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效率分析_劳动生产率论文

改革以来新疆工业效率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效率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的1978年以前极不稳定,1978年以后才表现为持续的增长。1979年后的18年中,我国年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高于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英国等国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资本生产率变化比较平衡,1978年以后的几年是正增长。人均GNP指数在改革开放后增长较快,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在80年代中,生产率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明显加强,表现在技术进步的变化上,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趋势。然而美国学者保罗·克鲁格曼1994年提出东南亚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为零,言下之意,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完全是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推动的。其中,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生产率是否提高,是近期经济学界争论的一个问题。这一争论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与否,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在全要素生产率问题上,本人结合我国研究成果,以省(区)为研究单位把新疆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工业效率的实证性分析,并提出促进新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工业经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对新疆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的评价

1.对新疆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评价

根据新疆村及村以上全部工业数据,自1980年以来新疆全部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有明显提高,从表1数据中可见。

表1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基本持续稳定增长。从劳动者人数的平均增长速度(3.28%)低于人均总产值(15.08%)和人均净产值(8.6%)的增长速度上,显示出新疆工业生产良好绩效。然而,由于表1的指标不能详尽的反映劳动生产率中所有制形式对新疆工业效率的影响程度。因此,进一步考察全区乡及乡以上按所有制划分的独立核算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情况,需从表2中分析。

表2的数据表明:

(1)全部工业自1980年的改革开放以来,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以14.96%的速度增长。从各年份的增长率指标来看,全部工业劳动生产率逐年稳定增长,特别是自1985年以来,9年内增长速度提高近3个百分点,达到17.98%,显示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和在新疆进行城市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国有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是逐年呈现稳定增长形式,各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数要略高于全部工业的绝对数指标。这说明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在各种所有制形式中呈现相对较好的趋势。从各年平均增长率与全部工业十分接近。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在新疆的工业部门中占有主导地位,也起了主要作用。新疆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有工业的变化程度。

(3)从人均劳动生产率来看,集体工业劳动生产率是三种所有制形式中最小的,虽然它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绝对数小,劳动生产率仍然不高。另一方面,其他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指标绝对数较大,平均增长也呈现较好趋势。但把集体工业和其他工业结合起来看,集体工业和其他工业仍有不同之处,即:集体工业和其他工业每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并不稳定,有些年份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在另一些年份却又降低下来。总体上看,虽然二者变动较大,不稳定,但二者均不能成为影响新疆全部工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主要方面,显示出二者在所有制形式中的补充或次要地位。

2.对新疆工业部门资本产出率的评价

资本产出率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劳动生产率即定条件下,资本产出率是随全要素生产率成正比变化的。为确定其影响大小,用不同所有制独立核算的工业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数据进行整理后得出表3。

表3的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反映了工业企业每个工人所支配的固定资产的多少,在不同所有制中,国有工业的人均装备率远远高于集体工业,而略高于其他工业,显示了国有工业良好的生产条件,另外,从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上来看,80年代以来,尤其是1985年以来的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增长较为迅速,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工业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有企业和其他工业在90年代以来的人均装备率的增长幅度较大,大于集体工业的同期的增长水平。这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利润率高的国有工业和其它工业资产流入量大大高于集体工业,这使新疆工业的资本配置得到改善,配置的效率也在提高。

完成对新疆工业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指标的分析后,来分析新疆独立核算工业资本产出率指标。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以固定资产净值为资本投入指标,以工业总产值为资本的产出指标,根据《新疆统计年鉴》按1980年为不变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换算,计算结果见表4。

从表4可见:

(1)全部工业的固定资产产出率中除个别年份外,均呈逐年稳定增长的势头。说明资本产出率的提高是与工业效益相结合的。其中1990年的全部工业固定资产产出率的较高指标,反映了自治区在工业投资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合理化,以及一些大型工业建设项目的建成投产所付出的努力。

(2)国有企业与集体工业的固定资产产出率是基本稳定增长的。但是,结合表3来看,集体的工业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大大低于国有工业,但集体工业的资本产出率却高于国有工业。说明国有工业高资本投入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效率,国有工业的资本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进一步提高资本的产出率。

(3)表4给出的其它工业的固定资产生产的总产值指标变化幅度较大,起伏不定,反映其它工业虽然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逐年稳定增长(见表3),但资产产值率却不是稳定增长的,说明其他工业的生产仍需进一步改善。

二、对新疆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

完成了对新疆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的分析后,进一步分析新疆工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对新疆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本、劳动投入和产出增长情况的评价。其次,是在完成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独立核算工业全要素增长率的相对增长率及产出增长的贡献。为此,需从表5分析入手(见表5)。

由于没有找到新疆按不同所有制形式所统计的净产值指标,在表5中我们用1980-1997年间的工业总产值指标代替产出数据,并且工业总产值价格指数平减(1980年价格)。资本的投入数据我们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并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平减(1980年价格)。劳动的投入以年末职工人数为准,指数是根据1980年以来职工人数的变动情况计算得出的。为了使分析更能反映新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时间分为1980-1985年和1986-1997年两个时段。

