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魏书生同行_魏书生论文

与魏书生同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行论文,魏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教育专家曾这样说,一个教师或学生,如果没听过魏书生的课或报告,那真是一生的遗憾。诚如斯言,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的师生们可谓幸运之至!他们不仅聆听到了这位教育改革家的教诲,而且有机会和他面对面交流。

2007年12月9日,魏书生应邀来到宝安中学,参加为期一天的教学研讨。为了让大家充分领略他的风采,学校抓住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精心安排了示范教学、教师座谈和学术讲座等一系列活动。

这一天,大家仿佛在魏书生带领下,经历了一次美妙的精神旅行。他以一贯的诲人不倦,表达着对语文教学、课程改革、教师职业以及为人处世独特的理解。他那淡定从容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语言、持之以恒的习惯和耐人寻味的思想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

“从魏老师身上,我们真正感受了教育大家的思想、智慧和艺术。”宝安中学校长彭锻华感言,“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本,树立服务意识,把科学理念落实到行动中,魏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听说魏书生来上示范课,一大早,一间容纳200人的大教室里,已经座无虚席。教室前排坐着40名初三学生,他们要听魏书生讲一节高一的语文课。

“我和大家一样,就是个普通老师。”这是魏书生的开场白,“我教书,其实教得很少,只是教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当他们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学习时,自主性和自信心无形中就提高了。”

尽管听他这么说,起初仍觉得一头雾水。你看他,既没有教案,也不用课件,甚至连教材都不多看,凭什么上课呢?何况,他和学生又素不相识,这课堂效果会好吗?

一上课,魏书生先不讲课文,而是和学生商量:“我出一个题目,大家口头作文,愿意吗?”“愿意。”学生们都挺新奇。

“好,请大家说说生活中的一个人,一想到他就来劲儿,就觉得乐观向上,这就叫‘精神充电’。给你们三分钟时间,畅所欲言。”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魏书生走到他们身边,倾听着,询问着。当大家安静下来,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对自己崇敬的人,老师希望你们多读他的传记。有些人,你读一辈子都读不完,越读越深,读着读着,他的人生阅历就变成你的了。”

口头作文过后,教室里的气氛也活跃了。魏书生继续和学生商量:“你们愿意学文言文还是现代文?”“现代文。”大部分学生回答。

“那我就讲文言文。”这一回,魏书生却没有顺从“民意”,“文言文既然编入教材了,你怨它、烦它、恨它,也得学啊。人生中有很多事是你没法自己选择的。这时候,你只有选择自己的态度,高高兴兴地去做你不愿意做的事。下面,请打开第四册,翻到第18课。”

“哈哈。”学生们乐了,毫无怨言地按魏书生的指点,翻到《晏子治东阿》这篇课文。

总算言归正传了,魏书生还没有讲课文的意思:“老师对广东版教材不熟,想请教大家,学一篇文言文,第一,最应该做什么?第二,你最喜欢做什么?”他挑了三个学生到黑板前作答,然后让其他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读完一遍,他只是纠正了几个读音,并不过多讲解。

黑板上,三个学生的答案写好了,有两个最感兴趣的是品味文章,另一个认为应该弄懂字词句。“看来大部分学生对字词句没问题,老师就不多讲了。”魏书生来了一招“顺水推舟”,既不解释字词,也不逐句讲解,只是在品味文章前,强调了两个特殊句式的用法。

说是品味文章,仍然是魏书生问,学生答。大部分的问题,学生们脱口即出。碰到较难的问题,他稍作停顿,学生们小声商量过后,很快也就有了答案。一连串的问题回答完毕,对文章的脉络和层次,学生们已经了然于胸。随即,魏书生让大家再次齐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气情态。这一次,学生们的声音洪亮,情绪高涨。学习文言文居然如此简单,这让他们感到由衷的喜悦。

整篇课文学下来,除了几处关键的点拨,魏书生绝少讲解,始终在领着学生自学。看似简单随意,实则收放自如。只有到了篇末,他才由晏子的为人引申开去,阐明文章的微言大义:“晏子这个人,一生生活节俭,深受孔子尊重。连司马迁也曾说过,如果晏子还活着,他情愿为晏子赶车。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有这样非常正直、善良的人,他们自觉地追求真理,追求老百姓的利益,无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讲到这里,魏书生看了看手表:“嗯,还有两分钟下课,咱们来看课后的练习题。”学生们扫了一眼,惊喜地说:“老师,这些题我们都会,不用再说了。”原来他们发觉,魏书生在学课文时着重强调的知识点,正和这些练习题一一对应着。

该下课了,魏书生意犹未尽:“老师最想告诉大家的是,晏子在那样混乱的环境中,依然能够独善其身,决不同流合污。我们现在的环境多好啊,如果每个人都坚守内心的真和善,那该多么幸福啊!”

