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资本论”重读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资本论”重读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重读《资本论》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人本主义论文,资本论论文,全面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A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47(2005)01-0044-03

《资本论》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著作和历史学著作。《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及其所创造 的特殊社会结构的同时,阐述了社会历史问题同人的发展问题的辩证统一性,实现了关 于人的认识问题由“人本主义”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转变,升华了关于人性、人 的本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地位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

一、从“人本主义”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转变的几个阶段

马克思从青年时代的人本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阐述人的问题,到以历史唯物主义 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地位、人性和人的本质,科学地指 明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1843至1845年初,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马克思在人 的问题上坚持的是人本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性、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等概念没 有严格的区分。在当时的马克思看来,所谓人的本质,就是一种人的共同本性、某种直 接的人性。他也曾试图从人性的异化与复归来论证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然 而,这种论证方式在理论上是唯心的,在现实面前是苍白的,没有从根本上超出费尔巴 哈人本主义的基本立场,因而也无力指导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

第二阶段是1845年春到40年代末,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为代表,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转变,这是马克思人学思想走向成熟 的奠基时期。对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在《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马克思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他把人的本 质由一种直接的抽象的实体范畴,转变为一种间接的关系范畴并使之成为惟一科学的经 典表述。马克思还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把人的存在看成人的感性活动,把人的本质理解 为人的实践结构和活动方式,从而确定了人的本质和存在在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既对立 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在后来的《资本论》中,又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和发展,并在对资 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具体分析中使这一辩证关系得以具体化。

第三阶段是从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1861—186 3年经济学手稿》为代表,全面揭示了人的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科学论证了实现人类 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趋于完备化时期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把社会分成三种形态:“人 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 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 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 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 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人对人的依赖阶段指的是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 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被限制在狭小的活动天地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根本无 从谈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货币的交换原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 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取代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人类向独立自主 和全面发展迈出的一大步。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又使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起点上。物统 治着人,人对物严重依赖是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自由 而全面发展仍无法真正实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 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其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第649页)也就是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能够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 面发展的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

二、对“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的深入剖析和重新探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人性、人的本性、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一系列范畴都 进一步科学化、精确化了。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概念作了辩证的区分,即人性是一种直 接性的范畴,它与人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人的本质则属于间接性的范畴,属于反思的 概念。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关于“人的规定性”。人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直接的 外在的差异性,直接表现于人类个体的各种属性,如需要、能力、爱好、社会交往等等 ;而人的本质则是人与人相互区别并区别于物的间接的内在根据,它是制约着人的各种 属性的特殊表现形式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的这一区分,对于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 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人性的理解

人作为一种活动的、社会的和有意识的存在物,它的属性是多方面的统一。具体表现 在:首先,人作为一种活动的存在,人性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其构成要素是人的 需要和人的能力。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反复强调:需要是人作为“生产者 的素质”,它作为“内心的意象”构成了人们生产活动的“动力和目的”。同时,人又 具有能动性,它作为一种“自然力同自然物质相对立”,人的能力是实现需要的手段, 是生产力和一般社会能力的主体内容。其次,人作为社会的存在,人性是独立性和依赖 性的统一,其构成要素是人的个体性和群体性。人的群体性存在形式与动物的群体性存 在形式是有本质区别的。动物的群体性存在是由生理上完全特化了的个体所构成的有机 群体,无法体现出各自的独立性,而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1页)人 是在对群体的依赖中体现出各自的存在与个性。再次,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存在,人性 又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这也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其理性的一面表现在人是有 感觉和有思维的,其非理性的一面表现在,每个人有不同的情感、兴趣、爱好和意志, 只有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才能实现对世界的认识、掌握和改造。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人的本质”范畴的深入剖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史观,从三个方面深化和发展了“人的本质”范畴的 方法论实质。首先,人的本质是一种关系范畴。马克思对“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这一本质特性的揭示,决定了要认识人,就不能从“人本身”或诸如群众 、阶级、社会之类抽象的社会实体出发,而只能从主体与客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某种意义上,人很像商品。因为人来到世间,既没有带着镜子 ,也不像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 。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做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 ,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页)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马克思批判了从抽象的“人本身 ”、单纯的环境和独立于人之外的实体来理解人的本质的错误。其次,人的本质是一种 动态的范畴。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不断改变而改变的,社 会结构也是随着这种改变而历史地更替着。因此,对人的本质的考察也应随着这种改变 而不断变化,要把人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特定的历史结构中加以考察,而决不能把人 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用“经济人”、“标准人”的模式来考察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在 实践中是有害的。再次,实践是考察人的本质的基础。实践是整个唯物史观的本质,也 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的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人的本质之所以既是一种关系范畴又是一个 动态的范畴,归根到底就在于人是实践着的,人的社会生活和整个历史的发展都是在实 践中完成的,是实践的过程。人与人之间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 础的关系”。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又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本质既是由社会关系和 历史过程所决定的,又是在自己的活动中所创造的。这种社会制约性和主体创造性的统 一就是实践。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主体从无中自由创造出来的人本主义思想,或者把人的 本质看成是单纯由人之外的社会历史决定的“经济唯物主义者”和“结构主义者”的思 想都是错误的。

