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及其经验借鉴_农业论文

东亚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及其经验借鉴_农业论文

东亚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及其经验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生态农业论文,经验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生态农业作为目前比较理想的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逐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认同和接受。近年来,东亚地区的生态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不少突出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我国应当很好借鉴这些经验,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一、现代生态农业的兴起及其基本内涵

人们一般将现代农业区分为“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等不同发展模式。现代“石油农业”虽然很好地提高了作物单产和农业经济效益,但是也带来了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严重问题,并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能源效率,导致了农业发展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增强了农业发展的不稳定性。所以,现代“石油农业”的许多弊端表明其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非持续性,一些国家和地区积极寻求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现代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生态农业发展经历了传统生态农业和现代生态农业等不同阶段。古代人们就注意到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之间、各种动植物之间以及作物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步开创了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利用食物链促进生物良性循环、用地养地结合与保持地力以及作物轮作与复种多熟等农业生产模式。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传统生态农业。现代生态农业继承了传统生态农业的许多优良生产技术和经验,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

现代生态农业最先被称为有机农业,产生于二战前后,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而是使用有机肥和利用生物循环生产模式,以保证农产品不受污染和提高产品质量。20世纪70~80年代及以后,针对“石油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人们逐渐重视有机农业的发展,进而又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所以,目前关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概念的提法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生态农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威·阿尔伯韦奇于1970年提出来的,其基本涵义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所以,生态农业实际上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使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这种农业经营模式主要采用有机肥料取代化肥、以生物链防治病虫害、间作套种、轮作免耕法等。生态农业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太阳能、生物能等能量的利用率,它既克服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和低投入低产出的弊端,又弥补了石油农业的高投入追求高产出而带来的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的缺陷,实现了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效益的统一,使农业走上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道路,因而它逐渐成为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

二、东亚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世纪70~80年代,生态农业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认同和初步发展,特别是东亚地区生态农业取得了较快进展,在世界生态农业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日本、中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较快,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东亚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背景

战后东亚地区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客观上需要生产与供给更多的粮食,“绿色革命”中主要通过培育高产作物品种,或者以作物的多熟制代替一熟制,使得东亚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生产发展迅速。但高产品种对施肥条件和供水条件等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化肥、农药、水资源、劳动力、能源和其他物资,不但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对农业资源和能源的压力;同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还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作物病虫害日益严重;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增加粮食生产,还不断地进行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破坏生态平衡的活动,引发了气候反常、恶劣的自然灾害增多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例如,东南亚国家的森林资源曾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其森林几乎完全依靠土壤表层的养分维持生长,但长期以来人们大批砍伐森林活动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能力,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塞、蓄水能力减弱和旱涝等自然灾害增多,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越来越明显。

东亚地区“绿色革命”及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多,逐渐引起人们对农业发展前景的忧虑和关注,也促进了本地区有关研究人员对现代生态农业的探索。例如,1982年6月,在美国“东西方中心环境和政策研究所”和“福特基金会”推动下,成立了“东南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网”(SUAN)这一地区性的非官方协作研究机构,包括印尼、菲律宾、泰国三个国家的有关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共有6个单位参加。SUAN研究网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适当的信息交流,召开学术会议,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改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求高效、持续、合理利用和管理农村资源的方法。SUAN特别注重进行提高生态农场的生产率、稳定性、持久性和均衡性等研究。这些研究工作有力推动了本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二)东亚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下面以菲律宾、泰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省等东亚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为例,来具体探讨东亚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规律。

1.菲律宾的生态农业建设

菲律宾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较早且发展较快的国家,并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菲律宾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条件较好,降水充沛,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菲律宾政府积极倡导和支持农民发展生态农业,要求科研成果必须在农村推广,对于实行生态农业的农户,在资金、技术、种子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种苗价格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高等院校和农业研究机构及其科研人员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菲律宾大学、菲律宾国际农村建设研究所等都在积极开展有关生态农业的研究,许多农业大学还开设了农业资源与生态科学课程,这对于推动当地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菲律宾的生态农业发展重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破坏,积极开创资源综合利用、各业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例如,菲律宾的许多农场将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逐渐发展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经营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体系,或者采取小规模家庭生态农场的经营方式,或者采取中型的生态农场经营模式,取得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相互协调。菲律宾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包括:畜牧业与种植业结合的农场,畜牧业、渔业和种植业结合的农场,渔业和畜牧业结合的农场,畜牧业与果蔬种植业结合的农场等。特别是马亚农场作为菲律宾一个典型的生态农场,属于农牧渔业结合的发展模式,它原来是马尼拉附近的一家私营面粉厂,后来经过综合开发而发展成为集农场、饲养场、渔塘、食品加工厂等多种项目的综合性农场,农场生产活动实现了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主要采取作物喂养家畜家禽,畜禽粪便进沼气池,沼气废渣肥田、喂鱼,沼气用作清洁能源,属于一种立体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1980年亚洲基金会在马亚农场召开国际会议,对马亚生态农业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其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2.泰国的生态农业建设

