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应有更高层次上的繁荣——中国散文学会就散文创作中的几个焦点问题进行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散文论文,几个论文,更高论文,中国论文,繁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报北京讯 日前,中国散文学会在北京召开了题为“九十年代以来散文发展状况及其展望”的理论研讨会,近30名散文家和散文理论家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
近年来,散文创作异常活跃。作家队伍浩浩荡荡,作品数量也为百年之最,散文的园地也不断扩大。散文的繁荣成为九十年代以来文学领域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
然而,在纷繁的散文创作局面的背后,也隐含着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这次散文理论研讨会的话题。其中最先涉及到,同时关注最多的是散文的真实性问题。
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散文是最掺不得假的。比起其它文体来,散文更真实、更直接地体现着作者的人生境界、审美趣味。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称得上真实?
作家张守仁首先发言。他以几篇大家熟悉的作品为例,谈散文中的虚构问题。他认为,散文中的人物、事件都应当是真实的,而不能虚构。
评论家李炳银说:散文真实也好,虚构也好,首先要合理。
从事理论研究的王骏骥进一步说:“真实是一种评判力。它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史实的真实,你声明要写真实的事,就必须是真的。再一个层面,是人性的真实。我推崇鲁迅先生的话:不怕假中见真,就怕真中见假。在生活中,真中见假的事比比皆是。作品中可以虚构,但要有人性的真实,这是一种普适性的概念。人性不真实是最大的不真实。现在有些作家虽然很走红,但同时也受到了很多批评,重要的是人性不真实。也就是说,作家写作时,要以真诚的人性作为内在的思想艺术的支撑。读者也要用自己的人性去品读作品。
另一个引起大家关注的问题是,散文与生活的关系。
军旅作家王宗仁长期在西藏体验生活,在青藏高原官兵和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中开掘人性的闪光点,他说:真实的散文离不开想象,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生活体验。现在有一些散文离现实较远。我认为,还是不能脱离生活,还是要到最艰苦、最基层的地方去,要充满感情地面对普通人的生活。
而李炳银则从另一个角度谈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他说。我们现在的散文有许多表现对生活的一点发现,一点感受,一点情调,这也可以,但还应当多一些升华和超越的东西。创作和生活的关系过于密切的时候,艺术的空间就小了。过分地强调生活体验,使作品主要或者全部反映身边的生活琐事,并不是散文的幸事。好的散文一要言之有物,再一是要和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强调真实性的时候,更要强调对社会的大思考。
当谈到目前散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时,大家主要谈了以下几方面的情况。评论家刘锡诚说:娇气是散文的时代病。这些年报刊多了,大家都写散文。谁都要发表作品。作品数量是百年来最多的。但究竟有多少好作品?一些作家一天写好几篇作品,能谈得上质量吗?有些作品且不说真情实感,甚至连基本的质的内容都没有。杂志没有追求,作品领导潮流,文学变成时尚,过去用血写,现在用水写。这样的作品怎么可能传世?另外,现在还有一种文学新闻化的倾向也是值得注意的。
不止一位与会者在发言中谈到散文评论的薄弱。认为现在评论界问题很多,不真实的评论比比皆是,因为某一种关系,即可以把一本不像样的书在报刊上吹起来。这实际上是文学领域中的造假。分析这种造假的原因时,大家看到,一是由于创作、评论界的人情风起作用,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评论者难以站在更高的观点上宏观把握创作情况,而是站在作品之下,拼命地往上抬。当然,近期以来,也有另一种倾向,有些评论用攻击性很强的语言贬低作家作品,甚至直接开骂,这也是评论乏力的表现。
与会者希望,在创作界和评论界的共同努力下,散文在更高的层次上出现新的繁荣。