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娟 李军胜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宁夏 石嘴山 753000)
【摘要】 目的:探究伴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患者药物干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伴焦虑抑郁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选取80例纳入本次研究。依据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其中40例为对照组单纯采用基础心理干预,另40例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药物干预治疗。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结果,结果显示治疗后上述指标的组间对比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则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存在焦虑抑郁症状的冠心病患者施以药物干预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故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冠心病;焦虑;抑郁;药物干预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255-02
冠心病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该病症病程相对较长,且较易并发心肌梗死等病症,不仅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中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的比例较高,上述不良情绪不仅会降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也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2]。本次研究将以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伴焦虑抑郁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伴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患者药物干预治疗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以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伴焦虑抑郁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选取80例纳入本次研究。依据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其中40例为对照组,另40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排除标准: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低于50分的患者、患有其他脏器严重疾病的患者、同时存在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为(59.7±1.3)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为(59.8±1.5)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结果均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心内科治疗以及基础心理疏导干预,叮嘱患者按时服用药物,依据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顾虑进行针对性疏导,帮助患者了解自身所患疾病,促使患者放下心理负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诊疗工作。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诊疗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药物干预治疗,本组患者均使用盐酸帕罗西汀进行临床治疗,1日1次,于每日早饭后服用,1日20mg,口服给药。两组患者均以12周为一个治疗周期。12周后进行各项指标组间对比。
1.3 观察指标
1.3.1焦虑评分: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表中共设有20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4分计分法,总得分越高则表示焦虑程度越重[3]。
1.3.2抑郁评分:采用SDS抑郁自评量表,表中共设有20个小题,均采用1~4分计分法进行评价,总分越高则表示抑郁程度越重[3]。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对比采用χ2检验,若组间对比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数据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结果,结果显示治疗后上述指标的组间对比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则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冠心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存在较大关系,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焦虑以及抑郁是冠心病的主要心理危险因素,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的几率更高[4]。故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施以心理干预治疗,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十分必要。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单纯通过心理疏导的方法并不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为提高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猝死危险性,应对冠心病伴有焦虑、抑郁情况的患者在施行心理疏导的同时予以药物干预治疗[5]。
盐酸帕罗西汀属于新型抗焦虑、抑郁用药,其可通过升高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含量来达到抗焦虑、抑郁的作用。同时该药物也有效弥补了传统抗焦虑、抑郁用药较易引发心动过速症状的缺点,尤为适用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研究结果证明对伴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患者采取药物干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有效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功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故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淑芳,张新军.伴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患者药物干预治疗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4):159-160.
[2]杨卫红,许之民,康建强等.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7(2):3274-3275.
[3]黄艳华,杨如山,郭江宏.药物联合心理干预对伴焦虑抑郁障碍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2013,11(6):658-659.
[4]王新,冯正直.心理干预协同药物治疗冠心病伴抑郁焦虑患者60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3,19(4):25-27.
[5]马凤茹,王竹,赵颖.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评估及综合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9(10):193-194+196.
论文作者:冯娟,李军胜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患者论文; 焦虑论文; 冠心病论文; 抑郁论文; 药物论文; 心理论文; 评分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