实际上,除了做人的道理,这节课留给学生们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这节课使我知道,语文课还有更新、更活的教法和学法,除了咬文嚼字以外,我们更应深入文本,探求其中的思想启示。”一个学生说。“一上课,老师让我们口头作文。这使我意识到,培养能力要从细节开始,不要忽略小的事情,一点一滴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另一个学生说道。还有的学生从魏书生的言行中获得感悟:“魏老师告诉我们,世界上有很多事是自己无法选择的,当你不得不做的时候,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爱上你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做好。”

听了魏书生的示范课,感受最深的当属宝安中学的语文教师们。作为同行,他们有许多新鲜的感触和迫切的愿望想要表达。能够跟心中仰慕的魏书生老师这样近距离地交流,也让他们激动不已。

“魏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听完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魏老师完全没有专家的架势或权威的姿态,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弹性。”学校一位高三语文教师这样说,“过去我一直深感困惑的是,自己的课虽然教得很不错,可是,学生非常依赖我,学习效果也不理想。魏老师的课启发我,应该把自己的姿态放低,要给学生更多的自我空间。”

除了这样由衷的赞叹,老师们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一位语文教师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魏老师上课时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同时,既不露痕迹地落实了一些基本的教学任务,又体现了一种人文教育,给学生精神充电。但是,面对目前的语文教学实际,怎样像魏老师这样把握好尺度,是一个大问题。对高中学生来说,如果不重视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掌握,以后的学习中肯定会遇到更大的障碍。”但另一位语文老师却表示,很喜欢魏书生这种“用思想牵引知识,用情感推动过程”的教学方式,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学习。

实际上,对于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方法,多年来人们一直是见仁见智。对于大家的评价,魏书生不置可否,而是“因地制宜”地谈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广东版语文教材编得很有特点,高一就把一至四册必修内容全讲完了,这样就给大家留下广阔的空间。我们完全有时间利用语文的思想性、趣味性,引导孩子先爱上语文,然后再加入高考必需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如果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爱学,学习过程中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尽管看起来用的工夫挺大,实际效率不一定高。”

在宝安中学,有不少教师此前曾听过魏书生的公开课或报告,对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并不陌生。这使得他们不仅有了和魏书生深入对话的基础,而且在前后比照中有了新的认识。一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上大学时,曾看过魏老师的教学录像《梁生宝买稻种》。起初觉得,像这样上课,谁不会呀。后来慢慢地发现,魏老师教学方法的精髓就是简单、质朴,看似很容易,其实很难企及。今天又听了您讲的《晏子治东阿》,比较而言,这节课您讲得似乎更多。我觉得,魏老师是不是也有困惑呢?”

“对,这位老师看得很准。”魏书生坦诚地说,“我是一周前才拿到广东版的教材,对更多的教材编写意图并不了解,不知道它对字词句的要求是否和以往的统编教材一样。”在这节课上,魏书生曾让三个学生到前边板书。看似尊重学生意见,实际上这也正是他的智慧之处:“从学生们的学习习惯中,大致可以看出教师平常的教学意图和要求。三个学生中只有一个写了要弄懂字词句,我想广东版教材大概在这方面要求松一点,所以就按另外两个同学的要求去教,但在教学过程中确实有些困惑。”

也正如这位教师所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精讲,是魏书生一贯的主张。早在辽宁盘锦实验中学当校长时,他就要求教师们,每节课教师的讲授不超过20分钟。他曾经苦口婆心地劝教师们:“请大家把自己说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说,去读,去思考和讨论。”担任教育局长以后,他又把这一要求推广到全市。虽然个别教师不理解,但魏书生把它当作了强制性的规定。最近3年,他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倡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很显然,这一规定促使教师们不得不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精讲多练,变教为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在魏书生看来:“一般的教材都有这样的编写规律,让80%的学生能看懂80%的内容。学生一旦不依赖老师时,他的内心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变得更有自信。越自信,越强大;越强大,越爱学;越爱学,越会学,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焕发出极大的潜能。”

魏书生的这一番话,让宝安中学的教师们也深受触动。一位教师问道:“您提倡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不是把教和学截然分开,是按时间比例而言,对吧?”

“没错,教和学是灵活穿插在一起的,教师的纯讲课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魏书生解释说。过去,魏书生到学校检查工作,看到教师们连自习课都不放过,扯着嗓子使劲儿讲,生怕讲少了吃亏。如今,教育局严格规定,自习课时间一律禁止教师讲授。这么规定以后,教学质量反而大大提高。“过去我们的高中,一年考上一个北大清华就了不得了,要敲锣打鼓,热烈庆祝。现在一年考上十几个,大家倒觉得理所当然了。”魏书生笑道。而最让他欣慰的是,连续八年来,盘锦市按万人口平均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比例,始终在全省名列前茅。

在这个讲求创新的年代,魏书生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因为他总在强调“守住”,强调“以不变应万变”。