三、人的片面发展的克服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仅仅是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被剥削者、被压迫 者,而最根本的是他被剥夺了生产的主体地位和社会的主人地位,直接被贬低为“活的 有意识的物”。表面上工人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是否到工厂里去做工 ,而实质上他们是不自由的,因为为了生存而又一无所有,使得他们实质上依然是依附 于资本家的雇佣奴隶。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工人自己的劳动反过来会 进一步加深自己的非人的地位。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财富越多,工人下岗失业和面临激 烈竞争的压力就越大,工人的境遇就会越糟糕,工人的发展就会越来越趋于畸形化、片 面化。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生产完整产品的劳动过 程被分成若干个环节,每一个劳动者被束缚于自己那台特定的机器,只熟悉劳动过程的 某一细节,而不了解全过程,虽然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但其 他方面却得不到发展,因此这是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工场手工 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才能,……个体本身也被分 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9页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由于物质财富和现实关系的稀少而必然导致精神财富的缺 乏。与此同时,资产阶级虽然拥有物质财富,但是其精神世界也是畸形地发展着,他们 的思想观念被资本和利润欲奴役着。正如恩格斯所说“精神空虚的资产者为他自己的资 本和利润所奴役;律师为他的僵化的法律观念所奴役,……一切‘有教养的等级’都为 各式各样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为他们自己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近视所奴役, 为他们的由于受专门教育和终身束缚于这一专门技能本身而造成的畸形发展所奴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17页)这一事实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有其 自身的根本缺陷,这一缺陷的克服就是人类要从阶级社会走向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 会。

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在于:首先,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 发展,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更高更充分的物质基础。高度社会化的生产使旧式的社 会分工为新的社会分工所代替,那种使人奴隶般地服从于某一特定分工的情形消失,生 产者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流动的余地。社会从总体上调节着整个生产,人们可以从一 个生产部门流向另一个生产部门,使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发展。其次, 共产主义社会,人的精神生产也高度发展,人的需要不再更多地局限于低层次的满足, 需要的是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被提上日程。精神生产的多 样化,使人们在精神生产方面的才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并能过上充实而多彩的精神生活 。加之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的消除,使人有了平等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人 为压制和剥夺他人发展权利和机会的现象将不再存在。再次,由于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 和私有观念的彻底消灭,新型社会关系的建立,人们的利益基本一致,大家各自的发展 能实现相互促进,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成为可能。

但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 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要脚踏实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他指出:“我们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 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有本质区别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强 调社会发展要实现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发展,这既是对传统发展思想重视 物而忽视人,只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不顾及或较少顾及人的生存条件、生活质 量和人的素质改善和提高的片面发展观的否定,也是对“人”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和作用的强调和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升华和创新。更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旨 在规定和引导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要向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政治 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和主线的方向转移。具体地说,科学 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着重表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凸显了人在发展中的 地位和作用。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当人的需求、个性、能力和素质得到多方面的 满足和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才能 得以实现;第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一切方面都要体现“为 了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并能不断满足绝大多数人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切实保障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大多数人富裕和富足,为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发 展创造条件;第三,人的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 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整个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高、精、尖”人才的不断涌现 是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根本保障。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对人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的阐述更加深刻和精辟,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和明确,发展的目标更加坚定和高远。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所主张“人本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费 尔巴哈人本主义中的“人”是抽去了人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把人仅仅看作 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而不是社会存在物,把人只理解为生物生理上的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 的人,把现实的人的特征和属性看作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这种仅从自然属性上来 理解人是马克思所竭力批判和纠正的。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其理论 基础的,它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是具体的人,也就是说,要在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并在社会关系的 变化中实现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是针对人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 作用而言的,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的对象,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是 以人为主体来进行的。人在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更重要 的是,我们党强调的“以人为本”是站在为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的全面 自由发展的高度而提出新的发展战略。把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的全 面自由发展,确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立意高远 的重要体现。总之,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以自然的抽象的人为基础,是唯心史观 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根本,是唯物史观的体现, 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标签:;  ;  ;  ;  ;  ;  ;  ;  ;  

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资本论”重读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