成为只对董事长负责,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只有私人企业是例外,纯粹的私人企业是董事长负责。对国有企业多元化产权主体来讲,不是向董事长负责,而是要向董事会负责。但是,董事长自认为比总经理大一级而干涉总经理具体经营行为的情况,比比皆是,导致作为经营管理者最高代表的总经理难以履行他应有的责任。

企业领导班子如何搭配?

以前的企业领导班子情况有3个1/3:一个1/3是干得较好的。 干得较好的,又有4种状态:

1.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都很好的双人配,并且互谅互让。这是最佳状态。

2.是老少配,注重年龄上的连续性。

3.是关系配。这是从“关系”考虑搭配问题。

4.是一肩挑。

还有一个1/3是面和心不和的。最糟糕的一个1/3是面心都不和。这都不好。

私企的发展要注意什么?

我简单地在这里介绍一下。

1.事业有了大发展,在产权上千万不要吃独食。

2.在决策上不能只对自己放心。

3.用人不要太相信亲戚朋友。

4.要建立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5.把生产经营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上。

6.积极、慎重的进行资本经营。

7.别搞自己不懂的东西。

8.努力创造经营特色。

9.不断强化“快半拍”的思想意识。

10.警惕民营机制的异化。

11.克服守财奴心理。

12.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13.不要总指望钻政策的空子。

14.成立一个战略策划研究部。

我国经济低潮期还有多久?

答:怎么看这个经济低潮?所谓“低”是相对原来非常高的速度而言的。与国外比较,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低。

在我看来,我们宁愿说我们的经济走到了一个平稳的发展时期,而不愿说他是走向了经济低潮。只是出现了需求不足。据我估计,靠我们目前政策支持的话,即便是我们的体制不作深化的改革,我们再维持一个十年八年的GDP增长7%左右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再加上体制改革这一力度的话,中国的经济有可能在8%左右。 这个水平仍然是当今世界相当高的。

我不认为中国经济已处于低迷状态,但我可以说已进入通货紧缩状态。什么叫通货紧缩?它只有一个表达方式,即物价持续7 个月以上下降,这就是通货紧缩了。

下一步政府启动经济的举措是什么?人民币是否将贬值?

答:为了刺激我们的经济增长,我们采取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出口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等各种各样的手段。自改革以来,采取这么大力度来推动经济增长,还是很少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次。

这些举措实施是有一定作用的,否则怎么会使去年国民经济指数上升到7.8%?去年正赶上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灾, 能保持经济增长是很不容易的。

关于人民币会不会贬值问题,我认为不会。从9月份起进出口, 特别是出口商品大量增长。我们判断人民币贬值,最重要的是看我们对外的出口能力。

即使不采取人民币贬值的办法,同样可以解决我们出口量上不去的问题,即采取出口退税办法。出口退税实际上是一种补贴,其实就是一种局部的、变向的贬值。但它与人民币贬值不同,后者造成的后果将很大。从目前国内经济增长和发展上看,从进出口发展状况上看,人民币没有必要贬值。

国有股为主的企业中,工会是代表工人,还是国家?

答:首先,工会代表工人,但工人阶级在中国是领导阶级,就是党的先锋队。所以我认为,它既代表工人,又代表国家。

从目前状况上看,我们的工会应更多的反应工人的状况,为工人争取应有的权利。通过工会这一桥梁,把工人的喜怒哀乐、工人的疾苦、工人的建议、工人的要求如实地反映到领导层。

我不很担心以国有股为主的企业的工会问题,反而比较担心三资企业的工会问题。他们在待遇福利上,在民主权益上,都低于其他企业。三资企业的工会问题亟待解决。

录音整理 惠芳

标签:;  ;  ;  ;  ;  ;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冲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