泰国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早在20世纪60年代,泰国许多农村地区就已经进行了有机农业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泰国逐步兴起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潮,在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的协助下,成立了许多生态农业实体,建立了一批生态农场和生态牧场,在作物种植方面实行轮作、间作、套种等多种形式,在畜牧业中注意运用食物链和生物循环体系,以达到资源合理利用与互补的目标。

1981年,泰国“适宜技术协会”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非官方组织宣告成立,其主要工作目标是研究和推广综合农业技术,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在泰国东北部地区推广稻田养鱼和综合开发农业的技术。泰国“人口与社会发展协会”在加拿大国际发展协会(CIDA)的资助下,在广大农村地区陆续建立了一些培训中心,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培训工作,帮助受培训的农民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和农业综合开发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泰国生态农业一般分为生态户和生态农场两种类型,生态户经营规模相对较小,通常实行种植业、养殖业、果蔬业和家庭手工业等综合经营;生态农场一般经营规模比较大,综合经营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加工业等。泰国非常重视生态农场和生态牧场的发展,在农场种植业方面注重作物的空间与时间布局,实行多种间作、轮作和套种;在牧场的畜牧业发展方面,注意各生产系统间形成生物小循环,各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

3.日本的生态农业建设

日本作为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岛国,土地面积狭小,耕地不足,向来注重发展精耕细作和精巧技术农业。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工业化进程加快,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生产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食品大多使用了化学添加剂,对环境、土壤、水源和人体健康等都构成了严重威胁。这种现象很快引起了日本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逐渐在全国形成了追求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潮流,并成立了日本有机农业协会(JOAA),协会很好地将消费者与农业生产者联合起来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农民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进行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者不使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产品直接供应给消费者。

近年来,日本政府积极倡导发展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应当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日本在发展生态农业模式方面,强调主要采用自然农作技术,如不施用化肥和农药、不用化学除草剂、推行免耕制度等。日本一些地方的农民依靠秸秆还田技术或施用有机肥,或者种植豆科作物进行固氮,以保持土壤肥力,尽量不用或少用化肥;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作物病虫害,而是依靠生物链原理、保护病虫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培育抗病虫害的作物新品种,或者利用作物自身的抗性来防治病虫害;实行免耕法,利用植物根系穿插或动物的活动来疏松土壤等。

日本作为一个多山的国家,非常重视山村生态农业的发展,逐步确立了“农林综合经营”发展道路,在山坡地和平原地区积极营造防护林,推行林粮、林草间作套种模式,发挥多种生态功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和产值,保持水土和地力,改善生态环境。日本正在积极发展所谓“四维农业”,即形成“水稻—蘑菇—牛—蚯蚓”四位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先用稻草和稻壳生产蘑菇等食用菌,再用蘑菇底料作为饲料养牛,牛粪用来饲养蚯蚓,蚯蚓用作稻田的肥料,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农业循环系统。日本政府在20世纪末开始提倡利用高新技术和标准化管理发展无公害农业,尤其是在种植无公害蔬菜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上实现了蔬菜品种良种化、肥料施用有机化、生产操作机械化以及栽培管理技术生物化。近年来,日本还通过大力发展和应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生物农药肥料生态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现代生态农业的层次和水平。

4.中国台湾省大力发展生态型观光农业

中国台湾省土地面积狭小,农业资源十分有限,工业化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促使台湾对自然农耕生产方式的重视,20世纪80~90年代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悄然兴起,当局还相继制定了生产与检验标准、相应的法规政策等,保证了台湾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特别是观光农业作为农业和旅游业等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在台湾省逐渐受到重视,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强调种植业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台湾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和世界生态农业发展潮流,更加重视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将观光农业的范围确定为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牧场、观光渔业、观光林业等多项内容,并加强观光区的设施建设和提高观光区的服务质量,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当局希望通过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缓解农业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

台湾的观光农业以发展生态农业为起点,它通过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发挥各地的农业特色,形成多样化、精致化、特色化农业发展模式,将自然景观、农业资源、民族文化、消费时尚等结合起来,实现农业转型和农业产业链经营的目标,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空间。以生产新、奇、特、优农产品为特色,依托农业高新技术,集农业生产、旅游休闲、观光度假、采集劳动、品尝果菜、陶冶情操于一体,给人们增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有益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内容。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台湾省的观光休闲农业已经处于普及阶段,在管理方面也逐步走向规范法与制度化,科技、文化因素的渗透又不断提高观光农业的水平。台湾省的观光农业种类繁多,各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在发展水平、成熟程度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各有差异,主要包括建设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和农业公园等类型。目前,台湾还出现了科技农园、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区等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观光与农业科技普及、产品选购、文化娱乐相结合,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发展。因此,台湾观光农业逐渐形成一种综合性、立体性和生态性的产业,符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

(三)东亚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经验

通过以上具体分析,东亚有关国家和地区在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值得借鉴的基本经验很多,这些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现代生态农业的生产系统总体效益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

