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发展道路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近世以来,中国多次驻足于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抉择。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代表中国发展方向的是“西化”,即向西方国家学习,通过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中国。这一时期这条道路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呈一线型发展,二是演进急速。鸦片战争后,尽管推进历史进程的有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激进民主主义者等,但他们所选择的道路都没有离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条主线,只是在程度上经历了从器物上学西方,到制度上学西方,再到文化上学西方依次深化的三个阶段。表现在政治思想上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维新派的君主立宪、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和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民主与科学。“西化”道路的这一走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反映论的认识规律。同时,在短短六十年,就演进了三个层次,其速度相当惊人,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追赶世界文明行程的急切性和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西化”道路开始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坚持了正确的历史方向。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发展道路呈多样性,尤其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并行的特点,反映着不同阶级、不同派别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要求。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俄为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继续辛亥革命的事业;资阶级改良派则对统治者妥协,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一步一步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五四运动后的“西化”道路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幻想。然而,就当时的历史来说,它仍然是进步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许多国家通过发展资本主义走上了富强之路。但是,资本主义道路却不适合中国。中国和西方从告别猿类开始人类生活以来,就走着不同的历史路径。中国固有的排斥社会分工的自然经济、维护小农经济的封建专制政治、抵制现代意识的封建经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使中国长期在封建主义时代盘旋,而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无缘。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还来不及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又被沦为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半殖民地,被以商品市场、原料产地的身份拖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彻底丧失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因而,尽管资本主义民主人士前仆后继地奋斗了近百年,“西化”道路仍以失败告终。
资本主义不能救中国,这是历史结论。但是,通过资本主义发展中国,无论作为一种政治尝试还是作为一种思想理论都没有在中国彻底消失。改革开放以后,面对着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距,“西化”的主张又死灰复燃。一些人提出了“补课论”,一些人把特色社会主义看作商业资本主义,还有一些人则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为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在思想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混乱。“西化”道路要不要重演,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上的中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
1921年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如何把贫困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与马克思所描绘的社会主义嫁接起来呢?党史上曾经有三种答案。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二是各次“左”倾冒险主义者的“毕其功于一役”的主张。历史证明这两种答案不但不能发展中国,而且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唯有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这条道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把中国变成民族独立、民主平等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这两步之间不能间断,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西化”道路追寻了近百年所没有达到的,共产党人仅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但是,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我们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从总体上陷入超越历史阶段的“左”倾错误。主要是脱离国情,追求高速经济发展战略,企图超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建立绝对公平、平等的纯而又纯的理想社会。在政治上则“以阶级斗争为纲”,力图把无限扩大的阶级斗争作为实现这种理想王国的基本途径,结果彻底背离了实现工业化这一发展道路。其后果不仅迟滞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违背社会主义本质,僵化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中国深深陷入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中,路越走越窄,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发展。但是,毛泽东毕竟提出过“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建设道路的思想并进行了某些有益的探索,为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轮探索打下了基础。同时,其失误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二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再一次确立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一)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找到了中国正确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它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化”道路的本质区别。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刚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上就出现了一股鼓吹“西化”的思潮,对此邓小平的态度极为明确,首先,“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 不能靠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229页, 以下引文均出自《邓小平文选》)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即使发展起来,在国际垄断资本弱肉强食的境况下,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跟在外国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所以他多次强调,“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 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第3卷第123页),“很多人只讲现代化, 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第3卷第209页),“就忘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第3卷第204页)。其次,社会主义能有效地推进现代化,并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第3卷第143页)。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可以将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办大事。因此,坚持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同时,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发展的政治保证。
但是,这个社会主义已不是传统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在传统模式下我们曾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剥离开来,使社会主义只有平均的内涵,形成了单纯从生产关系看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和时代重新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大胆冲击传统社会主义的教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3卷第373页)这一科学论断,一是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抓住了社会运行机制,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二是把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与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区别开来,指明了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三是把发展和公平有机地统一起来,阐释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四是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建设发展模式和方法,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从而为全面改革,进行第二次革命确立了理论依据,为中国的发展找到了巨大的推动力。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冲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质的飞跃。