1988年,魏书生还在盘锦实验中学时,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他:“魏老师,您既做学校校长兼书记,又当班主任,还教两个班的语文课,一定有什么新鲜办法吧?”魏书生笑道:“我没有什么新办法,用的都是‘长(Zhang)胡子’的办法。”

何谓“长胡子”的办法?一曰“民主”,二曰“科学”。从语文教师、班主任,到校长、教育局长,魏书生凭着这“四字真言”,努力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成绩有目共睹。于是每一次作报告,这四个字自然成了他报告中不变的主题。魏书生总是说:“其实我做的哪有新鲜事儿,都在大家的内心里,就看你能不能把它守住。老师们,当你把内心深处求真向善的观念守住,把正面的东西守住时,您才发现,所谓的新观念,就是把明白事说糊涂了,把简单的事说复杂了。”

作为一次教学研讨活动,面对宝安中学教师,魏书生的话题自然涉及到时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以平常心来看课改,他始终认为:“所谓第八次课程改革,不过是前七次改革的一个小小的继续,是后面若干次改革的一个小小链接。要把课改当平常日子来过,而不是搞运动,变着花样把人弄蒙了。”

因此,魏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把课改“神秘化”。在一些人眼里,这一次课程改革俨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美国引进,丹麦空降,芬兰进口”,以“后现代主义”为指导思想。到底什么是“后现代主义”,魏书生曾认真做了一番研究。从中央党校编发的干训教材中,他找到了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句界定:“没有一致的理论,各有立论,见解歧异,争议甚多。”“就这么一个思潮,有些人硬要把它当作一个十三亿人口泱泱大国的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这不是胡闹吗?”魏书生这番话,既嬉笑怒骂,又切中时弊,引来台下一片掌声。

魏书生并非不懂创新,也并非反对课改。相反地,对全国各地优秀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他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注和敏锐的反应。多年来,从洋思中学到衡水中学,魏书生不仅亲自前往考察,而且多次组织盘锦的校长和教师们去学习,结成长期的友好学校,互学互访。2006年,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刚见诸报端,魏书生就派人去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经验。

但更多的时候,魏书生思考的是“继承”与“发展”这一对命题。“两千多年来,咱们的教育理论一代一代地积淀下来,已经相当成熟。直到今天,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寓教于乐、教学相长这些古训,一点儿都不过时。应该把它守住、守住、再守住。同时,更不能否定建国以来历届教育部取得的前七次课改的成绩。先把它守住、守住、再守住,然后一点一点地往前拓展,这才叫课程改革。”

因为站在历史的、辩证的视角看问题,魏书生常常以清醒的批判意识来看待课改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对此,魏书生有一段绝妙的譬喻:“有一些人专门负责把明白的事说糊涂了,把简单的事说复杂了。比如,说一堆萝卜,大家谁都明白。但是这就显得认识上太没深度,理论上太没高度,怎么办,就表述成‘此乃若干萝卜的组合也’。大家一下子全蒙了,什么是‘此乃’?什么是‘若干’?什么是‘组合’?于是,不明白就得培训,培训完了终于明白,还是一堆萝卜呀。”

魏书生讲完这段话,台下已经笑倒一片。可仔细想一想,还真是这个理儿。有很多所谓的新名词,无非是换一种说法。且听魏书生一一列举:“过去我们叫自学,现在革命了,叫自主;过去咱一直叫互助,现在革命了,人家叫合作;过去一直叫探索,现在改叫探究。‘探究’究竟比‘探索’高明多少,我想了很多年也不明白。还有,过去一直叫教学大纲,现在叫课程标准。有人说,不要小看这四个字的变化,这体现了时代进步,和先进国家接轨。可回过头一看才发现,国民政府时期就一直叫课程标准。”

从这样看似调侃的语气中,魏书生把一个极其简单平易的道理植入每一个听众心底:“其实名字就是个记号,就像生了孩子总要起个名一样。如果在名字上用力过猛,就会忽视孩子本身的成长。所以老师们,要把课改好好当日子过,把咱成功的经验守住它,课改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每位老师的自信心,使每位老师更爱自己的事业,更爱自己的学生。把这点事儿弄明白了,别人不要求咱也得改,人活着就得一天比一天更好,一天比一天更热爱生活,一天比一天悟得更透,一天比一天胸怀更开阔。”

笑声、掌声再一次涌起,像潮水一般淹没了魏书生的话语。

在大家眼里,魏书生也像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都会有惊喜的发现,都会有无尽的回味。正如宝安中学校长彭锻华所言:“以前听老师们讲,上世纪90年代初听魏老师讲课,听完好像没学到什么东西。实际上是当时水平不够,如今,老师们的观念、水平提高了,重新听魏老师的课,感觉自然不一样。”

或许,只有真正读懂了魏书生,才能真正找到心灵的宁静,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享受到职业生活的快乐!

标签:;  

与魏书生同行_魏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