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项目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以《桥涵工程I》为例
王慧敏,王静,李云霞
(山东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探索基于课程平台并结合项目的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桥涵工程I》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移动中完成项目学习任务,全程参与完成课程内容,解决原教学模式抽象枯燥,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旨在提高道路桥梁工程技术(3+2)专业专本贯通分段培养【以下简称道桥(3+2)贯通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企业储备未来技术骨干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
一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识图能力是路桥工程类专业学生必备的最基本的职业能力,它既是从事岗位工作的业务要求,又与学习其他课程的关联度极高,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枢纽地位。同时也是用人单位考量学生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高职阶段《桥涵工程I》是道桥(3+2)贯通培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纵观国内项目教学主要在建筑识图和识图、建筑施工技术等建筑行业的教学中应用,杨建林在《钢结构识图与施工》项目教学探索与实践中提出项目教学可将图纸识读与房屋施工技术融于一体,培养学生的技能存在重理论[1]。张梅萍在《土木工程识图》提出吸引学生注意力,项目单元划分的优化[2]。余丹丹在《桥梁工程施工》课程中运用项目导向法,提出这种方法的优势[3]。余雪娟在《桥梁工程》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课程实践中提出以项目为载体[4]。总结国内部分院校进行了一些课程的项目教学研究,在建筑行业的运用比较广,在《桥涵工程I》的授课中轻构造的情况,授课教师很多未参与过实际工程的建设,对《桥涵工程I》课程理解不够,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道桥(3+2)贯通培养的学生由于其专业性强、实际项目直接参与难度大等特点,项目教学应用研究和实践不多。且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桥涵工程”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课本加课件的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学习。
传统的信息化技术,多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上。严红霞在《建筑识图》课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提出利用多媒体教室和视频等[5]。李瑞红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探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MO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6]。美国科罗拉州的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Baker J.Wesley)成为勇敢的先行者,在化学课上大胆使用“翻转课堂”,并取得了成功。萨尔基.可罕和可罕学院的“教学视频”受到无数人的喜爱,我国上海、南京、重庆等中小学也相继仿效。
随着国家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政策陆续出台,信息技术已经渗入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研究虽呈现繁荣之新态势,而且大多数的质疑更多是从两者改革的形式或模式独立来论述的,而对于二者的有机整合的研究与运用仍是研究重点。
二 《桥涵工程I》信息化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开设课程之前,教研室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设计关于信息化手段的调查问卷,15级有94份调查问卷,16级有63份调查问卷。在回答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吗?70%的学生回答是否定的;在回答一般能持续多长时间进行信息化手段学习,80%的学生回答是半小时以内;同时80%的学生认为与其他学习者协作对自身有帮助等等,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课程项目的设置。将课程划分为板桥、装配式简支桥、拱桥、梁桥及涵洞项目。
(一) 学生观念问题
T表示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当ln innit>1.081时,T>0,说明只有在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一定值 (1.081)时,协同集聚才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如果创新能力低于1.081,协同集聚的区域经济效应为负。通过对ln inn的403个观察值进行排序,发现只有武汉和长沙在2005~2017年内ln inn全都大于1.081,说明这两个城市的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始终为正。而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如上饶、吉安、抚州等城市的ln inn在考察期内从未超过1.081这一门槛,说明这些城市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一直为负。
本课程在道桥15级及道桥16级开设。在实施信息化教学之前,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参与度,学习自主性及自我的认知能力等。通过调查问卷,60%的学生认为实行信息技术课堂的时候,会觉得不如传统课堂学习的系统。70%的学生在自我评价及小组评价时不能客观评价。针对学生在很大程度已经习惯传统教学模式,习惯了被动吸收,习惯了不爱动脑,采用蓝墨云班课的项目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能够在课前分析问题,带着问题近课堂。使学生对自己有个新的认知,让学生明白知识、能力的关系,同时多给予学生适当鼓励。利用蓝墨云班课中的经验值,对其整个过程的表现进行中肯的评价。
(二) 课堂设计及掌控问题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项目设计主要针对道桥(3+2)贯通培养的学生设置,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即既要考虑一部分学生高职毕业及就业,也要考虑另一部分学生的继续深造。在项目及任务点的设计时,考虑贯穿培养学生的认知规律,先简单后复杂,从单一到多种,逐渐递增,同时也考虑他们还有强烈的求知欲。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多方面考虑,如考虑到手机、网络等的局限,学生课程有效学习时间,使课堂的效率达到最大化。
(三) 适合移动学习项目的设计问题
在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项目教学中,对于课前任务设计及课中活动开展都有较高要求。由于课前任务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兴趣,针对课程中不同的模块采用如涂色游戏,找错游戏等;由于课中教学活动设计合适与否会影响学生的积极参与及课堂效率,在课中会通过图纸、课本相结合,虚拟仿真与图纸相结合。同时课程教学平台应用于课堂教学,需要借助手机,而学生上课能否合理利用手机查询资料,参与头脑风波、讨论答疑等活动,教师能够合理掌控整个课堂,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