表5的数据说明:

(1)按所有制形式划分的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各项指标绝对数额最大。就产出指标总产值来看:1980年国有工业的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0.7%,集体工业只占全部工业的9.1%,充分显示了国有工业的主体地位。1994年,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9.4%,集体工业总产值占18.1%,反映了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同工业所有制生产的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份额由过去较为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形式较变为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其他方式居次要、补充地位的格局。

(2)从不同所有制各项指标的变化率上分析,国有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较低,低于其他类型工业,也低于集体工业。表中显示产值增长最快的是其他类型工业,其速度是国有工业的3-4倍,是集体工业的1-2倍。可见,改革对其他工业的快速增长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以同样规模发展,特别在1986-1997年的平均增长率更高,国有工业达到21.83%,集体工业达到19.75%,均高于其他时间段的年均水平,与此相反,其他类型工业1980-1985年固定资产平均增长率只有15.38%,低于其他时段的年均水平,达到最低。可见其他工业在扩大再生产上后劲不足。从劳动投入上来分析,国有工业劳动投入增长率变化不大,集体工业劳动力投入年均达4.08%,介于国有工业和其他工业之间。其他工业的劳动投入增长率达35.78%,在不同形式所有制中最高。总之,城市体制改革后,国有工业产值的提高是以劳动投入基本不变为前提,辅以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产生的。即产值的增加基本上是靠高投入维持的。其他工业的劳动投入年均增长率高于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说明其高产值、高增长是以大量劳动投入产生的。反映了其他工业劳动密集性的特点。

(3)把表5和表2结合起来看,可以解释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在劳动生产率增长方面的差别:自1980年至1997年,特别是1986年以后,新疆国有工业资本投入的增长率显著高于产出的增长率,而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基本稳定,根据经济增长原理,只要资本产出比率增加,即使全要素增长率为零,劳动生产率仍然可能增长,说明新疆国有工业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一部分来自于资本产出量比率的投入,集体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还是依靠人均推动资本数量的增加所导致的。其他工业的数据表明,在资本投入增长率降低时,劳动投入的增长使产值增长率进一步提高,可见在其他工业中劳动增长率的提高是产值增长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量。

完成了第一步分析后,第二步根据表5的数据,计算新疆独立核算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增长率及产出增长的贡献,其数据以及结果见表6。

注:表6中,列(1)、(2)、(3)由表5得到,列(4)由列(2)和列(3)分别乘以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相加得到,列(5)为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增长率或“索洛残差”,由列(1)和列(4)之差得到,资本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是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计后加以正规得到的,分别为:国有工业0.263和0.737,集体工业0.253和0.747,其他工业0.3523和0.6477。

(1)在1980-1997年间,新疆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有显著提高,集体工业快于国有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基本快于集体工业。这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14年间,新疆工业部门的产值增长的同时,伴随着效率的提高。

(2)从国有工业来看,在1980-1985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4.60,产出的增长率为37.40,在1986-1997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上升了10个百分点,达到12.37%,其中要素的贡献率从1980-1985年的62.62%降至1986-1997年的37.99%,下降25个百分点,说明自1986年后,国有工业产出的增长主要来自劳动生产的增长,从1980-1997年来看,国有工业的全要素增长率为10.21%,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57.88%,说明新疆工业部门中国有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虽有提高,但还具有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特征。

(3)集体工业在1980-1985年间,生产率的贡献达到47.51%,资本劳动的投入要素的贡献率为52.49%;在1986-1997年间,生产率的贡献增加到68.81%,要素的贡献率从52.49%降至31.19%,以1980-1997年为整体时间区间来考察,要素的贡献率只有37.17%,生产率的贡献率达到62.83%,占产出增长贡献的一半以上,显然,高于国有工业同期的增长水平,这表明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集体工业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作出积极的反映,取得了比国有工业更好的增长效率业绩。从另一方面来说,自1980-1997年,集体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高于国有工业,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这标志着集体工业的增长方式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已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改变。

(4)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的生产率贡献率增长最快,在改革以来,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的生产率贡献的增长幅度也最大,这与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在新疆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和所处的地位有关,这里仍需注意,新疆其他类型工业是自改革开放以后才有,各项指标的高增长与其发展的基数小有关,如果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不全与计算结果上的偏差,在使用计算结果时就必须注意。

三、结论

1.从1980-1997年,新疆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稳步增长,特别是1986年以后,随着城市体制改革在新疆全面展开,不同所有制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著。

2.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数据上有明显提高,但从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的贡献上看仍然偏低。

3.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进一步的改革是新疆工业部门发展的重要课题。虽然新疆国有工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有提高,但结合国有工业人均装备率的显著提高来分析,国有工业的增长效率并不理想。

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同时,提高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比例和含量,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必不可少,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必使稀缺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流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在未来的20-30年内,技术进步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林毅夫1999),因此,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也是新疆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标签:;  ;  ;  ;  ;  ;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效率分析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