(二)两个文明“一起抓”,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内涵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系统工程。从基本内涵上看,现代化不同于“西化”,它与地理概念无关,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时间动态概念;它也不同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它已超出了经济的范畴,包容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经济是现代文明的推进器,它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更不等于现代化的实现。早期现代化国家,在实现了工业化,取得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的异化、社会的失范等等。一些落后国家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和各项现代化制度,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成就是以对西方的“依附”为代价的,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并没有实现。邓小平在考察世界现代化发展轨迹及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全面发展理论。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第3 卷第28页)针对改革开放中一些轻视精神文明的现象,邓小平强调:“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抓起。”(第3卷第152页)在谈到赶超世界先进时,他又一次指出“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3卷第378页)邓小平的全面发展论实质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双重的历史任务:实现从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跨越;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跨越。为此邓小平设计了“物”的现代化——富强、“制”的现代化——民主、“人”的现代化——文明,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结构和发展模式,展示了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现代化工程,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面发展内涵。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西化”和“工业化”道路的整体超越。
但是,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带动下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内涵并不排斥经济建设这个发展中心。邓小平的经济发展中心论,一是强调这个中心不受干扰,不能动摇,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主要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件事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第2卷第276页)二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但发展速度要适中,不能过急也不能过慢。三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要紧紧地依靠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无论国内外风云如何激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始终没有偏离这个中心,使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三)把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结合起来,既保持中国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是中国。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从进入人类社会就按照特有的轨迹运行,任何一条促动她发展的道路,一旦忽视了她的特殊性,都不得不以失败告终。“西化”道路的失败、毛泽东“两步走”道路的成功与失误,是这一结论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验证。邓小平深刻总结了一个半世纪来中国人探求国家出路的经验教训,郑重地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他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3卷第29页)“中国式”、 “中国特色”是邓小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贴上的特有标签,它表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刚刚开始,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第3卷第23 页)他提醒我们,“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第2卷第164页)以后他又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和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3 卷第63页),“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第3卷第292页)。这些精辟的论断是邓小平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心得和经验总结,正是本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邓小平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他根据我国生产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而且人口多耕地少的具体实际,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位和中国发展的出发点。他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实际出发,规划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骤:第一步解决温饱,第二步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从而确立了中国在初级阶段一百年间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日臻清晰。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把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结合起来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他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但它所要达到的水平是国际性的。邓小平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应当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使之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积极因素。因此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主张大胆引进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包括市场经济。他一再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第3卷第44页),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第3 卷第373页)。这就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中国特色,又不排斥世界潮流, 形成了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的发展思路。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继续探索和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准则
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有一个思想准则,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新途径,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对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贡献。现代化的“原发型”和“内生型”都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当今世界上高度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都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现代化,可以说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条成功的道路。历史已经证明这条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因而邓小平才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途径。然而,在一个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毕竟是一项前无先例的探索,是一项“全新的事业”(第3卷第254页)。正像马克思主义不能穷尽社会主义一样,邓小平理论也不能穷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的所有问题。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发展原则,才能解决好发展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新情况、新问题。解放思想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准则。邓小平说:“什么是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2卷第279页)这是坚持和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不可少的思想品质。实事求是是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原则,邓小平把它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同样要实事求是。 ”(第2 卷第143页)这是保证探索不脱离客观实际的思想准则。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邓小平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才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才使我们看到了光辉的前景。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全面揭示了中国的发展方向、方位、发展内涵、发展起始点、发展中心、发展步骤和目标、发展途径、发展动力、发展的思想原则等基本问题,指明了一条由落后农业国通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社会为实现自己历史主题而不断奋斗的延续,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大方向,又冲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既驳斥了“西化”复兴论的错误,又肃清了教条社会主义的“左”的干扰,解除了人们思想上的包袱,使全党、全国人民得以一心一意地、毫无顾虑地投入现代化建设。
“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破除传统模式的束缚”、“既全面发展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大胆解放思想又坚持实事求是”,这些看起来平常的命题,却总结了沉痛的历史教训,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这条道路的确立表现了邓小平高瞻远瞩的伟人风范,也凝聚了中国历史的曲折和中国人民的辛酸,它必将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