鉴于此,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将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问题应用于ELV的研究。首先,考虑经济、社会等因素,构建了充电站设施选址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s hierarchy process,AHP)、熵值法、最小二乘法组合赋权的ELV充电站选址评价模型。最后,通过某物流企业的备选充电站址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算例验证,对各备选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
三 结论
(一) 运用信息化结合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利用蓝墨云班课下发图纸及项目任务单,在项目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导位置,教师起到是辅助把控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由于项目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也在学习中提高了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图1 课程学习
教师利用蓝墨云班课可以实时了解学生该教学任务的学习动态,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动态情况,更准确把握课堂答疑的重点,学生不再是课堂上被灌输知识,而是在课堂上利用手机参与各种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将项目“从简到难”闯关似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深层理解、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地训练。
(二) 运用信息化结合任务反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其中,学习任务是项目教学中选取的项目,均是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经常接触到的实际工程。通过学习,可以促使学生更早地接触工程实际,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增强了学生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 利用信息化结合任务实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通过整合《桥涵工程I》教学内容,根据在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而设计的一款app-蓝墨云班课,利用其作为移动教学助手,将课前合理设计的学习任务进行推送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手机WiFi连接到网络上,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动画、PPT资源等可以自由拖拽,反复观看,对将要开始的上课教学内容进行浏览,观看,进行自主学习,分组或自主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单。
(四) 利用信息化结合实际项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
项目教学中的项目均是实际工程项目,教师要想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必须要了解项目的各项细节,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多元化,4G技术和无线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育中,网络逐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利资源,并成为教与学双方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跟上专业前进的步伐,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开展信息技术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结合道桥(3+2)贯通培养和高职教学特点,研究探索将信息化技术-蓝墨云班课运用到《桥涵工程I》的项目教学中,解决学生的读图难,使学生轻松学习。通过信息化及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改变以往枯燥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模式,并与今后从事的职业工作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由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供应链上企业地位平等,信息能高效、流畅地传递在供应链中,使得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信息都公开透明,大大减少企业之间的猜疑,在这样透明公开的信息环境下,能促进多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减少某些权威中心为自己私立而破坏市场环境的情况。
如表3所示,第2周和第4周的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干物质(DM)消化率各组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数值上,丙酸组与丁酸组的CP消化率高于对照组;丁酸组NDF消化率在第2周高于对照组,而第4周3组之间数值差距不大;ADF消化率在第2周和第4周时皆以丁酸组数值最高;丙酸组和对照组第4周的CP、DM及ADF消化率均大于第2周,而丁酸组第4周CP、NDF、DM消化率均小于第2周。
参考文献
[1] 杨建林.《钢结构识图与施工》项目教学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1(02):106-108.
[2] 张梅萍. 中职学生“土木工程识图”课程学习兴趣培养探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5.
[3] 余丹丹,严筱,龙振华.高职课程《桥梁工程施工》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07):127-129.
[4] 余雪娟.高职《桥梁工程》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03):25-27.
[5] 严红霞.工程造价专业《建筑识图》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1(13):275+256.
[6] 李瑞红.基于MO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18(03):41-43.
本文引用格式: 王慧敏,等.信息技术在项目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以《桥涵工程I》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9,6(33):134-135,151.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33.046
基金项目: 山东职业学院院级课题。
作者简介: 王慧敏,女,山东荣成,山东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