现代生态农业要依据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以发展种植业为基础,以充分利用土地、水、生物等农业资源和太阳能、生物能等为手段,以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性农业生态系统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目标,使各种有机物和废弃物得到多层次转化利用,注重变废为宝、减少污染、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现较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2.注重现代生态农业系统的协调性与经营的灵活性。

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协调性有机统一的性质,现代生态农业对土地、水、植物、气候、人力、资金、技术、交通等多种自然和社会资源统盘考虑,因地制宜地建立最佳的农业生产结构,使各种农业生产要素都能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实现地力、产量、产品质量等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现代生态农业实行小规模的分散经营,经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受市场冲击和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小,降低了经营风险。

3.实现农业开放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有机统一。

现代生态农业要求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农业生产模式,扩大生产经营的视野,建立开放的生产技术体系,挖掘系统的内在潜力,实现可再生资源的连续利用,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农业对自然和社会风险的承受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持续稳定性等。现代生态农业还重视多种能源的转换与合理利用,实现传统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的统一,追求少投入、少能耗与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即农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4.增强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有机农产品作为生态农业的产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它相对减小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顺应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绿色健康消费的潮流。同时,生态农业产品是以丰富多彩的自然条件与多样化的生物资源,以及通过营养转换和清洁生产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现代生态农业不但很好地利用了传统农业的优良技术,而且还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良种培育、节约能源、清洁生产与科学管理等,取得了长久的综合效益,提高了农产品卫生质量标准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借鉴国外经验,推动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一)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中国生态农业的实践活动可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农民就积累了大量的符合生态农业原则的实践经验,如中国农民总结出来的间作套种与精耕细作技术、轮作与养地技术、利用食物链防治病虫害技术、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与产业链发展技术等,都具有生态农业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长期推行“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方针,各地普遍存在着滥垦滥伐现象,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围湖造田、开山辟田等活动造成了植被资源破坏、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与退化、恶性自然灾害增多等不良后果;同时,农民为了追求农业高产量,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导致土壤板结与营养成份结构不合理,土地肥力下降,土地、水源、大气污染严重,作物病虫害现象增多。面对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人们开始深刻反思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寻找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使用“生态农业”这一概念,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各种类型的生态学术会议陆续召开,一些生态环保组织纷纷宣告成立,有关发展生态农业的教育宣传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1982年,北京市环境保护研究所率先在北京市大兴县的一个村建立了生态农业试点,这是中国第一次对生态农业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定量研究和实践。以后国内其他地区的一些环保研究机构和组织也进行了大量的生态农业试验活动,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开展了生态农业的示范试点工作,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生态村、生态乡和生态县,生态农业建设逐步在全国展开。

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土壤、水源、光照、海拔等条件千差万别,农产品资源种类异常丰富,有利于形成物种资源循环和能量多级转化利用,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基本条件。中国现代生态农业一般是从农户或自然村开始,发展生态庭院农业,建立生态农场、生态牧场、生态林场、生态渔场和生态猪场等,生态农业模式丰富多彩,走农牧结合、农渔结合、农牧渔结合、农林果牧结合、农业生产与加工结合等农业良性协调发展之路。根据生态农业系统的结构特点,中国的生态农业又可以分为生物立体共生型、物质循环利用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型、资源开发与综合发展型及庭院立体型生态农业等。

(二)中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应合理借鉴国外经验

中国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传统经营经验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应当合理借鉴东亚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首先,生态农业是建立在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无污染基础上的,必须更多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否则就不可能持续发展。中国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利用传统生态农业的经验和技术较多,而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方面还显欠缺。因此,应很好地借鉴日本等国家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土壤结构、用水条件等,防止工业化学物质污染,加强种子工程建设,发展无土栽培技术、生物农药开发技术、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等,推广清洁绿色农业生产、管理和加工技术方法,多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实现农业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其次,学习东亚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经验,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开拓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借鉴日本的经验,拓展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借鉴菲律宾、泰国等国家的经验,利用生物食物链原理,在湖海水乡发展“桑果渔型”、“稻菜果渔型”等生态农业模式;利用生物共生共荣原理,在平原地区发展“农林牧型”、“粮棉果菜油型”等生态农业模式;借鉴台湾省建设生态观光农业的经验,在城郊和交通条件便利地区积极发展农业与观光旅游业有机结合的现代生态农业。

再次,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完备的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标准体系。现代生态农业建设要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需要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制定现代生态农业支持政策,颁布农业生态、环境效益量化标准,加强绿色标志认证与推广使用绿色标签的工作。中国在生态农业标准和规范建设方面,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是造成中国出口农产品频繁遭遇国外“绿色壁垒”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做好相关监管与服务工作,促进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出口。

最后,借鉴东南亚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经验,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工作,组织有关农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组织、高校研究人员等科研力量,针对生态农业建设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生态农业的学术会议和经验交流会等,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努力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搞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基地的建设工作,发挥其对周围农村的辐射、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稳定发展。

标签:;  ;  ;  ;  ;  ;  ;  

东亚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及其经验借鉴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